1天津人都知道“小白樓”。對現(xiàn)在的天津人來說,“小白樓”就是起士林餐廳的大樓——遠遠望去,一座歐式白色樓房,迎面三個紅字——起士林,格外醒目。 然而起士林的“小白樓”,并非正版“小白樓”。“小白樓”這個地名,形成于清末租界時代,來源有三種說法,一是清招商局總辦徐潤的家祠,在開封道與大沽路交口北側(cè),一座白色中式兩層樓房;二是俄羅斯僑民開的一處聲色場所,樓房門墻被涂成白色,故稱“小白樓”;三是教會修的白色小樓——禁酒樓。 1870年天津教案發(fā)生,各國軍艦駛?cè)牒:樱瑸楸苊馔鈬锞谱淌?,教會為水兵安排了戒酒會、茶會等娛樂活動,在英租界海大道(今大沽?span>徐州道交口)修建了一座白色二層小樓,名字就叫“禁酒樓”,又名“規(guī)矩堂”,俗稱“小白樓”。后來義和團運動時“小白樓”被焚毀,痕跡全無。 這幾種說法究竟哪一種最準(zhǔn)確?估計今天誰也說不清。起士林的那座“小白樓”,也確確實實是這一地帶的標(biāo)志性建筑,是對這個地名最好的延續(xù)。若干年后,恐怕后人都會認為起士林大樓就是小白樓的由來。 (今日天津小白樓起士林) 2小白樓成為西方人開發(fā)的城市街區(qū),距今有100多年的歷史。1860年天津開埠,英、法、美三國率先在設(shè)立租界。小白樓一帶曾為美國租界,總面積約131畝。1902年,美國人把天津美國租界送給了英國,這里也就變成了英租界。 英商先農(nóng)房產(chǎn)公司成立后,在小白樓一帶建成了先農(nóng)里,隨后又購置徐州道南側(cè)10幢樓房出售或出租。這些洋房一水缸磚,室內(nèi)鋪著木板地,臨街一片百葉窗,住在這里的都是高端人士,家家都有美國收音機、縫紉機、德國衣柜。 20年代初,先農(nóng)公司又買下附近的“小營市場”,將先農(nóng)里東面的平房拆除新建成四層樓的臨街鋪面。這里聚集了飯店、酒吧、電影院、舞廳、理發(fā)、美容、西服裁剪等行業(yè),專賣洋貨的商店有裕恩永、福興太、大昌和等,進口化妝品、服裝、洋酒、罐頭、西點、糖果都能在這里買到。 (小白樓地區(qū)今昔對比) 二三十年代,小白樓地區(qū)有很多家裁縫店,最出名的是住在小白樓江夏里的何慶昌。他是寧波人,做的西裝手工精細,大方合體,完全合乎英國紳士派。當(dāng)時英租界工部局巡捕的制服都由他一手幫辦。總有黃包車停在他家院門口,車上的女人漂亮優(yōu)雅,燙著卷發(fā),捧著一摞衣料,來做四季衣服。 裁縫高手云集,也帶動了小白樓的成衣行業(yè)。大沽路上先后開了同昌綢緞公司、益昌祥綢緞店、華竹分店、元隆分店等綢緞莊。還有一家叫“天香室”的小店,以經(jīng)營針頭線腦聞名,經(jīng)理是上海人,所賣針線全由德商世昌洋行進口。 今徐州道以南、大沽路以西、墻子河(南京路)以東,舊稱“三角地”。這里有一座商場大樓,各類商販云集,偶爾有馬戲團表演。30年代,商場經(jīng)營不善,華清池老板接手大樓,改為浴池,取名“天香池”,經(jīng)營三年后又轉(zhuǎn)讓給“福仙池”。附近還有一家大眾低端澡堂子,開始叫“旭東澡塘”,后改名為“海泉池”,海河碼頭的工人常來這里泡澡。 (當(dāng)年的小白樓地區(qū)) 3小白樓曾是“俄國城”。 原本天津的俄國租界有一批俄國僑民,像薩寶石洋行的老板季特維諾夫、阜昌洋行的老板貴族巴圖也夫,都是當(dāng)時的知名富豪。 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陸續(xù)有幾千名俄國僑民涌入天津,俄租界地點較為偏遠,開發(fā)力度遠遠不夠,所以這批俄國僑民一多半都去了小白樓。小白樓的住宅區(qū)成了俄國人的天下。俄國女人在家門口縫衣、織毛活,小孩在胡同里玩耍,老年人坐在胡同口曬太陽。 俄國人在此開設(shè)飯店、商店、風(fēng)味食品店、酒吧,商店門前掛起俄文招牌,能買到正宗的莫斯科硬腸、辣腸、肝腸等俄國食品。俄國人卡普斯制造的“風(fēng)船”牌俄斯克燒酒、安德列夫制造的“50號”斯克紅酒,在小白樓風(fēng)靡一時,紅菜湯、大列巴這些俄式食品陸續(xù)走入天津人的生活。 (今日小白樓街景) 一個叫拉赤闊夫斯基的人,在小白樓開了家猶太俱樂部,會員大部分是俄國猶大人,白天賭博,夜晚舞會。俄羅斯貴族多比利寧娜小姐辦了舞蹈學(xué)校,教授俄國孩子芭蕾舞、俄國戲劇、鋼琴、聲樂。徐州道上還有一所摩登舞學(xué)校,專教交際舞。俄國律師沙勒布林開了一家律師事務(wù)所,幫俄國人打官司。莎衛(wèi)飯店的老板叫布夫曼,類似于現(xiàn)在的快捷酒店,經(jīng)常有洋人男女來臨時開房。鄭州道上還有一家夏太太飯店,是俄國風(fēng)味西餐館,夏太太是東北人,能說一口流利的俄語。 直到60年代,俄羅斯人差不多才全部撤離天津。 4說到“小白樓”,這里有兩個天津人最熟悉的地標(biāo),一個是起士林餐廳,另一個是天津音樂廳。它們的歷史變遷,也與這一區(qū)域的發(fā)展緊密相連。 先說起士林。起士林初建于法租界大法國路法國俱樂部對面(今解放北路與哈爾濱道交口附近),一間約100平方米的門面房里,這是天津第一家西餐廳。后來起士林搬家到德租界威廉街(今解放南路)德國俱樂部對面,面積增加到500平方米,店名改為“起士林-巴德西餐廳”。 (80年代起士林) 小白樓也有一家著名西餐廳,是俄國猶太人普列西經(jīng)營的義順合大餐廳。40年代初,賺了大錢的義順合大餐廳新建了四層高樓,面積2800平方米,名字改成了洋氣的“維格多利”,這是當(dāng)時天津最大的西餐廳。1954年,維格多利與起士林、來寶飯店等幾家不同風(fēng)格的西餐廳合并,統(tǒng)一起名為起士林西餐廳,經(jīng)營俄德英法意口味的西餐大菜,餐廳的地址,就是小白樓的這座大樓,慢慢演變成今天味道平庸的起士林。 平安電影院,后來的天津老音樂廳,是天津人念念不忘的地方。平安電影院由英籍印度人巴厘創(chuàng)辦于1910年,最初位于萬國橋(今解放橋)附近。1922年,巴厘在小白樓建成了新平安電影院,是當(dāng)時天津最豪華的電影院。這里曾放映有聲片《歌舞升平》,是天津第一家放映有聲片的電影院。 60年代,平安電影院更名為天津音樂廳,但還是以放映電影為主。2005年,80余年歷史的老音樂廳被拆除,2008年8月建起了新音樂廳。 (昔日平安電影院,今日音樂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