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文教授運用補陽還五湯的經(jīng)驗 補陽還五湯是王清任治療半身不遂的一首著名 方劑 , 其用藥、 配伍特點集 中代表了他對中風病發(fā)病原 因機理 和傳統(tǒng) 氣血理論 的認識 。張學文教授潛 心 醫(yī)教 研 40 余 載 , 靈 活運 用補 陽還 五湯 頗具 匠心 。 1.胸痹 案 段某 , 男 , 65 歲 , 2001 年 3 月 5 日初診 。主訴 :胸 悶、 心慌兩年余 , 加重半 年 。曾在 當?shù)?醫(yī)院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 。近半年來有時心前 區(qū)疼痛, 發(fā)作不定 時 , 疼痛時心慌 出汗 , 不能動 , 自感 疲乏無 力 , 納 少 , 消瘦, 舌質(zhì)淡而暗, 苔薄 白, 脈細弱而澀。綜合脈癥 , 診為胸痹 , 證 屬心脈痹阻 , 氣 虛血弱 , 治 當益氣除痹 , 暢通血行 , 方擬 補陽還 五湯加減 : 黃芪 30 g, 當歸12 g, 川 芎 18 g, 赤芍 15 g, 桃仁 6 g, 紅花 6 g, 地龍 10g, 栝樓 l5 g, 薤 白 10 g, 炒棗仁 15 g, 生 山楂 1 5 g。6劑水煎服。2001 年 4 月 5 日二 診 , 患 者述 上 方 服 6劑后感到有明顯療效 , 胸 悶胸痛減輕, 四肢有力 , 納 食增加。因路途較遠 , 交通不便 , 當?shù)蒯t(yī)生建議不必更方 , 繼續(xù)服上方約 30 劑 。二診 時, 諸癥大減 , 胸 悶偶發(fā), 胸痛已未發(fā)作 , 再求鞏 固之方, 鑒于患者年歲偏大 , 按氣虛血瘀治療已獲 良效 , 故仍 以上方為主加補 腎藥杜仲 、 寄生 , 作成散 劑 , 每 次 沖服 6 g, 以防再發(fā) 。 (按): 冠 心病心絞 痛臨 床有瘀 血 阻滯 、 痰濕 痹 阻、氣陰兩虛 、 胸 陽不振 等型 , 分 型施 治多有效 驗。然此例患者除心脈痹阻外, 還有其它兩種情況在治療時應(yīng)予以注意。第一, 氣虛癥狀甚為明顯, 氣虛無力鼓動心脈, 可造成心脈痹阻; 第二 , 心氣不足, 飲食減少日久 , 心血亦虛 , 血不 養(yǎng)心 , 則 可 出現(xiàn)心慌 心 悸脈細等癥。故治以補陽還五湯補氣活血為主, 加栝樓 、 薤白以寬胸行氣通痹 , 炒棗仁配 當歸以補養(yǎng)心血 , 生 山楂既能活血化瘀又可以消食健 胃。故用后效果十分顯著 , 因此 , 只要抓 住氣 弱乏力 、 納差 、 脈 弱 、 自汗等氣虛之癥, 再加瘀血癥狀 , 即可放心使用。 2.頭痛 案 張某 , 女 , 53 歲 , 2001 年 6 月 3 1 3 初診 。主訴 :頭痛半 年?;颊甙?年前 因受外 傷而頭 痛如 錐刺 , 固定不移 , 動則加 劇 , 經(jīng)服 中藥后好 轉(zhuǎn) , 繼服 原方 則無效 ?,F(xiàn)仍感 頭痛 隱隱 , 夜間尤重 , 伴 氣短 乏力 , 上肢麻木 , 舌 暗紅 , 舌下脈 絡(luò)迂 曲青紫 , 脈細澀 。診 為頭痛, 證屬氣虛血瘀 , 治當益氣活血, 祛瘀醒腦 , 投以補陽還五湯加減 : 黃芪 30 g, 當歸 10 g, 川芎 10 g, 赤芍10 g, 地龍 10 g, 細 辛 3 g, 白芷 1 0 g, 磁 石 30 g( 先煎 ) , 菊花 1 5 g, 天麻 1 0 g。水煎服 5 劑而愈 。 (按) : 頭痛病屬瘀血者甚多, 然瘀血程度不同, 頭痛之性質(zhì)、 輕重迥異。觀此患者先期病歷 , 初期獨用大劑量活血化瘀之藥 以祛 因外傷而致之有形瘀血 ,實為急則治其標, 有形之瘀血已去故頭痛漸緩 , 而隱隱頭痛當責之無形之瘀 血 , 此無 形 之瘀血 實 因患者年事已高, 氣虛無以助血暢行 , 西醫(yī)多責之動脈粥樣 硬化 , 血液粘稠度增高等。此時若守原方獨用活血祛瘀之品, 恐有傷正之嫌 , 對醫(yī)治頭痛似無裨益。治之上法應(yīng)是補氣使氣旺以助血行 , 佐祛瘀通絡(luò)則頭痛 自去?,F(xiàn)代 研究 亦 證 實補 陽還 五湯 能 擴 張腦 血管, 增加腦的血流量 , 改善腦的血液循環(huán), 藥證相符 ,故效若桴鼓。 3.水腫案 龍某 , 女 , 32 歲 , 2001 年 5 月 6 日初 診 。主 訴 :顏面、 四肢浮腫 3 年, 加重半年?;颊?3 年來晨起即感顏面、 四肢浮腫, 至午后則足不能履 , 勞累后加劇,伴周身乏力, 少氣懶言, 曾查心、 腎、 肝功能無異常,經(jīng)多方 醫(yī)治無效 。癥見面色淡黃 , 眼瞼浮腫 , 唇色 青紫, 雙下肢凹陷性水腫, 按之如泥, 舌暗紅, 苔 白厚膩 , 脈滑緩 。診 為水腫 , 證 屬氣虛血 瘀水滯 , 治當補氣活血 , 利水消腫 , 方用補 陽還 五湯 化裁 : 炙黃芪 30 g, 當歸 12 g, 川芎 1 0 g, 桃仁 10 g, 紅花 12 g, 赤芍 12g, 益母 草 15 g, 白茅根 30 g, 澤瀉 15 g, 茯苓 12 g, 威靈仙 12 g, 炙 甘草 6 g。7 劑水煎服 。1周 后復診 , 訴藥后 四肢 、 顏 面浮腫較 前大 為減 輕 , 晨 起 如常人 , 唯午后下 肢稍感腫脹 , 周身亦較 前有力 。效不更方 , 上方去桃仁 、 澤瀉 , 加 巴戟天 10 g, 鹿 銜草 1 5 g 補 腎助氣化 以利水行 , 又 7 劑而愈 。 (按) : 此例 當為特發(fā)性水腫 , 即是指非心 、 腎、 肝或其它 已知 原 因引起 的水 腫 , 多 見 于 20 ~50 歲 的婦女 , 主要表現(xiàn)為 面部及 四肢腫 脹 , 有 緊迫感 , 以手按之或有 凹陷 , 或 隨手 而起 , 朝輕而暮重 , 夜消而晨發(fā) 。中醫(yī)學多責之腎、 脾、 心之功能失調(diào), 認為氣血 同病是一個重要 原因 , 氣助血 行 , 氣虛 則血 郁 , 甚則瘀 而不行 , 血不利則 為水 , 日久 則氣 血水 同病而 致水腫 。此患者少 氣懶言 , 周身 乏力 , 必是 氣 虛無疑 ; 因其職 業(yè)原 因( 售貨員 ) , 日間久 站 , 下肢 血液 循環(huán) 不暢 , 加之又有氣虛 , 故血瘀 當屬 明癥 ; 氣 虛無 以助 津運行 ,血瘀則津血在脈管內(nèi)外的物質(zhì)交換受阻而成水瘀交結(jié)之癥 。循 氣 虛—— 血瘀一水 腫 之病 理過 程 , 投補 陽還五 湯 , 頑疾 自去 。 4.血證案 趙某 , 男 , 45 歲 , 2001年 3 月 12 日初 診。1 年前在西藏工作 時 , 時覺 頭 昏 , 但 血壓不 高 , 只作 高原 反應(yīng)對待 , 未加 重視 。以后發(fā)現(xiàn)顏面浮腫 , 口周及舌 發(fā)麻 , 檢查血、 尿 、 便常規(guī)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 , 但上述癥狀逐日加重 。隨即定時查血 , 發(fā)現(xiàn)單項血小板增多 。在 當?shù)?治療 無 效 , 后轉(zhuǎn)上海某醫(yī) 院住 院診 治 , 確 診 為 “ 特異 性 血小 板 增 多癥” 。采用西藥和“丹參片” 以及血小板分離等方法治療 , 效果仍不理想 , 出院后 欲 以 中醫(yī)治療 ???下癥 : 觀 其膚 色 晦滯 , 面頰虛浮 , 舌質(zhì)黯淡 , 舌下有瘀點 。精神 萎靡 , 自覺 口舌麻木 , 時感兩脅不舒 , 飲食 尚可 , 二便 正常 , 脈象沉細 , 辨證屬氣虛血虧 , 瘀 血 內(nèi)阻 , 治 當益氣養(yǎng)血 , 活血化瘀 , 方用 補陽還五湯加減 : 黃芪 30 g, 當歸 1O g, 川 芎 10 g, 赤芍 12 g, 桃仁 1 0 g, 紅花 10 g, 丹參 30 g, 郁金 12 g, 云苓 15 g, 川牛膝 30 g, 益母 草 15 g, 雞血藤30 g。7 劑水煎服。丹參注射液 2mL 肌肉注射 , 每 日 2 次 。上方連 服 7 劑 , 自覺浮 腫及 口舌麻 木 均有 好轉(zhuǎn) , 按 久病初效 、 效不更方 的原則 , 繼進 7 劑 ; 諸癥繼續(xù)好轉(zhuǎn) ,后 以本 方 為基礎(chǔ) , 稍 事加減 , 共服 35 劑 , 注射 丹參注射液 60 支 , 癥狀基本消失 。后 因患 急性 黃疸 性 肝炎 , 中斷此病 治療。經(jīng)詢問, 黃疸愈后 , 血小板仍在 3 × 109 L -1左右 。 (按) : 血小板 增多 癥 比較少 見 , 而且 確 屬難 治之病 , 依據(jù)患者所表現(xiàn) 的證候 , 辨為 氣虛血瘀 , 施益氣活血法告愈 。因氣 為血帥 , 氣虛運行無力 , 則血滯瘀生 , 瘀 阻氣機不暢 , 可致肝失疏泄 , 脾失運化 , 使上述 諸癥加重 。補 陽還 五湯調(diào)整氣機 , 疏利血行 , 據(jù)此益氣補 血 , 活 血化 瘀 , 補 中有 活 , 活 中寓補 , 則 療效 顯著 。 5.心悸案 張某 , 男 , 43 歲 , 2001年 3 月 l8 日初診 。主訴 :心悸氣短 3 個月, 伴周身乏力 , 時有頭 昏, 夜寐差??滔掳Y : 心悸 , 面色淡黃, 唇甲青紫, 心肺 聽診無異常 , 舌 暗紅有瘀 斑 , 苔薄 白, 脈 澀 , 心 電圖提示 : 心肌缺血。綜合脈癥 , 診為心悸, 證屬氣虛血瘀 , 治當補氣行血 , 祛瘀通絡(luò) , 方擬補陽還五湯加減 : 黃芪 30 g,赤芍、 川芎各 10 g, 桃仁、 紅花各 12 g, 丹參 10 g, 山楂15 g, 太子參 15 g, 柏子仁 15 g, 夜交藤 30 g, 甘草 6g。7 劑水煎服。1 周后復診 , 訴心悸 已愈, 精神轉(zhuǎn)佳 , 面色漸見紅潤 , 仍守原方去桃仁、 紅花, 加麥冬15 g, 五味子 1 0 g, 龍眼肉 1 0 g。5 劑。養(yǎng)心脾 , 安心神 , 以鞏 固療效 。 (按): 心悸常 由心之氣血不足 、 瘀血 阻絡(luò) 而成 。心主血脈 , 心脈的正常搏 動 , 依賴 心氣 之充沛 , 才能維持其正常 的心力 、 心律和心率 。若 心氣不足 , 鼓動無力 , 血運不 暢 , 則 既 不能濡 養(yǎng)周 身 , 也 不 能濡養(yǎng) 心臟本身 , 故 而心中悸動不安 , 面色萎黃 , 氣短無力 ; 唇 甲青紫, 舌暗有瘀斑 , 脈澀是瘀血所致 , 而瘀血則是 因氣虛搏動無力 , 血運受 阻而 來。故 治之單 獨補氣 行血則瘀血難 去 , 一味活血祛瘀則氣虛依 舊 , 故 當益氣 行 血 , 活血化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