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將星錄三國兩晉南北朝:沈攸之沈攸之的父親沈叔仁是宋朝名將沈慶之的兄長,曾為衡陽王劉義季的征西長史,兼行參軍、領(lǐng)隊。又隨劉義季鎮(zhèn)彭城,度征北府。沈攸之少孤,家境貧寒。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文帝得悉魏誅殺謀臣崔浩,又見河道通暢,柔然遣使遠來,誓為犄角,便趁機伐魏。十月,魏太武帝拓跋燾下令魏軍反攻,宋軍全線潰敗。十二月,魏軍進至瓜步山(今江蘇**東南),揚言渡江直搗建康。建康城內(nèi)外戒嚴。凡戶見丁,悉征入伍,王公以下子弟皆從役。沈攸之所在的三吳(吳郡、吳興、會稽)也征兵入伍,沈攸之便這樣的背景下應(yīng)征入伍。至建康后,去拜見領(lǐng)軍將軍劉遵考,請求讓他做白丁隊主。劉遵考見沈攸之相貌形陋,便說:“君形陋,不堪隊主”(《宋書·沈攸之列傳》)。沈攸之嘆息道:“昔孟嘗君身長六尺為齊相,今求士取肥大者哉”(《南史·沈攸之列傳》)。從此,便隨沈慶之征討。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 十月,隨沈慶之征討五水(指巴水、蘄水、希水、赤亭水、西歸水)蠻民,沈攸之才被升為隊主。后任南中郎府板長史,兼行參軍。 元嘉三十年(453年)正月,文帝因欲另立太子,被太子劉劭率東官兵所殺,大臣江湛、徐湛之、王僧綽等同時遇害,劉劭自立為帝。三月,江州刺史劉駿和沈慶之共討劉劭。沈攸之隨軍而行,在新亭(今南京南)之戰(zhàn)中,作戰(zhàn)勇猛,身受重傷。事后,被任命為太尉行參軍,封為平洛縣五等侯。后又升為大司馬行參軍,員外散騎侍郎。 大明三年(459年)四月,孝武帝聞民間廣傳劉誕正反叛朝廷,即令掌管司法大臣上奏劉誕罪惡,請收捕治罪。沈攸之又隨沈慶之出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被箭射破骨頭。孝武帝以他善戰(zhàn)而對他大加賞賜,被沈慶之阻擋,遷太子旅賁中郎,沈攸之由此懷恨在心。后為龍驤將軍、武康令。 景和元年(465年),除豫章王子尚車騎中兵參軍,直閣,與宗越、譚金等都為前廢帝所**。誅戮群公,他都曾受命參預(yù),特別是在同年十一月,親自殺死了沈慶之。沈攸之被封為東興縣侯,食邑五百戶。不久又升為右軍將軍,增邑百戶。 前廢帝由于濫殺大臣,引起朝中不滿。十一月,前廢帝被刺殺。十二月,湘東王劉彧即皇帝位,史稱明帝,改元泰始。明帝即位后,以例削封,是月,沈攸之因告發(fā)宗越、譚金等謀反而被復(fù)召。 時年少的晉安王劉子勛被謀主鄧琬左右,在尋陽(今江西九江西南)拒受新命,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泰始二年(466年)正月初六,劉彧下令內(nèi)外戒嚴,以司徒、建安王劉休仁為都督征討諸軍事,車騎將軍、江州刺史王玄謨?yōu)楦笔?。劉休仁駐軍南州。以沈攸之為朔將軍、尋陽太守,率兵屯虎檻。 時王玄謨未發(fā),前鋒各軍共十路兵馬絡(luò)繹繼至,準備進攻劉子勛。諸軍每夜各立號令,互不聽命。沈攸之對軍吏說:“今眾軍姓號不同,若有耕夫漁父,夜相呵叱,便致駭亂,取敗之道也”(《宋書·沈攸之列傳》)。于是統(tǒng)一號令,諸軍皆從之。 正月初七,在鎮(zhèn)軍長史鄧琬的主持下,劉子勛即帝位于尋陽,改元義嘉。劉子勛稱帝后,以安陸王劉子綏為司徒、揚州刺史,鄧琬為尚書右仆射,張悅為吏部尚書,袁頗為尚書左仆射。宋徐州刺史薛安都、冀州刺史崔道固、青州刺史沈文秀等均起兵響應(yīng)劉子勛。湘、廣、梁等州郡亦皆歸順尋陽。劉彧僅有丹陽、淮南等數(shù)郡之地。 正月二十三日,劉彧發(fā)兵討劉子勛,以山陽王劉休祜為豫州刺史,督輔國將軍劉彧、寧朔將軍呂安國等諸軍,西攻擁戴劉子勛的豫州刺史殷琰。令巴陵王劉休若督建威將軍沈懷明、尚書張永、輔國將軍蕭道成等諸軍,東討孔覬繼又派屢經(jīng)軍旅、頗習(xí)戰(zhàn)陣的殿中御史吳喜為建武將軍,領(lǐng)兵東向,所至皆捷。 二月,吳喜率兵渡荊溪水攻郡城,分兵擊諸壘,克義興(今江蘇宜興)、吳興(今浙江吳興南)。宋御史王道隆等克晉陵(今江蘇常州),強弩將軍任農(nóng)夫克吳郡(今江蘇蘇州)。劉彧又命沈懷明等諸將東擊會稽,張永等北擊彭城(今江蘇徐州),江方興等南擊尋陽。不久,上虞縣令王晏擊斬孔頡。鄧琬掌握軍政實權(quán)后,父子賣官,酣歌博弈,日夜不停,部下橫行霸道,作威作福,導(dǎo)致士民忿怨,內(nèi)外離心,斗志大損。面對朝廷軍隊的攻勢,鄧琬遣擁戴劉子勛的孫沖之率兵l萬為前鋒,據(jù)赭圻(今安徽繁昌西北長江南岸)。劉子勛加孫沖之為左衛(wèi)將軍,以陶亮為右衛(wèi)將軍,統(tǒng)郢、荊、湘、梁、雍五州兵,合計2萬人,一時俱下。陶亮本無才干謀略,又聞宋明帝大軍將至,不敢進軍,屯于鵲洲(今安徽銅陵、繁昌二縣之間長江中)。 時殷孝祖為前鋒都督,但陵轢諸將,以至大失軍心。而沈攸之內(nèi)則內(nèi)撫將士,外諧群帥,很得軍心。 三月,劉彧的軍隊水陸并進,往攻赭圻。陶亮等引兵救援,殷孝祖中流箭死去,軍主范潛又率五百人投敵,全軍驚駭,都推舉沈攸之代替殷孝祖為都督。時建安王劉休仁屯虎檻,總統(tǒng)眾軍,聞殷孝祖死,遣寧朔將軍江方興、龍驤將軍劉靈遺各領(lǐng)3000人開赴赭圻。沈攸之認為殷孝祖一死,陶亮等便有趁機進攻的打算,明天如不再次發(fā)動進攻,則示之以弱。沈攸之還認為時江方興和自己名位不相上下,必不為己下,如軍政不一,則必敗。于是率眾軍主拜見江方興,對江方興說:“四方并反,國家所保,無復(fù)百里之地。唯有殷孝祖為朝廷所委賴,鋒鏑裁交,輿尸而反,文武喪氣,朝野危心。事之濟否,唯在明旦一戰(zhàn),戰(zhàn)若不捷,則大事去矣。詰朝之事,諸人咸謂吾應(yīng)統(tǒng)之,自卜懦薄,干略不辦及卿,今輒相推為統(tǒng)。但當(dāng)相與戮力爾”(《宋書·沈攸之列傳》)。江方興聞后非常高興。沈攸之出來后,眾軍主都抱怨他,沈攸之說:“卿忘廉、藺、寇、賈之事邪?吾本以濟國活家,豈計彼此之升降。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濟艱難,豈可自厝同異”(《宋書·沈攸之列傳》)!第二天清晨,江方興率諸將進擊,劉休仁又遣軍主郭季之、步兵校尉杜幼文等3萬人前往會戰(zhàn),大破劉子勛軍,追至姥山(今安徽繁昌東北)而還。孫沖之于巢湖口、白水口筑二城,均被攻拔。次日,明帝詔令沈攸之為輔國將軍、假節(jié),代殷孝祖督前鋒諸軍事。 陶亮聞訊大懼,急召孫沖之還軍鵲尾(今安徽廬江縣境內(nèi)),留薛常寶等守赭圻;先期于姥山及諸岡分立營寨的部眾,此時亦都撤回,共保濃湖(今安徽繁昌西)。鄧琬遣豫州刺史劉胡率步兵3萬,鐵騎2000,東屯鵲尾,合并舊兵共10余萬人。時宋廷軍資不足,軍中少食,劉休仁撫慰將士,均等豐儉,關(guān)心傷兵,故10萬之眾,未有離心。劉彧又遣寧朔將軍劉懷珍率龍驤將軍王敬則等步騎5000,助劉勖攻壽陽,斬廬江太守劉道蔚。 沈攸之率諸軍圍攻赭圻,薛常寶等糧盡,向劉胡求救。劉胡把米裝在布袋里,然后把盛滿米的布袋牢牢捆綁在船艙中,再把船掀翻,讓船順**下,把米載到螫圻。沈攸之疑其有異,遣人把船翻過來查看,于是得到了許多糧食。幾天后,劉胡又率步卒1萬于夜間斫山開道,以布囊運米于赭圻城下,但為塹壕所隔,未能進入。沈攸之率諸軍截擊,殊死血戰(zhàn)。劉胡軍大敗,拾糧棄甲,沿山逃亡。沈攸之侄寧朔將軍沈懷寶,是對方帥領(lǐng),也駐守赭圻,派親人楊公贊送秘信招降沈攸之。沈攸之?dāng)貤罟?,把信交給明帝。 薛常寶見求援無望,愈加惶恐,于四月開城突圍。沈攸之拔赭圻城,斬沈懷寶等,納降數(shù)千人。五月,沈攸之因功被升為使持節(jié)、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諸軍事、冠軍將軍、領(lǐng)寧蠻校尉、雍州刺史。 六月,鄧琬加袁顗督征討諸軍事,率樓船千艘,兵士2萬,進入鵲尾,擁眾以待。田益之率眾萬余人圍義陽,鄧琬命司州刺史龐孟虬領(lǐng)精兵5000往救,田益之不戰(zhàn)潰散。 七月,擁戴宋明帝的沈攸之等將領(lǐng)和袁顗對峙于濃湖,久未決。龍驤將軍張興世建議:“賊據(jù)上流,兵強地勝。我雖持之有余,而制之不足。若以奇兵數(shù)千潛出其上,因險而壁,見利而動,使其首尾周遑,進退疑阻,中流既梗,糧運自艱,此制賊之奇也。錢溪江岸最狹,去大軍不遠,下臨洄洑,船下必來泊岸,又有橫浦可以藏船,千人守險,萬人不能過。沖要之地,莫出于此”(《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三十一》)。沈攸之和吳喜都覺此計可行。時龐孟虬引兵來助殷琰,劉勉遣使求援,建安王劉休仁欲遣張興世救之,沈攸之認為不妥,說:“孟虬蟻聚,必?zé)o能為,遣別將馬步數(shù)千,足以相制。興世之行,是安危大機。必不可輟”(《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三十一》)。于是派段佛榮率兵求援,另選士兵7000,輕舸200配給張興世。 張興世率軍大破劉胡。七月十六日,沈攸之、吳喜等奉命以皮艦進攻濃湖,斬數(shù)千人。劉胡率步兵2萬、騎兵1000,欲攻張興世。離錢溪數(shù)十里時,袁顗告急,劉胡只得去求援,錢溪城也因此得保。袁顗派人傳唱“錢溪已平”,宋軍皆懼,沈攸之說:“不然。若錢溪實敗,萬人中應(yīng)有逃亡得還者。必是彼戰(zhàn)失利,唱空聲以惑眾耳”(《宋書·沈攸之列傳》)。令軍中不得妄動。不久,錢溪信史至,果然取得大勝,沈攸之將所送敵軍的耳鼻示眾,袁顗驚懼,急忙逃走。沈攸之率諸軍全力進攻,多所斬獲,日暮方歸。 八月,建安王劉休仁領(lǐng)兵攻入袁顗營,納其降卒10萬。袁顗逃奔,沈攸之率軍追趕,袁顗于途中被殺。尋陽城中,鄧琬憂惶無計,在內(nèi)亂中被殺。沈攸之諸軍攻入尋陽,擒斬年僅十一歲的劉子勛。九月,宋司徒劉休仁至尋陽,分遣將進擊荊、郢、雍、湘等州,平定劉子勛余黨。至此,二劉爭奪帝位之戰(zhàn)宣告結(jié)束。 在作戰(zhàn)中,宋軍諸將無不大斂錢財,只有沈攸之和張興世約束部下,所以秋毫無犯。沈攸之因功被升為郢州諸軍事、前將軍、郢州刺史,持節(jié)如故。沈攸之不拜,遷中領(lǐng)軍,封貞陽縣公,食邑二千戶。時劉遵考為光祿大夫,沈攸之便在明帝旁邊問劉遵考:“形陋之人今何如”(《南史·沈攸之列傳》)?明帝問是怎么回事,沈攸之便將往事告訴了明帝,明帝聽后大笑不已。 時內(nèi)亂已平,原響應(yīng)劉子勛的徐州刺史于十月遣使乞降。宋明帝命沈攸之和鎮(zhèn)軍將軍張永、率甲士5萬往迎。薛安都等聞朝廷大兵北上,懼而降魏。汝南、新蔡二郡太守常珍奇亦以懸瓠(今河南汝陽)降魏。北魏遣鎮(zhèn)東大將軍尉元、鎮(zhèn)東將軍孔伯恭等率騎1萬出東道援彭城,鎮(zhèn)西大將軍拓跋石等援懸瓠。十二月,沈攸之、張永進逼彭城。尉元率軍至彭城,薛安都出迎。張水夜攻彭城南門,不克。 泰始三年(467年)正月,張永等退走,士卒因天寒凍死者大半,魏將尉元及薛安都等乘機襲擊,大破宋軍于呂梁(今江蘇徐州東南)之東,死者以萬計。沈攸之和張永逃走,宋梁、南秦二州刺史垣恭祖等為魏軍所俘,宋淮北青、徐、冀、兗四州及豫州淮西(汝南、新蔡、南頓、潁川諸郡)皆為魏所有。沈攸之被免官,以貞陽公領(lǐng)職還屯淮陰。 五月,沈攸之親自運米至下邳,魏軍派人詐稱:“安都欲降,求軍迎接”(《宋書·沈攸之列傳》)。副將吳喜請派千人去接應(yīng),沈攸之不許。不久,請出兵的人越來越多,沈攸之對眾人說:“薛徐州早宜還朝,今能爾,深副本望。但遣子弟一人來,便當(dāng)遣大軍相接。君諸人既有志心,若能與薛子弟俱來者,皆即假君以本鄉(xiāng)縣,唯意所欲;如其不爾,無為空勞往還”(《宋書·沈攸之列傳》)。從此一去不返,沈攸之派陳顯達率千人助守下邳而還。 七月,宋明帝復(fù)遣沈攸之等攻彭城。沈攸之認為“清泗既干,糧運不繼”(《宋書·沈攸之列傳》)所以,前后七次提出不可出兵。明帝大怒,下詔相逼:“卿春中求伐彭城,吾恐軍士疲勞,且去冬奔散,人心未宜復(fù)用,不許卿所啟。今便不肯為吾行邪?卿若不行,便可使吳喜獨去”(《宋書·沈攸之列傳》)。沈攸之懼,只好奉旨出兵。 八月,沈攸之領(lǐng)兵北出。魏將尉元遣孔伯恭率步騎1萬迎戰(zhàn),又將宋軍前戰(zhàn)所敗受傷者送還沈攸之,以沮其氣。此時,明帝后悔出兵,下詔讓沈攸之撤軍。沈攸之進至焦墟(今江蘇宿遷西北),距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50里,聞領(lǐng)兵迎接的陳顯達部已被魏軍擊敗,遂引兵退??撞受娮窊?,沈攸之大敗,喪失大量兵員器械,僅以輕騎南逃,退駐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南甘羅城)。下邳、宿豫(今江蘇宿遷東南)、淮陽(今江蘇清江市西古泅水西岸)等地,均被北魏軍占領(lǐng)。明帝以沈攸之為持節(jié)、假冠軍將軍、行南兗州刺史。 泰始四年(468年),征沈攸之為吳興太守,沈攸之不拜。于是為左衛(wèi)將軍,領(lǐng)太子中庶子。 泰始五年(469年)六月,以沈攸之為持節(jié)、監(jiān)郢州諸軍、郢州刺史。沈攸之在任期間,為政苛暴,有時還鞭打士大夫,誰不服從自己的意愿,便當(dāng)面辱罵。沈攸之“曉達吏事,自強不息,士民畏憚,人莫敢欺”(《宋書·沈攸之列傳》)。此舉也使境內(nèi)非常太平,以至“境內(nèi)盜賊屏息,夜戶不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三十三》)。沈攸之還以勇猛聞名,聞山中有虎,便自己去圍捕,每次去都有收獲,有時一天能捕殺兩三只。如傍晚還未有收獲,便留在山上圍守**。沈攸之自以才略過人,在夏口時,便“賦斂嚴苦,征發(fā)無度,繕治船舸,營造器甲”(《宋書·沈攸之列傳》)。此時,他已心懷異志。 泰始六年(470年),沈攸之進監(jiān)豫州之西陽、司州之義陽二郡軍事,進號鎮(zhèn)軍將軍。 泰豫元年(472年),四月明帝去世,沈攸之為顧命大臣之一。進號安西將軍,加散騎常侍,給鼓吹一部。七月,沈攸之為都督荊、襄、雍、益、梁、寧、南北秦等八州諸軍事、鎮(zhèn)西將軍、荊州刺史,持節(jié)、常侍如故。 明帝死后,沈攸之遷至荊州,依舊如故,“擇郢州士馬、器仗精者,多以自隨。到官,以討蠻為名,大發(fā)兵力,招聚才勇,部勒嚴整,常如敵至。重賦斂以繕器甲,舊應(yīng)供臺者皆割留之,養(yǎng)馬至二千余匹,治戰(zhàn)艦近千艘,倉廩、府庫莫不充積。士子、商旅過荊州者,多為所羈留;四方亡命歸之者,皆蔽匿擁護;所部或有逃亡,無遠近窮追,必得而止。舉錯專恣,不復(fù)承用符敕,朝廷疑而憚之”(《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三十三》)。到后來,不臣之心更是明顯,以至“朝廷制度,無所遵奉”(《宋書·沈攸之列傳》)。其富貴程度,不亞于王公,夜晚所有廂房走廊燈火通明,通宵不滅。后房妓妾達數(shù)百人,都是當(dāng)時絕色美女。 當(dāng)初,沈攸之召才納士,隨郡雙泰真很有才干,召不肯來。后來雙泰真到江陵做生意,有人把這件事告知沈攸之,沈攸之趕緊把他留下,讓他補隊副,給他優(yōu)厚的待遇。但雙泰真仍不肯留下,過了不幾天便逃走了,沈攸之派二十人追討,雙泰真殺掉好幾個追兵,余人都不敢近前。雙泰真打算回家?guī)夏赣H逃走,但由事情緊急,便一人逃到蠻地。追捕他的人抓不到他,便把他的母親帶走。雙泰真聽到消息,立即回來自首,沈攸之沒有問罪,對眾人說:“此孝子也?!辟n給他一萬錢,轉(zhuǎn)補隊主,沈攸之常這樣矯情收人心。 沈攸之晚年喜歡讀書,手不釋卷,《史記》、《漢書》中的許多史事都能記住,常嘆息說:“早知窮達有命,恨不十年讀書”(《宋書·沈攸之列傳》)。在攻郢城時,夜遇風(fēng)浪,米船沉沒。時倉曹參軍崔靈鳳的女兒從小就嫁給了柳世隆的兒子,沈攸之正色道:“當(dāng)今軍糧要急,而卿不以在意,將由與城內(nèi)婚姻邪?”崔靈鳳答道:“樂廣有言,下官豈以五男易一女”(《宋書·沈攸之列傳》)。沈攸之聽了很高興,頓時憂慮消釋。 元徽二年(474年)五月,江州刺史桂陽王劉休范舉兵起事。起事前,劉休范想拉攏沈攸之,讓道士陳公昭作天公書一函,題云“沈丞相”。沈攸之沒有開信,將信送于朝廷。劉休范起事后,沈攸之對僚佐說:“桂陽今反朝廷,必聲云與攸之同。若不顛沛勤王,必增朝野之惑”(《宋書·沈攸之列傳》)。于是舉兵討伐劉休范。不久劉休范兵敗被殺。七月,沈攸之進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固讓開府。 時沈攸之“自擅閫外,朝廷疑憚之”(《宋書·沈攸之列傳》),所以多次想征其入朝,但擔(dān)心沈攸之不受命,便做罷。諸大臣便稱皇太后令,派人問沈攸之:“久勞于外,宜還京輦,然任寄之重,換代殊為未易,還止之宜,一以相委?!币杂^其意。沈攸之回答說:“荷國重恩,名器至此,自惟凡陋,本無廊廟之姿。至如戍防一蕃,撲討蠻、蜒,可強充斯任。雖自上如此,豈敢厝心去留,歸還之事,伏聽朝旨”(《宋書·沈攸之列傳》)。從此,朝廷更加忌憚沈攸之。 沈攸之初到荊州時,臺直閣高道慶給沈攸之寫了封信,讓他安排他的親戚到他的府中做事。但高道慶介紹的十余人,沈攸之只留了三個。高道慶大怒,親自騎馬到州里撕毀他的任用文告揚長而去。有一次,兩人赴宴遇到一塊,便爭吵起來,直至上馬交戰(zhàn),高道慶一槊刺中沈攸之的馬鞍,沈攸之大怒,奪其槊反刺高道慶,高道慶拍馬逃跑。高道慶回京就說:“攸之聚眾繕甲,奸逆不久”(《宋書·沈攸之列傳》)。請求帶3000人攻打,但是后廢帝認為他謀反也不會成功,所以沒有發(fā)兵討伐沈攸之。而楊運長等一直對沈攸之懷有疑懼,于是便和高道慶暗中派遣一刺客,拿著假作的廢帝詔令,賜給沈攸之州府佐吏金餅,指使他們殺沈攸之。這時,城北幾里的地方來了三大象,沈攸之親自去格殺,在他行到一處山腳時,突然飛來一支暗箭射中他的馬肚子,他急忙追尋射箭人,終于逮住,于是真相大白。 元徽四年(476年),巴東、建平(今四川巫山北)兩郡蠻族叛宋,沈攸之派軍前往鎮(zhèn)壓。七月間。劉景素反時,沈攸之急令已進入三峽的部隊回援建康。宋巴東太守劉攘兵、建平太守劉道欣,懷疑沈攸之有異謀,于是下令戒嚴,封鎖巫峽及西陵峽(長江之峽)口,以阻其軍東下。沈攸之遣劉攘兵之子、荊州西曹劉天賜前往說明是為對付謀反的宋建平王劉景素而采取的行動,劉攘兵才消除懷疑??蓜⒌佬绤s堅守建平,劉攘兵勸說無效,乃與沈攸之軍一起攻斬劉道欣。 元徽五年(477年)七月,后廢帝死后,順帝即位,加沈攸之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班劍二十人。 十二月,沈攸之以宋錄尚書事、驃騎大將軍蕭道成殺君另立為由,舉兵反,遣輔國將軍孫同等率兵相繼東下。這時,其蓄養(yǎng)兵士已有10萬人、戰(zhàn)馬3000匹。在江陵即將起兵時,沈攸之去找僧人卜占,得到的回答是:“不至都,當(dāng)自郢州回還”(《南史·沈攸之列傳》)。沈攸之聽了很不高興,等到出發(fā)的那天早上,果然大霧茫茫。 蕭道成得報,命侍中蕭嶷代鎮(zhèn)東府,撫軍行參軍蕭映鎮(zhèn)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另以右衛(wèi)將軍黃回為郢州刺史,督前鋒諸軍反擊沈攸之。 閏十二月,沈攸之遣中兵參軍孫同等5將帶3萬人為前驅(qū),司馬劉攘兵等5將率2萬人為后繼;又遣中兵參軍王靈秀等4將分兵出夏口(今武漢市內(nèi)),據(jù)魯山(今武漢市漢陽東北隅)。沈攸之到達夏口,自恃兵強,以為郢城(今武漢市武昌)弱小,不值一攻。宋將柳世隆據(jù)守郢城,遣人于西渚(今武漢鸚鵡洲之西)挑戰(zhàn),前軍中兵參軍焦度亦于城樓肆意辱罵。沈攸之被激怒,改變了預(yù)定長驅(qū)東下的計劃,命諸軍登岸點火燒其外城,筑長圍,晝夜攻戰(zhàn)。柳世隆盡力防守,沈攸之不能克。 升明二年(478年)正月,沈攸之傾全力猛攻郢城,屢為柳世隆所破。前后30余日,郢城仍不能拔,逃散者漸多。劉攘兵射書入城請降,柳世隆開門接納,入夜后,劉攘兵燒營而去。軍中突見火起,爭相棄甲而走。沈攸之聞訊大怒,斬劉攘兵侄兒劉天賜等人。戊辰(公元478年3月9日),沈攸之率眾過江,至魯山,士兵潰散,諸將皆走。被柳世隆一敗再敗。沈攸之僅有數(shù)十騎跟隨,敗還江陵(今屬湖北),沿途收容散兵約2萬,至距江陵百余里時,江陵已被宋將張敬兒占領(lǐng),所率官兵聞之皆散。沈攸之走投無路,于是日與其三子沈文和逃至華容界(今湖北監(jiān)利縣北),自縊于林中,村人斬下他的頭送到京城。沈攸之死后,有人剖開他的肚子取出心來看,見上面有五個竅。征西主簿茍昭先以家財埋葬了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