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法,秋宜下。 【譯文】 就一般的治療原則而言,秋季適宜使用攻下法。 【評析】 本條講適宜用下法的季節(jié)。 秋季屬燥金司令,其氣主降,萬物開始漸入收藏之令,人體隨著秋令的到來,也相應(yīng)地起著變化,因此,關(guān)于疾病的治療,有秋宜下的法則。但這不是絕對的,臨床上還應(yīng)根據(jù)具體癥候和病機,選用治療方法。
【原文】 凡可下者,用湯①勝丸散②,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陽明病,發(fā)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柴胡湯。方一。 柴胡(八兩) 枳實(四枚,炙) 生姜(五兩)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云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成大柴胡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方二。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消(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內(nèi)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消,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少陰病,六七日腹?jié)M,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三。 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氣湯。四。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鞕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五。 下利,脈遲而滑者,內(nèi)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六。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shù)者,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七。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八。 【注釋】 ①湯:煎劑。 ②丸散:丸(或作圓),即丸劑;散,即散劑。 【譯文】 凡可以用攻下藥的病癥,采用湯劑,比丸散劑力量大,療效速。服攻下藥得大便一通,就當停止后服,不需要服完全劑。 【評析】 本條指出在用藥上選擇劑型的重要性,以及服藥后的注意事項。
【原文】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譯文】 腹瀉,不想進食,因為里有宿食的緣故,應(yīng)當治以下法,宜用大承氣湯。 【評析】 因宿食而致腹瀉的辨治。 宿食阻滯,一般應(yīng)是大便秘結(jié),今卻發(fā)生下利,當亦屬于熱結(jié)旁流。由于宿食內(nèi)停,胃氣必滯而不和,所以不欲進食,因而即以不欲食,作為宿食的診斷依據(jù)。既然是宿食在內(nèi),自然不可見瀉止瀉,而宜通因通用,用大承氣湯下其宿食,宿食去則腹瀉自止。但本條敘癥簡略,還應(yīng)參考有無腹部脹滿疼痛、噯腐吞酸、利下臭穢等癥,才夠全面。
【原文】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時復(fù)發(fā)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譯文】 腹瀉愈后,到了次年的同一時間又復(fù)發(fā)的,這是病邪未除盡的緣故,應(yīng)當攻下,宜用大承氣湯。 【評析】 本條講復(fù)發(fā)性下利的病機和治法。 下利已愈,有至來年同一時令季節(jié)日期和時間而復(fù)發(fā)的,乃因病根未拔,余邪未盡,至次年同樣的自然條件下,下利復(fù)發(fā)。治療這樣的下利,必須逐其余邪,所以用大承氣湯攻下。但是也必須注意沒有其他虛癥的,方可使用下法。
【原文】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大柴胡湯。 【譯文】 病腹部脹滿疼痛的,這是因為里有實邪阻滯,應(yīng)當治以攻下,宜用大承氣湯或大柴胡湯。 【評析】 本條講里實腹?jié)M痛,治宜攻下。 腹?jié)M疼痛,為陽明燥屎阻結(jié)的主癥之一,所以治宜大承氣湯攻下;如果兼有少陽見癥,可用大柴胡湯。然而腹?jié)M疼痛也有因虛寒所致,那就絕非攻下所宜。
【原文】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譯文】 腹瀉,脈反見滑的,為宿食停滯于內(nèi)的征象,攻下宿食就可痊愈,宜用大承氣湯。 【評析】 本條講下利由于里實的,治當攻下。 脈滑主內(nèi)有宿食,下利反見脈滑,從而斷定下利不是虛候,而是里之實邪所致,所以說當有所去,下乃愈。這一經(jīng)驗,是十分可貴的。然而這僅是突出脈象,并不是說不要結(jié)合其他癥狀,還是應(yīng)該綜合全部病情來分析判斷,才能避免誤診。
【原文】 傷寒后,脈沉,沉者,內(nèi)實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湯。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大柴胡湯。十五。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宜大柴胡湯。十六。 【譯文】 傷寒病瘥以后,脈沉有力,脈沉,標志著內(nèi)有實邪,用下法可解,宜用大柴胡湯。 【評析】 病后內(nèi)實,宜用下法。 傷寒后,指病解以后,此處只提出脈沉,作為內(nèi)實用下的根據(jù),是不符實際的,一定還有其他見癥,這從“差后勞復(fù)篇”中“傷寒差以后,更發(fā)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钡玫接∽C。由此可見,發(fā)熱當是必具見證,可能還有“心下急,郁郁微煩”以及胸中痞硬,喜嘔等癥,所以治宜大柴胡湯和解兼下。
【原文】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下之,宜大承氣湯。 【譯文】 掌葉榕脈象左右都弦而遲的,是寒飲內(nèi)停的征象,病人多有心下痞脹硬結(jié)。脈象大而緊的,是陽盛邪實的征象,可以攻下,適宜用大承氣湯主治。 【評析】 據(jù)脈參癥,確定是否可以攻下。 脈雙弦主飲,脈遲主寒,今脈雙弦而遲,癥見心下硬,當是脾胃之陽不足,寒飲凝聚結(jié)于心下而為痞硬,自然非下法所宜。脈象大而緊,大為陽盛于外,緊主邪實于里,所謂陽中有陰,似指陽熱亢盛,里氣壅滯,所以可用下法,而與大承氣湯。 【原文】 結(jié)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十八。 病人無表里證,發(fā)熱七八日,雖脈浮數(shù)者,可下之,宜大柴胡湯。十九。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jié)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鞕滿,而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jīng),瘀熱在里故也,宜下之。以抵當湯。方二十。 水蛭(三十枚,熬)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虻蟲(三十枚,去翅足,熬) 大黃(三兩,去皮,破六片)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者,更服。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jié),少腹鞕滿,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屬抵當湯證。二十一。 傷寒有熱,少腹?jié)M,應(yīng)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宜抵當丸。方二十二。 大黃(三兩) 桃仁(二十五個,去皮尖) 虻蟲(去翅足,熬) 水蛭(各二十個,熬) 右四味,搗篩,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以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宜下之,以茵陳蒿湯。方二十三。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個,擘) 大黃(二兩,破)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二十四。 汗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jīng)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者,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柴胡、大承氣湯。二十五。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可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氣湯。二十六。 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屬大承氣湯證。二十七。 下利讝語者,有燥屎也,屬小承氣湯。方二十八。 大黃(四兩) 厚樸(二兩,去皮) 枳實(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若更衣者,勿服之。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痞,至四五日,雖能食,以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大便,但初頭鞕,后必溏,此未定成鞕也,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二十九。 太陽病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干嘔則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屬十棗湯。方三十。 芫花(熬赤)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各異搗篩,秤已,合治之。以水一升半,煮大肥棗十枚,取八合,去棗,內(nèi)藥末。強人服重一錢匕,羸人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 太陽病不解,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jié)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方三十一。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炙) 芒消(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四物,取二升半,去滓,內(nèi)芒消,更上火煎微沸。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屬茵陳蒿湯證。三十二。 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屬大柴胡湯證。三十三。 傷寒十余日,熱結(jié)在里,復(fù)往來寒熱者,屬大柴胡湯證。三十四。 但結(jié)胸,無大熱者,以水結(jié)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屬大陷胸湯。方三十五。 大黃(六兩) 芒消(一升) 甘遂末(一錢匕)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消,更煮一二沸,內(nèi)甘遂末,溫服一升。 傷寒六七日,結(jié)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屬大陷胸湯證。三十六。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讝語,屬小承氣湯證。三十七。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屬調(diào)胃承氣湯。方三十八。 大黃(四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溫頓服之。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出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桂枝湯主之。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三十九。 桂枝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生姜(切,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服湯后,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取微似汗。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zhuǎn)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zhuǎn)失氣者,此但初頭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后發(fā)熱者,大便必復(fù)鞕而少也,宜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zhuǎn)失氣者,慎不可攻也。四十。 陽明病,讝語,發(fā)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zhuǎn)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zhuǎn)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四十一。 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fā)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讝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四十二。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屬大承氣湯證。四十三。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jié)M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屬大承氣湯證。四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