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許驥 鞠白玉老師在騰訊·大家發(fā)表了《做全職媽媽是沒追求的人生》引起了巨大反響。在現(xiàn)今的輿論環(huán)境下,身為女性吶喊不要做“全職媽媽”總是“政治正確”的,而我身為一名男性要是站在對立面,提出相反論調(diào),恐怕要被唾沫淹死。不過我仍是要說的,“做全職媽媽是沒追求的人生”這種觀點,囿于人類自進入工業(yè)時代之后對“職業(yè)”一詞的特定理解,這個理解正隨著工業(yè)時代臨近結(jié)束瓦解,因此基于工業(yè)時代對“職業(yè)”的解釋,從而得出的一系列推論,不能算錯,卻有些不與時俱進。 在閱讀《做全職媽媽是沒追求的人生》一文時,我想起我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的老師科大衛(wèi)教授有次在課上論述“工作”這個概念于近代中國的變異。今天我們通常熟知的“工作”,對應到英文為“job”,也就是所謂“全職”或“兼職”的職業(yè)??墒牵@個概念實在是很近代的,起碼是自從工業(yè)革命社會出現(xiàn)大分工之后才誕生的。 在前現(xiàn)代社會,其實沒有“job”的概念,人們的“工作”對應到英文只是“work”罷了。而試問,人生在世誰不需要“work”呢?科大衛(wèi)教授替自己的太太抱不平,因為科太太就是所謂的“全職媽媽”或“家庭主婦”,而每次人們說她“不工作”的時候,她總是反唇相辯,說她每天在家里的“工作”非常辛苦。很顯然,這個時候外人所說的“工作”是“job”,而科太太所說的“工作”是“work”,出現(xiàn)了差異。 好了,在厘清“job”和“work”這兩個概念之后,讓我們再回頭來看“全職媽媽”這個特有名詞。實際上,這個名詞最大的問題,是它充滿了工業(yè)時代對未加入社會化大分工人士的歧視。 在備受工業(yè)思維洗腦的人看來,只有加入了社會化大分工,找到一份“job”的人是有價值的,而沒有加入社會化大分工只是在“work”的人則是沒有價值的。用鞠老師的話說,叫“沒追求”。這種觀點,恰恰掉進了工業(yè)思維的陷阱。正如許多半吊子的“女權主義者”所堅信的那樣,唯讓女人做一切和男人同樣的事,才叫“男女平等”。 男女之間的真正平等,難道不是互相尊重,不要互相成為對方嗎?同樣的,加入社會化大分工的人和沒有加入社會化大分工的人,可不可以也相互尊重,不要相互譏諷對方是“沒追求”的呢? 我的論點非常簡單,聽起來或許有些“油滑”,但可能是對的,那便是:做或者不做“全職媽媽”,是個人選擇,都需要受到尊重。而既然是選擇,就一定伴隨著代價——假如覺得這個世界上有任何的選擇是不需要付出代價的,那未免也太天真了。 做“全職媽媽”的代價,是所謂的可能失去主體性,迷失作為個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不做“全職媽媽”的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它要對抗的是人作為生物的基本天性,一方面是女性的撫育需求,一方面是孩子接受陪伴的需求。我不相信任何一個身為母親的職場女性,對這一點不存在絲毫的糾結(jié)。莫說女性,其實男性在不能全身心陪伴孩子成長這點上,恐怕也是抱有遺憾的。 現(xiàn)在網(wǎng)上不是有個說法嗎?拼爹已經(jīng)成為過去式,現(xiàn)在的孩子拼的是陪伴。所以,既然有人選擇做“全職媽媽”,也有人選擇做“兼職媽媽”,那么她們的底層理性早就已經(jīng)做好準備承擔一切由此衍生的后果,大家是平等的,沒有孰優(yōu)孰劣之分。 以上是其一。 第二點,文中還有一個不好的舉例,就是以法國作為沒有“全職媽媽”的“典范”:“除了法國社會長久以來女性自我意識的鍛造,這種灑脫背后也有政府斥以巨資為母親建立的全日制托管中心在支撐,一個四十天大的嬰兒就可以進入日托生活,女性回到職場中去,只需早晚接送,和孩子享受晚間和全周末的時光?!?/p> 眾所周知,法國是個高舉“自由、平等、博愛”大旗的國家,全世界的人對法國都容易產(chǎn)生美好的幻想。但是實話實說,看看如今即將分崩離析的歐盟,這些年多次受到恐怖襲擊且備受移民、難民問題困擾的法國,這個國家真的是值得我們向往的嗎? 社會福利的巨大開支背后,實際上是另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那就是家庭的瓦解,公民以自由意志支撐家庭的能力在逐步喪失,而國家又不能坐視支離破碎的家庭成為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因此必須負擔起沉重的責任。 很多人沒有看到,高福利國家所帶來的,是越來越多不負責任的生育。且也沒有人告訴我們,那些“兼職媽媽”中有多少是被逼無奈,孩子的父親不愿意承擔撫養(yǎng)費才出去工作的。另外,文中以日本作為反例也是不當?shù)?,認為“產(chǎn)生大量全職媽媽的日本社會中,這些(指親自問題)也暫時沒什么明顯優(yōu)勢”。須知,日本的“日托”可絕不比其他國家少,就算是提供給“全職媽媽”逛商場的“日托”都很多。 為不負責任的生育而提供的所謂“高福利”,難道不就是那些不工作的人,在盤剝工作的人嗎?這筆帳倒過來算,假如每個人都愿意為自己的生育行為負責,去撫養(yǎng)孩子,這樣的社會難道不是更好嗎?難道不是更值得稱頌嗎? 當然,我并不是說要把一對夫妻和孩子綁死在一起,此處比較特指在基本的經(jīng)濟負擔上的義務。一個典型的例子,正是法國隔壁的德國。德國的稅制很特別,如果父母是雙職工,會比有一方是“全職媽媽”或“全職爸爸”承擔更多的稅務——這就是逼迫一方回歸家庭。而德國,現(xiàn)在難道不比法國的情況更好? 女性應該得到尊重,所以我們可不可以不要歧視女性中一些選擇做“全職媽媽”的人。誰也不比誰傻,每個人的選擇自有個體所處特殊環(huán)境的考慮。 本文原標題《全職媽媽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對“全職”的定義》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