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以寧先生說:“一是何物?即混混沌沌,其中有精,環(huán)之而為太極,直之而一,一即道也”。 楊萬里在《誠齋易傳》里講到太極:“元氣渾論,陰陽未分是謂太極。太極者,一氣之太 初也。 王道淵說-人身三寶:神,氣,精。先天三寶為三體自然之道,即元精,元氣,元神;后天三寶為三用有為之道,即交感精,呼吸氣,思慮神。故以元精煉交感精;以元氣煉呼吸氣;以元神煉思慮神。自然元精固而交感之精不漏;元氣住而呼吸之氣不出;元神全而思慮之神不起。 吳老在《太極拳之研究》一書中說:“無極而太極,就是在無極里面含有一個昭然不昧的本體,這個東西就是太極”。 《拳論》云:“神穆穆,貌皇皇,氣象混沌,虛靈具一心,萬象藏五蘊,寂然不動若愚人,誰知道陰陽結合在此身,任憑他四面八方人難近,縱有那勇猛過人,突然來襲,傾者傾,跌誤者跌,莫測其神,且更有,去難去,進難進,如站在園石頭上立不穩(wěn),實在險峻,后悔難免隕,豈有別法門。 陳微明先生:求其柔者,可使全身能撤散而不連帶也。假如推其肩,肩動而身不動;推其身,身動而腰不動;推其腰,腰動而腿不動,故能穩(wěn)如泰山。若放人時,則又由腳而腿而腰而肩而肘而手連為一氣,故能去如放箭。若不能柔,全身成一整物,力雖大然更遇力大于我者,(被)推其一處則全身皆立不穩(wěn)矣。 陳微明先生太極問答,有云:“和外家拳交手時,先要以手粘住敵人,如對方欲向上,即提而放之,向下則采而捋之,進則用曲線化之,退則乘勢發(fā)之,不問前后左右皆然?!笔莿t太極拳之應用雖不拘泥于著數,但終未必離開著數,不過于應用時,比外家拳多一粘勁,隨敵人變化,而用著化打。 馬岳梁先生: '太極拳的'輕'不能用單純不用力來解釋。輕是相對于重而言的。輕就是不能用'爆發(fā)力',避免雙重。輕也不是松懈。松懈和爆發(fā)力均為太極拳之大忌。輕是有力不用。太極拳的動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無力之間。呈現將展未展之勢,虛實宜分清楚,才能構成'太極勁'。 楊氏陳炎林先生說過:“氣沉則意堅,意堅則心定”。又說:“沉與重不同。重為有形,沉為無形;重為呆而滯,沉勁活而有似松非松,似緊非緊之形,與重絕不相同?!边€說:“雙重為病,因其在于填實,填實則氣閉力呆;雙沉不為病,因為它能活潑變化。”在談到發(fā)勁:“發(fā)勁能沉,則發(fā)人更有威力猶如拍球。 楊禹廷恩師讓感覺他身上的陰陽變化,筆者忽而被拿起時臟腑似將傾倒出來,忽而被發(fā)放時嚇得靈魂出竅。聽吳圖南大師的勁,拿放在一個點上,不管用力不用力,摸上便被發(fā)打出去。汪永泉大師不喜打人,不管他或走或立,我無論摸哪個部位,腳下便沒有了根基,飄飄欲起,六神無主,只有等待發(fā)落。——摘抄 陳鑫說:“運動之功久,則化剛為柔,練柔為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幫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無名名之。”又說:“世人不知,皆以太極拳為柔術,殊不知自用功以來,千錘百煉,剛而歸之于柔,柔而造之于剛,剛柔無跡可見。 顧留馨《太極拳術》云:'閃戰(zhàn)是動度極小的避實就虛之法,方向、角度、力點突然轉換,迅速發(fā)勁,謂之'閃戰(zhàn)',也就是富于彈性的一種抖勁'。郝月如《武式太極拳》云:'身、手、腰、腿相順相隨,一氣呵成,向外發(fā)出,勁若放箭,迅若雷霆,一往無敵,謂之閃戰(zhàn)'。 這個意思。 吳鑒泉師云:“凡摟膝拗步后腳向前邁進時,前腳不可立起;倒攆猴亦然。身要正,手要斜,所謂手斜系將掌背對正鼻尖,非向左向右之謂。 對于粘隨二字之精義,說得明白點,即與對方接觸后,順勢略避其鋒,立即粘隨而進,并非不用力,不抵抗之謂。 武禹襄拳論:實非全然站煞,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虛中有實。上圖舉一身而言,雖是虛實之大概,究之周身,無一處無虛實,又離不得此虛實??傄B絡不斷,以意使氣,以氣運動。非身子亂挪,手足亂換也。虛實即是開合,走架、打手著著留心,愈練愈精,功彌久,技彌巧尚矣! 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動勢,先問自已:周身合上數項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工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於陰陽開合中求之。打拳需從此入手。 王培生老師說:練功之人修身養(yǎng)性,其關鍵在于把勾“心”變?yōu)樨Q心(忄),變勾心斗角為賞心悅目。人生活在社會上,喜、怒、哀、樂、悲、恐、驚,心不得安寧。修身的大敵有五種壞心,貪心、好勝心、虛榮心、嫉妒心、好奇心,去掉這五心,才能安心練功。 注解: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漢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zhèn)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官員,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卒贈光祿大夫,謚號文節(ji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