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后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吳昌碩的楷書,始學顏魯公,隸習漢代石刻,篆學石鼓文。行書學黃庭堅、王鐸。吳昌碩的隸書遍臨《漢祀三公山碑》《張遷碑》《嵩山石刻》《石門頌》等漢碑。中年以后,博覽眾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選擇石鼓文為主要臨摹對象。數(shù)十年間,反復(fù)鉆研,故所作石鼓文凝練遒勁,風格獨特。60歲后所書尤精,圓熟精悍。喜將石鼓文字集語書寫對聯(lián)。晚年以篆隸筆法作草書,筆勢奔騰,蒼勁雄渾,不拘成法。 吳昌碩書法作品,以篆書、行草為主,晚年所書隸書,結(jié)體變長,取縱勢,用筆雄渾、飽滿,具有篆書痕跡,將篆、隸溶為一體,形成獨特面貌。吳昌碩熱心提攜后輩,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王個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吳昌碩篆書小戎詩冊,楠木面裱本,紙本,共二十四面,每面縱三七厘料,橫二二厘米,計有篆書一百一十九字。落款“右錄小戎詩一章,即請客亭老件大人正腕,乙酉花朝先一日,昌碩吳俊并記”。鈐朱文印“璧禪”。白文印“吳昌碩”、“吳俊卿信印大利長壽”。另有受書者白文收藏印“張鏡私印”、朱文印“客亭”。首頁鈐朱文印“張氏存耕廬藏”。昌碩先生時年四十二歲,冊首題簽“吳倉石篆書小戎章”,鈐白文印。張鏡私印”。 此篆書冊有二跋,每篇二百余字。其一為張炳翔跋。除此件外,另有兩件內(nèi)容相同的篆書屏,一件是藏于日本的四條屏篆書小戎詩,為光緒庚寅(1890)所書,另一為藏于上海博物館的篆書小戎詩四屏,為光緒丁酉年(1897)所書。 上海博物館收藏 釋文全文: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環(huán)脅驅(qū),陰靷鋈續(xù)。文茵暢轂,駕我騏馵。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四牡孔阜,六轡在手。騏騮是中,騧驪是驂。龍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溫其在邑。方何為期?胡然我念之!俴駟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鏤膺。交韔二弓,竹閉緄縢。言念君子,載寢載興。厭厭良人,秩秩德音。又錄小戎詩三章。落款:光緒丁酉年三月,篆成自視圓均似臘碣,而偏斜則又似怡亭銘。吳昌碩記。 《篆書小戎詩四條屏》為吳昌碩1897年所書,時年五十四歲,該書字形趨長,《小戎詩》描寫對出征西戎的丈夫的思念,既寫了思婦思念的深切,但更多的卻是對丈夫的贊美,并以此來加深思念的情感,同時也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慰藉。詩的構(gòu)思層次顯豁,先寫兵車,再寫戰(zhàn)馬,最后寫兵器,這些正是從征將士的象征,而反復(fù)地描寫其華貴、精美,又正是陪襯主人公的英武高貴,而性格又“溫柔如玉”。這樣一個人物形象帶有后世儒將的特征,說《秦風》有華夏之聲,這在文化精神上正可見其共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