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經(jīng)辨證 六經(jīng)辨證,是外感熱病的一種辨證方法,包括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個證候類型。主要根據(jù)疾病的不同性質,分為三陰三陽。一般在發(fā)病之始,患者的正氣未衰,癥狀的反映呈亢奮現(xiàn)象的,稱為陽證。三陽?。枴㈥柮?、少陽,就是陽證的三個類型,大多屬于表證、熱證、實證。如果在疾病過程中,患者的正氣趨于衰弱,癥狀的反映呈衰沉現(xiàn)象的稱為陰證,大多屬于里證、寒證、虛證。一般說來,外邪都是從表入里逐步深入的,而太陽主一身之表,邪氣既從外入,必先見太陽病證,所以太陽病也可以稱為外感熱病的初期階段。如果太陽不愈,邪盛傳里,就可以出現(xiàn)陽明病證;若邪氣傳于半表半里之間,則見少陽病證。凡三陽傳遍,病仍不愈,多半正氣已虛,邪氣就乘虛從陽入陰,出現(xiàn)三陰病證。 至于六經(jīng)病證的傳變因素,其主要關鍵,決定于受邪深淺,體質強弱和治療當否三個方面。如邪氣盛,正氣盛,則多不易發(fā)生傳變。體質較強的,病傳變大多在三陽,體質弱的,病就容易傳入三陰。此外,誤治、失治,也是導致疾病傳變的一個因素。傳變的一般情況,大致三陽病多從表里;三陰病,多由實而虛。但三陰病也不一定都是從陽轉陰的,也可以外邪直中于三陰而發(fā)病的。另有因誤治,失治導致病情惡化,不可正其名的,又稱為“壞病”。 六經(jīng)病證,雖各有主證,主脈,但因臟腑經(jīng)絡關系密切;傳變又極復雜,臨床上往往二經(jīng)或三經(jīng)以上的病證,先后或同出現(xiàn),這種表里同病的情況,稱為“合病”,“并病”,不可不知。 六經(jīng)病證的治療原則,概括地說,三陽病證,重在祛邪,三陰病證,主在扶正。實證兼虛,先治其虛,后攻其實。若里虛癥狀不甚重時,則須表里同時并治。表有寒邪,里有熱證的,可先解其表,后和其里。對于因痰飲、食滯、內癰、腳氣而病寒熱者,俱非時病所致,應參照有關病證辨治,不可孟浪從事。 |
|
來自: 古道岐黃 > 《中醫(yī)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