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2014-12-16 20:43閱讀:169 毒藥攻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 明代大醫(yī)家張介賓: 毒藥者,總括藥餌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稱為毒藥. 《五常政大論》:‘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br>醫(yī)生治病應當以此為訓誡,用大毒的藥物治病,病去6/10即停藥;以一般毒性的藥物治病,病去7/10即停藥;以小毒的藥物治病,病去8/10即停藥;以沒有毒性的藥物治病,病去9/10即停藥。然后再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之類飲食調(diào)養(yǎng),使正氣逐漸恢復,邪氣去盡。過用毒物會損傷人體正氣,治病不應該偏愛藥物而忘了飲食調(diào)養(yǎng) 《素問·五臟生成篇》:“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在中醫(yī)學里,肝被稱為“將軍之官”。也就是說,肝、心、脾、肺、腎這五臟之中,肝是將軍,是統(tǒng)帥,負責謀慮和思考,負責管理身體各部門的運作,有點類似西醫(yī)學中的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像眩暈、中風等在中醫(yī)里都被歸類成肝系疾病。疏泄則是指身體的疏通調(diào)節(jié)(新陳代謝)功能。我們可以把肝理解為一個物流系統(tǒng)的控制管理中心,負責管理身體各種物質(zhì)的流通及運輸。既然負責流通和運輸,也就不難理解肝喜順暢了 心主血脈,指心有主管血脈和推動氣血循行于脈中的作用;心主藏神,是指心主思維、意識、精神。在正常情況下,接受和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主宰生命活動?!靶恼?,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保ā鹅`樞·邪客》) 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屬于大腦的生理功能,是大腦對外界事物的反映。這些在中醫(yī)文獻中早已有明確的論述。中醫(yī)學將思維活動歸之于心是依據(jù)心血充盈與否與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關(guān)系而提出來的。氣、血、津液、精等是人體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chǔ),沒有氣、血、津液的濡潤,再高明的大腦也無法完成“思維”,而心臟運送血液以營養(yǎng)全身,也包括為自身提供生命活動必要的物質(zhì)。 脾最主要的一個生理作用就是:主運化。運,即轉(zhuǎn)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指當飲食水谷入于胃中后,脾具有把水谷化為精微物質(zhì),并將精微物質(zhì)轉(zhuǎn)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既然被稱為水谷,水指液體的部分,谷指固態(tài)的部分,按所指不 加載中... 內(nèi)容加載失敗,點擊此處重試 加載全文 同,脾主運化的功能可分為兩個方面。 如果把肝理解為管理中心的話,脾就是人體內(nèi)的物流系統(tǒng)。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就意味著我們身體里的物流系統(tǒng)工作效率大大下降,傳送帶失靈了,本來需要運送到全身各處的營養(yǎng)物質(zhì)運不過去,身體里需要能量的地方得不到充足的營養(yǎng)供應,疲勞感與日俱增。特別典型的一個癥狀就是“餐后困倦”,吃完午餐后一定要睡一會,不然整個下午都沒有精神。面色也由紅潤變得萎黃,顯得萎靡不振。 脾的運化功能失常也意味著水液在體內(nèi)停滯,產(chǎn)生濕邪。濕性重濁粘膩,使身體愈發(fā)困重,懶得運動。日久則聚濕生痰,這里的痰不是我們平時咳嗽而出的痰,而是指阻滯于人體經(jīng)脈內(nèi)的痰邪。它使水谷精微物質(zhì)的輸布更加失常,更加重了堆積、積聚的現(xiàn)象,于是浮腫、肥胖就相繼出現(xiàn)了。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吃得很少也會長胖,所謂“喝涼水都長肉”的原因。 肺朝百脈,主一身之氣,有宣發(fā)和肅降的作用?!靶l(fā)”就是向上向外,通過肺氣而宣達散布氣血津液以滋養(yǎng)全身,內(nèi)而五臟六腑,外至肌肉皮毛。中醫(yī)形容肺的作用“若霧露之溉”。“肅降”,就是清肅下降的意思,說明肺氣宣清宜降,如肺氣不能肅降時,則可能出現(xiàn)咳嗽、氣喘等癥候。中醫(yī)理論還認為肺乃“嬌臟”,其位在上,外在環(huán)境發(fā)生異常變化,或燥、或濕、或熱、或寒等,就可能影響肺臟功能。所以,外邪傷人時首先侵襲肺臟,影響肺氣的宣發(fā)功能則全身得不到氣血津液的滋養(yǎng)而疲憊不堪。影響了肺氣的肅降功能,則出現(xiàn)感冒、咳喘等肺系癥狀。 腎是人體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又被稱為先天之本。五行屬水,為陰中之陽,藏精,主生長、發(fā)育與生殖,主水主納氣,與膀胱、骨髓、腦、發(fā)、耳等構(gòu)成腎系統(tǒng),在四時與冬季相應。腎最重要的一個生理功能就是藏精,主生長、發(fā)育與生殖 五味的作用 酸:有收斂、固澀等作用。一般帶有酸味的藥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曰:酸收,入肝。 苦:有瀉火、燥濕、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熱、燥濕、瀉下和降逆作用的藥物,大多數(shù)有苦味。曰:苦堅、燥,入心。 甘:有滋補、和中或緩急的作用。一般滋補性的藥物及調(diào)和藥性的藥物,大多數(shù)有甘味。曰:甘緩,入脾。 辛:有發(fā)散、行氣或潤養(yǎng)等作用。一般發(fā)汗的藥物與行氣的藥物,大多數(shù)有辛味;某些補養(yǎng)的藥物,也有辛味。曰:辛散、潤,入肺。 咸:有軟堅、散結(jié)或瀉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結(jié)塊的藥物和一部分瀉下通便的藥物,帶有咸味。曰:咸耎(音軟,有平息躁動上炎之勢的意思),入腎。 在五味以外,還有淡味、澀味: 淡:就是淡而無味,有滲濕、利尿作用。一般能夠滲利水濕、通利小便的藥物,大多數(shù)是淡味。 澀:有收斂止汗、固精、止瀉及止血等作用。由于淡味沒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將它和甘味并列,稱“淡附于甘”;同時,澀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雖然有七種滋味,但習慣上仍稱“五味”。 《素問·藏氣法時論》:“??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這,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肝被稱作將軍之官。既然是將軍,就一定孔武有力。想象一下將軍身著鎧甲、手持利刃的威武之姿吧,代表著肝之性剛強、喜動、喜條達舒暢,所以肝又被稱為“剛臟”,其性易亢易急,在志為怒,怒而氣急易使肝氣受傷。而甘味有緩急的作用,為了緩解肝易亢易急的將軍之性,可以適當多吃些甘味食物,特別是在陽氣生發(fā)、肝氣旺盛的春季,更加適宜。 由此,確立了春季飲食養(yǎng)生的一個原則:多甜少酸。 而針對肝之喜條達而惡抑郁的特點,辛味發(fā)散可順其性,酸味收斂可逆其性,故一為補一為瀉,可作為肝之疾病狀態(tài)的用藥原則。 五臟之中,心為君主之官,主神志、主血脈。心是皇帝啊,高高在上,發(fā)號施令,是五臟六腑的總頭兒。雖外表看起來很威風,實際上它卻禁不起傷害,一定要好好地被保護起來,這是其性喜軟的一面。同時心也像所有的君主一樣,喜歡聽高興的事兒,故在志為喜,而喜則氣緩,過喜使心氣渙散致神志失養(yǎng)。皇帝昏了頭,沒了規(guī)矩,不在宮殿里處理國事,反而到民間亂跑,整個國家也就失去了主心骨兒。對人體來說,“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而酸味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心氣旺于夏季,故夏季時節(jié)應適當多吃些酸味食物,以收斂易耗散的心氣,避免心神受傷。 由此,確立了夏季飲食養(yǎng)生的一個原則:多酸少苦。 而針對心之喜軟而惡緩的特點,咸味軟堅可順其性,甘味緩急可逆其性,故一為補一為瀉,可作為心之疾病狀態(tài)的用藥原則。 脾.中醫(yī)理論認為脾與胃關(guān)系密切,均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負責受納、腐熟,也就是消化,脾負責轉(zhuǎn)輸運化,也就是利用。一個管加工、一個管銷售,搭配工作,所以將二者合在一起,稱為倉廩之官。既然是貯存糧食的地方,當然喜燥而惡濕,而苦味就有燥濕的作用。在長夏季節(jié),濕邪當令,脾胃易被濕邪所困,此時應適當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苦燥健脾。甘味雖有滋補之功,但脾胃受濕所困時,滋補就變成了滋膩,反而有礙消化。由此,確立了長夏季節(jié)飲食養(yǎng)生的一個原則:多苦少甘。 針對脾之喜緩而惡濕的特點,甘味緩中可順其性,苦味燥濕可逆其性,故一為補一為瀉,可作為脾之疾病狀態(tài)的用藥原則。 肺居心之左右,好像輔佐君王的重要大臣,被稱為相傅之官。功能上兩者也是相得益彰:肺主氣,心主血,氣與血相伴而運行于人體經(jīng)脈之中。氣為血帥,推動血的運行,血為氣母,載氣而行。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氣與血難以分割,也說明了心與肺的密切關(guān)系。人體氣的運行,除了怕阻滯不通外,還怕氣逆不降,此時肺氣不得收斂而易出現(xiàn)咳嗽、氣喘等氣機上逆的癥候。而苦味有下降的作用,特別是在肺氣主時的秋季,應適當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苦降宣泄肺氣。 由此,確立了秋季飲食養(yǎng)生的一個原則:多苦少辛。 針對肺之喜收斂而惡耗散的特點,酸味收斂可順其性,辛味宣散可逆其性,故一為補一為瀉,可作為肺之疾病狀態(tài)的用藥原則。 腎稱為先天之本、作強(使身體強壯)之官。精屬陰,水之性,所以腎中精氣最惡燥。燥可傷精而致腎精虧虛,而辛味有潤養(yǎng)的作用,因此在腎氣主時的冬季,應適當多吃一些辛味食物,以滋陰潤燥。 由此,確立了冬季飲食養(yǎng)生的一個原則:多辛少咸。 針對腎之喜堅而惡軟的特點,苦味能堅可順其性,咸味軟堅可逆其性,故一為補一為瀉,可作為腎之疾病狀態(tài)的用藥原則。 《素問·五臟生成篇》:“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fā)落?!?br>咸的吃多了,血脈就會流行不暢而改變顏色。這里的“泣”字,應為“沍”字,是澀的意思。咸味入腎,過度食咸則傷腎,水邪盛而乘心火,心在體為脈,其華在色,心傷而血脈凝澀而流行不暢,血行緩慢,血液黏稠而致瘀,瘀血色青或黑,改變了正常紅潤面色。這與高鹽飲食和血瘀癥密切相關(guān)的現(xiàn)代研究完全吻合. 苦味入心,多食苦味則傷心,心火乘肺金,肺在體為皮,其華在毛,肺傷則皮膚枯槁而不滋潤,毫毛也會發(fā)生脫落。 辛味入肺,多食辛味則傷肺,肺金乘肝木,肝在體為筋,其華在爪,肝傷則筋脈拘急,爪甲枯槁。 酸味入肝,多食酸味則傷肝,肝木乘脾土,脾在體為肉,其華在唇,脾傷則肌膚就會出現(xiàn)堅厚皺縮的變化,嘴唇上的皮膚也會開裂掀起。 甘味入脾,多食甘味則傷脾,脾土乘腎水,腎在體為骨,其華在發(fā),腎傷則骨節(jié)疼痛、頭發(fā)脫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藥能治人,也能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