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醫(yī)者意也”,中醫(yī)學善于在平時生活中得到啟迪,開拓臨床思路,創(chuàng)立了許多獨特治則,運用于臨床實踐,常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 ★提壺揭蓋 在平時生活中常碰到這種情況,用水壺倒水時,如果水壺蓋蓋得很緊,水就不容易流出來,只要把水壺蓋稍稍揭開一點縫,水就可以暢流出來(所以,舊式水壺,蓋上常留有一小孔)?!疤釅亟疑w”治則就是通過這一生活現(xiàn)象而創(chuàng)立出來的。 中醫(yī)認為,水腫、癃閉(是由于腎和膀胱氣化失司導致的以排尿困難、尿量明顯減少,小便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為臨床特征的一種病證)等疾病,主要病機是肺、脾、腎三臟失調所致。肺位于上焦,為“水之上源”,主氣布津,有通調水道之功,肺氣宣通則水道通暢;而腎位于下焦,為“水之下源”。治療水腫等疾病,一般都采用通利小便的治則,但很多時候療效并不理想,往往利不下小便,這時就應考慮其他治療途徑。 提壺揭蓋法,就是把水腫、癃閉的患者比做一把壺,小便比做出水口,肺在上部就猶如一個“蓋子”(所以肺又稱“華蓋”),應用宣肺發(fā)汗一類藥物,如蘇葉、麻黃、白芷、防風、荊芥、浮萍、杏仁、桔梗、桑皮、枇杷葉、前胡等,少量輕投(取“上焦如羽之義”),把肺這個“蓋子”稍稍開啟一下,上下宣暢,小便就會暢通。 如《倡山堂類辨》一書載,張志聰治一水腫、尿閉的患者,用八正散等利水之劑無效,張氏則以防風、蘇葉、杏仁等份為劑,水煎溫服取汗,小便即利,水腫全消。臨床實踐表明,提壺揭蓋法,不單治療水腫、尿閉有良效,且凡泌尿系急性感染(包括急性腎炎)、小便不暢(甚至尿液全無)或水腫不消,均可將此類藥物合入對癥方藥中,必能增強利水之功效,使腫脹消退。 2006年筆者曾治療一產后癃閉癥患者。吳某,28歲,產后第五天仍不排尿,已導尿2次。筆者首用五苓散加益母草、枳殼、車前子治之,無明顯療效,后筆者又詳查患者脈癥,見患者有胸悶、微咳等表現(xiàn),認為是肺氣失宣、上竅不通而致下竅不利,遂改用提壺揭蓋法,在原方基礎上加蘇葉12克,杏仁10克(打),桔梗10克,2劑而小溲暢通。2009年,一急性腎炎患者,全身浮腫,癥情較重,曾用五苓散、八正散等方藥加減治療,服藥五劑療效不理想。 詳查脈癥,患者有輕微發(fā)熱、咳嗽、胸悶脹(上呼吸道感染)等表現(xiàn)。在五皮飲的基礎上加麻黃、浮萍、金銀花、連翹、杏仁、益母草、白茅根治之,4劑而熱退,腫消大半,后去麻黃、浮萍、生姜皮,加黃芪、白術,再服六劑而腫全消,蛋白尿消失。 總之,提壺揭蓋法是治療水腫、癃閉等癥的獨特治療法則,它的適應證主要是水腫、小便不利,甚至點滴皆無,而又兼見發(fā)熱、咳嗽氣喘、胸悶脹等肺氣失宣的癥狀,上竅不通而致下竅不利時才適合使用,以達“提壺揭蓋啟上竅,上下宣通水自流”的良好功效。 ★增水行舟 “增水行舟”當屬中醫(yī)下法的范疇,意思是說:有水的時候,船才能順利行走;沒有了水,船就會停下來,此時的你即便再用力去推,船也難行,如果能讓水滿起來,再去推船行走就會容易得多。中醫(yī)的“增水行舟法”正是利用這個道理,設計了“增液湯”,以滋陰、潤燥、通便。因此,“增液湯”也是中醫(yī)增水行舟的代表方。 增液湯,源于《溫病條辨》,由清代著名的溫病學大家吳鞠通所創(chuàng)立,主要用于因“津液不足,無水舟?!?,以及“熱結液干”所致的便秘,以玄參30克、麥冬24克、生地24克,三味中藥重劑合方。組方中,玄參滋陰清熱,能起到潤燥通便的作用;生地味甘苦,性質偏寒,不但清熱養(yǎng)陰,還助玄參增加滋陰潤燥之功;麥冬性味甘寒,可滋養(yǎng)肺胃,潤腸通便。三藥合用,不僅能治療大便干澀不暢,對于溫燥引起的皮膚瘙癢、干燥皸裂、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等一系列癥狀均有顯著療效。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增液湯對口腔潰瘍、慢性牙周炎、過敏性結腸炎、肛裂、痔瘡等疾病亦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中醫(yī)之“增液湯”雖然具有增液、抗炎、解熱、增強胃腸道蠕動等多種功效,但在使用時也必須結合自身體質,不能藥石亂投,如肥胖痰多及脾虛泄瀉的患者,體內水液運化失調,常伴有大便溏薄,俗稱“拉稀”的癥狀,飲食上應避免寒涼之物,由于增液湯性質偏寒,脾虛泄瀉者食用后不但不能緩解秋燥,更會加重腹瀉。還有,感冒患者也不能胡亂服用,因為外感期間服用滋補之品,會因為滋膩而易造成外邪留滯不去,即中醫(yī)所謂“閉門留寇”之嫌,使外感纏綿難愈。所以在選方用藥,治療秋燥時,需細心辯證,切忌以偏概全。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中醫(yī)思維十平臺無關,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yī)專業(yè)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來源:《家庭中醫(yī)藥》作者:孫清廉、傅志泉的好大夫個人網(wǎng)站、由中醫(yī)思維 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