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走親訪友,少不了吃吃喝喝,且不知“飽食”乃是諸病之源,看看下面的故事吧,希望對大家有警醒作用: 清末民初,有一個叫李青蓮的道人,住在四川青城山上,以采藥為生。1939年,他已經(jīng)154歲,耳聰目明,神清氣爽,時人稱為“仙人”。當時的達官貴人多方求證,核實他確實已經(jīng)一白多歲,仰慕他的養(yǎng)生之道,于是,多次請他下山。 飽食是諸病之源 李青蓮在山下被奉為上賓,每日山珍海味。出乎意料的是,如此二十天后,這位一向早起的仙人沒有像往常一樣起床,去人一看,已經(jīng)溘然長逝。尸檢證明,李青蓮各器官都沒有問題,詢問其妻,平時他也沒有毛病,140歲時性功能還猶如年輕人。嗟嘆之余,一位朋友道出了他死亡的真相:“吃死了。” 與李清蓮一樣,死于飽食的,還有一名英國壽星。他叫托馬﹒佩普平時難得溫飽,卻活了152歲。苦于壽短的皇室,急于求覓長壽之術(shù),將他請入宮中,待以上賓。悲劇的是,他在皇宮只待了三個月,便一命嗚呼。困惑不解的皇室青睞名醫(yī)尸檢,證明他死于暴食。 我國古代醫(yī)學家早就注意到節(jié)食可以益壽,唐代名醫(yī)孫思邈說:“食不可飽,”另一位清代醫(yī)家石成金則告訴我們,欲長壽,需“以實半飽法自輔”。古人甚至用饑餓治病,《紅樓夢》里,賈府不論男女老少,凡遇風寒感冒,一律“餓兩頓飯”。據(jù)說清朝的皇帝生病,在診治之余,也要“挨餓”。 1987年,美國國立老齡問題研究所對近200只恒河猴和松樹猴進行研究,一半可以隨意進食,愿吃多少就多少,一半限制飲食,飲食中的熱量減少30%。 試驗表明,限食猴子體重比另一組猴子輕20~25%,他們比較活躍,特別是在開放時間。更有趣的是,試驗表明,限食猴子比不限食猴子聰明,這使我們想到一句俄羅斯諺語:“吃的太飽,什么也學不好?!?/p> 老年癡呆與飽食有關(guān) 現(xiàn)代研究還表明,長期飽食會導致大腦早衰,飽食能誘發(fā)人腦內(nèi)一種叫做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的物質(zhì),這種因子被證實是促使腦動脈硬化的元兇。腦動脈硬化后,供給大腦的氧和營養(yǎng)物質(zhì)就會減少,使人記憶力下降,甚至發(fā)生腦組織萎縮,引起老年癡呆。有學者還發(fā)現(xiàn)一個驚人的事實:約20%的老年癡呆患者在他們青壯年時期皆是飽食的“美食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