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唯一會翻譯外族蕃文的漢族詩人(2017-01-05 18:36:22)
我國古代詩人,文人墨客,依據(jù)所處時代,面向不同人物事件,源于生活處境,用豐沛、美妙、詼諧、精練的漢語,書寫了無數(shù)的歌賦詩詞,凝結(jié)出我們偉大祖國漢族文化的累累碩果。但像唐代詩人李白那樣,除寫漢文詩作,還會翻譯外文——“蕃書”的詩人,實屬罕見。在《唐史演義》、《隨唐演義》、《金史》“本紀(jì)第一”等史書中,都有李白翻譯蕃書的精彩記載。 李白翻譯的蕃書,有稱“和蕃書”,也稱“答蕃書”。所謂蕃書,即為答復(fù)外族(漢族之外)由使者帶來的替郡王交往的正式文件。李白替唐玄宗李隆基翻譯的蕃書,即翻譯唐朝附屬的渤海國郡王大祚榮的國書(蕃譯漢),以及翻譯唐玄宗答復(fù)大祚榮的國書(漢譯蕃)。
天寶元年(公元
742 次日早朝,賀知章出班啟奏皇上,臣有一布衣之交,西蜀人士,姓李名白,博學(xué)多才,能辯識番書,乞陛下召來,以書示之。玄宗準(zhǔn)奏,命內(nèi)侍到賀家,立召李白見駕。李白并未馬上答應(yīng),而是買起乖子,對內(nèi)侍拜辭道:“臣乃遠(yuǎn)方戝士(隨父隱寓巴蜀),學(xué)識淺陋,所以文字且不足以入朝貴之目,何能仰對天子?謬蒙寵命,不敢奉詔”。內(nèi)侍只得以此言回奏玄宗。知章又啟奏道:此人文章蓋世,學(xué)問驚人,諸子百家,無書不覽。只因去年入試,被外場官抹落卷子,不與錄送,故未得第,今以布衣入朝,心殊慚愧,所以不即應(yīng)召。乞陛下特恩,賜以冠帶(封爵官職),命一朝臣往宣,乃見圣主求賢下士至意”。楊國忠、高力士聽了,力欲進(jìn)譫阻撓,只見眾臣同聲啟奏,乞陛下速召勿疑,二人也就作罷”。 玄宗見眾口交薦李白,便傳旨,賜李白以五品冠帶朝見,翕命賀知章回家宣李白上來。楊國忠、高力士不敢開口,知章宣諭李白,且備述玄宗倦倦之意(非常迫切需要)。李白不敢再次推辭,即穿了御賜的冠帶,與知章乘馬同入朝中,三呼朝拜。玄宗撫慰道:“卿高才不第,誠為憐惜。然朕知卿不至終屈(不會一直委曲下去)。今者番國遺使臣上書,其字跡怪異,無人能識,知卿多聞廣識,必能為朕辨之?!闭f著,就命侍臣將番書交給李白觀看。 李白接過番書,看了一遍,表中內(nèi)容一目了然,心里非常明白,說道:“蕃字各不相同,此正是渤海國之字也,但過去番書上表,都遵依中國字體(漢字),別以副函(另附說明之類),寫本國之字,送中書(古代文官名)存照(存檔)。今渤海國不具表文(用中文寫的奏章),竟以國書(外族文字的蕃書)上呈御覽,已屆非(無禮)之極,況且書中的語言悖慢(違逆不敬,背理傲慢),殊為可笑。”,玄宗急問:“他書中所求何事,所說何言?李白聞命,當(dāng)即手持番書,立于帝前,將中國唐音(漢字)一一譯出,高聲朗之。番書云:渤海國大可毒(國君稱呼)書達(dá)唐朝官家(指皇上),自你占了高麗,與我國逼近,邊兵屢次侵犯吾界,想必出自官家之意,俺如今不可忍耐,差官來講和,可將高麗一百七十六城讓給我國。我有好物相送: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棚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頡之豖,率賓之馬,沃野之綿,丸都之李,樂游之梨,你官家都有分,一年一進(jìn)貢,若還不肯,俺起兵來廝殺,且看那家勝敗? 李白看著番書,宣誦如流,眾文武官員,無不驚異。 唐玄宗聽了書中之言,尤其聽到渤海國大可毒想奪占唐屬高麗,龍顏大怒,想聽諸臣意見,如何應(yīng)對?李甫林主張不戰(zhàn),固守而拒之,楊國忠主張放棄極邊諸城給渤海國,諸臣議論不一,而李白認(rèn)為,此國書之意不過是試探天朝之動靜罷了。請陛下命臣(我)也用彼國(渤海國)之字,向來使面草答詔示之。詔語恩威并著,懾伏其心,務(wù)使可毒拱手降順。玄宗見他應(yīng)對無窮,十分歡喜,即擢為翰林學(xué)士,又賜宴,又命寢宿殿側(cè),倍受隆恩,百官嘆羨,楊國忠、高力士心下不樂,無可奈何。 次日,玄宗上朝,命賀知章引番使入朝侯旨。李白對番使道:皇上有詔批答,汝宜靜侯恭聽。李白見楊、高二人在旁,心有不悅,就進(jìn)言皇上:“臣前應(yīng)試,橫遭右丞相楊國忠、太尉高力士斥逐(抹卷不錄第),今二人在旁,臣?xì)獠煌瑳r臣今奉命草詔,手代天言,宣諭國外,事非他比,伏求圣旨著楊國忠磨墨,高力士脫靴,以示寵異,庶使遠(yuǎn)人不敢輕視詔書,自然誠心歸附。”正急需用人的玄宗滿口答應(yīng),當(dāng)即準(zhǔn)奏。楊、高二人雖知試場輕薄本白而其乘機(jī)報復(fù),況且只有他一人識番字,也只得相立侍侯,一個給他脫靴,一個給他磨墨,任由李白高傲呈能。 須臾間,草成詔書一封,并附上副封(附件),呈于龍案之上,玄宗覽畢,見詔書字跡與使者帶來的番書一模一樣,咄咄稱奇,又傳于眾官看了,大家無不駭然。李白叫來使聽詔(答番書)。他先用唐音(漢語)后用番語(渤海國語)高聲宣讀詔書,番使聽后奉詔退朝。 答番書宣揚(yáng)了大唐國威,斥責(zé)了渤海國無端挑釁,義正辭嚴(yán),句句在理,字字千鈞。詔書還就彼此往來國書的文字問題作了強(qiáng)調(diào)。提到:“爾所上書(番書)不遵天朝(唐朝)書法,蓋因爾幫所居之地,未睹中華文字,故朕茲簽答爾詔言,另賜副本,即用爾國字體,想宜知悉,敬讀不怠”。就是說,你渤海國是大唐附屬國,本應(yīng)遵行當(dāng)朝書法,使用漢文,但你們卻用了番文,這大概是因為你們地處偏僻,沒見過漢字的緣故吧。所以,本詔書及副本,朕也用了你們的番文字體,想必你們會知道其中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