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係傳別講》下傳08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週流陸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萬變不離其宗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週流陸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孔子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易經》這本書的學問,告訴我們些什麼呢?“不可遠”。它無論在任何情形下都會適合我們的人生,也就是說我們隨時隨地都離不開它的範圍。換言之,它都在你的旁邊,像宗教傢講的,上帝與你同在,這就是“不可遠”。 同時這個意思也是說,《易經》這本書的學問是很淺近、很平凡的,是跟我們日常生活最切近、最有關係的學問,不是遠在天邊、高不可攀的。所以我們不可嚮很深遠的方面去想,去求。換句話說,也就是禪宗所說的不可以“高推聖境”,不可以把聖人的境界高捧得太過了。因為聖人的境界也是很平易、很通達的。天地間越是了不起的學問,越是平易、平凡,這就是不可“高推聖境”的道理。 “為道也屢遷”,你如用呆闆的法則學《易經》,那就錯了?!兑捉洝愤@壹門學問是活的學問,不是死的學問,也就是宇宙的法則。宇宙的法則沒有永恆不變的。所以懂了《易經》的道理,也就懂了宇宙的法則隨時在變。這也就是佛學所講的“無?!?。宇宙間的事不可能有壹刻不變的,變就形成了我們平常說的“時與運”的問題?!皶r與運”在卦裡很重要,看壹個卦象,變要看時空兩者的關係,時空是相對的,隨時都在變動。 其實也不僅《易經》如此,壹切學問都是壹樣,尤其我們做人做事,要懂得“變動不居”,因為宇宙萬物隨時間空間而變化,壹切現象都在變化。你要識變、適變,因此學《易經》、卜卦、算命,同樣沒有壹個呆闆的法則。如果有個呆闆的法則,你要求的答案就不對了,你的判斷壹定不會準確的。 “週流陸虛”,“陸虛”就是上古文化中的陸合,也就是上下肆方。東南西北上下就代表了宇宙間的空間。這個道理就是無處不充滿,也就是宗教傢所講的神、上帝無所在,無所不在。宗教傢把它穿上宗教的外衣,便成了神。事實上無所在,無所不在充滿法界,就是《易經》的“變動不居,週流陸虛”。週是圓的,表示圓滿充實。 “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上下、下上是不壹定的。比如說山地是剝卦,反過來地雷就是複卦了。站的位置不同,看的角度不同,觀點就兩樣,現象就變啦?!吧舷聼o常,剛柔相易”,“剛柔”是陰陽,“相易”是變化,陰極陽生,剛極變柔。變來變去,就是:“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所以學《易經》要特別注意,卜卦算命的方法不是死的??鬃痈嬖V我們說“唯變所適”,我們後人把孔子的像畫得像個死人的樣子,尤其宋朝以後的儒傢把孔子講得令人生厭。其實孔子非?;顫?,《孔子傢語》上講的,孔子是“無可無不可”的?!盁o可無不可”多滑頭呀!他的道就是“不可為典要”,沒有壹個確定的事,時間有變化,空間也有變化。所以學《易經》的要記住下面“唯變所適”這壹句話。看嚮哪個方面變。懂了這個道理,如果你當個領導人,領導壹個團體,第壹天到職壹看,就知道這個單位哪些地方非變不可。“唯變所適”,只有變才能使它進步。 這幾句話是這篇的結論。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壹進壹出有壹定的法則。你懂了這個就知道宇宙萬物隨時在變,隨地在變。但是變有壹定的法則,不是亂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裡要想到外面去,壹定先要站起來,壹步壹步地走出去,這就是變中壹定的法則。所以在變的中間,外卦、內卦、外在、內在都要知道。做人做事當知天地宇宙隨時在變,隨時都要戒慎恐懼。譬如說危險,危險就在不危險的裡頭,但反過來,你看壹駢不危險,卻隨時會有問題。所以要“外內使知懼”,知道危險。 “又明於憂患與故”,同時要明白《易經》學問的精神,人隨時都要注意到憂患。人沒有壹天是不生病的,如果有壹天覺得很健康,便是生病的開始。大意壹點就出毛病,人隨時都在憂患之中,所以要“明於憂患與故”,明白它的原因,它發(fā)生在哪裡。 “無有師保,如臨父母”,《易經》這壹門學問,並不是宗教,也不是科學,也不是哲學。但它又是宗教,又是哲學,又是科學,同佛學的最高處有相通之處。“無有師保”,沒有人隨時隨地可以保護你,也沒有人可以指導你,人壹切只有靠自己,時時刻刻知道恐懼“憂患”。如臨父母,就像隨時隨地都在父母的身邊壹樣,那樣的恭敬,那樣的戒慎。實際上我們中華文化的人生哲學,這是這兩句話,但不是宗教性的?!兑捉洝返牡览頉]有這些宗教外衣。當然,我們做壹個人隨時都在憂患中,沒有人可以依賴,只有靠自己,“無有師保,如臨父母”,這是壹個總結。 同時也是說明,當壹個卦辭用之於卜卦的時候,只有靠自己的智慧來判斷這個卦,不需要求菩薩、求神,要靠自己的智慧。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關於《易經》的判斷事務,不壹定用卜卦,而是告訴大傢平常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叫做“不可遠”。不要以為壹定在卜卦的時候才能用這個法則,我們現在本身就在卦中,乃至壹舉壹動都在卦中。開始這卦壹動,“率其辭而揆其方”。研究《易經》對《週易》這本書,壹看它的卦辭、象辭、爻辭就可以知方,可以猜測研究它的方嚮。乍天它是不定的,但它有典常,“既有典?!?。千古以來學《易經》的人很多,能不能達到最高的程度、最高的境界?這個不是靠菩薩、求上帝的,就是在你自己?!捌埛瞧淙?,道不虛行“,這個是在於”人道“、人的力量,你有這個智慧,就搞通了。你如果不是這個人,你學了死闆的《易經》也沒有用,這道就虛行了,是假的、空搞壹場、白搞壹場。 這是《易經·係辭》下傳第捌章的大概內容。後面大部分是判斷《易經》,當然大部分是用之於人生哲學的。 《易經係傳別講》下傳09章 原始要終以為質也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陸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貳與肆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貳多譽、肆多懼,近也。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叁與伍同功而異位,叁多兇,伍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原始要終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陸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孔子說:“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易經》這壹部書,講的什麼卦呀、爻呀、變呀等等,看起來似乎是非常複雜的樣子,實際上很簡單。所以孔子認為《週易》這壹部書所告訴我們的,從開始到最後,就是壹個因果。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因果,有開始就有結果?!耙詾橘|也”,質就是不虛假,上壹章講“道不虛行”,不是假的。它所指的是人生,是宇宙,可以摸得到,是可以求證,可以研究的。 如何來研究?研究的方法是什麼呢?“陸爻相雜,惟其時物也”,我們如果研究《易經》的壹個卦,就要看陸爻的變動。陸爻的變動是錯綜複雜的,陸爻隨時相雜,陰極則陽,陽極則陰,下面與上面,上面與下面,隨時有關聯,隨時在錯綜複雜中起變化。 那麼它的要點呢?“唯其時物也”,是要我們把握時間空間,去應付倒楣的時候。時空把握得好,倒楣不壹定是倒楣,把握得不好,倖福也不壹定是倖福,“唯其時物也”!要如何把握這個時間空間,才能轉禍為福,轉敗為功,立於長治久安之地,才是要緊的。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辈坟缘臅r候,開始卜出來壹個爻,很難斷定這壹個卦的發(fā)展如何。等到這個卦的陸爻完成了,這個卦象也就全部明白了。這也就是說,天下任何事物都是始於微而後至於著。事物的始微是難知的,殆其已著,人人知之,所以說“其初難知,其上易知”,這是本與末的關係。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因此《週易》這壹部書,文王作卦辭,週公作爻辭,孔子作彖辭等等,“初辭擬之”,“擬”就是比量,是差不多,沒有確定的,講它是龍啊,講它是象啊,講它要發(fā)財啊。發(fā)財不壹定是要賺壹千萬,少吃虧壹點也是發(fā)財。這就是比擬之,“初辭擬之,卒成之終”,最後是斷它的結果。這是講卜卦、用卦、斷卦的法則。 雜物撰德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我們卜卦問運氣,問疾病,問出行……就是“雜物”。“撰德”就是結果如何?能不能得到等等?!氨媸桥c非”,何謂是?何謂非?壹個卦卜下來,如果判斷卦的吉兇?這要看內在的變化,不是看外面,中間的肆爻很重要。這肆爻代表的意義,不僅僅是這肆爻的吉兇,也是與全卦都有關聯的。這是壹個原則,也就是“非其中爻不備”的意思。 我們剛才講過,拿陸爻來講,中間肆爻最為重要。開始的第壹爻是開始,最後的第陸爻是結果,初爻開始是“其初難知”,最後的結果是人人皆知。不過我們要知道,乾永遠是天,坤永遠是地,所以乾坤兩卦的變化不大。其他各卦中爻的變化就多了。 譬如我們隨便舉壹個卦來看。我們看睽卦,下面中兌,兌為澤,上面是離卦,離為火,就是火澤睽。睽是睽違,如果夫妻兩人來問情感,卜到此卦,那恐怕不很妙,說不定會鬧婚變??v不睽離,亦將反目,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出現呢?變化就在中間的肆爻,乾卦的第叁爻變,內卦便為兌卦,第伍爻變,外卦便為離,成為火澤睽。乾為什麼變成睽?就是因為中爻變了。所以說“雜物撰德”,“則非其中爻不備”。我們說錯綜複雜、交互卦,就是雜卦的道理,它的變化就在於中肆爻的變化。什麼叫交?什麼叫互?我們過去已經講得很多了,這裡不再重複。 我們再看睽卦的交互卦。睽卦的第貳爻到第肆爻互為離卦,叁爻到伍爻互為坎卦,睽卦的交互卦便成了另壹個與原卦截然不同的水火既濟卦了。如果是朋友或夫婦卜到了火澤睽,當然是很不吉利的,今後是吉是兇,就要看它內部的變化了。如果內部變成了水火既濟,夫妻過了壹夜,第貳天雨過天晴,就沒有事了,因為它是水火既濟,不會離開了。這個道理就告訴我們,任何壹件事情,就要看中爻的變化。如果壹個公司,壹到火澤睽,那當然有問題;如果變成了水火既濟,那就變成貳人同心,其利斷金,再好也不過了。 同為中爻,內卦中爻與外卦中爻,其變化的影響力也不相同。內卦的影響力量大,外卦的影響力量小。同樣地,我們做壹個人,你不要問外邊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如何,只問你內在身心兩方面的變化,就可以知道其餘的了。因為自己內心的變化,影響你身心的情緒,當然也影響你今後的遭遇。 所以做人也好,做事也好,“非其中爻不備”,要看中間的變化。就卦來說,就是中爻的變化,這個講中爻交互變化的大概。如果卜卦呢?就要看動爻了,看中爻的變動會怎麼樣,所以下面孔子說: “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噫”,就是白話中文的感嘆詞?!耙嘁笔谴蟾诺囊馑?,是壹件事情重要之外?!皠t居可知矣!”懂了這個原理,可以不要卜卦了,你自己就已經可以知道了。這也就是我們過去常講的善易者不卜。真把《易經》讀通了,自己不卜卦,因為天地間的道理你全懂了。這在儒傢叫“神而明之”。佛傢呢?是“神而通之”。真正的神通是最高的智慧,是自己壹開始就知道結果??鬃釉谶@裡加重語氣說,明白了“存亡吉兇”,就不需要卜卦了,“則居可知矣”。 “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真正有智慧的人,讀完了孔子的《易經》的彖辭,“則思過半矣”,全部《易經》的道理、學問就搞清楚了。 未濟的人生貳與肆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貳多譽、肆多懼,近也。 我們仍看這個水火既濟卦。前面說過,火對睽可以交互為水火既濟,如果把水火既濟顛倒過來,就變成火水未濟了?!哆L易》這部書由乾坤兩卦開始,最後是以未濟作結束。其實,捌捌陸十肆卦全部都是未濟??!所以我經常告訴大傢 說,如果懂了未濟,《易經》的全部道理你就懂了。《易經》這壹部書是沒有結論的。陸十肆卦最後是未濟卦,什麼道理呢?因為這個宇宙是作不了結論的,人生也沒有結論的,歷史也永遠沒有結論。宇宙永遠發(fā)展下去,沒有停止,所以是未濟。很多年紀大的朋友常說,還有壹年兩年,等把這些事了啦就是去也安心啦!我也就跟他開玩笑說,老兄呀,你看看這個世界上,哪壹個人是把事情辦完了才走的?有沒有?大傢有沒有看見過?永遠沒有,永遠都是“未了”。貳十多年前有壹位憂時憂世的老兄跳樓自殺了。他自己寫了壹副挽聯。上聯說:“國事如是,傢事如是,如是是矣”;下聯是:“生也不了,死也不了,不了了之”。所以這個世界的壹切,都是不了了之。《易經》也是這樣講,政治呀,人生呀,都是沒有結論的事。 如果我們以中爻來說呢?第貳爻與第肆爻,它們的功能相同,地位卻兩樣。如果我們拿這個卦來看壹件事情,先把火水未濟上下卦分開,內卦就是坎卦。在坎卦的叁個爻卦裡,第貳爻是居中位,又是陽爻,上面壹陰爻,下面壹陰爻,陽爻居中間,這是很好的現象。假使壹個男的像魯賓遜漂流到壹個孤島上,有兩上小姐也漂到這個孤島上來,這個男的壹定非常吃香。相反地如果是離卦,這個島上有壹個女人,兩個男人,這兩個男人就成為這個女人的仆人了,非做她的臣子不可。為什麼呢?物以稀為貴,因為她得其中爻,得其中位。 現在如果拿陸爻來講呢?火水未濟第肆爻是叁伍爻的中間,也是中爻卦。但是它與貳爻不同。什麼地方不同呢?位不同,空間不同,時間也不同。所以孔子在這裡告訴我們,“貳與肆同功而異位”。將業(yè)斷卦的時候,大傢都要注意,貳與肆功能相同而異位。比方我們拿軍階來講,壹位上將,可以發(fā)表他當總司令,另壹位上將從總司令調戰(zhàn)略顧問。官階都是上將,位置卻不相同,這就是“同功而異位”。兩個人官階相同,但他們的待遇、地位卻截然不同了,這就是“其善不同”,遭遇完全不同,所以他們的結果也不壹樣了。同樣是壹位公司裡的小職員,壹位很穫上級的賞識,經常派他出國考察;壹位卻默默無聞,在公司裡埋頭苦幹。這也是“同功異位”的道理。 貳與肆“貳多譽、肆多懼?!币灾胸硜碇v,第貳爻機會好。我們看乾卦的第貳爻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陽能從地上剛剛出來,那種情形多好,所以說“貳多譽”。乾卦的第肆爻是或躍在淵,等於壹條魚,是要跳上去呢?或是不跳上去呢?比方歷史小說描寫劉備叁顧茅廬,諸葛亮出山不出山呢?不知道。等於你嚮壹個小姐求婚,她點頭不點頭?不壹定。這個時候恐怕你晚上都睡不著覺了,不像結婚後夫婦吵架那樣威風。要知道求人的時候,也不曉得人傢肯不肯點頭,這就是“或躍在淵”!不壹定,大傢看看乾卦就可以懂了。 “貳多譽”,非常好?!八炼鄳帧?,這壹步要不要踏出來?如果踏出來,後面很好,可以錦上添花,更上壹層樓;如果第壹步走錯了,後面便很不好,所謂壹步錯,全盤輸,所以說“肆多懼”,很為難。 “貳多譽、肆多懼”下面,孔子說“近也”。近什麼呢?這有很多種廉潔。有說貳爻在壹叁爻之間,過去是靠近第壹爻,未來則靠近最高的第叁爻,前後都很相近。肆爻也是這樣,後退接近叁爻,前進接近伍爻,到了伍爻,差不多已到了頂點,因為到了第陸爻,整個卦都要變了。所以說“貳多譽、肆多懼,近也”。 另有說法認為,“近”是指內卦來說的,貳爻在內卦之中,所以“近”;肆爻在外卦,離內卦很遠,不同意近伍為懼的說法。 第叁種廉潔,也是多數學者壹致認同的,就是“近伍”為懼。 不過我們可以確認的是:貳之所以多譽,是因為它得中位,在內卦之中得時又得位,所以多譽;肆爻便不同了,雖然肆爻與貳爻同在陸爻的正位上(按陸爻正位是初、叁、伍爻為乾位,貳、肆、陸爻為坤位),也得叁伍爻之中,但就內外卦來說,肆爻是屬於外卦之初,所以說“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了。 柔與中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讀了《易經》的人,最高明的是孔子,孔子的老師老子也很高明。老子之道是重於用柔、陰柔,陰者柔也,就是柔道,這與後世所謂的陰陽傢是不同的。在拳術裡邊,最高明的是好像沒有打你,結果卻把你打倒了,那就是柔道?!叭嶂疄榈?,不利遠者”,貳、肆這兩爻是陰的,不像陽剛可以攻擊很遠。但是我們中國以陰柔之道相處,就永遠不會有毛病。為什麼呢?“其用柔中也”。用柔要得其中,柔是溫的,冷是陽剛的,以柔取中位,沒有不成功的。最近臺灣學者非常推崇日本德川幕府,都認為它非常成功,德川幕府始終是用柔成功的。如果是打仗,那又不同了,用柔用中,裝窩囊,再以大吃小,然後成功了。這就是“其用柔中也”的道理。 不過用柔要有耐心,要能等待,如果德川不活到柒捌十歲,他也看不到成功的,它也是天命。如果豐臣秀吉活到柒十歲,那德川的成功連影子也沒有。看來壹切都有定數,“其用柔中也”是原理、原則。這裡我要告訴大傢,用陰柔如果沒有學對,就會變成陰險了,這點要特別注意。 叁與伍叁與伍同功而異位,叁多兇,伍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叁與伍,同功而異位?!钡谌?、第伍爻,上下交互卦?!叭鄡础?,因為叁爻是內卦的最上爻。伍爻呢?以陸爻卦而論,它仍然在中位,所以“伍多功”,是成功的階段。各位學《易經》要懂得,最重要的是時空的關係,時間不同,空間不同,位置不同結果也不同。像大傢交朋友,你的中學同學,你們是好朋友,盡管打打鬧鬧沒有關係??墒乾F在他已經當了總司令,你還是少校中校壹個,或者他已經當了部長,你還是兩毛貳的小警官。你不要認為他是你的好朋友,你還過去拍拍他的肩膀,那你就完字下面加壹個“蛋”,就完蛋啦!那個肩膀絕不能拍的,這個時候你看到他要鞠躬敬禮了。為什麼?“貴賤之等也?!?/p> 所以歷史上做皇帝的殺功臣,那是必然的。壹般人沒有當過皇帝,不會懂,人到了某壹個位置就不同了。像朱元璋當了皇帝,想起他種田的朋友,把他們都找來,文武百官都叁跪玖叩,群呼萬歲。那些老朋友們,如果心中還認為:朱元璋算什麼!那時候我還不是踢過他的屁股!現在你再踢踢看,小心你的腦袋會搬傢。這就是“貴賤之等也”。不要以為你們曾經是朋友,時位不同了,朋友也不壹樣了,位置不同,你就不能當朋友看了。所以學了《易經》,也是蠻滑頭的。 “其柔危,其剛勝邪?!辟E用陰柔,叁伍是用陽剛,不能用陰柔。所以《易經》不是絕對陰柔的,也用陽剛,“變動不居,其為道也屢遷”。那是不壹定的,我們才才說德川幕府用陰柔,它完全用陰柔嗎?不壹定的,它也是用陽剛。用處不同,貴賤不等的原故。所以《易經》搞通了,用得好時,它是帝王之學、領袖之書,用得不好時那也很可怕。這是第玖章,重點叁研究《易經》各爻的作用及精神。 |
|
來自: liuhuirong > 《易經別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