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千余年評論“世上好言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前一句是說佛教的教義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把人間最善良的情懷表露無遺;后一句是說,出家人喜愛自然,鐘情山水,佛寺殿宇多建于名山勝水間。的確,在迄今人類遺存的歷史文化勝跡中,宗教名勝,特別是佛教名勝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在東亞及東南亞廣袤的土地上,無處不有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寺塔建筑,處處能感受到歷代高僧大德遺留于名山大川間的仙蹤道影。佛教不僅為人類的文明帶來了一縷新的陽光,佛寺建筑也為文化名勝構(gòu)筑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這個意義上說,不是天下名山僧占多,而是天下名山僧建多
比喻佛教興旺的事跡。普天之下,靡不蒙化;率土之濱,何處無僧。如唐代詩人杜牧的《江南春》詩中提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泵鑼憛擦炙略旱氖r?!对鰪V賢文》里的解釋是世界上的好話讓各種書籍都說盡了,天下有名的山多數(shù)都讓僧侶占去了?!笆篱g好語佛說盡”取材于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卷二》:“諸世善語,皆出佛法;善說無失,無過佛語?!?/SPAN>
佛教的名勝古跡主要包括著名的石窟、寺廟、佛塔、名山等,它們構(gòu)成了僧團生活修行的主要場所。如今也成為信眾和游人向往的朝拜圣地和旅游風景區(qū)。人們通常把寺廟塔窟稱為“古代藝術(shù)的博物館”。的確,每一座寺廟、每一處石窟都較為完整地保留有建筑、雕塑、繪畫、金石碑銘、古籍經(jīng)典等綜合藝術(shù)和古老文化。我國五臺山南禪寺、日本唐招提寺、柬埔寨的巴壤寺都是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精品;敦煌石窟中的唐塑、印度桑奇大塔樹神藥叉女神的圓雕,亦是雕塑藝術(shù)中的杰作;斯里蘭卡獅子巖壁畫、山西繁峙巖山寺金代壁畫更是古代繪畫史上的上乘之作。經(jīng)藏方面則有韓國海印寺中所藏高麗藏版、山西洪洞廣勝寺的《趙城金藏》以及北京的房山石經(jīng),這些都是國寶級的珍品??梢哉f,寺廟不僅是藝術(shù)寶庫,還是古代文化的傳承之所,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得以傳承不絕。很難想像沒有敦煌石窟,會有今天的敦煌學;沒有藏傳寺院中的扎倉,會有雪域文明的延續(xù)。當年正是有了柬埔寨的烏那隆寺,幾乎毀滅的高棉文化才得到挽救,這就是佛教寺廟的文化意義。
寺廟雖然是古老文化的載體,但寺廟的靈魂卻是那些活生生的出家人。我們可以說出家人才是宗教文明的傳教士,才是寺院的守護神,就像是醫(yī)院里的醫(yī)生,校園里的教師,是他們一代代地傳承著化世導俗的神圣使命,是他們生生世世守護著祖師們遺留下來的文化財富,我們在任何一座古寺中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一份守護與責任,那一通通重修功德石碑,再好不過地說明了作為正法主持者的僧眾是如何領(lǐng)導信眾募捐籌款來維護與整修每一處道場的。歷史上許多原本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正是經(jīng)悲心切愿、勵志修道的僧人們篳路襤褸,開拓經(jīng)營,建寺立塔,鑿井引水,開路修橋,植樹造林,最終成為莊嚴道場、人間凈土。宋人有詩云:“可惜湖光天下好,十分風景屬僧家”,佛教名山勝水確實為人間的生活平添了無限的詩情畫意。像我們常說的金五臺、銀峨嵋、銅普陀、鐵九華四大佛教名山無一不是經(jīng)過千百年來歷代僧俗的辛苦經(jīng)營,才成為如今香火旺盛、游人如織的勝地。舉世聞名的嵩山,如果不是有歷代僧眾營建的少林寺,怎能會有今天的火爆場面?同樣,處于窮鄉(xiāng)僻壤的五臺山,如果沒有金碧輝煌的佛教建筑群,沒有巧奪天工的雕刻塑像,人們千里迢迢去那里能看什么呢?其實透過歷史的表象,我們會發(fā)現(xiàn),道場的興盛,寺院的輝煌多是建筑在僧眾們嘔心瀝血的營建與知恩報恩的情懷上。
我們知道,寺廟就是僧眾的家,寺廟的功能就是護法安僧,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寺廟與僧人是密不可分的,寺廟由僧眾募化而建立,僧眾又以寺廟安身修道,在歷史上,常常是人以寺顯,寺因人名。如西安大慈恩寺原為太子治(唐高宗)為報其母文德皇后之慈恩所建,寺成,敕度300僧,別請50大德,迎玄奘為上座。因玄奘擔憂經(jīng)像遭火難、散佚,遂采西域之制,再建大雁塔,安置梵策等。玄奘一生譯經(jīng)事業(yè)大半完成于斯。寺因玄奘之名,盛譽不衰。山西交城玄中寺正是由曇鸞、道綽、善導三祖師代代相續(xù),輩輩經(jīng)營,最終成為北國名剎,凈土祖庭,至今仍為中日兩國凈土宗信眾所崇敬。當代高僧虛云大師一生以復興祖師道場為己任,先后將80余處道場修復一新,如著名的南華寺、云居寺即是。歷代僧人確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據(jù)一項資料顯示,僅漢族地區(qū)佛教的全國重點寺廟就有142座;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20處,與漢傳佛教直接有關(guān)的有33處;國家森林公園與漢傳佛教有關(guān)的36處。
在過去的歲月里,并沒有我們現(xiàn)今的文物管理部門,那一尊尊魏齊造像,一座座唐宋建筑,一幅幅金元壁畫,無不是在佛教四眾弟子的悉心護持下方得以保存至今,我們真是應(yīng)感恩于這些文化恩人。即使如今新的寺廟建筑,也是由許多出家人捐贈了一生的積蓄才得以完成。僧眾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功不可沒,青史永載。目前由中國民族音像出版社制作的《名寺高僧》所要反映的正是這一文化主題。
我們不應(yīng)該忘記,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那么多輝煌燦爛、盛極一時的佛教殿堂,曾幾何時,因天災(zāi)人禍而銷聲匿跡、灰飛煙滅,留下一些令人唏噓不已的廢址,供人憑吊。時至今日,面對這些凝聚了千百年來人類智慧和心血、歷經(jīng)滄桑而幸存下來的名勝古跡,我們不僅應(yīng)用心去感受、去呵護,更要用心去與它們同在,使我們不負祖先,無愧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