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德芬
“付出”真的可以換取“愛”嗎?
最近這一年多來,我到處游玩,看似自在逍遙,但我卻不斷的在自我反思,想更加的了解自己。我不斷在生活中“抓到”自己各式各樣的“模式”(在小時空修心課有分享的),進而帶入更多的覺知到自己的言行上。
其中一項很顯著的,就是我拿“付出”換取“愛”的模式。它是源自于我小時候承襲下來的情緒習(xí)慣和行為習(xí)慣——總是用“表現(xiàn)更好、付出更多”來換取父母的愛。他們對待我的方式,讓我覺得我無法以我本來的樣子被愛,我總是必須要做些什么,才能換取他們的愛和關(guān)注。
母親是非常善于此道的。即使我成年以后,因為沒有按照她的心愿繼續(xù)做一個基督徒,跑去搞她眼中亂七八糟、不成體統(tǒng)的身心靈,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她用冷漠、疏離的行為舉止來告訴我:如果我不能符合她的心意,她就無法愛我。剛開始的時候我真的中計了,我很痛苦,想到她就會流淚,時時刻刻想盡辦法討她的歡心,但效果有限。后來我自己修行有些底氣了,我非常的努力去修復(fù)這份關(guān)系,并且加上自己溫柔的堅持,最終,她接納了我,現(xiàn)在幾乎對我沒有要求。
父親則是不斷的贊賞我,每當(dāng)我拿回獎牌和耀眼的成績單時,他總是那么開心,引以為榮,讓我不得不在學(xué)校里面全力以赴,贏取更多的榮耀來討他歡心。我的父母非常愛我,人也非常善良,但是他們愛的方式,讓我的能量不斷被吸取、剝奪,而情感上卻沒有依靠和滋養(yǎng)。
我就是這樣長大的。在努力、付出、贏得當(dāng)中,換取贊賞和所謂的“愛”,它形成了我日后親密關(guān)系和朋友關(guān)系的模式。我對親密伴侶是絕對付出很多的,而好的朋友,也會覺得我真的是個“付出”的人。然而這種付出,因為背后的動力有很大部分是想換取“愛”,所以,結(jié)果常常令人失望。每當(dāng)他們令我失望時,我不免說話、行為會展現(xiàn)怨氣,對方也覺得委屈,就產(chǎn)生了矛盾、糾紛。
你不必付出什么就值得被愛
捫心自問,我因為自己蒙受老天的厚愛,其實是非常樂于付出的——常常做一些跟我自己毫無關(guān)系,卻能利益別人的事,而且真的是不求回報。我常常推薦新的華人靈性作家,因為我覺得走上靈性寫作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常常引進我覺得好的靈性老師的課程或是書籍,沒有任何報酬,就只是覺得“好東西大家要知道”。匿名捐錢給公益機構(gòu)更是我常干的事,這些都很好。但是,在和親密的關(guān)系戶的來往上,我傾向于付出過多,到對方無法承受的地步,這就是問題了。
覺察到這個問題以后,我決定開始觀察自己付出時候的發(fā)心究竟是什么。如果背后有“討愛”或是“尋求贊賞或感激“的動機的話,我就寧可不付出了。我也在學(xué)習(xí)在自己心里尋找那份我想在別人身上得到的關(guān)愛和支持,這個領(lǐng)域以前被我忽視了。我以為我非常愛自己,才能夠?qū)e人那么付出。后來才知道,自己沒能給到自己愛,才需要從別人身上索取。
因為父母都沒有讓我們覺得,我們什么都不需要做就是被愛的,這實在是太重要了。所以我常常跟我的孩子說,我愛你們,不是因為你們做了什么或是成為了什么,而是你們的存在,是我的孩子,就值得我全部的愛。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在小時候都能夠這樣被愛過,那么心理創(chuàng)傷真的就會少很多。
如果你也是和我一樣,付出很多卻總是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回報,那我們真的必須好好看看自己付出后面的動機是什么。把“想要付出”的這個動能收回來,安住在自己心里,陪伴自己,告訴自己:你不必付出什么就值得被愛。
要相信:你本身的價值就足夠,不需要靠付出來掙得你原來就應(yīng)該擁有的東西。
抱抱自己吧!
作者 | 張德芬 喚醒、療愈、創(chuàng)造,在這里遇見未知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