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我的瘋癲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逃避” | 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迷思與事實

 劉淑姿 2016-12-04



我認為,瘋癲可以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逃避。如果事情不盡如人意,你也許就想要幻想出更美好的事情來。在我的瘋癲中,我曾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為重要的人。


——約翰·納什


約翰·納什(John Forbes Nash Jr.),是電影《美麗心靈》男主角的原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世界著名經濟學家、數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博弈論中的“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他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學術成果。然而,就在這些光鮮成就的背后,人們所不知道的是,他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遭受著精神分裂癥的困擾。


如果說,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正在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和了解,并接納它們?yōu)椋赫H恕币部赡茉馐艿睦_;那么精神分裂癥,就是那個仍然被無情劃分在“瘋子”世界里的精神障礙。


精神分裂癥,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疾病呢?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人人都聽過,卻不一定真正了解的精神診斷。



 

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迷思(myths)


迷思1:誤以為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是十分罕見的。


事實1:每100人中,就有1人可能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

 

世界范圍內,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率約為1%(Insel, 2010)。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受精神分裂癥困擾的人超過2100萬(WHO, 2016)。

 

迷思2:誤以為精神分裂癥,就是一個人分裂出很多不同的人格/個性。

 

事實2:精神分裂與人格分裂是兩種不同的精神障礙。

 

“分裂出很多不同人格”,在臨床診斷中被稱為“分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Identity Disorder, DID),指的是人格的分裂,如《24個比利》中,男主人公時而是一名成年男子,時而又是一名青春期少女,就是一種人格分裂的表現。


不同于人格分裂,“精神分裂”更多指的是一個人認知與感官的統(tǒng)合失調,是感知與現實之間的分裂(Smith & Segal, 2016),比如,出現幻覺就是一種典型的表現。


迷思3:人們誤以為精神分裂癥是突發(fā)的,以為如果一個人受了特別大的刺激,就會患上精神分裂癥。


事實3: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受到個體本身的基因、生物學及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基因、生理與環(huán)境因素,都被認為是導致人們患上精神分裂癥的風險因素(DSM-5, 2013)。

 

父母中的一方患有精神分裂癥的人,其自身的患病風險達13%,而若父母雙方都患有精神分裂癥時,其風險則高達50%(Picchioni & Murray, 2007)。另外,父親年齡過大、母親在孕期的壓力、病毒感染、營養(yǎng)不良、糖尿病等,也被認為與孩子患精神分裂癥相關(DSM-5, 2013)。

 

突發(fā)的創(chuàng)傷性事件,并不一定會導致一個人患上精神分裂癥(Mental Health America, MHA, 2016)。此外,臨床證據顯示,大多數情況下,患者都是逐漸地、緩慢地發(fā)展出一系列具有診斷意義的癥狀的(DSM-5, 2013)。精神分裂并非一種突發(fā)性的疾病。

 

迷思4:誤以為精神分裂癥的人都有暴力傾向,對社會危害很大。

 

事實4:精神分裂癥作為疾病本身,并不與暴力行為直接相關。精神分裂癥患者自傷的風險遠高于傷害他人。

 

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發(fā)病時,有很大一部分癥狀為陰性癥狀,如情感表達、行動意志的減少。換句話說,一個人患上了精神分裂癥,并不意味著ta會有更多的攻擊性。

 

另外,據統(tǒng)計顯示,比起傷害他人,精神分裂癥的患者更經常傷害自己(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NIMH, 2016)。不僅如此,他們也更經常是暴力行為的受害者(DSM-5,2013)。


迷思5:誤以為精神分裂癥是不治之癥。

 

事實5:世界上目前已經存在對精神分裂癥有效的治療方案。

 

眾多臨床證據顯示,在抗精神病性藥物、社會心理支持等相關專業(yè)服務的幫助下,大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社會功能,如生活自理等,20%的人預后較好,并有少數個體能夠完全康復(recover completely)(DSM-5, 2013; NIMH, 2016;Smith & Segal, 2016)。



 

精神分裂,是感知與現實的分裂


Schizophrenia,源于希臘語詞根“schizein”,意為“分開”(to split),和“phren”,意為“心靈”(mind)(Kuhn, 2004)。該詞最早由瑞士的精神科醫(yī)生Eugen Bleuler所創(chuàng)造,以此來描述他的病人中所出現的感受與想法之間統(tǒng)合失調的狀況(Stotz-Ingenlath, 2000)。


在《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DSM-5, 2013)中,精神分裂癥,被列為精神分裂癥譜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中的一種嚴重的、長期性的精神障礙;其發(fā)病的高峰在青少年晚期至成年早期(16-30歲)(NIMH, 2016)。

 

越來越多的研究與臨床證據表明,精神分裂癥是由一系列神經發(fā)育問題所導致的、一種存在生理基礎的精神疾?。↖nsel, 2010),它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情緒、行為、語言及對自我的感知(sense of self),使人們的感知與真實世界逐漸被割裂開來。

 

* 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要的癥狀表現

 

目前,在DSM-5中,對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包括了這類患者常表現出的一些陽性與陰性的癥狀。

 

陽性癥狀(Positive Symptoms):


陽性癥狀,也稱為精神病性癥狀,它們被認為體現了患者與真實世界之間的距離(NIHM,2016)。主要包括:


  • 妄想(如被害妄想、關系妄想、鐘情妄想等等)

  • 幻覺(主要以幻聽為主)

  • 言語紊亂

  • 明顯紊亂或緊張癥的行為(如僵硬的動作或姿勢)

 

陰性癥狀(Negative Symptoms):


陰性癥狀并不僅僅出現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身上,還可能出現于如抑郁等其他情緒或精神障礙中(NIMH,2016),如情緒表達減少,意志減退(沒有興趣參與到工作或社交活動中)等。


通常,陽性癥狀更容易被藥物治療,也更能夠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癥狀減少,而陰性癥狀存在的更持久,也對患者的預后與生活質量影響更大(Velligan & Alphs, 2008)。

 

此外,精神分裂癥還表現為一些其他的癥狀,如認知能力的下降,無法集中注意力、短時記憶出現問題(即剛學到的東西,轉眼就忘)等。同時,認知能力的下降,還可能使得精神分裂癥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覺察力變弱(DSM-5, 2013)。所以有些時候,可能并不是他們不愿意就醫(yī),而是他們無法察覺到自己的異樣。



 

在以上的癥狀中,值得一提的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那些固執(zhí)的想法之所以被稱為“妄想”(一般人也可能會有一些固執(zhí)的想法),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想法通常比較古怪,更重要的則是因為,即便現實中存在確鑿的客觀證據與他們所持的觀點相悖,也無法動搖他們的心中的那些想法(DSM-5, 2013)。


這些癥狀,在Daniel的案例中都有所體現(Smith & Segal, 2016):

 

Daniel是一個21歲的大學生,課余時間在一家商店的倉庫做兼職。漸漸地,周圍人發(fā)現他變得很古怪。一開始,他總覺得某教授會在下課之后跟蹤自己,因為自己上課常常不認真聽講。后來他告訴室友,全班同學都已經在教授的監(jiān)視之下,盡管其他同學都沒有人有類似的感受和看法,教授也并沒有在他所說的時間地點出現過(妄想)。

 

此后,他便輟學在家,情況也隨之變得更加糟糕。Daniel連續(xù)幾個星期不洗澡、不換衣服、不出門、不與任何人往來(陰性癥狀)。他的耳邊逐漸出現一個聲音,告訴他,倉庫里的電視機被裝上了監(jiān)視器,他必須將這些監(jiān)視器找出(幻聽)。于是,他開始一臺一臺地砸電視機,試圖按照那個聲音的指示找出監(jiān)視器。

 

* 也有最新的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癥這一診斷應該被取消

 

盡管近年來相關的研究讓人們對精神分裂癥的了解越來越多,但卻有學者指出,診斷標準中所謂的“精神分裂癥”,可能并不存在(Hickey, 2010; van Os, 2016)。

 

在現有的診斷標準下,一個人可能因為出現言語紊亂、幻覺及社交能力喪失而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癥,而另一個人則可能因為出現妄想、情緒表達減少而被確診。Hickey(2010)指出,并沒有科學證據表明這些癥狀背后的致病原因或機制是相同的,然而,具有這些癥狀的人卻被診斷成為了同一種病癥。

 

同時,這些病人身上,也沒有發(fā)現某個一致的風險性基因,也就是說,有些病人是由某a基因導致出現精神分裂癥的癥狀,而另一些病人則由某b基因導致。從神經科學角度上來說,也不能證明這些疾病有著同一個起源(Picchioni & Murray, 2007; NIMH, 2016)。

 

Hickey(2010)認為,總之目前這種由一系列癥狀組合而成的診斷標準,可能需要更充足的科學依據來證明它們或者它們的組合,都是所謂的“精神分裂癥”的癥狀表現,而“精神分裂癥”這個診斷不只是人們?yōu)榱私忉屢恍┎煌瑢こ5男袨榕e止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標簽而已(Hickey, 2010)。



 

精神分裂癥給人帶來的影響

 

盡管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藥物與心理支持的幫助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功能,但它仍然會給患者及他們的照顧者帶來許多生理與社會功能的負面影響。

 

對患者本身的影響: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平均預期生存壽命比一般人短10-25年(Laursen, Munk, & Vestergaard, 2012)。不僅如此,有5%-6%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死于自殺,20%的人至少有過一次自殺企圖,而有自殺想法的人的比例則更高(DSM-5, 2013)。

 

DSM-5(2013)提到,精神分裂癥的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心血管和肺部疾病等。

 

他們怪異的行為也會讓周圍的親朋好友“敬而遠之”。而他們自己也會變得更不愿意與他人交往,逐漸把自己封閉起來,使自己正常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受到影響(Smith &Segal, 2016)。

 

對照顧者的影響: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會給患者家屬帶來極大痛苦的疾病。失去理性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有時不會感受到病恥感,而他們的家屬則會更多背負社會和他們自身對精神分裂的污名。

 

對于精神分裂癥的照顧者而言,長期的照顧、患者在疾病影響下的行為與情感冷漠、經濟的負擔等等都使得他們的情緒、心理及生理承受者巨大的壓力。他們會感到羞恥、內疚、自責和不堪重負(Awad & Voruganti, 2008)。

 

例如,由于患者社會功能受到影響,照顧者們不得不承擔了更多的家庭責任,就像一名受訪者在Jungbauer等人(2004)的研究中所提到的:

 

“這些全都成了我一個人的事情…(比如又一次)我在修補墻面、清理花園、打掃家里,他就以奇怪的姿勢站在那里,盯著我,毫無表情…我想我需要重新適應這樣的家庭生活,我需要學習怎么樣一個人處理所有的事情…他睡前的一些行為也讓我感到十分害怕,我晚上根本無法入睡…有時候我甚至想,還是就住在醫(yī)院里吧(這樣有更多人一起照顧他)”。

 

照顧者們也因為治療之后,癥狀卻仍然再次出現而感到失望。Melanie是一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母親,她自2012年兒子第一次出現精神病性癥狀以來,堅持在自己的博客中記錄下她與兒子同疾病抗爭的過程,其中她寫到:

 

“當看到他又變成那副樣子,我感到心碎。我知道,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會是這樣(反復)的,但我恐怕永遠也無法習慣。”



 

面對精神分裂癥,我們能怎么辦?

 

及時有效的干預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預后和功能的恢復有積極的意義(Rettner, 2015)。因此,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些精神分裂癥的早期預警癥狀,當自己或者身邊的人短時間內(2周)頻繁出現這些癥狀時,需要盡早尋求專業(yè)的幫助(MHA, 2016)。預警癥狀包括:

 

  • 聽見或看見一些別人看不見的東西

  • 總感覺自己被人監(jiān)視

  • 不恰當或怪異的言語、行為、身體姿勢等

  • 學習或工作表現出現嚴重下滑

  • 在個人衛(wèi)生方面和外表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

  • 越來越少與人來往(withdrawal)

  • 對所愛的人表現出不理性的、憤怒的、或恐懼的反應

  • 無法入睡或無法集中注意力

  • 對宗教或神學極度固執(zhí)的想法(extreme preoccupation)

 

當你所愛的人,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癥,以下的Tips可能對你有所幫助:


1. 認識到“精神分裂癥”是一個長期的疾病,且照顧精神分裂癥患者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2. 精神分裂癥患者所感受到的幻覺或妄想等,對于Ta而言是十分真實的。你需要尊重、支持、友好地對待Ta,讓Ta了解,你尊重你們彼此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

 

3. 鼓勵ta堅持治療,幫助Ta好好吃藥。目前對于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主要有抗精神病類藥物與社會心理支持,后者包括心理咨詢、社區(qū)支持等等。你需要幫助自己和Ta都了解到精神分裂癥雖然是精神疾病,但存在生物性的原因,需要使用藥物(NIHM, 2016)。

 

每個人對于抗精神病類藥物的反應、副作用都不同,并且有時候人們需要嘗試不同的藥物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藥物,因此,你需要不斷地給予Ta支持和鼓勵。另外,突然的停藥是一個十分危險的行為,可能導致癥狀的惡化,你需要提高警惕,鼓勵Ta遵循醫(yī)囑,監(jiān)督Ta按時按量的服藥(NIHM, 2016)。

 

在今天文章的最后,我們想簡單談一談對以精神分裂為代表的重度精神疾病(被大眾認知為“瘋癲”)的病恥感。

 

瘋癲,并不是從一開始,就被視為低下的、羞恥的、甚至不道德的事。事實上,在17世紀初以前,這個世界對瘋癲是特別友善的。瘋癲充其量是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符號。在眾多文學、哲學、繪畫作品里,我們都能看到街頭瘋人的影子。它被認為是愚者、但有時又是掌握了超越人間的智慧的智者。它是死亡在人間的形態(tài),人們通過對瘋人的描繪,討論在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之間的臨界,討論人的獸性和理性的邊界。人們懼怕瘋癲、甚至有些敬畏瘋癲。而后在以塞萬提斯為代表的作品里,我們看到那個時代人們對瘋癲的浪漫化想象(福柯,1999)。

 

17世紀,王權、資產階級、教會之間的權利斗爭下,歐洲大陸上誕生了大量禁閉所。新的“治安”理念被提出,所謂治安就是“使得那些不愿和不能工作的人,投入工作”的全部手段的總和。而窮人、小偷、瘋人,被一起關進了禁閉所里,它體現了這樣一種信念——“你們可以享受被贍養(yǎng)的權利,但需要付出自由的代價”。從那時起,瘋癲開始有了一種“不道德”的色彩。而通過對瘋人的禁閉和控制,人們對瘋癲的恐懼感,被輕視、厭惡等更加居高臨下的情感所替代(福柯,1999)。


“它劃出一道界限,安放下一塊基石,理性絕對地統(tǒng)治了瘋癲。這樣,瘋癲就被從想象的自由王國里強行拖出。它曾憑借想象的自由,在文藝復興的地平線上顯赫一時。不久前,它還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堂吉柯德》一類的文藝作品里踉蹌掙扎。但還不到半個世紀,它就被關押起來,在禁閉城堡中聽命于理性、受制于道德戒律,在漫漫黑夜中度日?!保ǜ?拢?999)

 

通過對歷史簡單的追溯,我們不難看出,人們對于精神疾病的“本能”的污名化,不過是來自于社會和律法的建構。它并非與生俱來、不可挑戰(zhàn)。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幫你獲得一種看待精神分裂癥、以及其他重度精神疾病的新眼光。

 

以上。




以下是廣告時間:

 

就像我們在前面說到的那樣,精神分裂癥并非不治之癥。而且,“全人治療”的理念正在越來越深入,我們在之前的一篇羅德學者訪談中也提到,我國的“686計劃”不僅關注對精神科醫(yī)生的訓練,也關注對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警察、家屬等等的訓練;而“整合治療”也在越來越多地被提倡,包括園藝、瑜伽、烹飪等都可以被作為精神障礙患者康復的方式。


這也正是30多年來,強生在致力于促進中國精神衛(wèi)生事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所做的:強生不僅支持開展學術研究,探索由醫(yī)生指導,護士、社工以及社會志愿者形成的多學科社區(qū)康復模式,還以手工花藝為起點,推進社區(qū)精神衛(wèi)生康復工作,幫助患者自食其力,重拾社會功能。


在近期啟動的強生“因愛而生”品牌活動中,就包括一個名為“心靈花語”的創(chuàng)新公益項目:由強生支持北京大學護理學院精神衛(wèi)生社區(qū)康復調研與干預試點項目,結合對廣州市越秀區(qū)馨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園藝療法的實地考察,在線上、線下聯合發(fā)起項目,由社區(qū)精神康復者親手制作手繪植物筆記本、T恤、棉布包、壓花作品等,通過線上義賣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精神障礙患者的世界,從而幫助他們重返社會。



強生的因愛而生“心靈花語”創(chuàng)新公益項目已經正式開展,點擊【閱讀原文】立即支持~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Awad, A.G. & Voruganti, L.N. (2008).The burden of schizophrenia on caregivers: A review. Pharmacoeconomics, 26(2),149-162.

Helpguide (2016). Helping someone with schizophrenia.

Helpguide (2016). Understanding schizophrenia.

Hickey, P. (2010). Schizophrenia is not an illness. Behaviorismand Mental Health.

Lee, Y.S., Kim, J.J. & Kwon, J.S. (2013). Renamingschizophrenia in South Korea. The Lancet, 382(9893), 683–684.

Mental Health America (2016). Schizophrenia.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2016). Schizophrenia.

Pescosolido, B.A., Monahan, J., Link, B.G, Stueve ,A., &Kikuzawa, S. (1999). The public’s view of the competence dangerousness and needfor legal coercion of persons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erican Journal ofPublic Health, 89(9), 1339-1345.

Phelan, J.C., Link, B.G., Stueve, A., & Pescosolido, B.A.(2000). Public conceptions of mental illness in 1950 and 1996: What is mentalillness and is it to be feared?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41(2),188-207.

Picchioni, M.M. & Murray, R.M. (2007). Schizophrenia.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35(7610), 91–95.

Rettner, R. (2015). “Beautiful Mind” John Nash’s schizophrenia “disappeared”as he aged. Scientific American.

Smith, M. & Segal, J. (2016). Understandign schizophrenia: How to recognize the symptoms, causes, and early warning signs. Helpguide.

van Os, J. (2016). “Schizophrenia” does not exist. BritishMedical Journal, 352.

WHO (2016). Schizophrenia.

米歇爾·??拢?999),《瘋癲與文明》,三聯書店。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