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WA | 張光瑋| 關于傳統(tǒng)制磚的幾個話題| 磚:造之始終

 活著活著活著活 2016-10-27


關于傳統(tǒng)制磚的幾個話題

Several Discussions on Traditional Brick Making

 

張光瑋/ZHANG Guangwei

 

摘要:本文從磚材作為中國傳統(tǒng)建材的一大類出發(fā),分析其結構、構造發(fā)展演變,對建筑形態(tài)和類型的影響,及其在建筑構成中的地位,進而回顧在歷史建筑文獻中對這一不可或缺的基礎建材形制、工藝的記述。通過考察幾處磚窯現(xiàn)況,科學、理性地看待傳統(tǒng)制磚工藝在當今的發(fā)展情況。

 

關鍵詞:磚構建筑,傳統(tǒng)磚作,磚窯

 

作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材料的磚[1]


常言“秦磚漢瓦”,磚的使用在我國秦漢時期就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人類使用紅燒土作為地面面層、或填入墻基柱坑作為夯實材料,則可以推演到新石器時代了。以粘土燒制成的磚,作為一種建筑材料,以泥漿、石灰、灰漿等粘結,具有很好的耐久、防火、防腐、抗壓等性能,在中國建筑的發(fā)展史上從來都不可或缺。然而受限于其自重大、抗拉和抗剪能力弱,砌體結構只能以疊澀或拱殼形式作為構成空間的主材。全磚構所形成的文化和氣質(zhì),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從來都無法與“土木”之工相提并論。


古人很早就以土磚砌筑臺基和墻,且有干坯(干打坯,即以微潮素土入模夯實成型后曬干)和濕坯(水脫坯,桔梗和濕泥入模成型后曬干)兩種工藝。迄今,砌筑墻體、臺基,鋪墁地面、椽望,仍然是磚材最為主要的用途。


作為空間結構材料,以土坯發(fā)券砌筑殼體當是受古代燒陶制窯的啟發(fā),自戰(zhàn)國始,在墓室中就可見以斜磚相抵成三角拱,多塊空心磚組合成盝頂或折型拱面的做法。西漢中期以后,逐漸出現(xiàn)從半圓拱券和筒拱、并列筒拱,到方形或矩形平面的各種扁殼、攢尖、帆拱、疊澀穹頂技術演進。材料形制上,從探索各種異形的梯形磚、弓背磚、子母榫磚的運用,到東漢末普遍使用標準的條磚砌筑拱殼(圖1)。三國時期,已經(jīng)有了成熟的“四隅券進式”穹頂,即不用胎膜而從四角墻頂斜砌并列拱筒,隨墻逐層加大券腳跨度,弧形向上斜升至中間收頂。




1 漢代磚拱殼結構圖示(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由于磚結構須支模砌筑,且受拱券推力的限制,所以在隋唐以前,僅見于地下建筑,且受限于土穴安全跨度,規(guī)模一般不大,拱跨2~3m,穹頂5~7m之間。隨著厚葬之風的式微,磚拱殼技術在墓葬中的運用與發(fā)展也逐漸停滯,以致某些做法,如帆拱,竟被后世遺忘,千年后又經(jīng)伊斯蘭文化再渡中華。


兩漢以后,地面磚建筑有所發(fā)展,出現(xiàn)了磚臺和磚塔類建筑。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年),是現(xiàn)存最早的磚塔,塔高近40m,底層壁厚2.5m,外壁基本一順一丁上下錯縫砌筑,內(nèi)部形成空腔疊澀封頂。對磚的磨制、砍型,裝飾細節(jié)的制作等都很嫻熟。可見磚結構砌筑技術在彼時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隋唐時期佛教興盛,寺廟建筑群中,磚塔的建造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唐代磚塔存世不多,其中樓閣型磚塔以密檐磚塔大雁塔(公元701-703年)為代表,通高64.1m,層層疊澀出挑塔檐,內(nèi)部空腔也挑出疊澀,再承木樓板;建于五代后周顯徳六年的蘇州虎丘云巖寺塔(公元959年),塔高47.5m,發(fā)展出有回廊、塔心和塔心室的構造,各部分以疊澀斗合連成一體,外側(cè)出挑仿木構。這種構造方式的弱點是內(nèi)外壁之間橫向鋪砌的磚不能起到拉結作用,對抗不均勻沉降和歪閃都不利。這一時期已開始用磚筑墻,不過尚未出現(xiàn)全磚砌筑的例子。


至宋、遼兩代,磚的用量大增,以街道鋪砌和城墻、城防為甚,且官督城磚上要求模印窯戶,以便追查質(zhì)量。建筑工程中大多用在臺基邊緣、墻基隔堿和鋪地上。墓室中的磚則多見仿木、擬人、擬物的磚雕裝飾。磚塔中開始使用木構加強內(nèi)外壁連接,外部同樣多用磚做出仿木構細節(jié)(圖2、3)。

  

2 帶仿木構件的密檐磚塔——山西臨猗妙道寺雙塔

 

3 運城太平興國寺塔修繕中——可見檐口拉結的木構件

 

明清時期,建筑工程大量用磚,磚的燒制工藝有較大提升,并且普及更廣,開始出現(xiàn)用全磚拱券建造的大型地上建筑,稱“無量殿”,體量宏大,單拱跨和高度皆可逾10m,建造水平較高。房屋建筑多以磚墻作圍護或承重結構以達保暖、防火、隔音之功效。從裝飾效果上,磚以仿木構,或與木雕、石雕對應的磚雕形式,組合成建筑構件的部分。


通而觀之,雖然以磚為主材砌筑空間的技術在公元前后兩個世紀的漢代已經(jīng)發(fā)展出豐富的做法,同時期的古羅馬、小亞細亞、中亞地區(qū)也可見類似技術發(fā)展,但漢代的磚拱券、磚殼穹頂卻沒有成規(guī)模地從地下走出地面,像西方文明那樣將磚石構筑物作為文化的顯性基因。


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以磚作為主要結構材料的,還是主要集中于城墻、城門、橋梁、閘壩、地下水道、井、臺、佛塔、墓室等非生活類建筑;用于地面居住建筑的,只見于河南、山陜民居中的錮窯型建筑。磚材支撐了房屋基礎建材的較大比重,并以仿木構、磚雕、幾何拼花、特殊燒制紋理的形式,成為木結構建筑的裝飾材料。


磚作工藝的文獻記述[2-3]


磚、瓦(通常還有琉璃)的燒制,相較陶瓷工藝難度較小。在宋代李戒的《營造法式》中,有相應卷章講述磚作及其燒制,并給出了磚的多個稱謂 1)“ 一曰甓(pì)、二曰瓴甋(ling dì,長方磚)、三曰?(kòu,未燒制的磚瓦)、四曰?甎(lù zhuān)。”


《營造法式》卷十五分“磚作制度”和“窯作制度”兩部相應記述:在磚作制度中,詳列了用磚之制,即在不同等級建筑中宜選用的磚塊大小、墁地方磚,從最高等級的殿閣十一間以上用二尺見方、三寸厚(合62.4cm見方、 9.36cm厚),到亭榭廊屋等小建筑用的一尺二寸見方、二寸厚(合37.44cm見方、 6.24cm厚),共五類方磚,條形半磚兩類;城壁用磚記錄了3種楔形磚,走趄磚(合37.44cm×17.16cm /18.72cm×6.24cm)、趄條磚(合35.88cm/37.44 cm×18.72cm×6.24cm)和牛頭磚(合40.56cm×20.28cm×7.8 cm/6.86cm)。


用磚之制后,接著對壘階基、鋪地面、墻下隔減、踏道、幔道、須彌坐、磚墻、露道、城壁水道、卷輂河渠口、接甑口、馬臺、馬槽、井,各種構筑物的砌筑要領進行了總結。


窯作制度中,和泥制坯工序,磚的種類和尺寸又多了壓闌磚(65.52cm×34.32cm×7.8cm)、磚碇(35.88cm見方、13.42cm厚)、鎮(zhèn)子磚(20.28cm見方、6.24cm厚)3種。磚坯成型時“凡造塼坯之制,皆先用灰襯隔模匣,次入泥,以杖剖脫曝,令乾”。對瓦坯用泥還特地交代了“用細膠土不夾砂者”。 但是在制坯環(huán)節(jié),法式并沒有考慮粘土的燒失量。


對于碼窯和焙燒技術,法式中亦有詳細記述:

       “素白窯前一日裝窯,次日下火燒變,又次日上水窨,更三日開候冷透,及七日出窯。

  青輥窯[裝窯燒變出窯日分準上法]先燒芟草[荼土輥者止于曝露內(nèi)搭帶燒變,不用柴草、羊屎、油籸],次篙草、松柏柴、羊屎、麻籸、濃油、蓋罨,不令透煙。

  琉璃窯前一日裝窯,次日下火燒變,三日開窯,火候冷至第五日出窯。”


上述素白窯即普通青磚瓦窯。至于燒磚窯的尺寸和施工,法式中記載了大窯(火窯)和曝窯兩種:

  “壘窯之製:大窯高二丈二尺四寸(約7m),徑一丈八尺(5.6m)。[外圍地在外,曝窯同] 門:高五尺六寸(1.75m),廣二尺六寸(0.81m)。[曝窯高一丈五尺四寸,徑一丈二尺八寸,門高同大窯,廣二尺四寸]

  平坐:高五尺六寸(1.75m),徑一丈八尺(5.62m)[曝窯一丈二尺八寸]。壘二十八層 [曝窯同] 。其上壘五幣,高七尺 [曝窯壘三吊,高四尺二寸], 壘七層。[曝窯同]

  收頂:七幣,高九尺八寸,壘四十九層。[曝窯四吊,高五尺六寸,壘二十八層,逐層各收入五寸,遞減半磚。]

  黽殼窯眼暗突:底腳長一丈五尺,[上留空分方四尺二寸,蓋唵,實收長二尺四寸,曝窯同。] 廣五寸,磊二十層。[曝窯長一丈八尺,廣同大窯,磊一十五層。]

床:長一丈五尺,高一尺四寸,壘七層。[曝窯長一丈八尺,高一尺六寸,壘八層。]

  壁:長一丈五尺,高一丈一尺四寸,壘五十七層。[下作出煙口子承重托柱。其曝窯長一丈八尺,高一丈,壘五十層。]

  門:兩壁各廣五尺四寸,高五尺六寸,磊二十八層。仍磊脊。[子門同。曝窯廣四尺八寸,高同大窯。]

  子門:兩壁各廣五尺二寸,高八尺,磊四十層。

  外圍:徑二丈九尺,高二丈,磊一百層。[曝窯徑二丈二寸,高一丈八寸,磊五十四層。]

  池:徑一丈,高二尺,磊一十層。[曝窯徑八尺,高一尺,磊五層。]踏道:長三丈八尺四寸。[曝窯長二丈。]

  凡壘窯用長一尺二寸、廣六寸、厚二寸條磚平壘,并窯門、子門、窯床踏外圍道皆并二砌,其窯池下面作峨眉壘砌,承重上側(cè),使暗突出煙?!?/p>


該描述沒有配圖,但與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陶埏篇中的配圖相佐,其與燒制青磚瓦的柴薪窯的“饅頭”形象是一致的(圖4)。



4 《天工開物》中所記載的磚瓦窯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與官制的《營造法式》著力描述建造及材料做法的等級與規(guī)矩不同,《天工開物》的智慧來自民間采集,其對工藝細節(jié)的觀察和描述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生活色彩。提到了普通人家和富人用磚造壁的不同(普通人家砌空斗墻以節(jié)省磚材,而造城郭或富人則砌實墻);另外還出現(xiàn)幾類在《營造法式》中不曾提及的種類稱謂,如同望板之用的“楻板磚”、用于發(fā)券的“刀磚”或“鞠磚”(相當于法式描述的“牛頭磚”),并且在尺寸描述上,是通過相對描述的方法告訴讀者各種磚的尺寸。比如楻板磚10塊才相當于一塊墻磚,一塊方墁磚則可敵10塊墻磚。


  “凡埏泥造磚,亦掘地驗辨土色,或藍或白,或紅或黃[閩、廣多紅泥,藍者名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為上。汲水滋土,人逐數(shù)牛錯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滿木框之中,鐵線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

  凡郡邑城雉、民居垣墻所用者,有眠磚、側(cè)磚兩色。眠磚方長條,砌城郭與民人饒富家,不惜工費直壘而上。民居算計者,則一眠之上施側(cè)磚一路,填土礫其中以實之,蓋省嗇之義也。凡墻磚而外,甃地(甃zhòu,以磚鋪地)者名曰方墁磚。榱桷(cuī jué,屋頂椽子)用以承瓦者曰楻板磚。圓鞠(拱券)小橋梁與圭門與窀穸(zhūn xī,即墓穴)墓穴者曰刀磚,又曰鞠磚。凡刀磚削狹一偏面,相靠擠緊,上砌成圓,車馬踐壓不能損陷。

  造方墁磚,泥入方框中,平板蓋面,兩人足立其上,研轉(zhuǎn)而堅固之,燒成效用。石工磨斫四沿,然后瓷地。刀磚之直視墻磚稍溢一分,楻板磚則積十以當墻磚之一,方墁磚則一以敵墻磚之十也。”


對于燒制工藝,《天工開物》也有較為詳實的描述,對粘土在熔融狀態(tài)的描述非常生動,對洇水轉(zhuǎn)釉之法,賦予了“水神投入土膜之下,與火意相感而成”的神話色彩2)。

  

  “凡磚成坯之后,裝入窯中,所裝百鈞則火力一晝夜,二百鈞則倍時而足。凡燒磚有柴薪窯,有煤炭窯。用薪者出火成青黑色,用煤者出火成白色。凡柴薪窯巔上偏側(cè)鑿三孔以出煙,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轉(zhuǎn)釉。凡火候少一兩則釉色不光;少三兩,則名嫩火磚,本色雜現(xiàn),他日經(jīng)霜冒雪,則立成解散,仍還土質(zhì)?;鸷蚨嘁粌蓜t磚面有裂紋。多三兩則磚形縮小拆裂,屈曲不伸,擊之如碎鐵然,不適于用。巧用者以之埋藏土內(nèi)為墻腳,則亦有磚之用也。凡觀火候,從窯門透視內(nèi)壁,土受火精,形神搖蕩,若金銀熔化之極然,陶長(掌管磚窯的頭目)辨之。

  凡轉(zhuǎn)釉之法,窯巔作一平田樣,四圍稍弦起,灌水其上。磚瓦百鈞用水四十石。水神透入土膜之下,與火意相感而成。水火既濟,其質(zhì)千秋矣。若煤炭窯視柴窯深欲倍之,其上圓鞠漸小,并不封頂。其內(nèi)以煤造成尺五徑闊餅,每煤一層,隔磚一層,葦薪墊地發(fā)火。

  若皇居所用磚,其大者廠在臨清,工部分司主之。初名色有副磚、券磚、平身磚、望板磚、斧刃磚、方磚之類,后革去半。運至京師,每漕舫搭四十塊,民舟半之。又細料方磚以瓷正殿者,則由蘇州造解。其琉璃磚色料已載‘瓦’款。取薪臺基廠,燒由黑窯云?!?/p>


傳統(tǒng)磚窯的現(xiàn)況


雖然古代常就地取材,建造時也會就近取土、壘窯燒磚,而大規(guī)模的營造活動,如明清皇家宮殿、城垣、陵墓、壇廟的修造,則不吝公帑,從各處征造、燒辦建材。適合的土質(zhì)和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是磚窯選址的重要因素。筆者曾走訪幾處傳統(tǒng)磚窯,無一不合此律。由于國家政策對土壤、水源及空氣的環(huán)境保護考慮,傳統(tǒng)粘土磚的生產(chǎn)目前僅限于鄉(xiāng)野小窯或?qū)iT供應古建筑工程用材的特定窯廠。


上節(jié)《天工開物》中提到“皇居所用磚,大者廠在臨清”,臨清位于山東,漳衛(wèi)河邊。由于河口經(jīng)年淤積,掘地1m以下,即見稱為“蓮花土”的分層而細膩的土質(zhì)。傳統(tǒng)青磚燒制工藝包括:選土、碎土、澄泥、熟泥、制坯、晾坯、驗坯、裝窯、焙燒、洇窯、出窯、成磚檢驗。同樣的土質(zhì)條件,成品好壞,則在于火候的把握和洇水數(shù)量和速度的掌控。有經(jīng)驗的工人會通過空氣中的氣味判斷火候、時間。


如今臨清一帶仍有窯戶,而使用柴薪土窯燒磚,費工費時,單價昂貴,由于定量極少,2013年冬天走訪當?shù)刎暣u燒制工藝非遺傳承人景永祥老人,得知窯廠僅留了兩孔青磚土窯,而以紅磚燒制為主業(yè)了。


《天工開物》中還提到“又細料方磚以瓷正殿者,則由蘇州造解”,說的則是蘇州陸慕了,陸慕所造“金磚”同樣以優(yōu)質(zhì)泥土為勝。金磚取土須篩選、細磨,經(jīng)過澄漿和晾干“練泥”,才“七轉(zhuǎn)而得土,六轉(zhuǎn)而成泥”;制坯時則碾軋、捶擊成型,并陰干長達5~8月。此外,陸慕金磚燒制使用礱糠,火力綿軟、燒制時間長。種種因素綜合,使得陸慕金磚奇貨可居,價如其名。近三年,陸慕金磚御窯廠由于城市發(fā)展遷至附近的北橋靈峰村,優(yōu)質(zhì)土壤的采集成為難題。關于陸慕金磚的文獻記述頗多,按下不表。


值得一提的是,在山西萬榮見到當?shù)氐目h北琉璃工藝廠,開創(chuàng)新風,在傳統(tǒng)磚窯基礎上改進局部出口以方便運輸,興建了10孔傳統(tǒng)磚窯。


所建磚窯規(guī)模與《營造法式》描述近似,直徑7m,下挖4m(類似地溝窯,裝坯和出磚操作更為容易,由于建造之初預留了運輸豎井,窯頂可永久性封閉,而不似在印度盛行的無頂?shù)販细G),上部穹頂約3m,煙囪下圓上方,逐漸變窄,靠近窯低處直徑約1m,與窯室相鄰處留24cm高氣孔,總共6處,至地面位置縮為40cm,頂端為12cm見方的柱狀。底下中部的火塘為1.75m×1.25m的長方形空間,其上擱置斜向內(nèi)的篦子,燒火處從側(cè)向的隧道進入,有通氣口和燃料豎井。隧道高度約2m。其上部被稱為鳳凰臺(圖5),是全窯受熱最為均勻的地方,通常也是放置最重要的燒結胚的地方。相反的,靠近火口位置的磚被稱為攔火磚,由于靠火太近受熱不均,容易出現(xiàn)黑心或燒成品一頭大一頭小的情況。



5 建造中的改進版?zhèn)鹘y(tǒng)磚窯(底部臺口為鳳凰臺)

 

窯頂穹窿下部用土胚逐層收分壘砌(土胚用泥有膠質(zhì),遇水膨脹吸水,而磚坯用泥沙性大,雨水成漿,失去結構性),到上部由于斜度大,需用廢磚填滿整窯,上部用磚繼續(xù)封砌,燒過一窯后才能成型。


該窯廠主持者董陽明,長期從事山西地區(qū)古建筑保護修繕工程,其中不乏寺廟古塔的修繕,結合工程和傳統(tǒng)經(jīng)驗,選擇合適的原材料,對制作工藝進行挖掘改進,似可看到磚這種傳統(tǒng)建筑材料的可持續(xù)前景(圖6、7)。


6 取土于河床淤泥

 


7 以古法手工制坯(2,3,5-7攝影:張光瑋)


附錄:磚的化學組分[4]


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傳統(tǒng)建筑以青磚為主,而閩南泉、漳、廈一帶則喜用紅磚。與青磚燒制最大的不同,在于紅磚沒有洇窯這個步驟。通常粘土含有高嶺石、蒙脫石、伊利石等含水鋁硅酸鹽礦物,在1000℃左右的高溫焙燒過程中,坯體材料發(fā)生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和物理焙燒反映,從而導致焙燒產(chǎn)品在孔隙率、結構、密度、尺寸及機械性能上的變化。其中鐵和鈣的氧化物,在燒結過程中的轉(zhuǎn)變決定了最后的成品呈現(xiàn)為青色、橙色或紅色。


注釋
1)在“磚作工藝的文獻記述”一節(jié)中所引的原文,小括號內(nèi)為筆者添加的注釋,中括號內(nèi)為原文注釋。
2)關于洇水在磚窯內(nèi)部形成還原氣氛使磚變色的原理,請參見文后附錄:磚的化學組分。


參考文獻
[1] 傅熹年. 中國科學技術史建筑卷[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 [宋]李戒. 營造法式(重印版). 商務印書館,1954.
[3] [明]宋應星. 天工開物. 商務印書館,1954. 

[4] Michel Kornmann. 燒結磚瓦產(chǎn)品的制造及其產(chǎn)品性能[M]. 湛軒業(yè) 譯. 北京:中國建材工業(yè)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原文刊載于《世界建筑》201609期P27-29。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