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等。是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文并書寫。不論其文其書均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與顏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蘇軾的《寒食帖》并稱三大行書法帖。以上這些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自不必多論。 近來書法報有又頻發(fā)有關(guān)《蘭亭序》的文章,再次論及所謂“馮承素本”、“虞世南本”、“褚遂良本”命名的謬誤之源,正本清源以告世人,篇篇讀來如飲甘露。這不僅對于那些一生苦學(xué)二王法書,遵循二王法度卻又不明就里的一些書法愛好者來說是振聾發(fā)聵的警醒,因得以從此不再被蒙蔽眼目,更是對一些以執(zhí)教書法講堂為業(yè),卻還未及詳加細(xì)審,照方抓藥,以訛傳訛,以致貽誤后昆行為的棒喝,因得以從此不再貽傳謬說。 其實,有關(guān)蘭亭序的謬說何其多也,就連王羲之的官職也時而說是“右將軍”,時而說是“右軍將軍”,搞得人莫衷一是?!短m亭序》的研究者吳大新先生給出了一系列證據(jù)說明,王羲之擔(dān)任的實是品級為三品的“右將軍”,并非是自《晉書》及其之后所謬說的四品“右軍將軍”。其實很簡單,看一看著名的《懷仁集王書圣教序》上的寫法就一目了然了,關(guān)于此問題這里就不再多說了。(見圖一《懷仁集王書圣教序》) 圖一《懷仁集王書圣教序》中清晰記錄“晉右將軍王羲之”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上巳節(jié),身為右將軍、會稽內(nèi)史的王羲之,邀請名士謝安及朝中重臣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今紹興)的蘭亭,舉行“修禊”盛會,曲水流觴,飲酒賦詩。 當(dāng)日,王羲之、謝安、謝萬、孫綽、徐豐之、孫統(tǒng)、王彬之、王凝之、王肅之、王徽之、袁嶠之,以上十一人各成四言、五言詩一首,郗曇、王豐之、華茂、庾友、虞說、魏滂、謝繹、庾蘊、孫嗣、曹茂之、曹華、桓偉、王玄之、王蘊之、王渙之,以上十五人各成一篇,謝瑰、卞迪、邱髦、王獻之、羊模、孔熾、劉密、虞谷、勞夷、后綿、華耆、謝滕、任儗、呂系、呂本、曹禮,以上十六人賦詩不成,罰酒三巨觥。事后將上述詩作結(jié)為一集,由王羲之乘興為詩寫序,總述其事,該文即是著名的《蘭亭序》。 王羲之。字逸少,出身于士族大家“瑯琊王氏”。因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有“書圣”之稱。與其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據(jù)吳大新先生對王羲之的研究結(jié)論: 蘭亭會舉行的時代背景正是南北對峙,戰(zhàn)事吃緊的重要當(dāng)口,殷浩正在籌備北伐之戰(zhàn),桓溫也枕戈待旦。王羲之此時身為右將軍、會稽內(nèi)史,雖身在后方,以其為人決不能置身于事外,便效法其先祖王導(dǎo)的“曲水修禊詩會”,因此才有了這一次著名的“蘭亭雅集”事件的發(fā)生。 與會者絕非一班簡單的文人名士。不僅有朝中要員五、六人,且大部分于軍中供職,多來自京城乃至前線。他們千里迢迢來到會稽山陰絕非僅為發(fā)“文人雅興”這么簡單。因一篇千古傳頌的《蘭亭序》而聞名的這樣一次“文人雅事”,事實上卻是一次研究北伐戰(zhàn)略帶有政治協(xié)商色彩真正的軍事會議。 這也正說明了一次被后世認(rèn)為是“文人雅集”的盛會為何會有少一半的人不能賦詩的緣由。但這所謂的不能賦詩,又絕非是行伍之人不能行文之故,多是另有隱情,故使得東道主的屬官們乃至有朝中大員也都“不懂詩文”甘被罰酒三斗了。個中緣由更加印證了為何蘭亭一文前后風(fēng)格迥異,后半部突發(fā)死生之嘆的原因所在。 這一觀點筆者深為認(rèn)同,一下子解決了縈繞于筆者心頭十?dāng)?shù)年的疑云。并且更加堅定的認(rèn)為,拂去有關(guān)《蘭亭序》的一系列迷霧,對于我們深入認(rèn)識《蘭亭序》,更好地學(xué)習(xí)《蘭亭序》的至關(guān)重要。 從古至今,歷代書家都宗法二王,尤其鐘愛《蘭亭序》,元代書家趙孟頫更是對《蘭亭序》情有獨鐘,并有著名的《定武蘭亭十三跋》行世。 世間的《蘭亭序》傳世版本何下數(shù)十百種之多,但無非源于兩個體系,其一是墨跡“摹拓”體系,以所謂世稱的“虞本”、“褚本”、“馮本”為最著。“拓”音tà,原作“搨”,或作“?”,描摹的意思。所謂“摹拓”,指用紙墨摹摸古帖,即用薄紙蒙在原跡上描摹復(fù)制的方法。其一是“刻拓”體系,以“歐本”之“定武”為最顯?!巴亍币魌à,原作“搨”,或作“?”,今作“拓”,手打的意思。所謂“刻拓”,指在刻鑄有文字或圖像的器物刻石上,蒙上一層紙,經(jīng)特殊工藝捶打后使凹凸分明,再用專用工具蘸墨拓制,在紙上顯出文字圖像來。 然而,在這兩種體系內(nèi)魚龍混雜其內(nèi),良莠參差相間,令人真?zhèn)文?。其實無論稱“虞臨”、“褚臨”、“歐摹”、“馮摹”俱是后世訛傳臆測之說,并無鐵證。其間論辯故事?lián)渌访噪x,歷來爭論未歇,莫衷一是,更為《蘭亭序》籠罩了層層迷霧。 今人亦多愛《蘭亭序》之文,往往以各體書之,筆者發(fā)現(xiàn)每每有書寫文辭藏謬者,其中不乏一些書壇的名家??计渚売?,無非是源自于一部收錄《蘭亭序》文章的古文選本。即清人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叔侄二人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選定的《古文觀止》一書。 《蘭亭序》字?jǐn)?shù)總計324字,然而在《古文觀止》一書中對《蘭亭序》的著錄,居然是325字。比原文多出一字??计湮膬?nèi)“不知老之將至”一句的“不”字前多出了一個“曾”字,成為“曾不知老之將至”。并且,將原文內(nèi)的“怏然自足”,改成“快然自足”,改“怏”為“快”使文意大變。這一增、一改便是今人謬書原文的錯誤所本了。 今天,凡是對蘭亭摹拓原本,即“神龍本”用工較深者,多愛照其內(nèi)容直接書錄,則少有錯謬發(fā)生。而以《古文觀止》為藍本的自然免不了受其影響了。 其中,將原文內(nèi)的“怏然自足”,錯成“快然自足”,此種疏漏并不難于理解。但憑空多出來一個“曾”字,這又是為何呢? 我們不妨將傳承《蘭亭序》原韻兩個體系中的《神龍墨跡描摹本》與《定武石刻錘拓本》相比較,自會發(fā)現(xiàn),在前者中,是沒有這個多出來的“曾”字的。(見圖二)但是在后者中,在“不”字的右側(cè)分明多出了一字,但這個字卻是一個“僧”字。(見圖三)
圖三《定武石刻錘拓本》中“不”字右側(cè)多出一個“僧”字 可見,在蘭亭原本中并不存在的多字,而在定武本中卻又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事實。無獨有偶,對《定武蘭亭》珍愛倍加的趙孟頫,在他的數(shù)件臨本中并沒有臨寫這個多出的一字。但是同為元人,早年學(xué)趙孟頫書的俞和臨寫的《定武本蘭亭》卻又臨寫了這個多出的“僧”字。(見圖四)
由此可見,這個多出的“僧”字和同樣補在一旁“崇山”二字不同,明顯不是原文中的文字。那這個字又是緣何多出,又為何時而出現(xiàn),時而消失呢? 其實,清人翁方綱在《蘇米齋蘭亭考》中早就揭示了答案,他說:“第十四、第十五兩行之間押縫,“僧”字,在“足”字下,“不”字右旁。此乃梁徐僧權(quán)押縫書名,歲久僅存“僧”字,而石本因之也。”又云:“《晉書》本傳此文‘不知老之將至’句上本無‘曾’字,不必言矣?!?/span> 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米芾《褚臨黃絹本蘭亭序跋贊》云:“黃絹幅至‘欣’字合縫,用證摹刻‘僧’字,果徐僧權(quán)合縫書也?!?/span> 徐僧權(quán),南朝梁圖書裝裱專家、藏書家、鑒賞家。東海(今屬山東郯城)人。官至東宮通事舍人,領(lǐng)秘書,以善書法而知名。梁武帝時,他在皇家藏書樓裝裱整理圖書、名畫,內(nèi)府,即皇宮藏書機構(gòu)中所藏名跡,多由他親手裱制。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載:“梁武帝尤好圖書,搜訪天下,大有所獲。以舊裝堅強,字有損壞。天監(jiān)中,敕朱異、徐僧權(quán)、唐懷允、姚懷珍、沈熾文等析而裝之,更加題檢?!笨梢姡涞蹠r內(nèi)府所藏名跡,多有其押署?,F(xiàn)存諸多傳世法帖騎縫亦多有“僧權(quán)”二字可見。 《蘭亭序》“定武本”較之“神龍本”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即是第十五行末“不”字右側(cè)有一小“僧”字,這便是梁朝鑒賞家徐僧權(quán)的押署。而今天所見存世的徐僧權(quán)經(jīng)手押署的法帖,因年代久遠,反復(fù)重裝磨損之故,押署兩字有的已僅存“單人旁”和“木字旁”,右半部磨滅失去了。(見圖五——圖八) 圖五王羲之《寒切帖》,右下殘存模糊的“僧權(quán)”押署(局部)
由此可見,《神龍本蘭亭序》的制作者,只摹拓了王羲之的手書墨跡,并未將徐僧權(quán)的押署簽名摹入。而傳為歐陽詢臨書的《蘭亭序》臨本為了忠實反映當(dāng)時《蘭亭序》的面貌,便將徐僧權(quán)的押署簽名一并寫了進去。因此根據(jù)歐書完成的刻石便也忠實反應(yīng)了歐陽詢所書的原貌,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定武本蘭亭序》。自此,“定武”一系的傳刻本便多出一個“僧”字。 在當(dāng)今信息高度發(fā)達的社會里,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隨時輕輕松松看到秘藏于宮禁之中曾經(jīng)秘不示人的歷代書家的名跡珍帖。這些珍貴的歷史上的書法遺存還以高度仿真清晰的各類印刷品、出版物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但是,在今天這一經(jīng)過相互對比,似乎看來顯而易見一目了然的問題,對古人來說卻不是那么容易。他們一生之中也許根本無緣窺見一些墨跡傳本的原貌,只能通過反復(fù)傳拓的刻本、刻帖以揣測原跡的真容。這些非人為本意的訛誤就這樣在不經(jīng)意間產(chǎn)生了。甚至大名鼎鼎的東坡居士就在他的《書摹本蘭亭后》的題跋中說:“‘曾不知老之將至’誤作‘僧’”。 而成書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4年),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叔侄二人編輯的《古文觀止》在選入《蘭亭序》一文時,由于他們也和很多未解其中原委者一樣,將他們僅見到的定武拓本中“僧”字入文,同樣理解為“‘曾不知老之將至’誤作‘僧’”,便以“曾不知老之將至”的語句入文刊行了。這便是后世見到的《古文觀止》中《蘭亭序》全文比正文多出一字的緣由。 當(dāng)趙孟頫得到獨孤長老的《定武蘭亭》時,在北上的路途中每日臨習(xí),并作大小十三段跋語。他在第五跋中寫道:“頃聞吳中北禪主,僧有定武蘭亭,是其師晦巖照法師所藏。從其借觀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勝?!笨梢娳w孟頫一生是只見過《定武蘭亭》的拓本。但他卻從沒有將“僧”字臨入,這如同神龍本的拓書人一樣,只錄羲之墨跡,而不錄其他墨痕。(見圖九)由此足見趙孟頫的學(xué)養(yǎng)所在。 圖九趙孟頫所臨《定武蘭亭》并未將“僧”字臨入 而諸如歐陽詢、俞和等臨寫“僧”字,也不見得就以為那是正文,不過是尊重原跡的一種認(rèn)識吧。況且,古人因未見墨跡真本,即便誤以為“僧”乃“曾”字之誤,且還大有人在,此舉亦可以理解,大可諒之。但對于我們今人則大不相同。 今天我們已經(jīng)極少有人去臨寫墨拓的“定武本”了,因為我們已經(jīng)見慣了墨跡的“神龍本”,在臨寫的時候自不會出現(xiàn)“僧”字的疑惑。甚至更多人都幾乎不知道這個“僧”字的存在了。但在除去臨寫原帖之外,卻有很多人會在錄寫《蘭亭》時以《古文觀止》中的輯錄作為藍本,便極易犯下這一多書一個“曾”字,改寫一個“快”字的錯誤。這實在是不能不察的。 其實,自宋人桑世昌的《蘭亭考》便早已著錄有“‘僧’字,果徐僧權(quán)合縫書也?!倍覀儏s有人在其二百余年后仍然渾然不知,不能不說是一個笑話了。 記得二十幾年前就讀于歐陽先生所創(chuàng)建的首師大書法專業(yè)班時,不論何種臨帖課程,老師們都是遵循先生有關(guān)書法文化的教誨,臨書前必會將全碑、全帖原文句讀、通講、誦讀一遍。碑帖原文不能僅僅當(dāng)作沒有生命的文字符號來看,一定要知曉理解其內(nèi)涵奧妙方能出神。有如《圣教序》、《書譜》這樣文采飛揚,字字璣珠,鴻篇巨制的大塊文章,更是非要無數(shù)遍反復(fù)細(xì)讀而不能領(lǐng)會其要旨。 當(dāng)下各級組織的書法培訓(xùn)班,各大高校的書法高研班比比皆是,各種名目的展賽多如牛毛。我們這些登臺講道的為人師表者,這些執(zhí)掌評審大權(quán)的裁決評判者,一定要肩負(fù)起傳承文化的重?fù)?dān),對得起身負(fù)的使命,不能以及己昏昏使人昭昭,變“書法班”成“寫字班”。更不能因為字寫得好就放縱文字的錯誤,使“書法展”變“寫字展”。 因此,作為名碑珍帖無所不見的今日書家們,絕不能只知“神龍”不知“定武”,絕不能只見墨畫不見文字,絕不能只觀文字不察內(nèi)容,否則必與文盲等同,和字匠無異。 經(jīng)編輯編輯刪節(jié)后,《書法報》2012年10月24日刊出 文章源于:若鴻董雁的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