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家具史基本貫穿中華文明至今,在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上,有關中國古典家具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今天《紅木知識總匯》帶您一一認識。 一、崔豹 這個人估計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甚至是不少紅木家具從業(yè)人員都鮮有了解。不過這位先人可是中國迄今為止發(fā)現的最早記錄紫檀的先人。 崔豹,字正熊,一作正能,西晉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西南)人。晉惠帝時官至太子太傅丞。 東漢末期崔豹的《古今注》:“紫旃木,出扶南、林邑。色赤紫,亦謂之紫檀也。”這樣的描述對紫檀的認識已把握得非常準確了。 目前紫檀黃花梨家具備受廣大民眾推崇,中國紫檀木最早的記錄人也應該知道吧。 二、魯班 魯班:漢族魯國人(今山東滕州),當地有魯班紀念館。因為他是魯地人,故又稱魯班或者魯般,慣稱“魯班”。 大約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 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fā)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 這個不用多說了,今天,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鉆、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說都是魯班發(fā)明的,被視為技藝高超的工匠的化身,更被土木工匠尊為祖師。 三、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熹宗酷愛木工,即位之后不理朝政,專注于木工手藝,在宮中樂此不疲,又稱木工皇帝。 朱由校自幼便有木匠天分,經常沉迷于刀鋸斧鑿油漆的木匠活之中,而且技巧嫻熟,一般的能工巧匠也只能望塵莫及。據說,凡是他所看過的木器用具、亭臺樓榭,都能夠做出來。凡刀鋸斧鑿、丹青揉漆之類的木匠活,他都要親自操作,樂此不疲,甚至廢寢忘食。 史書記載,明代天啟年間,匠人所造的床,極其笨重,十幾個人才能移動,用料多,樣式也極普通。明熹宗朱由校經自己設計圖樣,親自鋸木釘板,一年多工夫便造出一張床,床板可以折疊,攜帶移動都很方便,床架上還雕摟有各種花紋,美觀大方,為當時的工匠所嘆服。 熹宗還派內監(jiān)拿到市面上去出售,市人都以重價購買,天啟帝更加高興,往往下到半夜也不休息,常令身邊太監(jiān)做他的助手。 明熹宗朱由校的漆工活也很在行,從配料到上漆,他都自己動手,并喜歡創(chuàng)造新花樣,讓身旁太監(jiān)們欣賞評論。明熹宗朱由校還喜歡在木制器物上發(fā)揮自己的雕鏤技藝。 四、鄭和 鄭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云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xiāng)知代村人。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永樂初年,明成祖朱棣派鄭和,滿載綾羅綢緞七下西洋布施,空船而歸。但空船在海上航行遇風浪搖擺過大,為防翻船,船艙內需要重物壓艙,產于東南亞的紫檀木恰好是當時中國所缺的,還能充當壓艙物,不少紫檀木就這樣被運回了中國。此后,明代皇帝派官吏赴南洋采辦紫檀木成為定例,一直延續(xù)到明朝滅亡,南洋群島所產紫檀木幾乎被采伐殆盡。 明代紫檀木船舵桿 截止到明末清初,全世界所產紫檀木的絕大部分都會集到中國,分儲于廣州和北京。 上為配圖,與正文無關 五、古斯塔夫.艾克 古斯塔夫.艾克(1896~1971)是世界上研究中國明式家具的重要學者,經過十幾年悉心地研究,于1944年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出版了《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對啟發(fā)世人重視中國傳統(tǒng)家具文化以及鼓勵后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其書考證科學,照片精美,圖紙精審,榫卯準確,成果豐富,奠定了它在明式家具研究領域中的經典著作地位。 “如果是古典家具的業(yè)內人士,就一定會知道艾克先生于1944年著錄的《中國花梨家具圖考》一書,也就是這本書令中國的花梨家具在全世界引起了關注和轟動。” 六、王世襄 王世襄(1914―2009)字暢安,男,漢族,福建省福州人。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鑒賞家、收藏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王世襄先生對工藝美術史及家具,尤其是對明清家具、古代漆器和竹刻等,均有深刻研究和獨到見解。 在家具方面的專著有《髹飾錄解說》和《明式家具珍賞》等。后者闡述了明代家具的制作工藝、榫卯結構基本結合的分類、家具用材的選擇、裝飾的技法工藝等,自1985年9月出版發(fā)行后,引起了很大反響和重視,已被譯成英、法、德文等數種版本。 王世襄先生編著的《明式家具珍賞》經香港二聯書店、文物出版社聯合出版,填補了此門學問過去只有外國人有專著、中國人卻沒有這一令人遺憾的空白。 這部《明式家具珍賞》及其姊妹篇《明式家具研究》專著,不僅填補了這個使人遺憾的空白,而且還后來居上,在家具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都遠超前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