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嶧山刻石》技法講座(連載.1)
本文檔格式為WORD,感謝你的閱讀。
倩欣:小明,你在這里發(fā)什么呆呀? 小明:你們都上書法班了,可我呢? 倩欣:你也想上書法班?那好呀,我正要去老師那?? 小明:倩欣姐姐,你今天寫的什么字呀,怎么有這么多彎彎繞繞的筆畫? 倩欣:我在寫《嶧山刻石》呢,那是篆書里面最規(guī)范最經(jīng)典的小篆――也是最難寫的字體之一哦~ 小明:是不是你參加“全國第四屆少年書法(現(xiàn)場)大賽”和“第六屆中國(臨沂)中小學書法節(jié)”獲獎時寫的那種風格的字體? 倩欣:是啊,2011年暑假,我跟老師學書法就是從畫線條開始練筆,從《嶧山刻石》入手寫小篆。 小明:哇,倩欣姐姐你還說最難寫,怎么一年的時間你就拿到兩個全國大獎,是不是老師教了什么特別的書法秘訣給你? 倩欣:書法哪有什么秘訣?我倒是覺得老師教我們的學習方法特別管用~ 小明:什么方法?我也想學呢?? 倩欣:那咱們一起去找老師吧~ 老師正在書法工作室寫篆書??原來在備課呢。 小明:老師寫的這個字很好看呢~是什么字呢?――好像一間房子里面住著一個小孩兒??:篆書“學”(圖1)字。 1/8頁 倩欣:小孩兒的頭大大的,但是那里面空空的什么都沒有,是不是因為他還小啊,還不會走路,所以看起來像是只有一條腿,他覺得這個世界真的很精彩,所以張開雙手想去抓住好多好多的東西,裝到自己的頭腦里? 老師:說得對,你們想象力真好。你看,房子上面還有一雙大手,那應該是他父母或者是老師的手,正捧著一大堆東西??他們想把自己知道的好多好多的東西都傳授給孩子。 但是孩子實在是太小了,他聽不懂爸爸媽媽的話啊,這可怎么辦呢?別擔心,爸爸媽媽把他們知道的整個世界用一些積木啊、玩具啊演示給他看,有時候還會用做游戲的方法教給他好多好多的知識?? 孩子開心極了,正高興得手舞足蹈呢。 老師:小明真聰明~這個字就是“學”。它就像畫的畫一樣,你們看,它的上部左右是兩只手,捧著象征著大學問的“爻”,然后是代表房子的寶蓋,房子里面是?? 小明:我知道,是代表我們――也就是學生、孩子的“子”。 老師:你們再看“父母”兩個字,每個字就是一幅畫?? 小明:原來我們的漢字這么有趣兒――每個字就是一幅畫,還有很多道理在里面。老師,我真的想學書法,跟倩欣姐姐一樣從篆書開始?? 老師:那好,今天正好有空,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篆書的源流吧~了解這些,將有助于今后的篆書學習。 一、篆書的源流 老師:在遠古的時候,我們的祖先為了不忘記一些重要的事情,曾經(jīng)結繩作記號,后來又改為用堅硬的利器刻畫符號(圖2)。 2/8頁 倩欣:老師,這些刻畫符號整齊規(guī)范,并且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好像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征,這是不是漢字的萌芽? 老師:是的。這些“意符文字”或“圖畫文字”,起初差異很大,后來逐漸固定下來,統(tǒng)一起來。經(jīng)過很多年,變得更加規(guī)范化和抽象化了。橫、豎、斜的線條,或長或短,或連或分,都是直挺的線條,于是出現(xiàn)了我們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圖3)。 小明:甲骨文?我知道,就是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殷商時代人們用刀刻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符號,我們歷史書上有。這些刻畫文字記載了商代王室遇事占卜的結果,都被涂上顏色,紅色表示吉利,黑色表示兇險。 老師:呵呵,小明懂得還不少,看來你平時很愛學習~ 小明:謝謝老師鼓勵~它們被埋藏在地下數(shù)千年,是怎么被發(fā)現(xiàn)的昵? 老師:它的發(fā)現(xiàn)十分偶然。1899年在河南省安陽城外的小屯村被村民在農田里挖出,當時人們以為是龍骨,便賣給藥材店。第二年,北京研究金石學的學者王懿榮發(fā)現(xiàn)了這些刻畫有文字的甲骨,開始收集研究,揭開了甲骨文的神秘面紗。 倩欣:老師,為什么說甲骨文就是最早的書法? 老師:甲骨文以直線為主,它的線條比較和諧流暢,為書法特有的線條藝術奠定了基調和韻律。結體長方,奠定漢字的字型。結體上多作相向型,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wěn)定的格局。字的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tǒng)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的,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不過,甲骨文是刀刻的,而現(xiàn)在寫甲骨文使用毛筆,因此應以筆法追刀法,使筆畫瘦硬勁挺、剛柔相濟。 3/8頁 倩欣:老師,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歷史向前發(fā)展,文字是不是也有了新的變化? 老師:你說得不錯,與這種瘦挺、犀利、明快的甲骨文不同,商周時代開始流行一種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就是金文,也叫鐘鼎文。 小明:老師,為什么叫金文?它跟甲骨文不同嗎? 老師:金文是繼甲骨文之后的書體,因其模鑄或直接鑿刻于青銅器上而得名。古時候稱銅為金,所以這類銘文一般稱“金文”,是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興盛于周代。圖4、圖5就是金文中的代表作品,因為它們的載體是青銅器,因年久風化,銅質斑駁,形成了筆勢特殊、線條圓潤、字形凝練、結構生動等藝術特征,故顯得渾厚樸茂、金石味濃。 倩欣:老師,那籀文又是怎么回事呢? 老師:據(jù)記載,周宣王時期有太史籀試圖統(tǒng)一文字。他變革金文書體,作《史籀》15篇,作為當時學童的識字課本,也成為王室器物上使用的標準字體,人稱大篆或籀書。可惜,《史籀》傳至東漢就已散失了6篇,余下的9篇如今也己不存,僅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收錄兩百多個大篆字體。 屬于這種大篆書體的還有“石鼓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石鼓文”,是鐫刻在鼓形石坯側面的文字,文字記載的是秦國王侯狩獵打漁的事情,字體平正,比金文更加規(guī)整。《石鼓文》線條圓融、結構工穩(wěn)、結體疏密勻稱,富于中和之美?!妒奈摹?圖6)比金文更加規(guī)范,字體更加成熟,反映了金文向小篆過渡的軌跡。 甲骨文的載體是龜甲、獸骨,金文的載體是青銅器,而石鼓文則開啟了我國以石頭為載體的刻石文字的先河。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開始在竹木簡和絲織的繒帛上記事,這就是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簡帛書”。而且,這是現(xiàn)今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書法墨跡~這些簡帛書字形不拘一格, 4/8頁 用筆極盡變化,有輕重徐疾的區(qū)別,點畫有明顯的波磔。這種簡帛書把篆書的線條轉化為隸書的點畫,大大豐富了書法的用筆,充分體現(xiàn)了毛筆書寫的流美、勁健、簡約的特色,對以后漢字和書法的發(fā)展特別是漢代隸書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然而,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石鼓文、簡帛書,均出于部落首領或巫師、史官之手,雖不曾留下姓名,但,先秦這些無名書家的創(chuàng)造,后來竟像繁衍子孫般地發(fā)展成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千姿百態(tài)、蔚為大觀的各種書體。 小明:老師,那小篆又是怎樣產生的? 老師: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在他統(tǒng)治中國短短的15年里,卻進行了兩次文字改革:一是統(tǒng)一六國文字,由大篆簡化為小篆;二是推行隸書。正是在這兩次文字改革中,中國書法藝術漸漸成熟了。而踐行、推動文字改革的推手就是當時的丞相――李斯。 小明:李斯?倩欣姐姐寫的《嶧山刻石》就是李斯創(chuàng)立的? 老師:是的。當年秦始皇多次親率大臣到各郡縣視察,登山臨水,立碑刻石,為其一統(tǒng)天下歌功頌德。據(jù)說,泰山、嶧山、瑯邪臺等處刻石上面的小篆(圖7、圖8、圖9),都是李斯所書。 小明:老師,這樣說來,李斯可是第一位開宗立派的大書法家了~那他創(chuàng)立的字為什么叫“小篆”呢? 老師:那是相對大篆來說的。這種篆書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相對簡略,是當時官方發(fā)布的一種標準化的新書體,又叫“秦篆”。倩欣,你來給小明說說小篆吧~ 倩欣:好的,我雖然臨習時間不是很長,但還是有一些體會的。老師第一次給我們介紹這種字時,我就喜歡上了 5/8頁 |
|
來自: 賈小路jystfarf > 《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