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檢查 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功能、血糖、血脂水平、肝腎功能等;心電圖,胸片。這些檢查有助于明確患者的基本病情,部分檢查結果還有助于病因的判斷。 特殊檢查 主要包括腦結構影像評估、腦血管影像評估、腦灌注及功能檢查等。 (一)腦結構影像檢查 1.頭顱CT 頭顱CT是最方便和常用的腦結構影像檢查。在超早期階段(發(fā)病6小時內),CT可以發(fā)下一些細微的早期缺血改變:如大腦中動脈高密度征、皮層邊緣(尤其是島葉)以及豆狀核區(qū)灰白質分界不清楚和腦溝消失等。但是CT對超早期缺血性病變和皮質或皮質下小的梗死灶不敏感,尤其后顱窩的腦干和小腦梗死更難檢出。大多數(shù)病例在發(fā)病24小時后CT可顯示均勻片狀的低密度梗死灶,但在發(fā)病2-3周內由于病灶水腫消失導致病灶與周圍正常組織密度相當?shù)摹:?,CT難以分辨梗死病灶。 2.頭顱MRI 標準的MRI序列(T1、T2和Flair相)可清晰顯示缺血性梗死、腦干和小腦梗死、靜脈竇血栓形成等,但對發(fā)病幾小時內的腦梗死不敏感。彌散加權成像(DWI)可以早期(發(fā)病2小時內)顯示缺血組織的大小、部位,甚至可顯示皮質下、腦干和小腦的小梗死灶。結合表觀彌散系數(shù)(ADC),DWI對早期梗死的診斷敏感性達到88%~100%,特異性達到95%~100%。 (二)腦血管影像學 1.頸部血管超聲和經顱多普勒(TCD) 目前腦血管超聲檢查最常用的檢測顱內外血管狹窄或閉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無創(chuàng)手段,亦可用于手術中微栓子的檢測。目前頸動脈超聲對顱外頸動脈狹窄的敏感度可達80%以上特異度可超過90%,而TCD對顱內動脈狹窄的敏感度也可達70%以上,特異度可超過90%。但由于血管超聲技術操作者主觀性影響較大,且其準確性在總體上仍不及MRA/CTA及DSA等有創(chuàng)檢查方法,因而目前的推薦意見認為腦血管超聲檢查(頸部血管超聲和TCD)可作為首選的腦血管病變篩查手段,但不宜將其結果作為血管干預治療前的腦血管病變程度的唯一判定方法。 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計算機成像血管造影(CTA) MRA和CTA是對人體創(chuàng)傷較小的血管成像技術,其對人體有創(chuàng)的主要原因系均需要使用對比劑,CTA尚有一定劑量的放射線。二者對腦血管病變的敏感度及特異度均較腦血管超聲更高,因而可作為腦血管評估的可靠檢查手段。 3.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腦動脈的DSA是評價顱內外動脈血管病變最準確的診斷手段,也是腦血管病變程度的金標準,因而其往往也是血管內干預前反映腦血管病變最可靠的依據(jù)。DSA屬于有創(chuàng)性檢查,通常其致殘及致死率不超過1%。 (三)腦灌注檢查和腦功能評定 1.腦灌注檢查的目的在于評估腦動脈血流在不同腦區(qū)域的分布情況,發(fā)病早期的快速完成的灌注影像檢查可區(qū)分核心梗死區(qū)和缺血半暗帶區(qū)域,從而有助于選擇再灌注治療的合適病例,此外其還有評估神經保護劑療效、手術干預前評估等作用。目前臨床上較常用的腦灌注檢查方法有多模式MRI/PWI、多模式CT/CTP、SPECT和PET等。 2.腦功能評定,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腦電圖等對認知功能及情感狀態(tài)等特殊腦功能的檢查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