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關于古拉格的連載,搬運自古拉格在線博物館 古拉格是前蘇聯(lián)政府的一個機構,負責管理全國的勞改營。其俄語全稱為“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Исправительно—Трудовых Лагерей и колоний”,簡稱“ГУЛАГ”,意思為“勞造營管理總局”。自索爾仁尼琴在1973年發(fā)表他的《古拉格群島》之后,“古拉格”這個術語便開始代表整個蘇維埃強迫勞動的懲戒體系。
來源:wiki 俄羅斯的集中營最早可以追溯到帝俄時代,在那時,刑事犯和政治激進分子們就經(jīng)常被判處送去西伯利亞接受勞改,列寧曾因革命活動在西伯利亞城市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北部的葉尼塞河邊的小村莊里流放三年,據(jù)說斯大林也曾六次從西伯利亞逃回來。 但俄國的下一任統(tǒng)治者們:蘇維埃,并沒有忘記集中營的存在。很快在1917年的革命結束之際,新的集中營被迅速建立起來。 整個系統(tǒng)在斯大林時期有了巨大的增長。在30年代的早期,斯大林掀起的一系列運動,開啟了蘇聯(lián)的大規(guī)模農(nóng)業(yè)集體化和現(xiàn)代工業(yè)化進程。
古拉格集中營遍布蘇維埃的廣袤國土,但最大的集中營基本上建立在地理和氣候條件最極端的地區(qū),這些地區(qū)跨越北極和東部西伯利亞地區(qū),一直延伸到中亞的南部。囚犯們被強迫在這些集中營進行多樣的經(jīng)濟活動,盡管他們并沒有受到任何的專業(yè)培訓,所以,他們的工作往往是以手工為主,十分的低效。在集中營里更是毫無人權可言:地方性的暴力、極端的氣候條件、苦工、缺乏食物和差勁的衛(wèi)生狀況導致集中營里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盡管斯大林死亡之后,古拉格集中營的數(shù)量有了根本性的降低。但是直到戈爾巴喬夫時代,強制勞動營和政治犯們?nèi)匀粵]有從這個國度上消失。 在古拉格工作 古拉格的囚犯每天需要工作長達14個小時,典型的古拉格式勞動是干重體力活。在冰天雪地里,犯人們通常要花上一天時間用手鋸或者斧頭砍樹,要不然就是用原始的鎬頭在凍土上掘地。另外一些活兒是徒手挖煤或者采銅,這往往伴隨著極端的痛苦,過量吸入礦粉塵會導致犯人患上致命的肺部疾病。當然,干這種活兒不要指望能獲得什么回報,囚犯們每天的食物供應少得可憐,根本無法支撐他們完成如此辛苦的勞動。 一位古拉格集中營幸存者雅克·羅西在他的回憶錄里提到這樣一個故事:
在當局的眼里,囚犯毫無價值可言。那些死于饑餓、寒冷和重體力勞動的人,很快就被新運來的囚犯所取代,畢竟,這個系統(tǒng)總是可以找到更多的人來補充集中營的消耗。
1931年至1933年修建的聯(lián)通白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的運河工程,是第一個大規(guī)模的古拉格集中營建筑項目。超過十萬名囚犯借助一些最簡陋的工具,在短短20個月內(nèi)開鑿了一個長達141英里的運河。這些工具包括粗制濫造的鶴嘴鋤、鐵鍬和臨時制造的手推車。當然,這個項目一開始被視為蘇聯(lián)式體制的巨大成功,這一成功被一本在美國和蘇聯(lián)都有發(fā)行的書所記載。但后來這個運河被證明既窄又淺,以至于大多數(shù)船只無法通行。蘇聯(lián)以無數(shù)囚犯死亡的代價完成了這一巨大的失敗工程。
另外一處有名的勞動地點是西伯利亞東北部的科累馬地區(qū),這里以產(chǎn)出金礦而被蘇聯(lián)人關注。
科累馬是一個令古拉格囚徒聞之色變的地方,據(jù)說這里也是這顆星球上最寒冷的有人居住之地。囚犯們說,在這個鬼地方,一半的時間是嚴冬,一半的時間是盛夏。這個地方太過于偏遠以至于無法通過陸路抵達,囚徒們通常乘坐火車跨越大半個蘇聯(lián),然后在太平洋的海岸邊等待很久的時間,就是為了趕在那為數(shù)不多的海面融冰的幾個月里能跨海北上。然后,他們乘船經(jīng)過日本海,最終抵達科累馬河去開采那里的金礦。你想要在這所集中營里存活下來?那可比其它的集中營難得多!
這個鐵鍬是科累馬集中營的遺物之一,有意思的是,當初囚犯們所使用的鐵鍬很多都是美國政府在二戰(zhàn)時送給蘇聯(lián)的。 涉諱銀#1 譯自: Stalin’s Gulag <未完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