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別人的轉(zhuǎn)帖,講的是關(guān)于孩子感恩的話題。大意是說如果父母家人一味溺愛,孩子就會不懂得回報和感恩,走上社會也可能無法無天。 不可否認(rèn),過度溺愛、毫無原則嚴(yán)重影響孩子的性格塑造。我老家的一個親戚,就是溺愛孩子最終害了自己的典型。那個遠(yuǎn)房叔叔,對于孩子一直采取的是“自家孩子打了別人,回去絕不教育;但孩子被別人打了,一定找到學(xué)?!钡膽B(tài)度。等孩子進(jìn)入青春期,暴力行為由同學(xué)延伸到老師,最后發(fā)展到對父母親動粗。那會兒,遠(yuǎn)房叔叔想管,也已經(jīng)于世無補。 現(xiàn)實中,想讓孩子懂得回饋,除了溺愛,最關(guān)鍵的是家庭成員之間,要讓愛流動起來。我曾遇見過一位老大哥,他的做法,是我遇到的關(guān)于感恩的最美堅持。 這位大哥姓陳,是6月份我回老家小住,在火車上遇到的,姑且稱他為陳大哥。 陳大哥40歲出頭,和我是老鄉(xiāng),從北京到老家,同樣只需要3個多小時的車程。這么短的車程,我的行李是一個小小的登機(jī)箱,里面放著少許送親朋好友的禮物,一個小小的斜垮包,里面放證件、車票、錢包等重要的隨身物品。而陳大哥的行李,是兩個巨無霸的行李箱,那么大的箱子,通常我出國旅行時才用得到。 聊到為什么回家,我說有三個月沒回去了,想老媽了。而陳大哥回家的理由是:“回去過個生日?!?/span> “給老人過生日吧?”這是我理所當(dāng)然的想法。能在工作日請假回家給父親或母親過個生日,對于生活在都市的人已屬奢侈,得是很孝順的人才能做得到。 陳大哥答:“是我過生日,明天是我陰歷生日?!?/span> 原來,每年他都過兩次生日:一次陽歷生日,在北京和妻子以及6歲的兒子一起過;一次陰歷生日,回老家和父母一起過,并且從17年前大學(xué)畢業(yè)開始,風(fēng)雨無阻,農(nóng)歷生日那天一定陪在母親身邊。 有一年,農(nóng)歷生日前一天他還在廣州布展。身為項目負(fù)責(zé)人,他原本不可能走開,但和老板說了原因后,老板給他特批了兩天假。因為還背負(fù)著房貸和車貸,他平日都買特價機(jī)票,但那次他咬牙買了全價機(jī)票從廣州飛濟(jì)南,并且在機(jī)場給母親買了一瓶護(hù)手霜,又從濟(jì)南乘大巴回家鄉(xiāng)小城。到家時已是深夜十點半,他說:“媽,我回來看您了。”母親看著風(fēng)塵仆仆的他,竟然哭了,那是從有記憶起,母親第一次當(dāng)著他的面哭。 “兒的生日,母親的受難日?!?/span>這句話差不多每個人都會說,但能在母親受難日這一天,堅持17年去看母親的,能有幾人? 陳大哥說,只要人在北京,每次計劃回老家,總是提前好多天就搜羅各種母親沒吃過的小吃和母親可能感興趣的小玩意兒。說這些時,他指指兩個大箱子笑:“看,這些都是給我老母親買的衣服、床品和食品,孩子上了幼兒園她就回老家了,一直不肯過來和我們同住,我只能用這種方式寵寵她了。” 聽到一個男人,把對母親的愛和感恩,說成是“寵”,我竟然沒出息地紅了眼圈。默默腦補一下,如果喆同學(xué)四十歲時,能如他這般對待我,我將是怎樣滿懷欣喜又淚流滿面? 幾乎每個母親,在我們詢問她們需要什么東西時,都口口聲聲說“人回來就好,別亂花錢”,但打開箱子看到那么多新奇玩意兒,臉上孩子般開心的笑容騙不了人——在她們眼里,那是滿滿的心意?。〔⑶?,如果把買禮物的錢往十分之一說,她們不會喋喋不休。 這個堅持,陳大哥說是他們家的傳統(tǒng)。他父親在世時,每年自己生日那天帶全家去老人家里過。如今,陳大哥自己的兒子才6歲,已經(jīng)有樣學(xué)樣:自己過生日,他會用零花錢給媽媽買一杯她最愛的哈根達(dá)斯冰淇淋,或者畫一幅畫送給媽媽。 他們兩口子雖然從來沒告訴兒子媽媽為了生他受了多少罪,但一提到媽媽肚子上的傷口,他都紅了眼圈:“我劃破手都很疼,媽媽生我劃那么大口子,得多疼?。 ?img doc360img-src='http://image99.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8/3121/79112404_2' data-s='300,640' data-type='jpeg' data-ratio='0.7420289855072464' data-w='690' _width='100%' src='http://image99.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8/3121/79112404_2'> 感恩這種事,從來不是爸爸媽媽叨叨幾句我為了帶你累死累活、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能讓孩子懂得你的辛苦,愛的流動,才是孩子感知愛、領(lǐng)會愛、付出愛的根源。 即使現(xiàn)在醫(yī)療條件發(fā)達(dá),但生產(chǎn)時的意外還時有發(fā)生。沒有哪個女人,不是冒著生命危險才最終升級為母親;沒有哪個父親,在面對那個粉嘟嘟的小嬰兒時,心里沒有升騰起身為父親的感動與責(zé)任。 對疼惜著的小人兒,我們不再有“養(yǎng)兒防老”的想法,但總會期待如果有一天我們老了,他們會偶爾從小家脫離出來,溫暖我們孤獨的滄桑。而這份對于感恩的期盼,身教的力量,永遠(yuǎn)比言傳更有力、更持久。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感謝原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