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信信字的本義是真,確實。某消息所傳達的那個事或者物是真實的,沒有虛假,更沒有欺詐,這就叫“信”。所謂“言必信,行必果”是也。既然信表示真,靠得住,那就值得“信”——相信,信賴,于是引申為動詞“相信”,又引申為名詞“信件”“信息”。 信字由“人”“言”兩個部件構成,不是形聲,應為會意。就是“人說話”或“人說的話”。為什么要用它來表示“真”這個意思呢?我想古人是要告訴人們,說話一定要說真話,不能說假話,說假話就不是“人言”了。上溯到造字那個時代,想來那時的人們應該是很誠實的,不會撒謊,也沒必要撒謊,所言事必有其事,所言物必有其物,人言于是乎可貴。也許先民們在造用這個字的時候,就有個共識或約定,人要說真話,說話要負責任。或許這 就是“信”字的來歷吧。至于后來這“信”字失信了,失效了,由此又生出很多故事,衍出很多糾紛,造成很多麻煩,是人們更聰明了還是道德墮落了?這倒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信字所言的真,是倫理學的真,不是科學的真。這兩者有什么不同呢?倫理上的真,是指言者的主觀誠實,忠實于自己所知,就是今天所說的誠信。科學上的真是指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通常叫做真理。一個人的認識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即使耳聞目睹、親歷親為的事物,也未必能得到該事物的真理,只要人們言說的時候抱著誠實的態(tài)度,據(jù)實表達,就十分可貴了:人間會省去很多麻煩,減少很多損失,生活的質量就會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我們在強調言而有信,恪守誠信原則的時候,應該清楚這是在倫理范疇里說的。不能拿科學的真來衡量倫理的真,那樣會把道理攪亂。今天的社會問題是故意說假話的人太多,誠信流失,道德淪喪,已經到了非常糟糕的地步,是共同走向毀滅還是回到祖宗造字的本意上來重修道德風尚?這個信字,是很值得說漢語的人掂量的。 什么是生活?理解固然有多種,在我看來,生活就是每天面對和處理當前的事務。怎么處理呢?得有所依憑,不能胡亂一氣,要力爭處理好,要會生活。這依憑,就是自己經驗,或別人的經驗,在頭腦中所形成知識或觀念。用一定的知識或觀念去指導自己的行動,爭取成功,避免錯誤,如此而已。那么頭腦中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其實就是信。其中綱領性原則性的東西,叫做“信念”,更進一步,叫做“信仰”。不管信念還是信仰,都必須真,當然是倫理上的真,不能欺人,更不能自欺。如果失掉了真,就毫無意義可言。所以一個人要真的會生活,恐怕得有必要的信念或信仰,這樣才會感到踏實,有意義,有趣味。沒有信念或信仰也要生活,時間總在流逝,生命總在進行,但那叫渾渾噩噩,無聊和空虛。這樣的人有,還不少。 信念多指一些基本的生活原則和方法。像勤勞,誠實,與人為善,善于創(chuàng)新,勇于改過,如此等等。這些信念就像河道上的航標,能指引我們的人生航船行得正,航得穩(wěn),并能讓我們飽覽一路風光。看那些觸礁翻船的,很多是人生信念上出了問題。當然,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這些也可以成為人的信念,但這不是好的信念,它違背人類的道德原則,增加人們的生活代價,降低生活品質,它是一種惡。踐行這種信念的人,雖然一時會為自己的獲利而竊喜,但終歸心里不會踏實,甚或現(xiàn)世現(xiàn)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其人生并不幸福美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一書對此有很好的描述和分析,值得細讀。 人是有精神的動物,人的精神狀態(tài)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人的生命狀態(tài)。和一般動物相比,人的精神生活十分復雜,他面對大千世界,茫茫宇宙,總是有著無窮無盡的困惑,產生無窮無盡的追問,精神越是富有的人頭腦中的問題就越多,越形而上。不是“今天早飯吃什么,畢業(yè)了報考什么學校或從事什么職業(yè)”之類的具體問題,而是“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之類所謂終極追問的問題。到這個層面上,人會產生茫然無助的感覺,靈魂在精神的高空飄忽不定,它急需有一個家,像漂泊的孩子需要得到母親的安撫,呵護。于是,信仰的需要就來了。我想,如果人總是處在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情況下,求得肉體的存活尚不容易,哪有閑情逸致去發(fā)什么終極追問?然而人終究要得到富余,終究會有很多閑暇去營建自己的精神生活,至少其中有部分人必然會對終極追問發(fā)生興趣,這是已經存在的事實。而終極追問基本上是得不到可以驗證的答案的,比如到底有不有上帝?如果有,那它長的什么樣子?如果沒有,那這世界,這宇宙是怎么產生的?大爆炸?為什么會爆炸?爆炸之前是什么?……這些東西是問不出最終答案的。神的有無是說不清楚的事情,但孤獨的精神人類似乎真還需要一個“子虛烏有”的神來撫慰,來整飭。這,就是我對信仰的理解。信仰比信念更虛化(形而上),更高遠,因而更虔誠,更純粹。 須得一提的是“信”字意思的演變還有一條分支,就是“隨意”,非特意的,非專注的。比如信馬由韁,信手拈來,信口開河,等等。不過我覺得這個義項不過是小小的分支,知道就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