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1 陳秉公 中國德育 點擊上方藍字“中國德育"關注我們! 中國傳統(tǒng)理想人格的現(xiàn)代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今天主要講這個內容。 我們知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按照德國哲學家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的理論,世界處在軸心時代,也就是在那時,在北緯30度上下,出現(xiàn)了一大批偉大的精神導師,如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古中國的孔子、老子、墨子、韓非子等。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或結群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至今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這是人類“終極關懷的覺醒”,是對原始文明的突破和超越。以后每當人類遇到重大挫折,往往都要回到那個時代的元典中去尋找智慧。彼時,中國正處在先秦時代。先秦是中華民族最富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時代,諸子百家出現(xiàn),可謂群星燦爛,光照寰宇。呂思勉先生在《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認為,諸子百家“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yī)十二家也”。一時間,學派林立,思潮奔涌。這十二家,至今影響最大的有四家,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他們除了提出著名的哲學、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思想外,也提出了著名的人格思想。如,儒家提出以“君子”“賢人”為理想人格的人格理論,道家提出以“真人”為理想人格的人格理論,墨家提出以“強者”為理想人格的人格理論,法家提出以“智能法術之士”為理想人格的人格理論等??傊?,先秦時代是人格理論和人格模式多樣化的時代,是傳統(tǒng)人格理論和人格模式發(fā)軔的時代。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結束,經(jīng)過秦朝,到了漢朝,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漢武帝采納。在此后的兩千余年間,儒家思想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儒家的“君子”或“賢人”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理想人格。所以,兩千多年來,中華文明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理論為正統(tǒng),在人格模式上則以儒家的“君子”或“賢人”為理想人格。那么,儒家理想人格模式是什么樣的?今天,在21世紀這個大背景下,理想人格應該怎么確定? 一、中國傳統(tǒng)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及其特點 在回答什么是儒家理想人格模式之前,我先講一個與此相關的小故事,以便加深對儒家人格的認識。說有中美日三個國家的三個姑娘站在山坡上,忽然來了一陣風,你看三個姑娘的動作,你就能大概猜到她是哪國的。一個姑娘一下把帽子按住,任憑裙子飛起來,這個可能是美國姑娘:裙子飛起來沒有關系,但帽子不能丟,丟了帽子就不漂亮了。一個姑娘雙手捂住裙子,帽子飛了,這個可能是日本姑娘:帽子丟了沒有關系,裙子不能飛起來。一個姑娘一只手把帽子按住,另一只手把裙子也按住,這個可能是中國姑娘:帽子不能丟,裙子也不能飛起來。為什么會這樣?文化差異使然。一般而言,文化塑造人格,文化的差異造成人格模式的差異,不同文明的人從內在涵養(yǎng)到外在舉止都有自己的特征,我們從其氣質風度和行為舉止便能夠大致分辨出來。華人,無論身在海內外,不管學沒學過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都會受到儒家理想人格模式或多或少的影響,擁有某些儒家的文化心理和行為舉止。 那么,怎樣描述中國傳統(tǒng)儒家理想人格模式?我想用“人格特點”加以說明。 中國傳統(tǒng)儒家理想人格一個基本特點,就是奉行“和合之道”,注重協(xié)調性品格。所謂“和”,表示關系,表示各個主體之間、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如我和你、你和他、我和社會、人和大自然等;而且對關系抱有明確傾向性,就是要承認各種關系,主張加強聯(lián)系,一體化溝通,誰也離不開誰,只能共生共存。所謂“合”,是聯(lián)合、結合、合作的意思。“和”與“合”聯(lián)在一起,是強調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不同的文明之間、人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只能共生、共存、共榮,共同走向明天,而不能有我沒你?!昂秃现馈笔侨祟惖纳嬷?、發(fā)展之道、幸福之道。違背“和合之道”,只能走向毀滅。 “道”是什么?是規(guī)律!“和合之道”就是人類聯(lián)合、合作及共存、共榮的規(guī)律。中國傳統(tǒng)儒家理想人格首先就是奉行“和合之道”,提倡協(xié)調性精神品質的人格。今天,我們的領導人出訪,總是在言語上宣傳“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總是在行動上調節(jié)、勸解、拉仗,這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理想人格模式的延伸和發(fā)展。我們對有的國家處理利比亞、伊拉克問題的行為方式看不慣,為什么?因為其領導人的行為違背了我們心中的“和合之道”,我們認為他們違背了人之常理,做事沒有人格。 中國傳統(tǒng)儒家理想人格模式還有四個一般特點: 仁愛。它指發(fā)自內心的對同類的關愛。“仁”表示二人,是復數(shù),說明人的存在,一開始就不是孤立的單個人的存在。人來到世界上,一開始起碼是兩個人的存在,而不是單個人的存在。有兩個人,才能有第三個人,有第三個人才能有無數(shù)個人。人一開始就是復數(shù),而不是單數(shù)。那么,作為復數(shù)的人,怎樣才能存在下去呢?儒家認為,最根本的是“愛人”,要有“仁者愛人”的精神??鬃佑脙删湓挶磉_“仁者愛人”的內涵:一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它表達的是一種人道,意思是,你想生活在世界上,你也應當允許和支持別人生活在世界上;你想發(fā)展,也應當允許和支持別人發(fā)展。另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表達了一種恕道,寬容之道,意思是,對別人要寬容忍耐,你不想遭遇的惡果,絕不要嫁禍于人。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國與國之間是有差別的,不同的群體之間也是有差別的。應當怎樣對待差別?要持一種理解、寬容、寬恕的態(tài)度。這叫恕道。“仁者愛人”是儒家的一種難得的創(chuàng)造,既有人道,又有恕道,是一種樸素的人道主義精神??鬃诱J為,“仁者愛人”是人類的基本生存原則和生存方式。如果人類丟掉了發(fā)自內心的對同類的關愛,人對人不是愛,而是恨,人類只能走向自我毀滅,走向集體自殺之路。他甚至認為,“仁者愛人”是人作為人的根本標志。他的學生“問仁”,他做了多種解釋,還問,他用一句話說到底:“仁也,人也?!币馑际牵适亲鋈说母緲藴?。引申開去,你愛人就達到了做人的標準,就是一個人;相反,如果你不愛人,而是恨人,就沒達到做人的標準,就不是人。愛人還是恨人,是人和非人的根本界限。 “守禮”??鬃诱J為,只有仁愛精神,人類還不足以生存下去,還必須有禮。禮是什么?在孔子那個時代,禮還沒有分化,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含義非常廣泛。它含有法律的意思,是法律之禮;含有制度的意思,是制度之禮;含有道德的意思,是道德規(guī)范之禮;含有文明禮儀的意思,是文明禮儀之禮。因此,我將春秋時代的禮概括為“典章制度和行為規(guī)范”。禮是怎么產生的?禮產生于吃。為什么?因為人類最初的也是最強烈的生存需要是“食欲”。因而,人類的第一位的生存實踐也必然是吃,解決吃的問題。那么,怎樣解決吃的問題?比如,人靠集體狩獵打來了野獸,怎么吃?能不能像一群狼一樣,或者一群獅子一樣,撲上去,叼到哪塊吃哪塊?那不行,人畢竟已經(jīng)進化,創(chuàng)造了文明,必須有一個食物分配的規(guī)定(規(guī)則和方式),按這個規(guī)定(規(guī)則和方式)去吃。我看過許多記載,如,一個原始小部落,打來一頭野獸,頭歸誰,腳歸誰,肉歸誰,下水歸誰,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有一個掌握分配的人,拿著刀子分割,分完以后,招呼一聲,各家出來把自己那塊拿回去,大家相安無事。分配食物的規(guī)定就是最初的禮。后來,文明發(fā)展了,生活更加復雜化,禮的規(guī)定也就更加細密和復雜。如,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住什么房子,坐什么車子,聽什么音樂,看什么舞蹈,見什么人怎樣說話……都有規(guī)定,不能隨便,這就叫禮。 孔子十分看重禮。他認為,僅有發(fā)自內心的對同類的愛還不夠,還必須對愛的對象有區(qū)分,用恰如其分的愛去愛,這才是可接受的、可行的,否則可能走向反面。這叫作“愛有差等”。當然,愛既應當“無差等”,也應當“有差等”。只要對象是人,就應當去愛他,而不管他貧窮還是富有、為官還是當平民百姓,這叫“一視同仁”。這是必須的。可是,對象又是具體的、特殊的,特別是他與自己的關系是具體的、特殊的。面對具體的、特殊的對象,愛又應當“有差等”。這也是必須的。那么,對具體對象應當怎樣去愛?孔子認為,應當依禮去愛,也就是按“典章制度和行為規(guī)范”去愛。他說“克己復禮為仁”,意思是,要克制自己,按照周禮去愛,按照周禮去行動,才算得上仁。這有一定道理。愛是具體的、特殊的,愛的對象是有差別的,因而,愛也必須有差別。愛同學、愛同事、愛朋友、愛兒子、愛妻子能一樣嗎?如果你按禮去愛,就是按對象的區(qū)別去愛,那是恰當?shù)皿w的愛;如果不加區(qū)分地去愛,雖然有發(fā)自內心的仁愛,也只能走向反面,事與愿違,造成混亂。所以,必須自覺地遵守禮,依禮去愛,這樣才能成為“君子”和“賢人”。 “中庸”??鬃觿?chuàng)造了以“仁”和“禮”為核心的理論以后,很自信,認為依據(jù)它就可以解決春秋時代的混亂,由亂世轉變?yōu)橹问?。他率領學生周游列國,勸說各個諸侯國息兵罷戰(zhàn),恢復秩序,并想通過做官,推行這套學說。然而,他的學說遭到冷遇,沒人接受。他在68歲時返回老家,心情惆悵。于是,開始反思,難道我說錯了嗎?他向中華元典《周易》去請教。這就是孔子晚年演《周易》。他在《周易》中發(fā)現(xiàn)了十分深奧的哲學──中庸之道??鬃踊腥淮笪颍蛘业搅?。各國諸侯之所以不接受仁和禮,根本原因在世界觀方法論上,世界觀方法論有問題,接受不了仁和禮,更實行不了仁和禮?!吨芤住吠ㄆ灤┲杏拐軐W思想。中庸哲學的核心,是尊重合理性,追求合理性。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必須在度之內做事,超過度就走向極端,會物極必反。也就是,既不走這個極端,也不走那個極端,就是“中”。什么叫“庸”?就是用。中庸就是用中的方法、中的態(tài)度,用恰當?shù)?、合理的方法看人看事,處理人處理事。中庸之道是相當高明的一種哲學。 我舉個例子。《周易》講“時中”,指制訂和執(zhí)行政策,必須符合中庸之道,恰當正好。超前了不行,落后了也不行。依據(jù)今天的實際制訂和執(zhí)行政策,就正確,效果就好。我們今天講“與時俱進”,在《周易》中叫“與時偕進”,是同一個意思,就是與時間一塊走。任何理論、方針和政策,要和時間相一致,應符合今天的實踐。如果超前了,按今天中國的說法就是左了,落后了就是右了,都屬于錯誤,會帶來惡果?!吨芤住愤€有“剛中”。什么意思?“剛”,表示態(tài)度堅決、堅定、果決?!爸小北硎厩∪缙浞??!皠偂钡暮竺婕右粋€“中”,什么意思?剛是對的、好的,但是要注意,剛必須恰當正好,而不是一概剛、一剛到底才正確。對誰剛,對誰柔,什么時間剛,什么時間柔,剛到什么份上,柔到什么份上,都必須恰當正好。今天的女性成功者,有不少家庭出現(xiàn)問題。為什么?原因當然很復雜,但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往往是不懂得剛中之道。一位女老總,在單位,剛,我定了就得這么辦,堅定果決,沒商量。但回家就不能再當老總了,在家她的角色是妻子,主要應該柔。在家還當老總,丈夫不干了,結果家庭不和睦,婚姻不幸福。她不明白,我掙這么多錢,又買車,又買房,你還不知道感恩載德,還和我對著干?當然,男的也一樣,也應當剛中?!爸杏埂币蠛芨撸⒉蝗菀鬃龅?。它的基本要求是恰當?shù)?、正好地、公正地、公平地、平等地、實事求是地認識人認識事,處理人處理事,認識和處理一切問題。這是一個很好的世界觀方法論。 剛健。剛健就是“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國的先民贊美太陽,崇拜太陽。你看,早晨太陽從東方一躍升起,正午走到頭頂,黃昏的時候從西邊落下去。你以為太陽消失了嗎?沒有。第二天早晨太陽又從東方升起,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太陽是陽剛之氣的代表,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住它前進的腳步,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最終戰(zhàn)勝它。人應當像太陽那樣,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靠的就是剛健。 二、21世紀中國的理想人格 21世紀中國面臨幾個嚴峻的挑戰(zhàn):第一,全球化挑戰(zhàn);第二,知識經(jīng)濟的挑戰(zhàn);第三,一超獨霸挑戰(zhàn);第四,教育改革挑戰(zhàn)。 可以這樣簡約地表述21世紀中國理想人格──“集多種人格力量”和“多種人格特征”于一身的社會主義理想人格。從“人的生命本體”角度看,人有四種理性力量──思想道德力量、智慧力量、意志力量和反省力量。所謂“集多種人格力量于一身”,指集這四種力量于一身。從人的素質結構現(xiàn)代化的角度看,所謂“集多種人格特征于一身”,指集多種人的現(xiàn)代化特征于一身,即集進取性精神品質、創(chuàng)造性精神品質、協(xié)調性精神品質和超越性精神品質于一身。如果將上述四種人格力量和四種人格特征進一步簡化,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集“真善勇美”(或“智仁勇美”)于一身。21世紀的中國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集“真善勇美”(或“智仁勇美”)于一身的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或集“真善勇美”(或“智仁勇美”)于一身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上面是從內在人格力量來說的。從外在人格力量來說,21世紀的中國人應有美好的形象魅力。外在形象魅力可用四句話表述──美觀的儀表,振奮的神態(tài),優(yōu)美的語言,高雅的舉止。 總之,21世紀中國的理想人格,內在的人格力量表現(xiàn)為集“真、善、勇、美”(或“智仁勇美”)于一身,外在的人格力量表現(xiàn)為“美觀的儀表,振奮的神態(tài),優(yōu)美的語言,高雅的舉止”。 聲明: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閱讀 84 贊投訴 |
|
來自: 掃地僧一一 > 《51、培養(yǎng)國人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