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淮陰·山陽·清河

 陳德明 2016-08-19

 淮陰·山陽·清河

                                    葛以政

  淮陰、山陽、清河,歷史上都是縣名,此三縣建立有先后,地域有分合,范圍有交叉。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影像在人們的記憶中越來越模糊甚至消失,以至于后來引起了許多地名的爭議和人物古跡的屬地之爭。筆者不昧淺陋,綜合所讀之書,梳理分析如下,以供讀者借鑒,敬請識家指正。

  一、淮陰縣與山陽縣

  三縣之中,淮陰建縣最早。《咸豐清河縣志》根據(jù)《史記》記載:“秦并天下,始設淮陰縣,屬泗水郡”。其實,郡縣制是由春秋、戰(zhàn)國到秦代逐漸形成的地方政權(quán)組織。春秋時秦、晉、楚等國初在邊地設縣,后逐漸在內(nèi)陸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國開始在邊地設郡,面積較縣為大。戰(zhàn)國時,在邊郡分設縣,逐漸形成縣統(tǒng)于郡的兩級制。秦統(tǒng)一中國,徹底廢除分封制,完全實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而公元前223年(秦并天下前兩年),秦滅楚,淮陰作為楚國的邊地縣已經(jīng)屬于秦國了。

     隋朝之前的淮陰縣因地處淮泗二水交匯之處的淮河南岸,具有得天獨厚的水路交通優(yōu)勢而得以繁榮。秦漢時期的甘羅城、淮陰城,韓信與漂母、枚乘與枚皋,三國時期的吳丞相步騭,東晉時期荀羨筑城屯兵,祖逖鑄劍北伐……皆出于此。隋朝之前的淮陰縣是淮河下游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軍事要地。

     山陽縣(現(xiàn)楚州區(qū))建于晉安帝義熙年間(405—418),《宋書·志》:“射陽縣,晉元帝時僑置江南,至安帝義熙中,復以其地置山陽縣。”山陽縣的部分地域前屬射陽縣,《漢書·志》:“臨淮郡射陽縣”;漢時淮陰縣也屬臨淮郡。乾隆《淮安府治沿革表》記載:“淮陰舊城地近天妃閘,……由淮陰東至今山陽縣治六十里,由今山陽縣治東至射陽縣又數(shù)十里,射陽縣與淮陰相去約百余里。自晉安帝義熙以前,山陽乃一大澤,與射陽湖相并,魏文帝所欲燒戰(zhàn)艦于山陽池中者也,亦曰精湖。夫一湖之內(nèi)而可行戰(zhàn)舟數(shù)千艘,蔣濟又為鑿地四五道,其寬廣可知。然則山陽之為縣,……以故水名為縣名,欲存其遺跡耳。特山陽之名不甚見于史,僅一見于《三國志·蔣濟傳》,后人不察,□莫知其由來,特附識于此?!瓰樯疥枮^,瀆即湖也。三國以前至秦漢,山陽瀆極大,故漕河通江淮中,亦籍此為水柜。自通江淮后,水有所泄,至三國時漸微漸涸,逮晉義熙又及百年,而遂成為縣耳?!庇纱丝芍荷疥柨h建縣時間遲于淮陰縣600多年,是因為其地域多為湖水。水退湖涸,方才建縣。山陽縣因湖(山陽池)而得名,而山陽池在缽池山東南,又是因山得名;所以說,有書記載山陽縣因在缽池山之南而得名,其實是一回事。

  隋朝之前,水路交通和運輸多利用自然河流和湖泊來通行,因迂回曲折,深淺無度,覆擱無常而航行艱難。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是使用人工開鑿運輸河道的大規(guī)模舉措,極大的便利了全國的交通。邗溝被拓寬取直從南向北開鑿至淮河山陽灣與淮河交匯,這整段運河被稱為“山陽瀆”,與淮河的交匯處就是山陽瀆的末口,“末口”也因此成為地名。 末口是大運河從長江北上進入淮河的必經(jīng)之處,山陽縣便因此重要而繁榮起來。而隋煬帝開鑿的通濟渠(又名汴渠),是從盱眙淮河對岸通向京都洛陽的。這樣一來,從揚州往洛陽,只是末口到盱眙之間利用自然河道——淮河,而淮河與人工運河的交匯點東在山陽,西在盱眙。末口行船需要盤壩;淮河轉(zhuǎn)汴,溯流費時;船滯人聚,因此繁榮。而淮陰泗口(淮河與泗水的交匯之處)的交通地位不再重要,淮河既深且闊,船只航行于淮河之中無需在淮陰停留,淮陰的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地位便一落千丈。

  隋唐宋元時期,因改朝換代和政治所需,行政區(qū)劃不斷發(fā)生變化,淮陰縣曾四次被并入山陽縣。第一次是隋煬帝大業(yè)(605—618)初年,因廢州置郡,淮陰縣并入山陽縣,屬江都郡。第二次是唐武德七年(624)。《唐書·志》:“淮陰郡淮陰縣,中。武德七年省,乾封二年析山陽復置。”看來是唐朝建立后就設置了淮陰郡淮陰縣,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又將淮陰縣并入山陽縣,而到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再將山陽縣分開復置淮陰縣。第三次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宋史·志》:“山陽郡淮陰縣,中。紹興五年廢為鎮(zhèn),六年復?!本褪钦f,淮陰縣這一次并入山陽縣僅僅是一年時間。第四次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对贰ぶ尽罚骸盎窗猜飞疥柨h,上。至元……二十年,并淮安、淮陰、新城三縣入山陽縣?!边@一次并入后,元明清三個朝代就再也沒有復置淮陰縣?;搓幙h秦漢時期的人物和古籍自然就進入了山陽縣的典籍和志書之中,而在縣治所在地(山陽)建設屬地(淮陰)名人的紀念景觀,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淮陰縣與清河縣

  淮陰縣縣名在元明清三個朝代的消失主要是因為有了清河縣的存在。

  南宋的淮陰縣是災難之地。《咸豐清河縣志》在“疆域”中記載:“高宗南渡,析淮陰置吳城縣,三年而罷。紹興五年,廢淮陰為鎮(zhèn),廢后一年復立,立之后六年,當金皇統(tǒng)元年,宋奉表割地以與金和,金宗弼與宋約,以淮水中流為界……金以吳城鎮(zhèn)隸臨淮,金城鎮(zhèn)隸漣水,宋亦徙淮陰治于八里莊,嘉定七年也。其后十七年,當金正大八年,宋淮陰降金,改為鎮(zhèn)淮府”。這是南宋淮陰的一段屈辱史。宋金劃淮而治,以淮河中流為界,地分南北,南岸屬宋,北岸屬金。南宋奸臣當?shù)?,秦檜弄權(quán);名將受戮,岳飛蒙冤;國家金甌破碎,淮陰首當其沖。淮陰縣淮河北岸的吳城鎮(zhèn)、金城鎮(zhèn)都隸屬于金人了,淮河南岸的淮陰縣在紹興五年(1135),廢縣為鎮(zhèn)并入山陽縣;紹興六年(1136)又恢復淮陰縣。嘉定七年(1214),因抗金形勢的嚴峻,淮陰縣治從淮陰故城遷到八里莊。八里莊在淮陰故城東北八里之處的淮河南岸,可控淮泗交匯處的大清河口(即古泗口,此時與淮河交匯的泗水兩支流稱為大清河、小清河,大清河與淮河的交匯處稱為大清河口),可阻金兵沿淮東進,作為抗金保楚州的前沿陣地。過了十七年之后,應當是金正大八年(1231年),南宋淮陰降金,金改淮陰縣治“八里莊”為“鎮(zhèn)淮府”。這就是說,“八里莊”作為淮陰縣治,作為南宋楚州的重要屏障,控扼“清河口”達十七年之久,終于沒有擋住金兵的南下,而于公元1231年也隸屬于金人的統(tǒng)治了。然而,“八里莊”降金僅一年,金人在北方抵擋不住元人的進攻,更無兵力南顧,只好收縮戰(zhàn)場。1232年(紹定五年),南宋軍隊趁勢北上,江淮安撫制置使趙善湘便收復了淮陰(一舉收復了泰州、淮安州、鹽城縣、淮陰縣四城)。宋軍后來還收復了淮河以北的一些地方。

  南宋咸淳九年(1273)已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年,元人早已消滅了金人而占領了淮河以北的許多土地。南宋為了抵御元軍的南進,對淮河兩岸的行政建制作出調(diào)整?;春幽习?,劃出原淮陰縣東境及其他地域(應該是山陽縣西境的一部分),設置新城縣(有人認為縣城在韓信城)?;春颖卑?,在大清河口(約今袁集鄉(xiāng)桂塘村附近)設置清河縣,隸屬于清河軍;1274年,淮東制置使李庭芝筑起清河縣城??墒牵搴涌h僅僅建立3年(筑縣城后僅2年),就成了元軍的地盤。

  元初,清河、淮陰、新城三縣同時存在,隸屬于淮安路錄事司。至元二十年(1283),將淮陰縣和新城縣一起并入山陽縣,這就是上文所說的淮陰縣第四次并入山陽;而清河縣卻因為在淮河以北而獨自存在下來。元泰定元年(1324)黃河再次決口南下,洶涌澎湃灌滿泗水向淮河而來,大清口縣城首當其沖,蕩然無存??h尹耶律不花就將清河縣城遷到甘羅城,清河縣這就得到了淮陰故城的地盤而縣境涉及淮水之南,淮河兩岸就都有清河縣的地盤了。天歷元年(1328)縣尹達魯花赤哈麻又因甘羅城地僻水惡,居民甚少,將清河縣城遷到小清口西北處(又是淮河以北),離淮陰故城十里遠,開始沒有城墻,后來因戰(zhàn)事需要,筑有東西北三面城墻(南面是黃河大堤),邊長3.5公里(今碼頭舊縣)。

  如此看來,清河縣基本上是替代了淮陰縣。

  三、清河縣與山陽縣

  明朝,清河縣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碼頭舊縣),嘉靖年間,大清口淤塞,黃河全流經(jīng)小清口入淮,清河縣城水患深重。直到崇禎元年(1628),水患和戰(zhàn)亂并起(李自成軍威浩大,縱橫馳騁,攪得明朝天下千瘡百孔;皇太極雄起關外,覬覦中原,準備入關坐收漁人之利),因甘羅城地僻水惡,易守難攻,縣治又遷回甘羅城(再回淮河以南)。

  清順治三年(1646),天下太平,因政治需要,清河縣治仍遷小清口西北(今碼頭舊縣,還是淮河以北),隸屬于淮安府??滴跄觊g,清河縣城南面的黃河大堤和東西北三面的土城已經(jīng)筑得很高了,但黃流高懸,縣城多次進水??滴趸实?,六次南巡,每次必到清河縣,現(xiàn)場勘察,親自謀劃以清口為中心的治河方略??梢哉f,清河縣的清口地區(qū),在“蓄淮”(大筑高家堰,攔蓄淮河水)、“刷黃”(用淮河水沖刷黃河泥沙向東入海)、“濟運”(用淮河水接濟運河漕運)的方略中,是康熙皇帝用心最大、花錢最多的地方,但清河縣城的建設卻沒有什么起色。漕運總督駐節(jié)山陽縣,河道總督開府清江浦,共同關注和指揮著清口地區(qū)及更大范圍的治河保運工作。乾隆年間,黃河水患更重,清口治水更繁,乾隆皇帝守著老祖宗的治水業(yè)績和體制,每次南巡也必到清河,數(shù)題閱河詩,重修惠濟祠,不僅也做出一些治河功績,而且還留下許多詩文墨寶,給清河縣的歷史上平添了許多文化內(nèi)涵。

  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蘇巡撫陳宏謀上疏請求遷移清河縣治,這樣,清河縣就又和山陽縣發(fā)生了密切的關系?!豆饩w丙子清河縣志》“建置”中記載: 清河縣治“康熙中,河屢決、縣益下,壘土為堤,官署倉庫從上視若井,歲水大至,公私憂惙。謀遷于漁溝及羅家荒,議皆格,不果行。乾隆二十五年,江蘇巡撫陳宏謀疏請移治山陽之清江浦?!标惡曛\的奏疏得到朝廷的批準,乾隆二十六年(1761)得以實施?!豆饩w丙子清河縣志》“沿革”中記載 :“乾隆二十六年,……割山陽近浦十余鄉(xiāng)并入清河,是為新縣治?!本褪钦f,山陽縣的清江浦以及靠近清江浦的十幾個鄉(xiāng)都割出來并入了清河縣,這就是清河縣的新縣治。這樣一來,古淮陰之地除了南界棠梨涇(今周橋)、青州澗 (今汊河),仍屬山陽縣之外,全部變成了清河縣的地域。

  原屬山陽(今楚州區(qū))管轄的清江浦,隋朝之前是淮陰縣的地域,隋唐宋三朝,或隨淮陰縣一起并入山陽縣,或從山陽縣劃出一起恢復為淮陰縣的地域。宋時喬維岳開沙河,以避淮水山陽灣之險,后來淤塞。明永樂十三年(1415),平江伯陳瑄利用舊沙河,開河造閘,將河名改為“清江浦”,其后河名便成地名,清江浦河則稱“里運河”(北面不遠處的淮河已經(jīng)變成黃河,時稱“外河”)。里運河成為南北孔道,漕運咽喉,在明、清兩代設官駐守。自清河縣治搬此之后,市鎮(zhèn)日益繁榮,商業(yè)更加發(fā)達。為防捻軍侵擾,清江浦在同治之前就先筑有土圩,漕運總督吳棠于同治三年(1864)始建磚城。從同治三年春天開始,到次年秋天建成。磚城北倚運河,東、西、南各就洼地挖溝壘土為基,用洪澤湖大堤上拆來的磚石(含王家營西壩等處的磚石)壘砌。磚城東西稍長,南北略狹,其周長1273丈6尺5寸(4203米),高1丈8尺(5.9米)。有城門4座 ,各有雅稱,東曰安瀾,西曰登稼,南曰迎薰,北曰拱宸。東北有小水門。東西城下有水關,通城內(nèi)文渠。四角各筑炮臺一座。共用白銀12萬多兩。清江浦先后設有河道總督、漕運總督(咸豐五年黃河北徙后,河督與漕督合并駐清江浦)、河道庫、淮揚道、清軍同知、淮揚鎮(zhèn)總兵、淮安府同知、江淮巡撫、江北提督等二三十個官署。

  原淮陰縣的絕大部分地域回歸清河縣,其歷史文化和古跡遺存也自然作為核心內(nèi)容而進入清河縣志書的表述之中?!肚』窗哺尽吩诒硎龅交搓幑士h秦漢時期的古跡時,就在山陽縣和清河縣的相關章節(jié)中重復加以表述。這樣到后來,只有認真研究志書的人,才能辨別真?zhèn)?,知其所然?/strong>

  清河縣與山陽縣發(fā)生密切關系的還有王家營。王家營名稱源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統(tǒng)治之后,在各行省設立兵衛(wèi),扼守疆域和關鍵要塞,戰(zhàn)功世襲者,居其營地而不遷。王家營是大河衛(wèi)的重要兵防營地之一,綰南北之沖,有黃河(今廢黃河)之險,當時軍壘密布,人口漸多,王家營由兵營成為地名,逐漸繁榮起來。王家營兵營分偏師于大河口下莊(原大清河口縣治南遷后,廢縣址曾稱大河口鎮(zhèn),再后來稱為大河口上莊,向東稱為大河口下莊),謂之小營,小營之名亦由此而來。清代康熙四年到十七年間洪水泛濫,王家營黃河段北堤就決口十一次,“洪濤所趨,高庳易形,坊市易位 ”, 王家營多次被黃河水沖毀,鎮(zhèn)址逐漸東移??滴醵吣?1688)秋,黃河決口再次沖毀王家營。鎮(zhèn)址只好再向東移,但東邊的幾百畝高地是山陽縣朱氏的產(chǎn)業(yè),清河知縣管鉅用自己的俸祿買下了這塊土地,作為王家營的重建地址。時隔不久,管鉅升知寧州,以楊穆為首的王家營人為了表達對管鉅的感激和思念之情,立了一塊“去思碑”,碑上刻有“人間有日月,清河有青天”十個大字。

  山陽縣河下鎮(zhèn)的衰落與清河縣西壩鎮(zhèn)的興起也有直接關系,這是道光年間的“綱鹽改票”形成的。道光十一年(1831),兩江總督陶澍力排眾議,革除鹽政積弊,廢“綱鹽法”,創(chuàng)“票鹽法”,將淮北掣驗鹽引所由山陽縣河下鎮(zhèn)遷至清河縣西壩。“西壩”本來是康熙年間在王家營段的黃河北堤上修筑的東、中、西三個減水壩之一,其作用是在黃河盛漲時開壩(扒去正常情況下填埋在石壩中的柴土壩)放水北流以保證黃河南邊里運河與清江浦的安全。地以壩傳,壩名就成為地名。海鹽從淮北鹽場經(jīng)鹽河直抵清河縣西壩經(jīng)銷而不再到山陽縣河下。一時間,票商、鹽局云集于西壩,鹽棧林立、店鋪星羅棋布,商賈川流不息,人口迅速集聚,生意特別興隆,繁富之名冠于淮上;而原本靠綱鹽而興盛很久的河下鎮(zhèn),巨賈豪商紛紛外遷,另謀出路。黃鈞宰在《金壺浪墨》中記載河下鹽商的衰?。簳r間不及十年,卻是“高臺傾,曲池平,子孫流落,有不忍言者,舊日繁華,剩有寒菜一畦、垂楊幾樹而已?!?/strong>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國初年氣象更新。清河縣復稱淮陰縣(與河北省清河縣同名之故),仍設治于清江浦。并設淮揚鎮(zhèn)守使衙門、淮揚道伊衙門于此;山陽縣改稱淮安縣(歷史上也有幾次稱為淮安縣)。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不斷變化,上一級主管建置經(jīng)常變更但常駐清江浦,而淮安、淮陰兩縣之名則較為穩(wěn)定。解放后,1956年劃出兩縣的南部設置了洪澤縣,再后來又將城區(qū)劃為清浦區(qū)、清河區(qū)。1972年淮陰縣政府從清江博古路現(xiàn)“蘇皖邊區(qū)政府舊址”內(nèi)再次遷至王營鎮(zhèn)(1951年1月至1958年8月已遷一次),淮陰縣政府就徹底離開淮河以南而實駐淮河以北了。這就是許多人不理解淮陰縣政府不在淮河(今廢黃河)之南的前因后果。改革開放波瀾壯闊,城市變化日新月異。2001年,淮陰、淮安撤縣建區(qū),淮陰市改成了淮安市,淮安市(縣級市)改成了楚州區(qū),淮陰縣變成了淮陰區(qū)。原來淮陰、山陽(淮安)、清河的地域變成了現(xiàn)在的四區(qū)(清浦區(qū)、清河區(qū)、淮陰區(qū)、楚州區(qū))一縣(洪澤縣),形成了比學趕超、快速發(fā)展、群芳爭妍、欣欣向榮的新局面。

    (本文刊載于《淮安歷史文化研究》2011年第2期;《淮安運河文化研究文集第二輯》;《炎黃文化》2013年第2期)

                                                    作者:淮安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辦公室主任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