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陋室銘》,凡知書者是無人不曉的。至于《陋室銘》是怎樣寫出來的,恐怕就鮮為人知了。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劉禹錫任監(jiān)察御史時,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革新失敗后,他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及安徽和州縣通判。按當時的規(guī)定,劉禹錫應住衙門內(nèi)三間三廳之房。但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勢利小人,認為劉禹錫是遭貶之人,便想戲弄這個詩名遠播的文人,以顯示自己的威風。于是就安排他到城南門外臨江的三間小房居住。對此,看輕名利的劉禹錫毫無怨言。雖然多年來遷徙于巴山楚水的邊遠地區(qū),飽受鞍馬勞頓、顛沛流離之苦,而且因政治失意而導致情緒低落、心情抑郁,但劉禹錫畢竟是個文人,舞文弄墨的習慣絲毫未改。閑暇時看江上船來舟往,不禁心潮涌動,思緒萬千,就寫了一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對聯(lián)貼在門上。
本想落井下石的策知縣見了,自然十分惱火。便馬上將劉禹錫移居別地,并把住房面積減去一半。此房位于德勝河邊,楊柳婆娑,清水倒映。劉禹錫見此景色,更是怡然自樂,絲毫不以住房為念。他又欣然撰寫一聯(lián):“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辈咧h聞訊后,更是生氣。于是,他又攆劉禹錫搬至城中一間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舊小房里居住。半年光景,劉禹錫的“家”被折騰了三次。在悲憤之中,才華橫溢的劉禹錫如鯁在喉,不吐為快。于是一氣呵成,寫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銘》,并請人刻碑豎于門外。
做賊心虛的策知縣聞之驚愕,趁人不備,便前去細讀《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diào)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骸昂温??”
字字珠璣、構思巧妙、稱譽古今的《陋室銘》,充分表達了作者高尚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有識之士曾云:如果劉禹錫官運亨通,一直在朝廷為官,身居殿堂,他能寫出《陋室銘》這樣傳誦千古的佳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