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寶晉齋法帖》 上海圖書館藏
關于王羲之和王獻之的話題是永遠說不盡的。上海博物館曾先后舉辦了兩個展覽,都與王羲之、王獻之有關。其一是2003年秋天舉辦的“《淳化閣帖》展”,那一年上博購得《淳化閣帖》四卷本,此中便包括了王羲之、王獻之的作品;緊接著又舉辦了“中日書法珍品展”,令觀者有緣得見很多日本所藏羲、獻非常珍貴的展品。大展雖然已經過了好幾年,但是展覽的盛況還是令人印象至深的。
上海博物館有個書法陳列館,館內有若干段落說明文字,其中,關于晉唐書法的那一段是這么講的:“草書初萌于西漢末年,由草寫隸書演變而成,為今草的前身。它的出現(xiàn),還促使行、楷書體的迅猛發(fā)展,其時書家輩出。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完成由隸書向草書轉變的歷史性代表人物?!比藗冊趨⒂^的時候都會注意到這么一段。王羲之在世五十九年,共七子一女,王獻之是他的第七子,在世四十三年。上海博物館收藏王羲之、王獻之的作品有兩件——《上虞帖》及《鴨頭丸帖》。此二件于所有“二王”作品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王羲之的傳本墨跡現(xiàn)有二十九件,王獻之的傳本墨跡有七件。傳本墨跡之外的作品則為散見于各種拓本中的“二王”之作,比如《寶晉齋法帖》《大觀帖》《淳化閣帖》,等等,尚有很多。
而本文既不推敲書作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和書寫內容,也不研究各類版本、考辨作品流傳,旨在于細化羲、獻書跡的過程中,進一步讓大家清晰地認識“二王”所有書法體貌及其表現(xiàn)方式。
首先,應當明確的是這么一個問題,即王羲之、王獻之究竟擅長于哪幾種書體?通常我們以為王羲之的草書是最有名的,好像覺得他只會寫草書,其實不然。所以,把王羲之跟王獻之所擅長書寫的幾種字體作一個基本的介紹和比較極其必要,可以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王羲之的書體,順序是先楷書,后草書,再行書,最后是章草。
晉 王羲之 大道帖 27.7cm x 7.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首先是王羲之的楷書作品,小楷作品《樂毅論》,也有叫“樂(與“悅”同音)毅論”的,這個“樂”字作為姓氏,既能讀“樂”(與“勒”同音),又能讀“樂”(與“悅”同音)。此件《樂毅論》中的樂毅,是戰(zhàn)國時的燕國名將。據(jù)說這是王羲之親書于石的小楷之作。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好王羲之的書作,屢屢購求,然而幾乎所有購求到的王羲之書跡,都是寫在紙本上的,唯獨這一件是石刻,原石和唐太宗同葬于昭陵。后來,這個陵墓為五代時一個叫溫韜的人發(fā)掘,開掘陵墓后,這一件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又重新到了人間。此石被挖掘出來以后,已經開裂,但幸能保存下來。關于《樂毅論》,當然眾說紛紜。而王羲之的七世孫、隋代的大書家智永,認為這是王羲之楷書作品之中最能確定、并且是最好的作品。從書法上說,這的確是一件非常精湛的小楷之作,通過這件作品,觀者可以全面地認識王羲之小楷作品的基本面貌。除了《樂毅論》以外,他的小楷之作還有《黃庭經》《東方朔畫像贊》和《曹娥碑》。清代書論家錢泳曾有這么一段話:“昔人謂右軍《樂毅論》,為千古楷法之祖,其言確有理據(jù),蓋《黃庭》《曹娥》《像贊》非不妙,然各有面貌,唯《樂毅》沖融大雅,方圓適中,實開后世館閣試策之端,斯為上乘?!逼湟饧础饵S庭經》《東方朔畫像贊》《曹娥碑》固然各有面貌,但還需推《樂毅論》為第一。其后的進士寫策,包括館閣體,最初都是從這開始的。但后來學《樂毅論》的也有不少,譬如元代的趙孟就是典型的例子,總而言之,《樂毅論》是極其重要的。其實小楷與大楷的寫法是不同的,首先是用筆,雖然結體比較相同,但用筆是不一樣的。我們在學習小楷的時候,通常老師要求坐著寫,將手肘擱在臺板上。但是寫大楷是主張站著寫的。一個坐一個站,可見用筆是有不同的地方的。
晉 王羲之 蘭亭序 24.5cm x 69.9cm 故宮博物院藏
其次,是著名的《十七帖》,這是王羲之草書當中最精、最有名的,是歷代草書當中的絕品和范本,也是王羲之的晚年杰作。此卷為一丈二長,丈二為一卷,開頭有“十七日”幾個字,故曰《十七帖》。羲、獻之作起名,往往是開頭的幾個字,但是如果是一個尺牘中有比較重要的字眼的話,往往也會用這個重要的字眼來作為帖子的題目,下文中提到的《上虞帖》就是這種情況?!妒咛窔v來的刻本非常多,有唐摹本,也有唐人臨寫的本子,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宋刻、宋拓的《十七帖》也有三種,第一種出于唐代摹本,“敕”字本系統(tǒng),是皇上頒布命令或發(fā)布詔書用的“敕”字,與皇室有關。從這個字,我們就可以了解到,“敕字本”即遵照皇帝的命令來做的字帖,其書寫格式是在將要結束全文的時候,署下一個“敕”字。此唐摹本全帖一共三十八帖一百三十四行,是被公認的最好的一個本子。第二種,是出自《淳化閣帖》第六、七兩卷本當中的,這個刻本里面僅有十五個帖。第三個是所謂“陜西本”,此帖雖然不知道是誰刻的、誰臨的,但是普遍被認為這是唐人臨本中最好的一個本子。這幾個本子中,“敕字本”則以銅山張伯英的本子最著名,這個本子現(xiàn)存上海圖書館。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上虞帖》也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其實,書家在不同時期的書寫方式和表現(xiàn)形態(tài)都很不一樣?!渡嫌萏酚纸小兑箒砀雇刺?,一共有七行,五十八個字,曾經刻在《淳化閣帖》《澄清堂帖》和《大觀帖》這些集帖當中,是唐代摹本,北宋內府舊藏,其裝裱一直保持著當時的原裝。
《游目帖》也是王羲之的草書作品?!队文刻芬彩窃浛倘搿妒咛返闹匾耐豸酥E傳本,除了刻入《十七帖》,《淳化閣帖》中也有刻本,這個摹本還曾經刻入《三希堂法帖》,乾隆十二年(1747)獻入了內府,到同治光緒年間,又賜給了恭親王奕 ,現(xiàn)在這個本子在日本。在中日文化史上,曾經有一段日本派譴唐使來中國的歷史。當時大批日本人到中國來求學,學習中醫(yī)、武術、書法和漢文等,這說明中日之間的確有那么一段非常特殊的歷史,以致使很多中國文物流到了日本,這件《游目帖》只是其中一件而已,《游目帖》的風格跟《上虞帖》不大一樣?!渡嫌萏返木€條粗細起伏不大,是因為這是王羲之晚年之作?!队文刻酚置妒穸继?,是以臨摹本為母本的勾摹本。
宋拓王羲之《十七帖》最后頁“敕”字 上海圖書館藏
《澄清堂法帖》之《豹奴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遠宦帖》仍是王羲之的草書作品。在王羲之的所有書法作品當中,草書是最重要的,也是數(shù)量最大的,對后世的影響也最大。這件作品也曾收入《十七帖》當中,計六行五十三字,因開頭有“省別”兩字,所以又稱作《省別帖》,也曾刻入《淳化閣帖》《大觀帖》《鼎帖》等這些名帖之中。這件《遠宦帖》有點特殊,是清代道光年間有一個叫葉志銑的,他在獲得王獻之《送梨帖》的時候,將此兩帖一起刻在同一塊古代銘石上,以合成“二王”羲獻之跡,所以這個帖就顯得很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這個帖的刻本非常精,墨跡本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喪亂帖》是一件行草之作。上博舉辦“中日書法珍品展”的時候,關于《喪亂帖》有一場專門的講座?!秵蕘y帖》和《二謝》《得示》三帖合于一紙,很早就流傳到日本了,也有說當初是鑒真和尚東渡日本的時候,把這個帖子帶去,久為皇室所藏,后西院天皇駕崩之際,曾購于堯恕法親王,暫藏妙法院,后又貢獻皇上,今仍藏皇室。最早的刻本,見于楊守敬的《鄰蘇園法帖》,1892年的那個刻本是最早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后,才有影印本。這個帖子一共有八行,因為是唐代的摹本,因此填墨非常精妙,要不然,這個填摹本的雙鉤筆體與其他摹本的差異顯而易見。這是王羲之的一個簡牘之作??瓷先ゲ唤浺猓煮w優(yōu)美、勾摹得勢。與《十七帖》比較,《喪亂帖》所表現(xiàn)的書寫風格一般在作者五十歲左右。我們通過王羲之的這些具體的作品,對他一生中一些基本的風格就有了大概的了解。
晉 王珣 伯遠帖 25.1cm x 17.2cm 故宮博物院藏
《蘭亭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疤m亭雅集”,即王羲之于三十三歲那一年舉辦的一個雅集活動。東晉永和九年(353),中國書法史上的這個重要的雅集活動,來了四十二人。如今,紹興蘭亭也舉辦曲水流觴活動,每兩年一次??梢姰敵醯奶m亭盛舉一直影響到今天,只要中國文化在,只要中國書法在,其影響會世世代代延續(xù)下去。關于《蘭亭序》的真?zhèn)螁栴}已辯論得很久了,一直到現(xiàn)在還在繼續(xù)辯論當中。對《蘭亭序》的最初的辯論,起于郭沫若先生的一篇文章《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蘭亭序〉的真?zhèn)巍?,發(fā)表于1965年《文物》第六期。郭先生的意見是《蘭亭序》是偽托的,當然也有另外一些學者,比如高二適先生、啟功先生等,都持另外的觀點。
唐太宗是非常喜愛《蘭亭序》的,他曾經說要與《蘭亭序》同葬昭陵,此語一出,真跡便不再現(xiàn),后來我們看到的都是摹本。摹本也有若干種。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摹本有“開皇本”——刻于唐摹以前的一種。著錄者有“定武本”,是唐代歐陽詢的臨本,現(xiàn)藏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這個本子被認為是《蘭亭序》諸本中最好的本子,在當時是由唐內府摹刻的,摹刻硾拓之后分發(fā)給近臣。當初皇帝有這么一個習慣做法,被認為是最高的獎勵。當時國人對王羲之的書法幾乎到了頂禮膜拜的程度。在這個本子中,趙孟曾有一段題語,他說:“古今言書者,以右軍為最善。評右軍之書者,以禊帖為最善,真跡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為善?!币馑际菑墓诺浇裾f到書法,王右軍(就是王羲之)是最好的,而右軍書法呢,又推《蘭亭序》最好,然后他又講到,如今真跡已不得見了,那么刻本中則以《定武蘭亭》為第一,“定武”,就是剛才說的歐陽詢的臨本,叫做《定武蘭亭》,是最好的一個本子。此外,還有“神龍半印本”,這是馮承素的臨本,藏于故宮博物院。還有“褚朱摹本”,是褚遂良的摹本?!奥尻枌m本”“潁上本”“薛稷本”“玉枕本”“ 上黨本”,等等,有非常多的版本,可見大家對《蘭亭》的鐘愛,各種各樣的本子都有,這為以后大家有機會進一步研究和關注《蘭亭序》提供了便利。
《姨母帖》,曾經刻入三希堂,是《萬歲通天帖》的通篇之首,也是行書體,《萬歲通天帖》是武則天于唐代萬歲通天二年(697),命瑯琊王氏第十世孫王方慶,以王羲之家傳墨跡為藍本,根據(jù)這個本子由內府摹工用雙鉤填墨之法所摹寫的王氏一門墨翰。我曾見過這個摹本原物,填墨略顯粗糙,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王氏一門墨翰一共是由七個人的十通作品構成的,這個時限從東晉一直到南朝梁。不少王羲之的名帖都是《萬歲通天帖》當中的這么一段,或是一則,雖然行書的數(shù)量要比草書少一些,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行書的創(chuàng)作方式來理解他的草書藝術的若干技法和創(chuàng)作法則,后面還是兩件行書,這兩件也是雙鉤本,曾經藏在清代內府,但是沒有刻到《三希堂法帖》里去?!度L梅ㄌ啡Q《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是乾隆十二年(1747)梁詩正等奉敕選編的。我們知道《三希堂法帖》所收入的從魏晉一直到明代的一百三十五名書家及其作品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甄別的。當初的《石渠寶笈》,把這兩件作品列為次等,所以沒有編入《三希堂法帖》,但是卻匯入其他刻帖,如《寶晉齋帖》《東書堂帖》等。當然,這兩通羲之尺牘是傳世的摹本,也是王羲之重要的行書作品。
唐 王羲之一門書翰 26.3cm x 253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王羲之的章草作品沒有墨跡本,只有刻本拓本,是白字黑底的拓本,用墨拓出來的?!侗肥菢O少數(shù)存世的王羲之章草作品之一。盡管文獻記載說王羲之擅長各種書體,譬如《晉書本傳》記“羲之善隸書,為古今之冠”?!短铺隰酥畟髡摗飞踔猎u說“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唯王逸少乎”。但是,我們能夠看到的就是以上這幾種書體,這個《豹奴帖》亦名《眠食帖》,共六行七十字,跟前面說過的王羲之的那一些書體有很大的區(qū)別。《豹奴帖》是根據(jù)以往章草的結體形式和用筆方法來進行創(chuàng)作的。《豹奴帖》這一路章草書法被稱作為王羲之書法中的舊體書法。前面所提及的,尤其是那些草書作品,是王羲之創(chuàng)立的婉約流便的新體作品。當初趙孟曾經對這個《豹奴帖》也有一個說法:“世之博古之家,所收王帖,仆亦略見之,如此帖章草,奇古雄強,精神通人,指不可再屈也?!贝笠馐牵耗切┎丶沂詹氐耐豸酥痔?,我也曾見過一些,像這本《豹奴帖》這樣奇古雄強的章草,真是屈指可數(shù)了。由此可見趙孟對這件作品的評價多么高。宋代有一個叫黃伯思的人,他也有這么一句話,他說:“章草唯漢魏西晉人最妙,至逸少(即王羲之)變索靖法,稍以華勝?!彼骶缚芍^當時的章草大師了,王羲之把當時索靖的章草書法略作了改變,怎么改變呢?——“稍以華勝”。他跟原本所看的面目古拙冷拗的章草還是有一點不同的,寫得趨于華美,這便有了自己的風格。
王羲之的集字鐫刻之作《圣教序》,風格間楷間行,原碑現(xiàn)在西安碑林。簡而言之,此碑是當初唐玄奘受了李世民的命令,把王羲之的存世書跡集成了這么一個《圣教序》。共花了多長時間呢?花了二十多年,是從唐內府所藏的王羲之真跡當中直接臨摹出來的,這個本子的藝術價值正在于此。以往,書法老師教著學生寫行書,往往是從這個《圣教序》開始的,為什么呢?一是因為這是典型的王字;二是如果要學寫草書,當然是要從行書開始,所以《圣教序》是非常重要的。在論及《蘭亭序》《圣教序》時,清代初期的王澍講過一段話:“行書之宗,千百年來,十重鐵圍,無有一人能打碎者?!笨梢姟短m亭》《圣教》在藝術上的重要性。
王獻之的《洛神賦》是其楷書作品中最具代表的一件,又叫《玉版十三行》。為什么叫《玉版十三行》呢?這個《洛神賦》是曹植詩中的一段,真跡在宋代存九行,賈似道得到以后變九行成十三行,刻在玉石上,所以叫《玉版十三行》,這個《十三行》名聲很大,到了清代,被進貢給內府。我們可以將這十三行的楷書跟王羲之作一個比較,還是有很多不同的。
《寶晉齋法帖》之《東方朔畫贊》 上海圖書館藏
《中秋帖》,名聲極其顯赫?!吨星锾酚纸小妒绿?,是王獻之的一通尺牘,很典型的草書。原為五行三十二個字,割去了兩行,現(xiàn)在成了三行二十二個字。關于這個帖子的作者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學者多認為此帖是米芾的墨跡,為什么呢?因為從行筆、結構、整個書寫狀態(tài)來看跟米芾很接近,而且《十二月帖》在沒有割去兩行以前,底本曾經藏在米芾家里,所以大家就懷疑是米芾偽作的。此帖寫得非常流暢,歷史上也有把此帖說成是“一筆書”的,認為從頭到底一氣呵成,顯示了草書運筆的主要特點。
王獻之的《鴨頭丸帖》是上博的重要書法藏品,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在上面有個題,稱它是“烜赫有名之跡”。此帖自元文宗帝敕賜給奎章閣學士院鑒書博士、又是書畫家的柯九思,之后傳落于世間。此帖萬歷年間在吳廷家,吳廷當初是丁云鵬的弟子,佛像畫得非常好。同時又擅長制墨,跟方于魯是齊名的制墨大家,所以這件東西原來在他家里。此帖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歸于公家,幸甚至哉。《鴨頭丸帖》有什么特點呢?首先,其為草書之作,行筆流暢,很率意,如果說王羲之的作品具有妍美豐潤的特點,那么,王獻之的作品就是俊逸灑脫的,這是最大的不同之處。
《地黃湯帖》,又叫《新嫁娘帖》,共六行四十四字,是王獻之的行書帖。草書和行書還是有點不一樣的,此帖刻入了《淳化閣帖》中,從《淳化閣帖》開始,已經刻入到其他很多帖子中了。此帖跟《喪亂帖》《游目帖》《孔中侍帖》一樣,都是雙鉤填墨本。這件《地黃湯帖》宋代時候藏在宣和內府,明代曾經一度歸文徵明。文徵明的好朋友、同為“吳門畫派”掌門人的王寵,見了《地黃湯帖》以后愛不釋手,然后文徵明就把它送給了王寵,王寵很年輕就去世了,之后《地黃湯帖》就流入了民間。后來,文徵明的兒子文彭見到這個卷子,又把它買了回來,此帖現(xiàn)藏日本東京臺東區(qū)立書道博物館。
《廿九日帖》是王獻之典型的行書,三行三十個字,是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萬歲通天帖》中的第六帖,此帖用筆非常地洗練平穩(wěn),這是王獻之行書作品中所少見的。王獻之也有一件章草作品《七月二日帖》傳世,與王羲之風格相似,刻于《大觀帖》。
宋拓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冊》 局部 天津博物館藏
宋拓王羲之《十七帖》 局部 上海圖書館藏
“二王”書法的比較,是頗有意義的事。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楷書,如若并置,還是有相似之處的。道理很簡單,兒子從小是跟老子學習書法的,當然像了。但是,后來兒子漸漸又跟其他的老師學,并且又把其他的筆法技法融入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當中,像或不像,都是有其原因的。清代書論家姜宸英在題《玉版十三行》的時候就曾有過這么一段敘述,非常精彩,他說:“右軍父子真書,雖同出于鍾太傅(即鍾繇),右軍斂鋒,大令拓筆,觀《樂毅》《東方》諸帖,于此可見?!彼^“斂鋒”和“拓筆”即元代袁裒所說的“內擫”和“外拓”兩種運筆方法,因此,表現(xiàn)在兩者的創(chuàng)作中便也就大同。從表面上看,似乎相差無幾,但用筆上還是不同的。此正如唐代書論家張懷瓘曾說的:“逸少秉真行之則,子敬執(zhí)行草之要。父之靈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獨絕也?!贝舜_是“二王”書法的生動寫照。關于“內擫”和“外拓”的話題,沈尹默先生在他的《“二王”書法管窺》中,也有過充分論述。
再將上博的這兩件草書進行比較。書論家豐坊在運筆問題上繼承袁裒關于“內擫”和“外拓”的說法,是和傳統(tǒng)用筆方式有關的,他說:“右軍用筆內擫,正鋒居多,故法度森嚴而入神”。大家仔細體會一下這個“正鋒居多”,我理解這個正鋒就是指跟法度有直接關聯(lián)的中鋒運筆。中鋒居多,是豐坊對王右軍用筆的基本看法和理解,然后他又說子敬(即王獻之)“用筆外拓,側鋒居半,故精神散朗入妙”。這是兩種用筆方法,側鋒居然到了居半的程度,難怪小王的字無論從運筆還是從總體風貌上看,都與大王有所不同。那么就引出了一個話題——我們平時寫字究竟是中鋒好、側鋒好還是偏鋒好?我的理解是,最初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一定要懂得用中鋒、理解中鋒,因為不用中鋒、不理解中鋒,就不知道中鋒的作用在哪里。為什么要用中鋒呢?就是要通過這一用筆方法,使線條具有質感,顯得圓潤并有厚度。所謂“側鋒居半”就是說,在懂得運用中鋒的前提下,同時還能夠運用多種其他的用筆方法,比方說北宋的米南宮,他說自己是“臣書刷字”,還有一句是“八面出鋒”,只要得當,都可以用,這就是本事。你能用側鋒寫出厚重的感覺,用偏鋒能夠寫出那種靈動的感覺,這都是本事啊。所以,真的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了,我覺得就不該固守一隅,僅用正鋒、僅用中鋒的創(chuàng)作手段是有限的,字一定不會很生動,寫字當然要講究方法才好。
晉 王獻之 地黃湯帖 25.73cm x 24.0cm 日本東京臺東區(qū)立書道博物館藏
關于“二王”父子行書的比較,可引歐陽修的評價:“羲獻世以書自名,而筆法相去甚遠”,又說“父子之間不同如此,然皆有足喜也”。一個是“妍美流便”,一個是“俊朗灑脫”,這兩種風貌的確是不同的。歐陽修的意見是兩個人的筆法相差很多,各有各的方法,這才別開生面。所以,子承父業(yè)的藝術家們,父子各有成就、各有面目的歷來不少,除了羲、獻父子,兩宋有趙佶、趙構,明代有文徵明、文彭,皆為例證。
“二王”的章草,雖然頗為相似,然而聯(lián)系姜宸英、王澍、歐陽詢所言,來理解他們各自所寫的書體,我們也許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寫字和書法是兩個在功能上有著根本區(qū)別的行為。寫字雖也講究美感,但畢竟屬于應用范疇。而書法除了講究美觀之外,更多的是表現(xiàn)出其藝術屬性、藝術境界,所以往往是“不通俗”的。在書法實踐中,創(chuàng)作觀念和創(chuàng)作方法的不同,最后會呈現(xiàn)出藝術風格的不同,而迥異于他人的書法之作,便是作者本人獨立思想之寓所。
(本文作者為上海博物館研究員)
相關閱讀:
千古一書《蘭亭序》
觀褚本蘭亭:行云流水滿紙詩
元代論書詩概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