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大崩潰前夕,本杰明·格雷厄姆與伯納德·巴魯克一致認為股票市場“已經被炒得太高了”,投機家“似乎都已發(fā)瘋,連那些向來受人尊重的投資銀行家也在瞎炒一氣”。巴魯克嚴厲批評這種荒唐的現象:“銀行對股票投資的定期貸款利率為8%,而股票的收益率卻只有2%”。格雷厄姆贊同這一點,“確實如此,根據報酬法則,可以預計這種情況將會逆轉——出現2%定期貸款利率和8%股票的收益率。”但是,格雷厄姆并未采取行動,以致在那場大崩潰中幾乎傾家蕩產。那時他的慘淡處境,如同但丁《神曲》中所描述的“在人生旅途的中點,我被困在漆黑的森林里”。在后來的《華爾街教父回憶錄》中,格雷厄姆說,很奇怪,“我能對各種重大事件做出正確預測,卻不能預感到自己賬戶的資金將要面臨一系列危機。” 而巴魯克則與格雷厄姆完全不同,他選擇了在大崩潰前拋出,因為他深知人性在股票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巴魯克認為,在股票市場中,任何形勢的相關事實來到我們面前時,都是透過一重人類情感的帷幕。驅動股票價格上漲或下跌的因素,是人類對經濟力量或不斷變化的事件做出的種種反應。因此,“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保持恰到好處的冒險精神和試驗態(tài)度,同時又不至于自我愚弄,將自己變成了傻瓜”。當然,“主要障礙還在于能否讓我們從深陷其中的情感中擺脫出來。” 巴魯克自述道,1929年股票市場狂飆期間,有個乞丐突然叫住他,告訴他有一個很好的內部消息,而這個乞丐過去曾經得到巴魯克的施舍。巴魯克說,要是連乞丐、擦鞋童、理發(fā)師和美容師之類的人也能告訴你如何發(fā)財,這時候就要提醒自己了,因為再也沒有比相信毫無付出卻能有所收獲更加危險的幻想。實際上許多人也清楚地知道這一點:看穿其他人的行為動機,也能夠“表現得仿佛是個天眼通,結果對于自己的錯誤卻完全失明。”確實,在我們生活中做出許多重要的決策中,金融決策是最具情感色彩,也是最不符合邏輯的。 因此,必須研究人性,巴魯克經常在當時華爾街幾乎所有人物都光顧的華爾道夫酒店觀察人性,研究人性。巴魯克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投資者應該在“用錢做成任何事之前就能清楚他會做成什么”。這句話反過來也就是沃倫·巴菲特說過的,風險來自于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許多人總會賣出已經獲利的股票,因為好股票通常跌幅最小,或者已經產生利潤,那么拋出在心理上就容易接受,而手握一只壞股票,有可能已經遭受重大損失,于是心里想著守住股票好讓已造成的損失彌補回來——這也是彼得·林奇所說的“鏟除鮮花,澆灌雜草”。巴魯克認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賣出壞股票,繼續(xù)持有好股票。股票價格高是因為它是好股票,而價格低則是因為它的價值令人懷疑。 巴魯克也曾經因為不熟悉咖啡交易而損失慘重,巴魯克說,損失帶來的痛苦尚在其次,關鍵在于信心遭到重大的打擊。于是他狠下決心,對于自己不了解的東西絕不再冒重大風險。巴魯克總結道,事情常常就是這樣,“我們因渴望實現某個目的而忘乎所以,結果便忽視了實現這一目的的可行性。在這種情形下,關于某件事情你了解得越多——你擁有的內部信息越多,你可能越發(fā)相信自己可以智勝供求法則?!?/b>早年巴魯克在大學時代,曾經聆聽一位經濟學教授關于供求法則的課程,這位教授說:“當價格上升時,會出現兩個過程——產量增加、消費下降。結果,價格會逐漸回落。如果價格降得太低,又有兩個過程產生——人們不愿意繼續(xù)虧本生產,從而導致產量減少;另一個過程便是消費增加。二者的合力往往會建立起正常的供求平衡。”但是巴魯克也只是在10年之后,因為記住了這些話,才變得富有了。可見不受情感影響而進行尋找事實的工作有多么重要——而且有多么困難。 在投資過程中,我們的情感常常會給我們的理性思考能力設置一些陷阱,因此任何的投資者都不可能做到一貫正確。實際上要是某個投資者在一半的時間里做到正確無誤,他就已經達到很不錯的水平了。巴魯克在年輕的時候,聽到一個人說,“賣出一部分股票,直到能睡著?!卑汪斂苏J為,這實在是難能可貴的智慧之語。這種說法類似于菲利普·費雪所說的“保守型投資者高枕無憂”。我們如果憂心忡忡,那是潛意識在不斷給我們發(fā)送警告信息。因此,最智慧的做法就是賣出股票一直到不再為股票憂心忡忡為止。這種將自己持有的股票轉為現金離開股票市場的做法,不乏明智。 投資要取得成功,需要很多專門知識,就像在法律、醫(yī)學或其他任何職業(yè)想要獲得成功需要很多專門知識一樣,很難想象一個沒有經過前期訓練的人去開設一家超市,然后希冀能夠與沃爾瑪或家樂福展開競爭。但是股市中卻有太多的人,甚至在不知道股票是何物的情況下,卻興致勃勃地往市場里扔錢。彼得·林奇也很奇怪,有些人買一個家電會走好幾個商店,但是在買股票時卻幾乎不做思考。股票市場產生波動,記錄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類對這些事件做出的反應。事實也一再證明,極端狂熱和極端悲觀的氣氛必將招致災難。所以,巴魯克指出,當股票價格出現狂飆的情形時,最好記住以下兩點: 首先,股票市場并不決定我們整體經濟的運行狀況。股票市場所做的一切,是記錄這些買家和賣家對當前工商業(yè)的狀況以及未來形式所做的判斷,因此股票市場不過是體溫計,而不是發(fā)不發(fā)熱的身體狀況。通貨膨脹的影響或者政府信用的削弱,這些情況產生的效應會在股票市場上顯現出來,但問題的根源并不在于股票市場。 其次,認為通過監(jiān)管人們可以得到保護從而免遭投機性損失,這不過是幻想而已。在股票市場中,投機之所以會損失,主要的原因并不是華爾街不守誠信,而在于很多人堅持認為,不用辛勤勞動的付出也能賺取金錢,而證券交易所是可以產生這種奇跡的地方。 巴魯克說自己在華爾街和商界度過的那些歲月實際上就是一個“在人性方面接受教育的一個漫長過程”。人性的變化較之我們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要緩慢得多。當新形勢出現時,一些人宣稱必須堅守過去的規(guī)則和慣例,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必須依賴試錯法反復試驗,實際上這兩種做法都不足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要知道何時應恪守古老的真理,何時應以新的實驗性方法堅定地走下去。巴魯克把自己的成功歸之于,“為讓自己受到嚴厲的自我審視和自我評估,我付出了系統(tǒng)性的努力。而當我逐漸認識自己時,我便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如果說巴魯克能夠在崩盤前賣出股票,戰(zhàn)勝了市場,毋寧說他是戰(zhàn)勝了人性。巴魯克后來將他的思考濃縮成投資的十大原則: 1、不要投機,除非你可以把投機當做一份全職的工作; 2、謹防理發(fā)師、美容師、侍應生,也就是任何人帶來的“內部消息”或特別消息; 3、買入某一證券前,必須弄清與這只證券的公司、公司管理、競爭對手情況,公司盈利狀況及未來前景; 4、不要企圖在底部買入,在頂部賣出,誰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除了騙子; 5、學會如何迅速地接受損失,干凈利落地處理損失。不要指望能夠做到一貫正確; 6、不要買入太多不同的證券,最好僅持有幾只可以持續(xù)關注的證券; 7、定期評估所有投資,看看不斷變化的情況是否已經改變這些投資的前景; 8、研究自己納稅的情況,了解何時賣出可以獲得最大的稅收優(yōu)勢; 9、始終以現金儲備的形式保留一部分適量資本,永遠不能將所有資金投資出去; 10、不要試圖做萬事通,什么投資都想做,堅守自己最熟悉的領域。 而在經歷大崩潰之后,格雷厄姆終于大徹大悟,發(fā)表了劃時代巨著《證券分析》,以及稍后的《聰明的投資者》,在這兩部重要的著作中,格雷厄姆用了大量篇幅解釋了投資者的感情怎樣引起股市的波動。格雷厄姆指出,投資者的頭號敵人不是股市,而是他們自己。他說,盡管有些人擁有超級的數學、金融、財會技能,但是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那么依然不能在投資過程中獲利,情感態(tài)度遠比技巧重要。 相關鏈接他們曾經“被困在漆黑的森林里” |
|
來自: xindiandengshw > 《文章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