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CTA和DSA等成像方法的普遍應用,臨床上發(fā)現(xiàn)腦動脈狹窄合并顱內動脈瘤并不少見,有文獻報道為3%~9%不等[1-2]。由于這類患者同時存在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雙重風險,給臨床醫(yī)師治療策略的選擇上帶來一定的困難。目前,國內外還沒有切實規(guī)范的治療共識,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和醫(yī)師的臨床經驗對治療策略的選擇起到一定作用。本文就我院3例腦動脈狹窄合并顱內動脈瘤的患者進行總結,分析其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方法,以資借鑒。
病例介紹 患者:男性,47歲,主因“發(fā)作性頭暈、右側肢體無力3月余”入院。 既往:有高血壓病史10年,服用“尼福達、蒙諾及倍他樂克”,血壓最高為180/100mmHg,平素控制在140/100mmHg;腎上腺腺瘤切除術后3個月;有吸煙史30余年,20支/天。 入院查體:左側血壓為173/112mmHg,右側為173/104mmHg;神經系統(tǒng)查體未見異常。 入院后造影檢查: 右側椎動脈正(a)、側(b)位造影顯示右側椎動脈V4段重度狹窄及右側椎動脈V4段動脈瘤,狹窄位于瘤頸處,狹窄率為70%,動脈瘤大小為6.99mm×5.95mm,瘤頸寬為3.58mm。
血管內治療策略:用球囊擴張右側椎動脈V4段狹窄處,然后采用順序式操作方式先釋放Enterprise支架1枚覆蓋瘤頸及支撐血管狹窄處,再結合彈簧圈栓塞動脈瘤。 手術結果如下:
患者:男性,66歲,主因“頭暈1月余”收入我院。 既往:“高血壓”病史40余年,血壓高達230/170mmHg,服用氨氯地平片10mg,1次/日,血壓控制在160/90mmHg上下。 入院查體:左側為151/82mmHg,右側為155/82mmHg;神經系統(tǒng)查體未見異常,雙側足背動脈搏動減弱。 入院后DSA檢查: 造影顯示:基底動脈重度狹窄,狹窄率90%;基底動脈動脈瘤,大小6.71mm×3.55mm,瘤頸寬為4.51mm。
血管內治療策略:同樣經球囊擴張基底動脈狹窄處,然后采用順序式操作方式先釋放Enterprise支架1枚覆蓋瘤頸及支撐血管狹窄處,再結合彈簧圈栓塞動脈瘤。
手術經過如下: 路徑圖下沿導引導管送入TRANSEND微導絲(0.014″長度300cm)小心通過狹窄段至左側大腦后動脈P3段,沿微導絲送入Gateway球囊(2mm×22mm)至狹窄段,準確定位后球囊逐漸加壓至7atm,可見球囊完全張開,快速抽癟球囊,造影顯示狹窄段較前明顯改善,殘余狹窄率約70%,考慮到球囊擴張后仍有較高殘余狹窄,為防止彈性回縮導致再狹窄及血栓形成,盡快行支架置入術。
撤出球囊,沿微導絲送入ENTERPTISE (4.5mm×22mm)自膨式支架至狹窄段,準確對位后成功釋放支架,造影顯示雙椎動脈顱內段及基底動脈前向血流好,支架貼壁良好,動脈夾層消失,殘余狹窄約30%。支架釋放完成后,微導管經支架網(wǎng)眼導入瘤腔內,送入彈簧圈數(shù)枚并解脫。手術結果如下: ▲術后工作位造影 ▲術后右斜位和左斜位造影顯示動脈瘤完全栓塞
患者:男性,68歲,主因“頭脹痛1年余”入院。 既往:有高脂血癥、高HCY病史。 入院查體:左側血壓為164/81mmHg,右側為179/96mmHg;神經系統(tǒng)查體未見異常。 入院后造影檢查: ▲右側頸內動脈正側位造影顯示:右側頸內動脈C1段狹窄并潰瘍斑塊形成,狹窄率約95%,狹窄長度約36mm。 ▲左側頸內動脈三維旋轉后選取工作位角度造影:左側大腦中動脈分叉部寬頸動脈瘤,大小約8.13mm×7.45mm,瘤頸5.35mm,且上有籽瘤。
血管內治療策略:右側頸內動脈開口狹窄處行球囊擴張支架成形術;左側大腦中動脈分叉部動脈瘤行LVIS JR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動脈瘤。
手術過程如下: (1)球囊擴張+支架成形術 路圖下沿導絲送入波科Sterling球囊(直徑4mm,長度30mm)至狹窄段,逐漸加壓球囊至7atm可見球囊完全擴張,持續(xù)3s后迅速抽癟球囊。沿導絲送入雅培自膨式支架(直徑8mm,長度40mm)至狹窄處,準確定位后釋放支架。 支架成形術后造影示:支架完全覆蓋狹窄段及潰瘍斑塊,與血管壁貼合良好,殘余狹窄率約10%,前向血流較前改善(TICI分級3級)。
(2)支架結合彈簧圈栓塞動脈瘤 ▲將Traxcess14引導Headway17準備送入下干,微導絲能夠順利進入下干,但微導管無法跟進,被LVIS JR支架網(wǎng)絲卡住,此時發(fā)現(xiàn)支架變形,呈燈籠狀完全覆蓋下干。 ▲工作位造影 ▲Traxess14微導絲攜帶Echelon10直頭微導管穿過LVIS JR支架網(wǎng)孔進入瘤腔內,送入彈簧圈數(shù)枚并解脫,直至造影顯示動脈瘤完全栓塞,解脫左后1枚彈簧圈。行工作位及標準正側位造影。 本文中的3例患者均為腦動脈狹窄合并未破裂顱內動脈瘤。臨床上對于癥狀性腦血管狹窄的患者需要進行藥物或支架的二級預防治療,這潛在地增加了腦血管狹窄合并顱內動脈瘤患者的出血風險。因為狹窄解除后,灌注壓突然增加可能促使動脈瘤破裂從而引起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然而,如果僅處理動脈瘤,在全麻中及栓塞術后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可能誘發(fā)低灌注造成腦梗死[3-4]。這樣的風險使臨床醫(yī)師在治療方案的制訂時進退維谷[5]。但隨著近年來介入治療手段的進步,動脈瘤的栓塞治療技術越來越成熟,風險逐漸降低,越來越多的醫(yī)師傾向于一并或者分步處理這類復合病變[6]。通過回顧文獻及對本文3例病例的總結分析,對于這類復合病變我們的治療策略為:對于腦血管狹窄合并顱內動脈瘤的患者,患者的首發(fā)癥狀決定臨床上優(yōu)先處理何種病變。對以缺血性卒中起病者優(yōu)先處理腦動脈狹窄,對以出血性卒中起病者優(yōu)先處理動脈瘤,如果病情允許,血管內同時處理兩種病變是安全的。
3位患者術后均恢復良好,遠期預后有待進一步隨訪。 作者:陳希恒 馬寧 楊新健 李佑祥 繆中榮 呂明 北京天壇醫(yī)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