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修煉方術(shù)。亦稱“服氣”、“食氣”、“煉氣”。一種以呼吸吐納為主,輔以導引、按摩的養(yǎng)生內(nèi)修方法。道教修煉,重視氣對人體的作用,認為自天地至于萬物,無不須氣以生,《攝生纂錄·調(diào)氣》稱“人在氣中,氣聚即生,氣亡則死”。《太平經(jīng)》稱“人欲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故上士修道,先當食氣”。葛洪也認為“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shù)百歲”。 世傳行氣方法甚多,僅《云笈七籤》即載有諸家氣法數(shù)十種。具體程式不一,原則大致相同。要求行氣時,凝神凈慮,專氣致柔,呼吸吐納,做到輕、緩、勻、長、深。輕,呼吸輕細;緩,進出氣舒緩;勻,呼吸節(jié)拍有致,不時粗時細;長,呼吸之間隔時間長,引氣入鼻中而閉之,陰以心數(shù)數(shù),30~50乃至120,方徐徐吐之;深,閉氣時使氣滲進腑肺百脈,滲透組織深部。據(jù)稱煉氣既久,可達到鼻無出入之氣的最佳境界,如嬰兒之在母胎中,名曰“胎息”。行氣又輔以導引與按摩。導引,即以力引動肢體,作俯仰屈伸運動,“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按摩,即以摩、捏、推、揉等手法作用于人體之經(jīng)絡穴位,以求筋肉舒展、血脈流通,使行氣更見成效。 行氣(包括導引)初見于戰(zhàn)國,與房中術(shù)、服食同為當時方術(shù)三流派?!肚f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伸,為壽而已矣。”吹呴呼吸、吐故納新指行氣;熊經(jīng)鳥伸指導引。其后秦漢史籍,時有記載。1973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導引圖》,繪有導引40余式。魏晉南北朝時,各種行氣、導引之書大量出現(xiàn)。《隋書·經(jīng)籍志》載寇謙之自稱太上老君使玉女授其服氣導引之法。唐宋史籍亦屢錄行氣、導引之書。宋鄭樵《通志·藝文略》道家類著錄吐納書74部,94卷;胎息書30部,39卷;導引書20部,22卷。 現(xiàn)存行氣、導引之書,除《云笈七籤·諸家氣法》所載外,大多收入《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其中以《嵩山太無先生氣經(jīng)》、《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法》、《幼真先生服內(nèi)元氣訣》等較著。
|
|
來自: 貴0jhu4eek2t2w > 《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