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玉器工藝及常見修飾手法解析 新石器時代的玉工解、剖玉料的方法大致有三種:一是采用制作石器的方法,以打、敲、砸的手段,將玉石削成玉塊或玉片;二是以石英石、黑燧石等硬度高于玉料的石鉆解玉;三是用鋸切解玉料,良渚文化玉器的表面保留有拋物線形的切鋸痕、圓弧狀陰痕、同心圓切痕。浙江平湖乍浦建利村戴墓墩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璧(圖1),兩面有多處凹弧形的線切割痕。 圖1 其它新石器時代玉器留下解玉痕跡的案例 玉環(huán)·齊家文化·甘肅定西安定區(qū)內(nèi)官營鎮(zhèn)清溪村出土 玉環(huán)·崧澤文化·江蘇海安青墩遺址出土 玉環(huán)·薛家崗文化·安徽潛山薛家崗遺址出土 玉璜·良渚文化·安徽馬鞍山煙墩山遺址出土 帶蓋玉柱形器·良渚文化·浙江余杭瑤山9號墓出土 玉鉞·凌家灘文化·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 新石器時代的玉工用鉆頭和著砂水在玉器上鉆孔,有管鉆和錐鉆兩種。用管鉆鉆出來的孔,通常直壁圓形,孔壁或帶螺旋紋,或未徹底鉆透,留有圓管鉆圈;用錐鉆鉆出來的孔,兩頭呈喇叭形大開口,中間狹小,大多是兩面對鉆,所以有些孔錯位。浙江余杭反山14號墓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璧(圖2),一面局部留有線切割痕跡,對鉆孔的內(nèi)壁臺痕明顯,且有錯位。
其它新石器時代玉器留下臺痕的案例 玉鸮·紅山文化·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出土 龍形玉環(huán)·良渚文化·江蘇常熟練塘鎮(zhèn)羅墩遺址8號墓出土 玉鉞·新石器時代·山西黎城出土 玉鉞·崧澤文化·江蘇吳縣唯亭草鞋山遺址28號墓出土 新石器時代玉器的裝飾手法主要以陰線刻描為主,另有陰陽線交繪或剔地陽紋。這些刻紋線條系當(dāng)時的玉工手工刻繪,限于工具的落后,所刻線條的紋路不僅粗細(xì)不一,而且時斷時續(xù),即便是用原始砣具切磨而成的粗弦紋,也粗細(xì)不同,起落明顯,線痕自然。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12號墓出土的玉琮上刻飾的神人獸面紋(圖3),以淺浮雕琢出神人頭上的羽冠和羽冠下方的獸面,用陰線刻劃羽冠上的羽毛紋和神人面部,在兩旁刻出神人的上肢、手、下肢、爪等細(xì)節(jié),線條具有粗細(xì)、深淺不一、斷斷續(xù)續(xù)的古樸風(fēng)格。 圖3 其它新石器時代陰刻線玉器的案例 長方形刻紋玉板·凌家灘文化·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 玉鐲·良渚文化·浙江余杭瑤山1號墓出土 神人獸面紋玉琮·良渚文化·江蘇武進(jìn)寺墩遺址4號墓出土 三叉形玉器·良渚文化·浙江余杭瑤山10號墓出土 玉器鏤雕技法最早見于良渚文化玉器的,常見器形有冠狀玉梳背、玉璜、玉牌飾等。玉器鏤雕技法玉器加工的是指用平面穿透或立體穿透的方法雕去多余部分,而留下所需要的圖飾,浙江余杭反山15號墓出土的良渚文化冠狀玉梳背(圖4),整體呈“凸”字結(jié)構(gòu),下端扁榫上有三個等距離的對鉆小孔;正反兩面以透雕和陰線刻劃相結(jié)合的技法,對稱雕琢肢體俱全的神人圖像。 圖4 其它新石器時代鏤雕玉器的案例 玉簪首·龍山文化·山東臨朐縣西朱封遺址202號墓出土 玉璜·良渚文化·浙江余杭瑤山11號墓出土 人獸形玉玦·圓山文化·臺灣臺北芝山巖遺址出土 鳳形玉佩·石家河文化·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14號墓出土 鳳形玉環(huán)·石家河文化·湖北天門石家河出土 參考材料:孫長初編著《實(shí)用古玉收藏200問》等 編輯整理:孫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