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背景下,“為了學生發(fā)展而教”已成為共識,教師比較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然而,教師更多地把學生看做教育對象,而忽略學生本身也是課程資源。也就是講,一切可以與學生學習發(fā)生聯(lián)系的事物都是課程資源,新課程背景下的課程資源不僅僅是教材、教輔、圖書、音像、網(wǎng)絡、社區(qū)等,學生也是寶貴的課程資源,包括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基礎、個性特點、思維方式、學習類型等自身信息,以及隨機生成的一些信息。從課程資源角度來看,學生資源有以下價值。 1、教學內容的資源庫 “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已成為教師備課的三步曲,但對如何背學生還停留在研究學生的知識基礎上,也就是將僅僅是考慮學生已學了哪些知識,而生活經(jīng)驗、對個性特點、思維方式、學習類型等考慮甚少。這說明我們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風格,千萬不要“學的法子”跟著“教的法子”,“教的法子”跟著“考的法子”,否則這樣的老師就是“拿書本來配學生”的老師。同時,陶行知學生指出“依據(jù)生活來教育”、“過什么生活用什么書”,因此教學要建立在學生生活經(jīng)驗基礎之上才能對學生成長起到指導作用,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2、教學生成的觸發(fā)點 陶行知先生要求“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jù)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jù)做的法子”。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不再是按照教學預設的內容程序化、流線型進行,而是在師生之間互動對話、共同探究中不斷智慧生成的過程。因此,教師抓住學生課堂上呈現(xiàn)出來的瞬息萬變的信息,如學生的學習意向、學生的偏差錯誤、學生的新點子好思路等等,及時整合、調整和補充課前預設的教學思路,從而實施動態(tài)生成式教學。這就需要教師樹立“以學定教”的理念,并有一雙教育慧眼,善于捕捉和利用學生信息,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3、問題解決的小助手 在現(xiàn)代信息社會中,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學生與老師一樣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取得信息,教師要從一個教人者轉化為學習者,轉化為和學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發(fā)展,成為“學生的同學、學生的朋友及學生的學生”。一方面,教師要樹立“教學相長”的意識,開放包容、大氣真誠地“蹲下身來向孩子學習”。另一方面要發(fā)揚陶行知學生提出的“小先生”制,加強合作學習,促進生生互動,讓學生間彼此分享、彼此借鑒、彼此激勵,構建“學習共同體”。 4、教學達成的裁判員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教師要強化“以學定教”、“以學論教”的意識。也就是講,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學任務是否完成,不是看教師是否“行云流水”般講完沒有,而是看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程度和收獲大小。學生才是教師這節(jié)課上得好不好的評價者,而不是教師本身,甚至不是旁觀的同行和專家。 總之,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對于轉變課程功能、改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學生本身就是課程資源,這就需要我們把學生身上所具有的教學資源從潛在的狀態(tài)上升到顯性狀態(tài),從個體分散狀態(tài)上升到群體共有的狀態(tài),從散亂狀態(tài)上升到整合狀態(tài),從而提高課堂效益,更好地促進學生發(fā)展。 (本文發(fā)表于2012年2月4日《教育導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