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索斯 馬斯克 探索太空 1961 年的 4 月 12 日,俄羅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55 年之后,另一個「尤里」——尤里·米爾納 (Yuri Milner)—— 在紐約世貿(mào)中心同英國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共同宣布了一項新的可能改變?nèi)祟惷\的計劃——Breakthrough Starshot(突破攝星)。 之后,剛剛在中國開通了新浪微博賬號的霍金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全體中國人。很快,這條純科學領域微博下的評論就超過了 10 萬。與此同時,在昨天,許多媒體和公眾號都對此事做出了分析回應,其中「霍金」兩個字當然是他們關注的焦點。 然而,作為這個項目另外一個重要的成員,尤里·米爾納卻總是被一筆帶過。這位在互聯(lián)網(wǎng)領域擁有輝煌歷史的投資家絕對稱得上是一位「科技精英」,他的投資案例中包括了 Facebook、Twiter、Spotify、小米這些現(xiàn)在的互聯(lián)網(wǎng)巨頭公司。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了近期這些科技精英們在太空航天領域的一系列大的舉措:
原來這些科技精英們都有著同一個夢想:飛向太空。 “55 年之后的另一個「尤里」 尤里·米爾納 (Yuri Milner)——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是的,你沒有猜錯,這位俄羅斯億萬富翁的名字就是從他的宇航員同胞而來。當 1961 年加加林飛入太空的時候,他大概不會想到一個半年多之后出生的小家伙會繼承他的衣缽,走上讓人類能夠遨游太空的夢想之路。 在過去的數(shù)年里,尤里·米爾納向太空科學事業(yè)投入了超過 2 億美元的慈善捐款,其中就包括了成立基礎物理學突破獎(Fundamental Physics Prize),這項專門獎勵基礎物理學研究的獎項是全世界獎金最高的物理學獎,金額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兩倍以上。在 2013 年,來自劍橋大學的霍金因為「發(fā)現(xiàn)了黑洞的霍金輻射,對于量子引力與早期宇宙的量子理論做出深澳貢獻」而獲得這個獎項。也許就是從那時開始,這兩位社會精英開始有了共同的目標。 如果你以為「突破攝星」計劃只是米爾納這位風險投資家不切實際的個人夢想,那你就錯了。事實上,米爾納原本就是一位受嚴格的物理學訓練出身的科學工作者,他在莫斯科國立大學及俄羅斯科學院均從事的是理論物理學的研究工作。然而,當他還在俄羅斯科學院讀博士的時候,因為受到了俄羅斯著名人權活動家安德烈·薩哈羅夫(此君在 1975 年因為在蘇聯(lián)人權方面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影響,他放棄了在物理學方面的嘗試,轉而去美國讀了商科,成為了大名鼎鼎的諾頓商學院歷史上第一位獲得 MBA 學位的非流亡蘇聯(lián)人。 在那之后,經(jīng)過了二十年的商業(yè)投資經(jīng)歷,他成為了科技圈中最有影響力的投資人之一,F(xiàn)acebook、Twitter、Spotify、Groupon 以及小米和阿里巴巴都是他的代表作。 但是,在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時,米爾納又回到了自己的專業(yè)領域,這一次,他想要帶領人類進入太空?!刚麄€人類的故事就是一個個偉大的飛躍」,米爾納在 12 號的發(fā)布會上說道,「55 年前的今天,加加林成為了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今天,我們準備帶領人類開始下一個偉大的飛躍——駛向廣闊星辰?!?/strong> 米爾納和霍金
這是霍金在微博上發(fā)布的具體計劃。他們能成功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扎克伯格也是與他們同行的伙伴。我們祝福他們可以完成這次挑戰(zhàn)。 “馬斯克:殖民火星 在上周五,經(jīng)歷了過去的 4 次失敗之后,馬斯克旗下的 SpaceX 公司終于成功地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海上火箭回收實驗。他們發(fā)射的「獵鷹 9 號」火箭在將第八艘正式版貨運「龍(Dragon)」飛船運送前往國際空間站之后完成了對其第一級火箭的回收工作。 這也是 SpaceX 第二次成功完成火箭回收。上一次是在去年的 12 月,當時「獵鷹 9 號」火箭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地面著陸場地完成了回收。但因為火箭發(fā)射方向的關系,相對來說海上回收才會是常態(tài),因此這次的成功更具有指標性意義。 對于成立于 2002 年的 SpaceX 來說,它有許多青史留名的成就:它用成本很小的火箭挑戰(zhàn)了已被廣泛接受的火箭制造方式;它成為了第一個在政府以外的、能成功地發(fā)射航天器進入預定軌道并成功返回的民營實體;從馬斯克自己的想法中而生,它構想了一個補給國際空間站的方法,這個方法很快會被用來運送宇航員… 然而,關于 SpaceX,就像 GQ 所說的那樣,他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從一開始,在第一次火箭發(fā)射之前,他們就有一個非常清晰、宏大而又理想化的終極目標,那就是『殖民火星』?!?/strong> 相比于米爾納和霍金在物理空間上更為「遙遠」的理想,馬斯克的理想在地理距離上近了不少,畢竟火星同地球的距離相比半人馬座阿爾發(fā)星系不知道要近到那里去了。然而,從技術上講,馬斯克的計劃一點也不簡單。 讓火星能長期居住的一個可能的策略是去「將火星地球化」,比如去操控它的環(huán)境,讓它的溫度變高;還可以引入植物,將二氧化碳變成氧氣等等…然而這些沒有一個是容易的,為了快速實現(xiàn)這個目標,他甚至考慮過在火星上扔兩個原子彈! 當然,我們離讓火星變得像地球還很遠,不過,最近的這次回收成功也算是讓馬斯克邁向火星的路又近了一步,畢竟它能節(jié)省不少發(fā)射火箭的成本。目前,大多數(shù)火箭發(fā)射后都被摧毀或遺失在宇宙空間,意味著每次發(fā)射都要建造全新的火箭。SpaceX 公司希望回收盡可能多的火箭部件盡可能地減少新火箭建造成本。獵鷹 9 號的造價為 6000 萬美元,但燃料成本只有 20 萬美元。SpaceX 公司總裁 Gwynne Shotwell 預計可重復使用的火箭可以降低大約 30%的發(fā)射成本。 獵鷹 9 號火箭 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記者問馬斯克「你會經(jīng)常思考殖民火星的事兒嗎?」 「我確實經(jīng)常想這事兒」,他回答說,但就他為什么會這么急切,他有自己的解釋,他認為到達那里的技術也許不會永久存在,我們很多人本能地會認為技術的進步永不停息,但在我們?nèi)祟惖臍v史上卻多次出現(xiàn)過輝煌過后的停滯,比如埃及人造了金字塔之后,或者是羅馬帝國的多項發(fā)明之后,在這些文明出現(xiàn)之后,他們的后來者沒能重現(xiàn)這些。所以,也許這里有一種自滿和傲慢的假設是:我們的后人再也無法達到我們的成就。 所以,馬斯克先生,中國有句古話:時間就像快速跳過縫隙的白馬。請抓住你的大好時光吧! “想讓所有人到太空旅行的貝佐斯 在去年的 11 月 24 日,由亞馬遜 CEO 杰夫·貝佐斯(Jeff Bezos)創(chuàng)立的私營航天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宣布,他們發(fā)射的火箭飛行器 New Shepard 成功的在發(fā)射之后進行了著陸,并在之后可以繼續(xù)回收使用,這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歷史。 雖然在那之后,馬斯克在 Twitter 上表示,Blue Origin 的最高速度只有 3.72 馬赫,而事實上,「進入太空只需要 3 馬赫的速度,但進入地球同步軌道則需要 30 馬赫的速度」。因此,在他看來,Blue Origin 這次僅僅做到了真正飛向太空、到達火星的十分之一。但不論怎么說,他的 SpaceX 還是在這方面落在了 Blue Origin 的后面。 在 2000 年的時候,貝佐斯創(chuàng)立了 Blue Origin。與馬斯克野心勃勃地想要征服火星不同,貝佐斯對 Blue Origin 一貫的目標就是要把人類送進太空,讓每一個人都能暢游太空。 當貝佐斯 5 歲的時候,他親眼見證了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那一小步,這使得他從此有了進入太空的夢想,而這也是他建立 Blue Origin 的目標。 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他在 Wired 的采訪中做了以下解答:
在現(xiàn)在看來,如果你腰纏萬貫,那你可能已經(jīng)快要有機會飛上太空了。然而,對貝佐斯來說,太空旅行絕不能僅僅是為有錢人設計的奢侈游戲。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他將自己從 Amazon 中賺的一部分錢投入了 Blue Origin 中,但相比 Amazon,Blue Origin 知道這兩年才逐漸有了起色,漸漸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但相比快遞、智能手機等領域的進步對 Amazon 的幫助,Blue Origin 離自己的目標還有很大的距離。 「目前的成本還是太高了」,貝佐斯說道,雖然他們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的可回收式火箭能夠降低不少成本,但貝佐斯覺得現(xiàn)在的障礙是它還缺乏實踐,「如果你需要找一個給你做手術的醫(yī)生,我建議你找那個一周要做 20-25 次手術的那個人?!?/strong>而他覺得太空旅游就是火箭進行實踐的關鍵所在。 根據(jù)目前的規(guī)劃,Blue Origin 計劃在 2017 年將宇航員帶入太空,而再下一年就是付費的普通用戶。屆時,他們能夠用自己的 New Shepard 火箭將 6 名乘客帶到太空的邊緣,讓他們在那里體驗幾分鐘的失重狀態(tài)。 所以,想要到太空轉一圈的人們都來為貝佐斯加油吧,他也許就是那個能實現(xiàn)你夢想的人。 “結語 一百多年前,美國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說了一句話,這句話經(jīng)常被一些科技界大佬引用:「仰望星空,腳踏實地(Keep your eyes on the stars, and your feet on the ground.)」。我想,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何這些科技精英們總是將目光投向遙遠的太空。 當人類逐漸開始了解宇宙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人類在宇宙中實在太渺小了!以至于人們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鴕鳥式的告訴自己宇宙與我無關、只關注眼前的一切;以及對地球上的一切感到沮喪、認為這一切與浩瀚的宇宙相比都毫無意義。但科技精英們之所以成為了科技精英,在于他們既關心地球上的一切,又會將目光望向更浩瀚無邊的太空世界,因為這兩者同樣具有不同的魅力。 在宣布「突破攝星」計劃的聲明中,霍金說道:
而我想,前 NASA AMES 研究中心主任 Pete Worden 的話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這些科技精英們的終極理念:「現(xiàn)在到了開始星際旅程的時候了,但我們?nèi)匀恍枰_踏實地地去完成這一切。」 本文為極客公園原創(chuàng) 轉載聯(lián)系 jianghaoke@geekpark.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