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瘦西湖【二】 ◎湖心律寺,位于瘦西湖徐園之北,系佛教律宗廟宇,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寺門朝南,山門殿三間,內供四大天王,又稱“天王殿”。天王殿后一座殿宇,面闊三間,殿內主供關羽,故稱“關帝殿”。殿前有兩棵古銀杏樹;殿東迎湖建三問房,名“琴室”,室前植兩棵古柏,南有一座御碑亭;室后有房五間,為僧舍。僧舍后面便是小金山,山上建有風亭。亭西半腰處建有一殿,殿闊三間,門前嵌砌“香海慈云”石額,因殿內主供觀音菩薩,故此殿名“觀音殿”。殿中還供有六尊白玉瑤臺女神雕像,系明代遺作。殿中院內有一棵高大的百年古柏。院西六角門外筑一六角亭。亭下有玉佛洞,洞內壁龕中供奉緬甸玉佛。寺中還有其他配房,后湖心律寺漸廢。清光緒年間重修,改稱“關帝廟”。文革時,玉佛洞中玉佛遭破壞,后被堵閉,天王殿處改建為通道。 ◎北來寺,原名圓通寺,是揚州“二十四叢林”之一。寺址在揚州城便益門外街東北,古運河西岸。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僧人道紀募建。明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僧人如瑤化募在寺北建北來橋(即今高橋)。景泰三年(1453),因災寺毀。翌年,僧曇謐重建。成化十一年(1475),僧惠體拓地再修。清康熙皇帝南巡時,曾賜該寺名“慈云寺”。北來寺山門朝東,迎運河而開。門前一對石獅,寺周數(shù)里內有聞角、如意、毗盧、紫竹四個別院。清咸豐三年(1853),毀于兵火。同治八年(1869),僧人演輪募建廳事房,后經(jīng)三十年募化營造,建成山門、后殿、齋堂、僧舍及亭榭等,到光緒十年(1884)始復舊觀。1953年,北來寺被拆除,改建為揚州糧食三庫。 ◎花石綱,北宋徽宗時期專門運送奇花異石以貢帝王的運輸交通名稱。宋朝陸運﹑水運各項物資多編組為“綱”。如運馬稱“馬綱”,以五十匹為一綱;運米稱“米餉綱”,以一萬石為一綱;運花石稱“花石綱”,以十船為一綱。北宋崇寧四年(1105)起,為建設皇家園林“艮岳”,徽宗皇帝設置蘇州“應奉局”、杭州“造作局”,任命朱勔專事搜羅奇花異木,嶙峋美石,運往汴京(開封)?;ㄊ犓^之處,沿途百姓要供應錢谷和民役;有些地方甚至要拆橋鑿城讓船隊通過?!端问贰酚涊d花石綱之役:“流毒州縣者達二十年”。以政和年間(1111~1117)最盛,官吏更是乘機敲詐勒索,給百姓造成極大災難,是方臘起義爆發(fā)的原因之一。 ◎壺園,又稱“瓠園”(瓠h(huán)ú,葫蘆),位于揚州東圈門歷史文化街區(qū)(東圈門22號),南北縱深長達百米。近代揚州人王振世《揚州覽勝錄》記道:“壺園,在運署東圈門外,先為鹺cuó(鹽)商某氏園。清同光間,江陰何廉舫太守罷官后,寓揚州,購為家園,頗擅林亭之勝。增筑精舍三楹,署曰‘悔馀庵’。園內舊有宋宣和花石綱石舫,長丈馀,如鵝卵石結成,形制奇古,稱為名品。”何廉舫,號悔馀,是曾國藩得意門生,以辭章聞名。據(jù)《甘泉縣續(xù)志》載:“太守為湘鄉(xiāng)曾文正公(即曾國藩)門下士,文正督兩江時,每按部揚州,必枉車騎,詩酒流連,往往竟日?!毕特S末年,何廉舫任江西吉安知府,因太平軍時失城而罷官,后得曾國藩、李鴻章資助,寄居揚州,以鹽業(yè)發(fā)家。據(jù)載,曾國藩很羨慕何蓮舫在揚州經(jīng)商,還寫聯(lián)送他,曰:“千頃太湖,偶與陶朱同泛宅;二分明月,合隨何遜共移家?!甭?lián)中的“陶朱”是春秋時人范蠡,棄官經(jīng)商成為巨富;“何遜”是南朝梁代詩人,傳說因愛梅花而欲居揚州。 ◎“香海慈云”,清二十四景之一,舊屬江園,位于荷浦熏風之北。清朝趙之壁編《平山堂圖志》描述,江春的凈香園中原有一座海云龕,供奉觀音大士像,清帝南巡時來此,曾賞賜西域名香。當時“龕在水中,四面白蓮花圍繞,龕前跨水建坊,顏其桓曰‘香海慈云’”。又據(jù)《揚州畫舫錄》,在江園中,“春波橋跨園中夾河,橋西為‘荷蒲熏風’,橋東為‘香海慈云’”。據(jù)記載,當年“荷蒲熏風”牌坊立于河的東岸,那里有水蕩,通水而不行舟。蕩中建有圓形房屋,正對水門,左邊有板橋,通往來熏堂。來熏堂的上面建有小閣,就是海云龕,里面供奉的觀音,坐于蓮花座上。金棕亭有詩謂此“慈云一片香海中”。如今,小金山上的“香海慈云”只是沿襲舊名而已。 ◎石塔寺,是揚州“二十四叢林”之一。晉時遺剎,舊為蒙因顯慶禪院。南朝劉宋元嘉十七年(440)改為慧照寺(又作惠照寺、惠昭寺、慧照教寺),又名高公寺。唐先天元年(712)改名安國寺;乾元中(758~760)再改名為木蘭院。開成三年(838),得古佛舍利,建石塔藏之,名為石塔寺,香火益盛。石塔原在西門外。宋紹定中(1228~1233),塔圮,僧以舊址重建。至嘉熙中(1237~1240)始移建于城內浮山觀之西,即今之所在地。宋寶祐中(1253~1258),賈似道重修之。明崇禎中(1628~1644),僧三昧重修寺及塔,并建九佛樓。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僧撫生又重修,并新建大悲閣、石戒壇。雍正七年(1729),知縣陸朝璣復古木蘭院舊額。咸豐三年(1853)寺毀于兵火,惟石塔與戒壇尚存。建國初年,寺內大部建筑拆除改建,唯將寺中楠木藏經(jīng)樓移建至前院。石塔分上下兩層,共由20塊長方形石塊和11根石柱建成。底層與塔基平,石上刻有龍、風、犀、馬等動物。石塔五層,上有塔頂。每層六角,各層六面均精雕佛像。塔久經(jīng)風雨,雕像已風化剝落,殘缺不全。文革中,所有佛像面部均被砸毀。1979年,拓建石塔路,石塔與塔東城隍廟內一株唐代銀杏樹在路中央,筑圍欄保護。石塔寺曾以王播飯后鐘故事聞名。王播為唐人,少孤貧,曾寄居木蘭院讀書,隨僧齋粥。僧厭苦之,一日故意食后敲鐘,王播聞聲趕到,才知諸僧早已吃過。后王播為淮南節(jié)度使,開府揚州,重訪惠昭寺,看到昔日題在寺壁上的詩已被人用碧紗罩上了,很有感慨,寫詩云:“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閣黎飯后鐘。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浩歌向蘭渚,化用唐朝徐洪詩《贈劉舍人古意》:女床閟靈鳥,文章世所希。巢君碧梧樹,舞君青瑣闈?;蜓曾P池樂,撫翼更西飛。鳳池環(huán)禁林,仙閣靄沉沉。璇題激流日,珠綴綿清陰。郁穆絲言重,熒煌臺座深。風張丹戺翮,月弄紫庭音。眾彩結不散,孤英跂莫尋。浩歌在西省,經(jīng)傳恣潛心。 ◎把釣待秋風,出自唐朝杜甫詩《送裴二虬尉永嘉》:孤嶼亭何處,天涯水氣中。故人官就此,絕境與誰同。隱吏逢梅福,游山憶謝公。扁舟吾已僦, 把釣待秋風。 ◆桑愉(1929~1979),字保松,又作寶松,江蘇揚州人。揚州當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揚州印壇代表人物,與羅叔子、孫龍父合稱為江蘇“印壇三宿”。高二適曾賦長歌贊之“金陵印人吾皆識,晚得揚州桑阿松,刀法超奇篆法古,羨君功深愈從容?!绷稚⒅卜浅P蕾p桑愉的才華,贈詩云:“搜取精靈夸上流,佩觿雅欲自封侯,深剜淺刻尋常事,贏得聲名兩字留。”據(jù)《桑寶松印譜》,桑愉治印逾千方,得其印者有趙樸初、沙孟海、陸儼少、程十發(fā)、周哲文、羅叔子、王冬齡等。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并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閑人,晚號瓶庵居士。江蘇常熟人,咸豐六年(1856)狀元,晚清重臣。先后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戊戌政變后,罷官歸鄉(xiāng)。卒后追謚文恭。其學通漢宋,文宗桐城,詩近江西,工詩,間作畫,書法遒勁,為同、光年間書法第一家。著有《瓶廬之詩文稿》、《翁文恭公日記》等。 ◆譚大經(jīng)(1882~1954),原名經(jīng),排行老大,遂名大經(jīng),字亦緯,又作一葦,江蘇揚州人。譚大經(jīng)能詩,亦精通圍棋,為冶春后社成員。譚大經(jīng)的篆書以長勢取姿,圓潤通暢,字形均衡、自然,而又飄逸舒展。凌紹祖在原載臺灣《揚州鄉(xiāng)訊》的《〈惜馀春軼事〉讀后記》中云:譚大經(jīng)之篆書與卞綍昌之漢隸、王景琦之真楷、卞斌孫之大草堪稱“近代揚州書壇四絕”。 ◆包契常(1877~1967),名曙,字玉持,別號蒙道人,江蘇鎮(zhèn)江人。清末民初書法名家,光緒貢生,曾任兩淮場運食商事所文牘,四體皆能,尤擅隸善碑。 ◆鄧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避仁宗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后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人。清代碑學書家巨擘,擅長四體書,少好篆刻,客居金陵大收藏家梅镠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尤長于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書刻自給,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京,以書法響譽書壇,后在兩湖總督畢沅處做了三年幕僚。曾向包世臣授書三年,并示其書法要訣,曰:“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其好友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曾寫聯(lián)贊曰:茅屋八九間釣雨耕煙須信富不如貧貴不如賤;竹書千萬字灌花釀酒益知安自宜樂閑自宜清。歷代書家對其評價甚高:劉墉,“千數(shù)百年無此作矣?!辈芪嫩按私细呤苦囅壬?,其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包世臣《藝舟雙楫》,神品第一。趙之謙,“國朝人書以山人為第一,山人以隸書為第一;山人篆書筆筆從隸書出,其自謂不及少溫當在此,然此正自越少溫,善易者不言易,作詩必是詩,定知非詩人,皆一理?!鄙趁虾!督倌甑臅鴮W》,“清代書人,公推為卓然大家的,不是東閣學士劉墉,也不是內閣學士翁方綱,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鄧石如?!?/font> ◆陳從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別號梓室,自稱梓翁。浙江杭州人,中國著名古建筑園林藝術專家,同濟大學教授,擅長文、史、兼工詩詞、繪畫。著有《說園》等。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自稱板橋居士,江蘇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他是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是“揚州八怪”之一。曾歷官河南范縣、山東濰縣知縣,有惠政。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其中畫竹成就最高。他的詩清新脫俗,樸實潑辣,著有《板橋全集》。 ◆劉溎年(1822~1891),字樹君,號蜀生,順天大城(今屬河北)人。清咸豐十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任惠州知府、潮州知府、廣州知府。光緒年間,劉溎年罷官,后居揚州“約園”。著有《三十二蘭亭室詩存》、《約園詞》、《寄漁詞話》,另總編《惠州府志》。 ◆程夢星(1678~1747),字伍喬,又字午橋,號汛江,又號茗柯、香溪、杏溪。安徽歙縣人??滴跷迨荒辏?712)進士,選庶吉士。后以母喪歸,不復出。居揚州“策園”,與名流以詩酒相往還。著有《今有堂詩集》、《茗柯詞》,編有《平山堂小志》、《江都縣志》、《兩淮鹽法志》,另有《李義山詩集箋注》、《詞調備考》。 ◆王柏齡(1889~1942),字茂如,江蘇江都縣(今揚州市)人,國民黨黨政軍元老,陸軍上將。光緒十五年,王柏齡出生于江都縣望族,少讀家塾,后求學于南京江蘇陸軍小學、保定北洋陸軍速成學堂、日本振武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國學生第十期畢業(yè)。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云南講武堂炮科科長,教育長。1924年1月實際主持籌劃創(chuàng)建黃埔軍校,黃埔軍校教授部主任,首任教育長,校軍參謀長,黃埔軍校教導師中將師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一師師長,第一軍副軍長,代軍長,北伐軍總預備隊指揮官。長江要塞司令,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授部主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王柏齡與蔣介石關系非同一般,一直是蔣介石的親信和摯友,兩人在保定軍校同期學習,后一同赴日留學,且同學炮科??箲?zhàn)時期他擔任蔣介石的軍事顧問,1942年8月病逝于成都。王柏齡的揚州故居在淮海路42號內,分東中西三路,現(xiàn)存中西兩路,分別為民居和“憩園”飯店。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長于江蘇揚州。中國現(xiàn)代詩人、散文作家。曾求學于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北京大學哲學系,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師范、江蘇省立第八中學、清華大學中文系,所著合編為《朱自清全集》。 ◆尹繼善(1695~1771),章佳氏,字元長,號望山,滿洲鑲黃旗人,大學士尹泰之子,清朝大臣。雍正元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任云南、川陜、兩江總督,文華殿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協(xié)理河務,參贊軍務。著有《尹文端公詩集》十卷,參修《江南通志》。 ◆金兆燕(1719~1791),字鐘越,一字棕亭,別號蕪城外史、蘭皋生,安徽全椒人。乾隆朝著名詩人、戲曲家,工詩詞駢文,尤精元人院曲。他是吳敬梓表兄金矩之子,幼稱神童與張鵬翀齊名。乾隆初年,為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幕僚,任揚州府學教授,與吳敬梓交好,將《儒林外史》刊刻印行。乾隆三十一年(1766)中進士,任國子監(jiān)博士。著有《棕亭古文鈔》十卷,《駢體文鈔》八卷,《詩鈔》十八卷,《詞鈔》七卷,總名《國子先生集》。 ◆伊秉綬(1754~1815),字祖似,號墨卿,晚號默庵。福建汀州(今三明市寧化縣)人,故又稱“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舉人,五十四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后擢員外郎,受大學士朱珪與紀曉嵐賞識,拜紀為師,又拜劉墉為師學書法。嘉慶四年任惠州知府,因與兩廣總督吉慶有隙,被謫戍軍臺,昭雪后升為揚州知府,以“廉吏善政”著稱。嘉慶七年(1802),因父喪,伊秉綬去官奉棺回鄉(xiāng),揚州萬民灑淚送別。后揚州人為仰慕其遺德,在“三賢祠”(祀歐陽修、蘇軾、王士禎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綬,改稱“四賢祠”。伊秉綬喜繪畫、治印、工書,尤精篆隸,質樸渾厚,氣勢雄強,與鄧石如并稱大家,著《留春草堂集》。 ◆徐兆裕,生卒不詳,字理庵,方地山二舅。其精于考證,咸豐戰(zhàn)亂后,府學樂器全失,賴其援引古籍一一恢復。凡揚州義舉皆踴躍當先,為時人所贊。 ◆劉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號海翁,江蘇常州人?,F(xiàn)代杰出畫家、美術教育家,1912年與烏始光、張聿光等創(chuàng)辦上海圖畫美術院(上海美術??茖W校),任校長。1949年后任南京藝術學院院長。早年習油畫,蒼古沉雄,兼作國畫,線條有鋼筋鐵骨之力。后潛心于潑墨法,筆飛墨舞,氣魄過人。晚年運用潑彩法,色彩絢麗,氣格雄渾。歷任南京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教授,上海美術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顧問。 ◆徐洪(?~714),字彥伯,以字行,唐朝兗州瑕丘人。七歲能為文,河北道安撫大使薛元超推薦他,“對策高第”(成績優(yōu)良)。調永壽尉,蒲州司兵參軍。時司戶韋暠善判(審定文書),司士李亙工書(書法),而彥伯屬辭(詞章),稱“河東三絕”。屢遷給事中,與張說、劉知幾、徐堅等人預修《三教珠英》。武后時,授予“宗正卿”,針對告密之風,寫《樞機論》,闡述“多言”之害,力主“慎言”。中宗李顯時,晉升為給事中、太常少卿;后出任州刺史,入京為“修文館學士”,后辭歸致仕。 ◆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唐朝著名詩人,有“詩圣”之稱,詩文以寫實著稱,被稱為“詩史”。因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又因曾搭草堂居長安城外的少陵,也稱杜少陵、杜草堂。著有《杜工部集》。 ◆黃履暹,生卒不詳,字仲升,號星宇,徽州籍鹽商,是當時俗稱“四元寶”之一的“二元寶”。乾隆二十二年(1757)得乾隆賜予“奉宸苑卿銜”的虛銜嘉獎。
◎二分明月樓,以詩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而得名。為清朝道光年間員氏始建,光緒年間為大鹽商(食商)賈頌平購得。園中有山林一區(qū)、長樓七間,樓上懸清朝錢詠書題"二分明月樓"匾。樓欄虛設,設美人靠;樓頂飛檐翹角,取勢空靈。園東有黃石假山,拾級登東閣全園有山有水,然水意涵蓄,達到了眼無神有的境界,是揚州私家園林"旱園水做"的典范之作。鹽商分場商(生產(chǎn))、運商(運輸)、食商(將食鹽銷往鹽棧,供應居民及醬園等行業(yè))。 ◎桃花飛綠水,出自唐朝李白詩《宿巫山下》:昨夜巫山下,猿聲夢里長。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懷宋玉,訪古一沾裳。 ◎野竹上青霄,出自唐朝杜甫詩《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其一: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谷口舊相得,濠梁同見招。平生為幽興,未惜馬蹄遙。 ◎林外鐘來知寺遠,據(jù)說是五代南唐詩人李中的詩句,但未能查到出處。李中,字有中,江西九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920~974年在世。仕南唐為淦陽宰?!侗淘萍啡?,今編詩四卷。 ◎柳邊人歇待船歸,出自唐朝溫庭筠詩《利州南渡》:澹然空水對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數(shù)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利州,唐代屬山南西道,治所在今四川廣元市,嘉陵江流經(jīng)該縣西北,故稱南渡。 ◆溫庭筠(yún)(約812~866),晚唐詩人、詞人。本名岐,藝名庭筠,字飛卿,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縣)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監(jiān)(jiàn)助教。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濃艷精致,內容多寫閨情。詞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被尊為“花間詞派”鼻祖?,F(xiàn)存詞七十余首,著有《花間集》。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