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344-386),字子敬,東晉瑯琊人。祖籍山東臨沂,生于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以行、草書聞名于世。王獻之幼年隨父王羲之學習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創(chuàng)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圣”,與其父并稱為“二王”。以下僅選錄部分書法作品,與博友諸君共賞。
小楷《洛神賦》(殘本)十三行
《洛神賦》是王獻之的小楷作品,原跡已不復存在。今傳宋·賈似道(1213-1275)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稱“碧玉十三行”。《十三行》體勢秀逸,筆致灑脫,從中可以看出,王獻之的楷書筆法不再帶有隸意,字形也由橫勢變?yōu)榭v勢,楷書風格完全成熟。
小楷《十三行》字體放大
《相迎帖》
釋文:相迎終無復日,凄切在心,未嘗暫掇。一日臨坐,目想勝風。但有感慟,當復如何? 常謂人之相得,古今洞盡此處,殆無恨于懷。但痛神理與此而窮耳。盡此感深,殆無寘處。常恨!況相遇之難,而乖其所同。省告,不覺淚流,既已往矣,亦復何言。獻之。
《更等帖》
《授衣帖》
釋文:獻之死罪。授衣諸感悲情,伏惟哀慕兼慟,痛毒難居。見徐并使君書,承比極勝,但承此兇問,當復大頓耳。比日憂馳,無復意,不審尊體云何?腳及(可)〔耳〕痛氣,得此哀號,何如?先大惡時灸創(chuàng),特不堪此,不乃為患,眠食幾許,使君今地,實難為識. 然所以為識,政在此耳。
《昨日諸愿帖》
《鵝群帖》
《鵝群帖》的墨跡本為紙本。鈐有“叡思東閣”、“項墨林鑒賞章” 、“平生真賞” 、“南華僊史”、“神品”等鑒藏章。其行款、章法皆與刻本一致。逐字地仔細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幾乎每個字都與刻本有出入,不是筆畫形態(tài)上不合,就是字勢上相左,尤其是第二行的“諸”字,第四行的“崇”字,以及第一、六、七行皆出現(xiàn)的“獻之”,居然在筆畫上有增損之別。
《歲盡帖》
【釋文】十二月廿七日具疏,操之、獻之再拜。歲盡無復日,感思兼懷,不自勝,兄亦同之,奈何奈何!奉十二日告,承掾安和,慰馳情。姊、三兄,諸患故爾不損,憂馳。晴快。不審尊體并復何如? 遲復來告,操之故平平,已再服散,冀得力。獻之亦惡,憒勿。謹白。疏不具。操之等再拜。
《姑比日帖》
《永嘉帖》
《不審帖》
《敬祖帖》
《地黃湯帖》
《廿九日帖》
《中秋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