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膾:指切得很細的肉。炙:烤熟的肉。原意是指美味的東西人人愛吃。比喻人人都稱贊的事物。
【典故】
曾參和他的父親曾皙都是孔子的弟子。曾皙很喜歡吃羊棗。曾參是個孝子,父親去世以后,為了哀悼父親,他便不忍心再吃羊棗。
后來,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種好吃?”
孟子答道:“當然是膾炙呀!”
公孫丑又問:“那么,曾參為什么吃膾炙而不吃羊棗呢?”
孟子答道:“膾炙是大家都喜歡吃的,羊棗只是別人喜歡吃的,是曾皙的特別嗜好。父母的名字應該避諱,而姓卻不必避諱,因為姓是大家共有的,名卻是他獨自一個人的。因此,曾參吃膾炙而不吃羊棗?!?br> 從此便有了“膾炙人口”這個成語,后來演變成比喻人人贊美和稱頌的好詩文。
【出處】
五代·王定?!短妻浴ぞ硎ず⒉挥?/span>》:“李濤,長沙人也,篇詠甚著,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皆膾炙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