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張松溪傳
曹
秉仁《寧波府志》,載張松溪傳。其文云: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張三豐。三豐為武當?shù)な?,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夢元帝授之?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余,遂以絕技名于世。由三豐而后,至嘉靖時,其法遂傳于四明,而松溪為最著。松溪為人,恂恂如儒者,遇人恭敬,身若不勝衣,人求其
術(shù),輒遜謝避去。時少林僧以拳勇名天下,值倭亂,當事召僧擊倭,有僧七十輩,聞松溪名,至鄞求見。松溪蔽匿不出,少年慫恿之,試一往。見諸僧方較技酒樓
上,忽失笑,僧知其松溪也,遂求試。松溪曰:必欲試者,須召里正約,死無所問。許之,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躍來蹴,松溪稍側(cè)身,舉手送之,其僧如飛丸隕空,
墜重樓下,幾斃,眾僧始駭服。嘗與諸少年入城,諸少年閉之月城中,羅拜曰:今進退無所,幸一試之。松溪不得已,乃使諸少年舉園石可數(shù)百斤者累之,謂曰:“
吾七十老人無所用,試供諸君一笑可乎?!迸e右手側(cè)面劈之,三石皆分為兩,其奇異如此。松溪之徒三四人,葉近泉為之最。得近泉之傳者,為吳崐山、周云泉、單
思南、陳貞石、孫繼槎,皆各有授受。崐山傳李天目、徐岱。天目傳余波仲、陳茂宏、吳七郎。云泉傳盧紹岐。貞石傳夏枝溪、董扶輿。繼槎傳柴玄明、姚石門、僧
耳、僧尾。而思南之傳,則有王征南。征南,名來咸,為人尚義,行誼修謹,不以所長炫人。蓋拳勇之術(shù)有二,一為外家,一為內(nèi)家。外家則少林為盛,其法主于搏
人。而跳踉奮躍,或失之疎,故往往得為人所乘。內(nèi)家則松溪之傳為正,其法主于御敵,非遇困厄則不發(fā),發(fā)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故內(nèi)家之衛(wèi)為尤善。其搏人必
以其穴,有暈穴、有啞穴、有死穴,相其穴而輕重擊之,毫無發(fā)爽者。其尤秘者,則有敬、緊、徑、勁、切五字訣,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蓋此五字不以為用,而所
以神其用,猶兵家之仁、信、智、勇、嚴云。
第三節(jié)
王征南墓志
有
清以前,書武技者,無內(nèi)外家之分。自黃黎洲先生為王征南作墓志銘,始指定少林為外家,武當為內(nèi)家。黃之文云: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
之。有所謂內(nèi)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yīng)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于宋之張三豐。三豐為武當?shù)な浚兆谡僦?,道梗不得進,夜夢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
賊百余。三豐之術(shù),百年以后,流傳于陜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從王宗受之,以此教其鄉(xiāng)人,由是流傳于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
四明葉繼美、近泉為之魁,由是流傳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傳者,為吳崐山、周云泉、單思南、陳貞石、孫繼槎,皆各有授受。崐山傳李天目、徐岱。天目傳余波
仲、吳七郎、陳茂宏。云泉傳盧紹岐。貞石傳董扶輿、夏枝溪。繼槎傳柴玄明、姚石門、僧耳、僧尾。而思南之傳,則為王征南。思南從征關(guān)白,歸老于家,以其術(shù)
教授。然精微所在,亦深自秘惜,掩關(guān)而理,學(xué)子皆不得見,征南從樓上穴板窺之,得梗概。思南子不肖,思南自傷身后莫之經(jīng)紀。征南聞之,以銀巵數(shù)器,奉為美
檟資,思南感其義,始盡以不傳者傳之。征南為人機警,得傳之后,絕不露圭角,非遇甚困則不發(fā)。值夜出偵事,為守兵所獲,反接廊柱,數(shù)十人轟飲守之。征南拾
碎瓷偷割其縛,探懷中銀望空而擲,數(shù)十人方爭攫取,征南遂免出,數(shù)十人追之,皆踣地匍匐不能起。行數(shù)里,迷道田間,守望者又以為賊也,聚眾圍之。征南所
向,眾無不受傷者。歲暮獨行,遇營兵七八人挽之負重,征南苦辭求免,不聽。征南至橋上棄其負,營兵拔刀擬之,征南手格,而營兵自擲仆地,鏗然刀墜,如是者
數(shù)人,最后取其刀投之井中。營兵索綆出刀,而征南之去遠矣。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暈穴、啞穴,一切如銅人圖法。有惡少侮之者,為征南所擊,其人數(shù)日不
溺,踵門謝過,乃得如故。牧童竊學(xué)其法,以擊伴侶,立死。征南視之曰:“此暈穴也,不久當蘇。”已而果然。征南任俠,嘗為人報仇,然激于不平而后為之。有
與征南久故者,致金以仇其弟,征南毅然絕之曰:“此以禽獸待我也。”征南名來咸,姓王氏,征南其字也。自奉化來鄞。祖宗周,父宰元,母陳氏,世居城東之車
橋。至征南而徒同岙。少時隸盧海道若騰,海道較藝給糧,征南嘗兼數(shù)人,直詣行部。征南七矢破的,補臨山把總。錢忠介公建閫以中軍統(tǒng)營事,屢立戰(zhàn)功,授都督
僉事副總兵官。事敗,猶與華兵部勾致島人,藥書往復(fù)。兵部受禍,仇首未懸,征南終身菜食以明其志,識者哀之。征南罷事家居,慕其才藝者,以為貧必易致,營
將皆通殷勤,而征南漠然不顧,鋤地擔糞,若不知其長有易于求食者在也。一日遇故人,故人與營將同居,方延松江教師講習武藝。教師踞坐彈三弦,視征南麻巾缊
袍若無見。故人為言征南善拳法,教師斜睨之曰:“若亦能此乎?”征南謝不敏。教師軒衣張眉曰:“亦可小試之乎?”
征南固謝不敏,教師以其畏己也,強之愈力。征南不得已而應(yīng),教師被跌,請復(fù)之,再跌,而血流被面,教師乃下拜,贄以二縑。征南未嘗讀書,然與士大夫談?wù)摚?則蘊藉可喜,了不見其為粗人也。予嘗與之入天童,僧山焰有膂力,四五人不能掣其手,稍近征南,則蹶然負痛。征南曰:“今人以內(nèi)家無可眩曜,于是以外家攙入
之,此學(xué)行當衰矣,因許敘其源流。忽忽九載,征南以哭子死。高辰四狀其行,予求志之。生于某年丁巳三月五日,卒于某年己酉二月九日。年五十有三,娶孫氏。
子二人,夢得前一月殤,次祖德。以某月日葬于同岙之陽。銘曰:“有技如斯,而不一施。終不鬻技,其志可悲。水淺山老,孤墳孰保。視此銘章,庶幾有考。”
第四節(jié)
王征南內(nèi)家拳法
黎
州季子黃百家之述內(nèi)家拳法云:自外家至少林,其術(shù)精矣。張三豐既精于少林,復(fù)從而翻之,是名內(nèi)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王征南先生,從學(xué)于單思南,而
獨得其全。余少不習科舉業(yè),喜事甚,聞先生名,因裹糧至寶幢學(xué)焉。先生亦自絕憐其技,授受甚難其人,亦樂得余而傳之。居室欹窄,習余于其旁之鐵佛寺。其拳
法有應(yīng)敵打法色名若干(長
拳滾砍、分心十字、擺肘逼門,迎風鐵扇、異物投先、推肘補陰、彎心杵筋、舜子投井、剪腕點節(jié)、紅霞貫日、烏云掩月、猿猴獻果、綰肘裹靠、仙人照掌、彎弓大
步、兌換抱月、左右揚鞭、鐵門閂、柳穿魚、滿肚疼、連枝箭、一提金,雙架筆、金剛跌、雙推窗,順牽羊、亂抽麻、燕抬腮、虎抱頭、四把腰等法);穴法若干(死穴、啞穴、暈穴、咳穴、膀胱、蝦蟆、猿跳、曲池、鎖喉、解頤、合谷、內(nèi)關(guān)、三里諸穴);所禁犯病法若干(懶散、遲緩、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軟腿、脫肘、截拳、扭臀、曲腰、開門捉影、雙手齊出)。而其要則在乎練,練既熟,不必顧盼擬合,信手而應(yīng),縱橫前后,悉
逢肯綮。其練法,有練手者三十五(斫、削、科、磕、靠、擄、逼、抹、芟、敲、搖、擺、撤、鐮、囂、兜、搭、剪、分、挑、綰、沖、鉤、勒、耀、兌、換、括、起、倒、壓、發(fā)、插、削、釣);練步者十八(前馳步、后馳步、碾步、沖步、撒步、曲步、蹋步、斂步、坐馬步、釣馬步、連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追步、逼步、斜步、絞花步)。
而總攝于六路與十段錦之中,有歌訣。其六路歌曰:“佑神通臂最為高,斗門深鎖轉(zhuǎn)英豪。仙人立起朝天勢,撒出抱月不相饒。揚鞭左右人難及,煞錘沖擄兩翅搖。
”其十段錦歌曰:“立起坐山虎勢,回身急步三追。架起雙刀斂步,滾斫進退三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歸營寨。紐拳輾步勢如初,滾斫退歸原路。入步韜在前
進,滾斫歸初飛步。全雞獨立緊攀弓,坐馬四平兩顧?!鳖櫰湓~皆隱略難記,余因各為詮釋之,以備遺忘。詮六路曰:斗門,左膊垂下,拳拳相對為斗門;右足踝前
斜靠左足踝后,名連枝步;右手以雙指從左拳鉤進復(fù)鉤出,名亂抽麻;右足亦隨右手向左足前鉤進復(fù)鉤出,作小蹋步還連枝;通臂,長拳也,右手先陰出長拳,左手
伏乳,共四長拳。足連枝。隨長拳微搓挪左右。凡長拳要對直,手背向內(nèi),向外者即病,中截法拳;仙人朝天勢,將左手長拳往右耳后向左前斫下伏乳,左足搓左,
右手往右耳后向右前斫下,鉤起擱左拳背,拗右拳正當鼻前,似朝天勢。右足跟劃進襠前,橫向外靠,左足尖如丁字樣,是為仙人步;凡步俱蹲矬,直立者病,法所
禁;抱月,右足向右至后大撒步,左足隨轉(zhuǎn)右,作坐馬步。兩拳平陰相對,為抱月。復(fù)搓前手還斗門,足還連枝,仍四長拳。斂左右拳,緊叉當胸,陽面右外左內(nèi),
兩肘夾脅;揚鞭,足搓轉(zhuǎn)向后,右足在前,左足在后,右足即前進追步。右手陽發(fā),陰膊直肘平屈,橫直如角尺樣。左手扯后,伏脅一斂,轉(zhuǎn)面左手亦陽發(fā)陰膊,左
足進同上;煞鎚,左手平陰屈橫,右手向后兜至左掌,右足隨右手齊進至左足后;沖擄,右手右后翻身直斫,右足隨轉(zhuǎn)向后,左足揭起,左拳沖下著左膝上,為釣馬
步。此專破少林摟地挖金磚等法者。右手擄左肘,左手即從右手內(nèi)豎起,左足上進逼步,右足隨進,后仍還連枝,兩手仍還斗門;兩翅搖,兩手搖擺,兩足搓右做坐
馬步,兩拳平陰著胸。先將右手掠開,平直如翅,復(fù)收至胸,左手亦然。詮十段錦曰:坐山虎勢,起斗門,連枝足搓向右,做坐馬。兩拳平陰著胸;急步三追,右手
撒開轉(zhuǎn)身,左手出長拳,同六路。但六路用連枝步,至搓轉(zhuǎn)方右足在前,仍還連枝步。而此用進退斂步,循環(huán)三進;雙刀斂步,左膊垂下,拳直豎當前。右手平屈向
外,搓左足內(nèi)兩足緊斂步;滾斫進退三回,將前手抹下,后手斫進,如是者三進三退。凡斫法上圓中直下仍圓,如鉞斧樣;分身十字,兩手仍著胸,以左手撒開,左
足隨左手出,右手出長拳,循環(huán)三拳。右手仍看胸,以右手撒開,左足轉(zhuǎn)面。左手出長拳,亦循環(huán)三拳;架刀斫歸營寨,右手復(fù)叉左手內(nèi),斫法同前滾斫法,但轉(zhuǎn)面
只三斫,用右手轉(zhuǎn)身;紐拳碾步,拳下垂,左手略出,右手下出上進,俱陰面。左足隨左手,右足隨右手搓挪,不轉(zhuǎn)面兩紐;滾斫退歸原路,左手翻身三斫,退步;
韜隨前進,左手平著胸,略撒開,平直。右手覆拳兜上,至左手腕中止。左足隨左手入,斂步翻身。右手亦平著胸,同上;滾斫歸初飛步,右手斫后,右足搓挪;金
雞獨立緊攀弓,右手復(fù)斫,左足搓轉(zhuǎn),左拳自上至下,左足釣馬進半步,右足隨還連枝,即六路拳沖釣馬步;坐馬四平兩顧,即六路兩翅搖擺,還斗門,轉(zhuǎn)坐馬搖
擺。六路與十段錦多相同處,大約六路練骨使之能緊,十段錦緊后又使之放開。先生見之笑曰:“余以終身之習,往往猶費追憶。子一何簡捷若是乎?雖然,子藝自此不精矣!”先生之所注意,獨喜自負。迥絕乎凡技之上者,則有盤斫。拳家惟斫最重。斫有四種,滾斫、柳葉斫、十字斫、雷斫,而先生另有盤斫,則能以斫破斫,此則先生熟久智生,劃焉心開,而獨創(chuàng)者也。方余之習拳于鐵佛寺也,琉璃慘淡,土木猙獰。余與先
生演肄之余,濁酒數(shù)杯,團欒繞步,候山月之方升,聽溪流之嗚咽。先生談古論今,意氣慷慨,因為余兼及槍刀劍鉞之法曰:“拳成此外不難矣,某某處即槍法也,
某某處即劍鉞法也”,以至卒伍之步伐,陣壘之規(guī)模,莫不淋漓傾倒。曰:“我無傳人,我將盡授之子?!庇鄷r鼻端出火,興致方騰,慕睢陽、伯紀之為人,謂天下
事必非齷齪拘儒之所任,必其能上馬殺敵,下馬勤王,始不負七尺于世。當是時,西南既靖,東南亦平,四海晏如,此真挽強二石不若一丁之時。家大人見余斫弛放
縱,恐遂流為年少狹邪之徒,將使學(xué)為科舉之文。而余見家世飄零,當此之時,技即成而何所用?亦
遂自悔其所為,因降心抑志,一意夫經(jīng)生業(yè)。擔簦負笈,問途于陳子夔獻、陳子介眉、范子國文、萬子季野、張子心友等,而諸君子適亦俱在甬南。先生入城時,嘗
過余齋,談及武藝事,猶為余諄諄愷切曰:“拳不在多惟在熟,練之純熟,即六路亦用之不窮,其中分陰陽止十八法,而變出即有四十九?!庇衷唬骸叭缃g花槌。
左右中前后皆到,不可止顧一面。”又曰:“拳亦由博而歸約,由七十二跌(即長拳滾斫分心十字等打法名色)、三十五掌(即斫、削、科、磕、靠等)以至十八(即六路中十八法),由十八而十二(倒、換、搓、挪、滾、脫、牽、綰、跪、坐、撾、拿),由十二而總歸存心之五字(敬、緊、徑、勁、切),
故精于拳者,所記止有數(shù)字?!庇鄷r注意舉業(yè),雖勉強聽受,非復(fù)昔日之興會。而先生亦且貧病交纏,心枯容悴而憊矣。今先生之死止七年,吾鄉(xiāng)盜賊亦相蟻合,流
離載道,白骨蔽野。此時得一桑懌足以除之,而二三士子猶伊吾于城門畫閉之中。當事者命一二守望相助等題,以為平盜之政;士子摭拾一二兵農(nóng)合一之語,以為經(jīng)
濟之才。龍門子秦士錄曰:“使弼在必當有以自見。”言念先生竟空槁三尺篙下,寧不惜哉!嗟乎,先生不可作矣。念當日得先生之學(xué),即豈敢謂遂有關(guān)于匡王定霸之略,然而一障一堡,或如范長生、樊雅等保護鄉(xiāng)間,自審諒庶幾焉。亦何至播徙海濱,擔簦四顧,望塵起而無遁所如今日乎!則昔以從學(xué)于先生而悔者,今又不覺甚悔夫前之悔矣。先生之術(shù),所授者惟余。余既負先生之知,則此術(shù)己為廣陵散矣,余寧忍哉!故特備著其委屑,庶后有好事者,或可因是而得之也。雖然,木牛流馬,諸葛書中之尺寸詳矣,三千年來,能復(fù)用之者誰乎?
謹
案各節(jié)文獻所載,言張三豐所傳拳法為內(nèi)家拳,迄無稱太極拳者,而姿勢名稱亦且大異。言太極拳為張三豐為傳者,惟楊氏舊譜太極拳論后附記云:“此系武當山張
三豐老師遺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痹陉愂先V,則云為其遠祖所自創(chuàng)。其另有與楊氏相同之譜,則以通家之誼,或系反得之楊氏者,故其
辭字相同,而附記亦如此云云也。武禹襄之甥李亦畬先生《序太極拳》云:“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蓋武氏學(xué)自陳溝,陳溝之譜,無張三豐所傳之說,而武氏亦未
承認為陳氏所自創(chuàng)。觀李自序云:“從母舅學(xué)習此技,口授指示,不遺余力”,竊疑武氏并譜亦無之。李跋又云:“得譜于舞陽縣鹽店”,可知李之譜非武氏所傳
者,武氏所傳,為口授耳。然則張三豐傳太極拳之說,僅見于楊氏譜之附記,而楊氏之附記,必別有所據(jù)矣。近人致疑于此,考據(jù)成秩,迄無究竟,皆未論及宋氏太
極功之譜,蓋未見之,無怪其然也。余于宋譜之記載,而信證其不誤。以宋譜所記,非為張三豐之太極十三式,乃敘其所學(xué)之三世七,而旁及他派耳。楊氏附記云
云,或聞此耶?詰者曰:“宋氏譜一手抄本耳,何足為據(jù)?”曰:各家拳譜,皆手抄本,往昔印行者甚少,且有禁令,如言不足據(jù),則皆不足據(jù)耳,豈獨宋譜耶!且治考據(jù)學(xué)者,以博為其道也,如以印者為真,抄者為假,斯妄人矣。余見宋譜,已逾二十年,而許氏《太極拳勢圖解》之編著,在民國八年,亦已根據(jù)宋譜列論。宋書銘氏之名,著稱燕京,于時已十余載,昊鑑泉諸先輩,胥入其門稱弟子,彰彰之跡,豈容假借!第
宋氏沒而其道無傳,后學(xué)不知,故致疑張三豐所傳之說為無據(jù)耳,因并妄斷三世七等拳法為虛偽,是不惟未見宋氏拳譜,且不知有宋書銘其人與事跡也,考據(jù)云乎
哉。由此證知張三豐創(chuàng)傳拳法為不妄。在私家記載,則有太極十三式,志傳所稱,則有內(nèi)家拳,蓋其所能之拳法或甚多,而傳世者,人僅知此二種。今則內(nèi)家拳法已
失其真,惟太極十三式尚流播于世,有幸有不幸也。茲篇采內(nèi)家拳法有關(guān)之傳記以實文獻,亦不妄源淵之意耳。
第四章
太極拳名著
第一節(jié)
太極拳論“附注”
一舉動:舉動者,舉手動足也。太極拳以動為用,一動無有不動。叉一為數(shù)之始,雖微動、略動,皆謂之一舉動,胥宜合乎規(guī)矩,不得以小而忽之也。
周身俱要輕靈:周身,全體也;俱,皆也;輕靈,指不重滯而言。拳式開始后,由一舉動以至于無窮動作法式,全體皆毫不重滯,舒暢自然也。
尤須貫串:尤,更也。貫串,連接不斷也。言練習拳式,既要全體無滯,更須連接不斷,則始終輕靈,無絲毫重滯間斷參于其間。一式如此,式式作如此觀也。
氣宜鼓蕩:鼓蕩,震動也。氣由呼吸之壓提升縮,以運動臟腑,使之與體外各式動作合拍,則內(nèi)外一致,可以助長體力及內(nèi)勁,故曰氣宜鼓蕩也。但如著意努力為之,而離乎輕靈自然之規(guī)矩,則不徒無益,反生大害矣。
神宜內(nèi)斂:神,精神之現(xiàn)于外者也,如興奮則趾高氣揚,萎靡則垂頭喪氣,皆神現(xiàn)于外之表示。練拳式時,多有昂首張胸,以示勇武,或心馳外物,而不專一。斂,收也。言外馳之神,宜收斂于內(nèi),猶求其放心之意。
毋使有缺陷處:毋,勿也。缺陷,破損不完整也。輕靈貫串,智慧之敏捷使然,鼓蕩為氣之充,內(nèi)斂乃神之用。凡此所指,皆勿使有破缺損陷之處,不僅以姿勢為言也。
毋使有凸凹處:凸凹,不平之貌。太極拳之運動,如環(huán)無端,如有凸凹之處,則失之矣。
毋使有斷續(xù)處:斷續(xù)者,斷而復(fù)續(xù)也。太極拳無一式停止斷絕,而再接下式之處。各式脈絡(luò)互通,一氣呵成,故取象乎太極一圖。如有斷續(xù),義既無取,更何所象乎?
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
言意、氣、勁三者運行之路線也。根,本也。腳,足底也。語云:“至人息以踵”,由踵而生,上發(fā)于腿也。主宰于腰者,以腰脊為全體之主宰也,人體之棟柱,厥
惟脊骨,四肢附焉,起落進退,俯仰轉(zhuǎn)折,全賴于腰。脊骨之附著,上實下虛,實者為心胸,虛者為腰腹,以虛靈之故,乃能主宰全體而運用之也。形于手指者,循
腰脊至于肩,至于肘,而腕,而掌,達于手指也。太極拳之運動,以虛靈為本,然若漫然為之,無所主宰,勢必浮靡散渙,喪其本真。故必有物以提其綱領(lǐng),豎其線
路,由腳至手指,其內(nèi)聯(lián)系貫通,如響斯應(yīng),有澈上澈下一貫到底之妙,乃能周身輕靈,運用自如。否則下停于胯膝,中滯于腰脊,上阻于肩肘,則全無是處矣。
由腳而腿而腰??傢毻暾粴猓?/span>完整,無阻滯無斷續(xù)也。人體之全重,悉支于兩腿,重則不易移動,不能輕靈,今欲使舉重如輕,舍此道而無由。然由腳至腰,如有阻滯有斷續(xù),其內(nèi)勁不完整一氣者,仍無由達,仍不能支配身體使之自如。故曰:“總須完整一氣?!贝艘圆粺┲卦E也。
向前退后,乃得機得勢:向
前退后,拳法自具之動作也。機,要也,時會也。勢,形勢也。拳式之向前退后,為全體之動作,移動全體之重量,而不背上述之道,乃能得其要而不失時會,獲得
制勝之形勢也。反襯不由此道者,其意志為身體狀態(tài)所支配,而不能支配身體之動作,則絕不能得機得勢,即無以達成功之域也。
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散
亂者,不完整也。在習者自身感覺不能輕靈如意,而失機失勢,則謂之散亂也。凡此散亂之病,皆發(fā)于腰腿。發(fā)于腰,則上體笨滯,運用輒乖;發(fā)于腿,則兩腳癡
重,進退無方,故曰:“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也。此言散亂之病,因于不得機得勢,以呼應(yīng)上文完整之利,可以得機得勢。一利一病,全系手腰腿,反復(fù)叮嚀,示人
以真訣,習者其亦知所重矣。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前
文書得機得勢,指向前退后,猶未足以盡也。須知無論若何動作,皆關(guān)于腰腿內(nèi)勁之如何。內(nèi)勁連貫完整,則處處得機得勢;其不連貫完整,腰腿各自為政者,則全
身散亂,向前退后及上下左右之動作,皆不能得機得勢矣,所謂一著錯則全盤榆,故曰:“上下前后左右皆然,以明關(guān)系之重也?!?/span>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此
承上文所列習太極拳之真訣而總括之,恐習者之誤會也。凡上文所言,如周身輕靈貫串、蕩氣斂神,意為之也;毋使有缺陷凸凹斷續(xù)之處,意為之也;由腳而腿而腰
而指,以內(nèi)勁一線貫串,皆意為之也,必存此意,守此法,念茲在茲。意之所至,氣勁隨之,內(nèi)舒暢而外自然,非敷陳于體外,有形可見,有跡可征也。若誤認為
外,勢必專習腰腿,用力將事。世有此拳法,而此太極拳則非是也。故鄭重言之曰:“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也。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上
文言習太極拳之體,自此以次,兼言太極拳之用矣。拳式為法既繁,為意至夥,言其用,則變化萬千,非可指數(shù),然得其要者,一言而終。茲示其綱領(lǐng)曰:動作之向
上者,上之極則必下;向前者,前之極則必后;向左者,左之極則必右,千變?nèi)f化,皆不離此原則,是名之曰開合勁、往復(fù)勁,為各項應(yīng)用法所必具,故不厭其煩而
列舉之也。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寓,
寄也,存也;掀,揭也,提也。意要向上者,泛言拳式拳法之任何向上之一動也。即寓下意者,于向上之動作時,即寄存向下之意,不待向上之勁完畢,而始向下
也。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者,言猶振衣者之掀提衣領(lǐng),而挫折震動;又如策駟者之舉鞭挫折,而生聲響,其用勁可比譬也。于是因挫折之故,其根自斷,乃壞
之極速,而無可疑焉。在拳法之往復(fù)折疊勁,寓折疊于一往一復(fù)之中間,無一式一動無之,蓋其要全在于意要向上時,已存下意,則蓄勁厚而挫折迅速。若向上之勁
畢,始轉(zhuǎn)而向下,則勁薄散不蓄,雖欲掀挫而無從,此即蓄勁如開弓,發(fā)勁如放箭之意也。無論上下左右前后,其意皆同。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虛
實所在,有以力之有無分之者,誤也。太極拳法,全在用意,用意久而漸成自然,稱之為懂勁。凡一動作,有虛有買,先須分晰清楚。如上者為虛,則下者為實;左
者為實,則右者為虛,此對待之虛實也?;蛲髮嵍馓?,或掌虛而臂實,此一處自有之虛實也。若此式之運用為虛,彼式之運用為實;或先虛后買,或先實后虛,或
虛實相間,以至當虛則虛,當實則實;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意之所向,捷若影響,所謂處處總此一虛實也。然非有純功,何能運用適當哉。
周身節(jié)節(jié)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言
周身者,非枝節(jié)為之可以成功也。乃混元一氣,毛發(fā)無遺,若徒練一手一足之能,而得此失彼,如盲者之尚能履,跛者之尚能視者,不足以話此。是必節(jié)節(jié)貫串,如
臂之使掌,掌之使指,萬竅畢開,百骸俱通,無使有絲毫間斷之處也。此承上文虛實宜分清楚之意而言,一言分晰,則枝節(jié)為之,失貫串之旨,故再以節(jié)節(jié)貫串,提
醒耳目,絲毫之間斷尚不可,況枝節(jié)分晰而為之乎。
此論以周身起,以周身終,深得行文照應(yīng)之法。而全篇以貫串及用意兩大手眼示人,如“尤貫貫串”、“須完整一氣”、“周身節(jié)節(jié)貫串”,反復(fù)指示,如“凡此皆是意”、“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鄭重叮嚀;體用悉備,即此是法。
長拳(太極拳亦名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十三式者,掤、(扌履)、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扌履)、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火、水、木、金、土也。
此節(jié)在舊譜即附于前論之后,茲仍之以存其真,文極明淺,毋庸贅注。
第二節(jié)
太極拳經(jīng)(詳注)
太極者,無極而生:太,
大也,至也。極者,樞紐根柢之謂。太極為天地萬物之根本,而太極拳則為各拳之極至也。無極而生者,本于無極也。此拳重在鍛煉精神,運勁作勢,純?nèi)巫匀?,?甚拘于形式,以虛無為本,包羅萬象,故曰無極。然初學(xué)者,究當就有形之姿勢入手學(xué)習,久之,著熟懂勁,始能入于神化之境。
案周廉溪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注云:“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實造化之樞紐,品匯之根柢也。故曰無極而太極,非太極之前復(fù)有無極也?!贝嗽茻o極而生,究有語病。
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變
易物體之位置或動體進行之方向曰動。保存或維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靜。機者,朕兆也,如《陰符經(jīng)》“天發(fā)殺機”之機。夫動靜無端,陰陽無始,太極者,其
樞紐機關(guān)而已。太極拳當行功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未嘗不靜。及其靜也,神明不測,有觸即發(fā),未嘗無動。于動時存靜意,于靜中寓動機,一動一靜,互為其
根,合乎自然,此太極拳術(shù)之所以妙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動,
變動也。動之則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靜之則沖漠無朕,而陰陽之理,已悉具其中矣。太極拳術(shù)當行功時,其各姿勢一動一靜相間。其動者,前后左右上下,均有陰
陽虛實可循,故曰:“動之則分?!逼潇o的姿勢,雖無痕跡可指,然陰陽虛實已具其中,故曰:“靜之則合?!比糇鬟\勁解,則太極之陽變陰合,即物理學(xué)分力合力
之理也。太極拳術(shù)遇敵欲制我時,則當分截其勁為二,使敵力不能直達我身(背勁),所謂動之則分是也。若將敵粘起用提勁,陽之變也。及起須靜以定之,使不得動。或敵勁落空,稍靜即發(fā),利用合勁,陰之合也。倘敵欲發(fā)我,則應(yīng)中心坦然,審候應(yīng)機,靜以俟之,微動即應(yīng)。所謂后人發(fā)先人至是也。
夫道一而己矣:當
混沌未判,鴻蒙未開,本無動靜,何有陰陽。故以虛無為本者,無不合道,天地如是,太極如是,太極拳習至極精處,亦如是也。然此指先天而言,指習拳術(shù)功深進
道者而言,初學(xué)之士,驟難語此也。及乾坤既定,兩儀攸分,有陰陽,始有動靜。則言太極者,不能不就有形象者以講求之。太極拳之分合動靜,合乎陰陽,如動勢
須求開展,運勁務(wù)明虛實,剛則化之,故曰分;柔則守之,故曰合。坤在靜中求動,無為始而有為終,必須伏炁。乾則動中求靜,有為先而無為了,只要還虛。蓋萬
物之理,以虛而受,以靜而成,天地從虛中立極,靜中運機,故混沌開而闔辟之局斯立,百骸固而無極之藏自主,無不從虛靜來也。重陽子曰:“此言大道之原,而
功先于虛靜,虛則無所不容,靜則無所不應(yīng)。”由是觀之,習太極拳者,倘以虛靜為本,則分合變化,自無不如意也。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過,逾也。不及,未至也。隨,無逆也。就,即之也。過與不及,皆為失中,失中則陽亢陰睽,未有能合也。太極拳于屈伸分合等處,運勁過則生頂抗等病,不及則有丟扁等病。欲求不即不離,則應(yīng)隨之而屈,就之而伸,隨機應(yīng)變,毋固毋我。因力于敵,以中為主,而粘連黏隨以就之,自無不合,所謂君子而時中也。案初學(xué)此者,每失之過,迨稍懂勁,則每失之不及,學(xué)者宜審慎之。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人者,敵也。剛,指剛強有力而言。柔者,無抵抗也。走者,化也。柔以承之,變化敵力之方向,不為敵制,故曰走。順者,自由便利也。背者,不自由不便利也。粘者,取制敵人之力也。遇敵施剛力時,我惟順應(yīng)其勢,取而制之,使俯就我之范圍,如以膠著物,故曰粘。太極拳常以小力敵大力,無力御有力,弱勝強,柔制剛,為其主旨。但以常理言之,小固不可以敵大,弱固不可以勝強,柔固難期以制剛。然云敵之勝之制之者,必有其所以制勝之理在。蓋敵力須加吾身,方生效力。茍御制得道,趁其用剛發(fā)動之始,審機應(yīng)變,采取擒獲,使還制其身,則我雖弱,常居制人地位;敵雖強,常居被制地位,難于自由發(fā)展,力雖巨奚益?此老聃“齒敝舌存”之說也,頗合太極拳剛?cè)嶂x,然非好學(xué)深思之士,未足以語此。
動急則急應(yīng),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此言己動作之遲速,當隨敵動作遲速之程度而異,但欲識敵之遲速程度,須先體察敵力之動機,方能因應(yīng)咸宜。何謂動機,周濂溪《通書》有云: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曰“機”;又曰:“機微故幽”,難識如此,設(shè)非功深,不易知也。然茍得其機,敵雖變化萬端,由一本而萬殊,而我則執(zhí)兩用中,扼萬殊使歸一本。審機應(yīng)候,無過不及。敵運動甚速,而我應(yīng)付遲緩,則失之緩;敵勁尚未運到,而我先逆待,或加以催迫,則敵反有機可乘,是謂性急,其弊一也。守一以臨,純?nèi)巫匀?,無絲毫之凝滯矣,故曰,得其一而萬事畢是也。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此言習太極拳者,進功自有一定之程度,而不可躐等躁進也。太極拳之妙,全在用勁(此“勁”字系靈明活潑由功深練出之勁,不可僅作力量解),然勁為無形,必附麗于有形之著,始能顯著。言太極拳者,每專恃善于運勁,而輕視用著,以致習者無從捉摸,有望洋興嘆之慨。虛度光陰,難期進益,較循序漸進者,反事倍功半,不遵守自然之程序故也。昔孔子講學(xué),常因材施施教,故諸門弟子,各得其益。拳術(shù)雖屬小技,然執(zhí)涂人而語以升堂入室之奧,未有能豁然者也。故習此拳者,應(yīng)先模仿師之姿勢。姿勢正確矣,須求各姿勢互相連貫之精神。拳路熟習矣,須求各勢著數(shù)之用法。著熟矣,其用是否能適當。用均得其當矣,其勁是否不落空。勁不落空,是真為著熟。再由推手以求懂勁,研求對手動作之輕重遲速,及勁行之趨向方位,久之自微懂而略懂,進至于無微不覺,無處不懂,方得稱為懂勁。懂勁后,不求用著而著自合,進至無勁非著,無著非勁;漸至不需用著,只需用勁;再至不求用勁,而勁自合。洵至以意運勁,以氣代意,精神所觸,莫之能御,則階及神明矣。是非數(shù)十年純功,曷克臻此。
虛領(lǐng)頂勁:虛,一作須,似宜從虛。虛者,對實之稱,實即窒滯難巧也。頂者,頭頂,亦曰囪門。小兒初生時,此處軟骨未合,常隨呼吸顫動,道家稱為上丹田泥九宮,蓋藏神之府也。佛家摩頂受記,道家上丹田練神?!兑住吩唬骸靶衅渫ィ灰娖淙恕?/span>(庭指天庭,頭頂也;行,神氣流行也;不見其人,虛也);《黃庭經(jīng)》云:“子欲不死修昆侖”(山名喻頭頂),均示人修養(yǎng)之要訣也。夫人之大腦主思想,小腦主運動,而頭頂實首出庶物,支配神經(jīng),為主宰之樞府,其地位重要如此,宜為修養(yǎng)所注重。練太極拳者,向主身心合一,內(nèi)外皆修,精神與肉體二者,同時鍛煉。故用勁時,必運智于腦,貫神于頂,務(wù)使頂上圓光,虛靈不昧,所以煉神也。蓋頭為全身綱領(lǐng),綱從則目張,頭頂懸則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順遂,偶有動作,全身一致,左右前后,無掣肘之虞矣。
氣沉丹田:丹田,穴名。道家謂丹田有三,一居頭頂以藏神;一居中脘以蓄炁;一居臍下以藏精,此指下丹田也(臍下三寸),常用深呼吸,使氣歸納于此,自能氣足神旺?!饵S庭經(jīng)》云:“呼吸廬外入丹田,審能行之可長存?!鄙w常人呼吸短促,每至中脘而回(中脘,橫膈膜也),不能下連此處,因之循環(huán)遲緩,肺力薄弱,不足以排泄腹中炭養(yǎng),血脈不能紅活,于人之壽命,關(guān)系至巨?!独献印吩唬骸疤斓刂g,其猶橐籥乎”,又曰:“虛其心,實其腹?!鄙w吐故納新(吐,吐腹中濁氣;納,吸新鮮空氣也),歸根復(fù)命(根,根蒂,指下丹田命門精氣也。歸復(fù)者,以意逆志于此也),以心意導(dǎo)精氣于下丹田,而施烹煉也,久之自能延年卻病。下丹田為全身重點所在,習拳術(shù)者,沉氣于此,則屹然不動,不易撼倒。但沉者,徐徐而下,在有意無意之間,非若外家之用力下沉,外膨小腹也。倘或不慎,每致腸疝諸癥。日本之靜坐家剛田虎二郎,罹糖尿病逝世,議者疑是努力下丹田所致,非無因也。
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偏,偏頗失中也。倚,倚賴失正也。隱,隱藏。現(xiàn),表現(xiàn)。忽隱忽現(xiàn)者,神明不測也。上指身體姿勢,下指神氣運勁而言。太極虛明中正者也,于姿勢則必中正,于運動若有意無意,使神氣意力,全身貫徹,無過不及,忽隱忽現(xiàn),令人不可捉摸。練習純熟,便易領(lǐng)悟。幾何學(xué)定理,兩點之間,只可作一直線。太極拳上領(lǐng)頂勁,下守重心,周身中正,便無不是處矣。但領(lǐng)守均須含活潑之意,富自然之趣;過于矜持,則神氣凝滯,姿態(tài)呆板,運勁不能虛靈,動生障礙矣,故曰“忽隱忽現(xiàn)”也。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此仍承上文而言。吾隱現(xiàn)無常,敵以吾力在左,思更加重吾左方之力,使失平衡,吾則虛以待之,令敵力落空。敵揣吾右方有力,可以擒制,吾即隱而藏之,虛實易位,隨機善應(yīng),敵更何所施其技?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仰,升。俯,降也。敵欲提吾使上,吾即因而高之;敵欲押吾使下,吾即因而降之,敵遂失其重心,反受吾制矣。因仍變遷,潛移默化,運用之妙,在于一心。
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進,前進也。長,伸舒也。退,后也。促,逼迫也。吾前進時,倘敵順領(lǐng)吾勁時,吾則長身以隨之,使無可退避?;驍吵藙萸斑M,吾即引而伸之,使力到盡頭,自不得再逞。吾若退后,敵力逼來,每致逼促,無路可逃,然退而即進,雖促不促矣?!兑住吩疲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示人遇事當積極進行,不可退縮也。太極拳雖以柔靜為主,但非務(wù)為退避,其佯退者,乃以退為進,非真退也。若竟退時,倘遇敵隨之深入,逼迫不自安矣。又敵退后時,吾進而迫之使愈促。吾退后時,敵力跟來,吾則或俯身折疊,以促其指腕;或旁按臂彎,使敵促迫不安,而不能再進,全在因勢利導(dǎo),不必拘泥也。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羽。翎羽也。加,增之也。落,降也,著也。言善太極功者,感覺敏銳,稍觸即知,稍縱即逝,雖輕如一羽,微如蠅蟲,稍進吾體,亦即知覺。趨避而不令加著也。夫虛靈不昧之謂神,有知覺然后能運動。致虛極,守靜篤。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有不期然而然者,非鍛煉有素,肢體軟靈,富有觸力,未足以語此也。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虛靜則陰陽相合,覺敏則剛?cè)峄撑紕幼?,吾無不知;吾之動作,敵盡難知,拳術(shù)家所向無敵,蓋均由此。孫子曰:“善戰(zhàn)者,無赫赫之功”;又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比瞬恢?,我獨知人,則所向無敵矣。
斯技旁門甚多:泛指他項拳術(shù)而言,雖勢有區(qū)別,流派不同,姿勢各異。
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他種拳術(shù),重力量,尚著法,而不求懂勁,故于機勢妙合、運用靈敏、以靜制動諸訣,概不過問。
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謂力大與敏捷二者,均為天賦能力。
非關(guān)學(xué)力而有所為也:非由學(xué)而能者。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如秤衡秤物,滑車起重,全賴杠桿斜面等理。太極拳以小力勝大力,以無力制有力,與科學(xué)暗合。
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古稱七十曰耄,八十曰耋。年老之人,舉動遲緩,然古之名將,如廉頗等,雖老尚能勝眾,是必不僅恃手足速快已也。
立如平準: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脊背三關(guān),自然得路也。
活似車輪:圓妙莊嚴,靈活無滯,則周身法輪,常轉(zhuǎn)不已矣。
偏沉則隨:偏,指一端也。如吸水機,如撤酒器,使一端常虛,故能引水。如欹器之不堪盈滿,滿則自覆矣。
雙重則滯:有彼我之雙重,有一己之雙重。太極拳以虛靈為本,單重尚且不可,況雙重乎。
每見數(shù)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古云:“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薄兑住吩唬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鄙w言虛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化則無滯耳。善應(yīng)敵者。常制人,而不制于人,而況自為人所制乎。用功雖純,茍不悟雙重之弊,猶未學(xué)耳。
欲避此?。?/span>雙重之病。
須知陰陽:陰陽之解甚多,前已述之,茲不復(fù)贅。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制敵勁時謂之粘,化敵勁時謂之走。制而化之,化而制之;制即化,化即制也。
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知彼己之剛?cè)崽搶?,則陰陽互為消長。以虛濟盈,而不失其機,斯真懂勁。
懂勁后,愈練愈精:反襯不懂勁,則愈練愈不精也。
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懂勁后,能自揣摩,默而識之,有余師矣。
本是舍己從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隨機應(yīng)變,不拘成見。
多誤舍近求遠:不知機而妄動者,動則得咎。
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區(qū)別甚微,人易謬誤。
學(xué)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古人云:“獲得真訣好用功?!逼埐辉敒楸鎰e,則真妄費工夫矣。
第六章 太極拳術(shù)語釋義
第一節(jié) 虛領(lǐng)頂勁氣沉丹田
《太極拳經(jīng)》語曰:“虛領(lǐng)頂勁,氣沉丹田”,亦有作須領(lǐng)者。頂勁,即頭頂懸之意。勁,即人身之中氣,虛領(lǐng)頂勁,言頂勁時,衣會之處要虛。又言虛虛領(lǐng)起頂勁也,如系重物于線,虛緩提起之意。若作須領(lǐng),則言務(wù)須領(lǐng)會此頂勁之意。又有作虛靈者,蓋即周身俱要輕靈之意,對實重笨滯而言也。頂勁上提,脊骨須正,頭不傾斜,目平視,頦內(nèi)含,頭頂平,非故意做作,要出于自然。習頂勁者,每多用力用意,用力則項強,用意則作態(tài),故頂勁必須虛領(lǐng)也。淺言之,頭一用頂勁,則精神陡振,虛領(lǐng)之,則動作無滯,覺全身輕利。且頭為一身之主,頭正則身正,頭用頂勁,振起精神,則全身之精神,無處不振矣。此為習太極拳入門須知、終身不易之要訣,凡一舉動,必須如是也。“氣沉丹田”之句,各家拳術(shù)多有之,太極拳尤重。氣者,呼吸之氣也。沉者,下沉也。丹田亦名氣海,在人身臍下三寸。臍為人體之中,沉氣于此,則身有所主,而不易動搖。惟不得如外家之努力逼氣,須以意下沉。如水中微塵,自然下沉,而不加以壓力也。久之精氣日聚,身如山岳,全體之氣,積于丹田,則沉著而效大,健身致用,兩有余矣。按人體以三節(jié)分論,頭居最上,要頂勁,主于虛。丹田居中,要沉氣,主于實。腳居最下,為全體重量所寄托,在理應(yīng)重而實輕,蓋上下皆應(yīng)輕靈,而居中之丹田獨宜實也,是所謂“氣沉丹田”,系指全體之氣而言,沉字有集中之意。一般言氣者,皆兼意而言,不專指呼吸之氣。但僅言丹田以上之氣,用意下沉,而于丹田以下之部分,若腿若腳,俱忽視之。夫丹田以上之氣,固下沉于丹田矣,然則丹田以下之氣,若再下沉,不將沉于兩腳中否。就已往觀察,不知丹田之功者,姿勢太高,不能下勢,飄浮若無根之草。知之者,觀其動作,多癡重若牛,兩腳著地,類以全力下踏,即移步亦極遲滯,豈非氣沉兩腳之明證歟?若衡以貓鵠之義、蛇雀之形,則瞠乎遠矣。然則下部之氣,將如何至于丹田乎?亦惟圓其襠,提其谷道,則氣自上升,而腿腳輕靈。換言之,即丹田以下之氣,用圓襠提肛之法,而上提于丹田也。于是乎上下皆輕,而重點全寄于丹田矣。此為“氣沉丹田”之真義,亦即今之習太極率者所急宜明悉而加意者也。
第二節(jié) 提吊裹護含拔松沉
提者,頂勁上領(lǐng)之意。由百會提到會陰,腦后由后頭以下項中兩大節(jié)間下至長強,上下豎起,不可過,不可不及。過則頂硬項強,不及則向前塌傾,領(lǐng)不起全身,振不起精神,前節(jié)已詳申其意。吊者,吊襠。裹者,裹襠也。襠要撐圓,要合往,無論何勢法何步法皆如是,則下部輕而旋轉(zhuǎn)無滯。故吊襠有提肛之意,裹襠為筑步下根基之要訣。護者,護臀也。臀部在外功拳法中多向外翻,囚挾襠挺胸之故。太極拳則適相反,襠撐圓而臀自內(nèi)收,謂之曰護臀。含者,含胸也。胸部挺出,可使肺部發(fā)育,已為運動生理學(xué)之定論。太極拳注重含胸,毋乃相反,而違生理?且每見有因是而佝僂其背者,狀極難看,噫,此則誤解拳經(jīng),而入歧途者也。含胸與挺胸,在生理上毫不差異。挺胸意在使肺部擴大,多吸養(yǎng)氣。含胸則毫不著力,虛以受之,其容量或逾于挺胸。且所謂含者,含而不露之意。合口為含,如置食于口,合口則食不外露,即謂之含。蓋即就口之原狀合而閉之足矣,非將口再內(nèi)凹之始謂含也。含胸之意亦然,即胸不外露足矣,乃學(xué)者佝僂以效橐駝何哉?拳經(jīng)謂“立身須中正安舒”,又陳先師長興,立身中正,人號“牌位”,夫豈有佝僂其腰而稱中正者哉,抑豈有橐駝其背而號“牌位”者哉?則含胸意非佝僂,可曉然矣。拔者,拔背也。拔背云何?太極拳之氣與勁,“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須“斂入脊骨”,拔背則主宰于腰者。由是集中,而過肩,過肘,形于手指。拔背則氣勁能斂入脊骨。且拔背與含胸相對,胸若存含意,則背斯存拔意矣。“凡此皆是意”,非顯見于外。有會心者,自可悟出。松者,松肩。沉者,沉肘也。松肩則肩膀之骨縫開,兩臂轉(zhuǎn)運,自然靈活。沉肘則勁內(nèi)含,而引氣達于丹田。否則氣勁停于肩,停于肘,終不能至于手指,且現(xiàn)出硬滯不化種種弊病也。
第三節(jié) 中正與單重雙重
《拳經(jīng)》曰:“尾間中正神貫頂?!碧珮O拳姿勢,無一勢不正,而主宰在于尾閭。人體上身,全賴脊骨支柱,故脊骨之在人身,猶棟梁之于屋宇也。以脊骨全部論,當背之部,要寓外拔之勁。脊骨下端,要中正不偏。通體要直上,與頭頂之勁相貫通,則上身正直,故曰:“立身須中正安舒”。凡在對敵時失敗倒地者,皆因于身體不正,或俯,或仰,或偏,或倚,自己處于失敗地位故也。按重學(xué)之例,“凡物立平面上,其重心不能出支撐面范圍以外,否則不能維其獨立?!笔且灾蚊嬗鷱V,則愈不易使重心出其范圍;反之,若稍涉偏倚,則重心離出支撐面范圍而致傾倒矣。故太極拳原則,系以防人為主,而重保持自護。能下勢圓襠,則體積底面大,即支撐面廣。能立身中正,則不涉偏倚,無傾倒之機會,于防人之能事已畢備矣,尚何虞有失敗倒地之患乎?
“單重”、“雙重”皆為太極拳之弊,然非相對之名詞。世傳不單重即為雙重,不雙重即為單重者誤也。單重之弊,在于隨;雙重之弊,在于滯。何言乎爾?譬一手用力五十分,而他手毫無,“為上身本體自比之單重。如一足用力五十分,而他足毫無,是為下身本體自比之單重。此特手與手比,足與足較之單重耳。若以兩手與兩足比,如兩手皆前,而兩足獨后,兩足勁重,而兩手勁輕,是則手與手比,足與足比為雙重,而手與足比,則為單重,亦即全體上下相比之單重也。單重之弊,遇敵方相機而加以引力(如(扌履)采帶領(lǐng)閃脫諸勁),則順之而敗,故其弊曰隨,深言其易被敵方利用,而隨之取敗,不復(fù)能自制也。
雙重云者,若兩手用勁與方向皆相同,兩足用勁與方向皆相同,皆名雙重。惟兩手用勁與萬向背相同,為手之雙重。兩足用勁與方向皆相同,為足之雙重。上已言之,若兩手兩足同時用勁與方向皆相同者,則為全體之雙重。若右手與右足,或左手與左足,用勁與方向皆相同者,是乃右手與右足,或左手與左足之雙重也,可名半體之雙重??傊?,有兩手與兩足之雙重.有一手與一手之雙重,又有一手與一足之雙重。既成雙重,則其弊為滯,而不能運化耳。驟視之,亦若甚有功行者,然實際應(yīng)用,則不但不足以制人,以滯而不化之故,反為人所制,不敗則已,敗則不復(fù)可收拾矣。其弊較單重有過而無不及。
然則去雙重之弊,其惟單重,不單重則雙重矣,將如何而可?曰:昔者人多誤解以單重雙重為相對名詞,不入于此,即入于彼,故終身難得竅要,而所學(xué)終無是處。拳經(jīng)云:“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币躁庩枮橛?,仍欠明顯,然所包者大,無遺闕之憾。茲專以勁之剛?cè)崤鋫浣庵?,可?zhí)此例彼也。設(shè)兩手之勁(此勁字借作力解),共一百分,左右手各得五十,分配甚均,則為雙重。若將百分悉用于左手或右手,一有一無,則為旱重。此言兩手,而兩足之理亦然。夫?qū)硲?yīng)用之勁,既無需乎配備之停均,亦無用于極端相反之單重,以應(yīng)用之時,變化萬端,多無定向,而為動力。在自擴方面,須積極免除為敵利用之機。在攻擊方面,更須萬分輕靈,以應(yīng)敵之驟變。即此二者,自護則須除單重之隨,攻擊則須革雙重之滯。是以兩手足備勁之分量與剛?cè)?,每為二與八、三與七、四與六之比。如仍以百分為例,右手八十,左手二十;右足二十,左足八十,此為對敵時最平之配備,即成為一平方或立方物體,亦甚平均,而不倚重倚輕,且在動力,則變化易而運用無滯,既不單重,故雖剛而不至牽動全體,自無隨沉之弊。有時或右手三十,左手七十;右足七十,左足三十,此則為運動自修時之用。如再變?yōu)榱c四十之比,則僅能自護,而不足發(fā)擊,故最少不得下于此例,而最多不得至九與一之比,為亢龍之悔也,此為習技擊者萬全之道。在此各級比例中,人數(shù)為剛為陽,小數(shù)為柔為陰,其配備固皆平衡,然其中尤以八十與二十,七十與三十之比為最適中,而合于“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原理。其結(jié)果稱之曰:“陰陽相濟”,與單重之有陽無陰、雙重之陰陽相離迥然不同也。而此中竅要,一歸諸實驗,久之則無意皆意,不法皆法。惟初習者,必由規(guī)矩以求,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如茫無適從,率意為之,則焉足以及神明之域。然亦偶有以雙重單重而反獲勝者,是屬聿致,至不安全。亦猶槍法之單手出槍,為死中求生之險著,不可以為訓(xùn)也??傊砉倘缢?,法非定例,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若膠柱鼓瑟,刻舟求劍,豈特一太極拳之不可成功哉!
太極境界闡宗
境界一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定義
太極拳為中華文化的結(jié)晶,道家對自然的認識與技擊,融合而成。
王宗岳的"太極拳論’開門見山:“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不是無極,它含有陰,也含有陽;不單獨呈現(xiàn)陽,也不單獨呈現(xiàn)陰;生陽亦生陰,而且是一塊共生的,太極是一個陰陽平衡中間態(tài)而已。太極本身處于中間,是不穩(wěn)定的,明確下一個定義,很不容易。它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相對的廣度,又充滿變數(shù),隨意化轉(zhuǎn),有各向同性的特點。穩(wěn)中含變,守靜生動,以圓喻象,加上陰陽魚兩條,極為貼切。其中有限圓喻示太極本體,兩條活潑的小魚,游出本體的變數(shù)。
平時用的,無非變數(shù),盡是功能。師傳友授,維護求索,應(yīng)是本體。本體是功用的源泉,培本固元,養(yǎng)悟為上。
太極成拳,打的是理。拳打的,符合太極道理的既是太極拳,甚至那些沒稱為太極拳的。太極拳是文化的結(jié)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中華太極文化,沒文化,是不能見太極拳真面目的。
境界二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次第
學(xué)習太極拳的次序是什么?是個大問題。站樁、定式、單操、盤架、推手、散手、太極粘桿.....。這個過程不要改變才好。
太極拳是內(nèi)家拳,講究內(nèi)氣充盈,以內(nèi)御外,不能象鐵皮柜盛著玻璃球子,渾身上下肌肉,充滿衛(wèi)氣,但被勁透體內(nèi),就一崩既潰。站樁是養(yǎng)氣練氣的基本功,必須從一開始,培元固本。
定式,是由師傅為你擺架勢,太極拳每一式都有自己亮相的動作,或者蓄勢,或者發(fā)勁,是每一式的要義所在。這個架勢,是師傅糾正出來的。這里師傅可能有兩種教育法,一種根據(jù)形體來糾正,另一種根據(jù)經(jīng)絡(luò)來糾正。前者多能講出幾何比例角度關(guān)系,后者憑依對氣路順遂與否的感覺。前者教出來的姿勢劃一,但神態(tài)不同;后者教出來的則姿勢不一,神態(tài)完足。前者可能是名師,后者必然是明師。
單操,單獨打一個拳式,反復(fù)打,稱為“單操”。老師還是上面說的老師,學(xué)生自然只能是上面所說的學(xué)生。不同的教授方法,在學(xué)生身上,在規(guī)矩和自由之間,刻出了界限。
盤架,將單操貫穿,絲絲入扣,一氣哈成,就是“盤架子”。平時所說的打太極拳,大多認為如此如此而已。殊不知,學(xué)了點架子,無非有了官態(tài),能端出來唬一唬,只是猴戴官帽,變不了人。
同樣盤架子,有很多種方法,或者說層次:形體上的太極體操、力上的盤、勁上的盤、氣上的盤、意上的盤、神上的盤;外形有形的盤和外形無形的盤;有折疊的盤和無折疊的盤。凡此種種,都還是你在打老師的架子,打別人的架子。人經(jīng)絡(luò)不同,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老師絕對正確的架子,當你打得絕對像時,正是似是而非之時。只有自己自然發(fā)動,順應(yīng)周圍的各種場,外感內(nèi)和,內(nèi)動帶外動,出來的才是你自己的拳。
推手,兩兩相對,你來我往,推的不一定是手,稱為“推手”。腳、膝、胯、腰、肩、肘都可以推,卻沒有人稱為推別的什么。先定步,后活步;先正后斜,先大后小,先緊后松,先散后整,先癟后實;先有后無,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先有的是力,后有的是意。先有的是后天的,后有的是先天的。什么都沒有了,是太極的。
散手,沒有固定的線路,為散。接手的散推,不接手的散打,統(tǒng)稱為“散手”。散推難,散打更難,由散推到散打尤其難。難在封手接手,非明師不能教育。
太極粘桿,練的不是大桿,是身體的延伸,更是意氣的延伸。根、節(jié)、梢,梢打桿頭。以臂使手,以手使桿,道理一致。以臂使手易,以手使桿難;以桿為臂,以桿頭意氣為手最難。
其他,劍、刀、槍,都是粘桿演變成的。會了粘桿,能粘住大桿,并用大桿粘住,就無所謂什么了。
境界三
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根本
太極精神,是天人合一,守靜生動。第一步,要學(xué)會守靜。同時,作為內(nèi)家拳,必須養(yǎng)氣練氣,先養(yǎng)后練。既能守靜,又能養(yǎng)氣的方法,就是站樁。站樁是基礎(chǔ),站樁同時是真正太極拳演練的開始,入門功夫。
站樁是外養(yǎng)形態(tài),內(nèi)固精神。站什么樁呢?應(yīng)該站“無極樁”為好。太極拳論中開門見山的第一句話就是:“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無極樁是基礎(chǔ)中的內(nèi)核。什么是無極樁?無極樁的上樁口訣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樁的狀態(tài)為“無我無他,無天無地。虛無縹緲,運行無始?!?;還有說的是“掛衣架”和“西山懸磬”。是開始。后面定式、單操和盤架實質(zhì)是活樁。整個架子似打非打,保持樁的狀態(tài)才是真打。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能達到無極樁態(tài)。其基本過程是先松后靜,我總結(jié)為“中正,平衡,去對峙,等,忍,時,忘,無”是進步的過程。形狀姿態(tài),可以千差萬別,心法恐怕會是歸一的。
形狀姿態(tài),可以千差萬別,就保證了任何時刻均可以,生活在無極樁態(tài)中。這時更重要的是心態(tài),而非體態(tài)。
話雖如此,總要有一個框框才好跳進去。下面就勉強畫一個,但愿你還能記住這是畫的,不用跳就應(yīng)該能出來。出來時,你就自由了。
無極樁練習法:
該樁法簡單易學(xué),男女老少、體質(zhì)強弱均可練習。不講究行氣,更不會出偏差。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對治療慢性疾病和強健身心均有顯著的效果。
練法:先自然站立,想象面前是一潭靜水,波瀾不興,深而清冽,是所謂“如臨深淵”。水面一層薄冰,剛剛能支撐自己,而自己將站到冰面上去,所以有恐懼感,有利于提氣,是所謂“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先提起一腳放在冰上,再將另一腳輕輕放上,兩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全身自然站立,身體中正。兩眼向前平視,兩肩松開微前合。兩手下垂,腋下自然留有余地,手指自然松開,中指輕貼兩腿外“風市穴”(初學(xué)者兩手可任其自然下放)。視線從遠處收至眼前一尺許后輕輕閉目或留一縫也可,自然呼吸。
站定后,從上向下節(jié)節(jié)調(diào)整,使之平衡輕松。然后從兩腳涌泉穴開始,向上經(jīng)兩踝、兩小腿、兩膝、兩大腿、兩胯、腰、前丹田、后命門、前胸、后夾脊、兩肩、自然由雙臂及手,節(jié)節(jié)放松,最后到大椎骨。到兩胯時,注意檢查臀股上肉坑要添滿,就是臀部上肉是平或外鼓的。到命門時,注意命門松的方向是向后,俗稱“添腰”或“塞腰”,也有稱“命門外努”的。到上面,注意要開胸和開脊。放松的過程,象腳底涌泉有兩團氣膨脹騰起,又象兩眼泉水渙渙注入渾身三百六十穴,以及八萬四千毛孔,舒通暢快。頸部自然放松,俗稱“強項”或“貼衣領(lǐng)”,因為脖子輕輕碰到后衣領(lǐng)時,位置最佳。下頜微含,如果舌尖出現(xiàn)上挺,且流出津液,稱為金津玉液。可自然咽下,最好分三次,汩汩有聲。頭部要正直虛領(lǐng),做到“三點”一線,既兩腳涌泉連線中點、尾閭、大椎三點連成一線,并呈鉛垂線位置。該線向上指向天空,仿佛天上有線將你拎起,稱為“掛衣架”或“西山懸磬”。松靜自然,物我兩忘,達到“無我無他,無天無地。虛無縹緲,運行無始?!弊詈?。
無極樁要點:
1、不要意守。初學(xué)者難以屏除雜念,可以想象綠原大海青山流水,或守竅,或數(shù)吸,或念經(jīng)。但是,具備一定定力后,應(yīng)努力驅(qū)除意守。此節(jié)是與各種意拳相區(qū)別的關(guān)鍵所在,切切謹記!有意,則停留在有界。只有無意,自然生出真意,才能跨越無、有無、有三界,才能無極生太極。這是太極拳與其他內(nèi)家拳的大差別所在。不知道這一點,功夫依然進步,只是你說你練的是太極拳,實際上卻是別的什么。當然,別的內(nèi)家拳,一旦悟透關(guān)節(jié),能夠破除心意,立即也就會了太極拳,尤其是個中高明者。
一般,我們平常所說的意,指的是在后天通過學(xué)習和環(huán)境熏陶造就的認識基礎(chǔ)上自己的主觀想法,如果任由自己的想法主宰自己,則真正希望心靈和肉體回歸于自然的目的,就成了南轅北轍,由于后天思想的添滿和堅守,而永遠不能達到了。
而我們追求的意,可稱真意,是能真正含有能量,或者能指導(dǎo)激勵產(chǎn)生能量的意識流。意,只有你在想,它才存在。真意,不論你想不想,它都在運作。我們學(xué)習修煉的目的是:求得后天與先天得溝通,最終達到用后天意指揮先天真意。
意為外在,屬于陽,真意為內(nèi)有,歸于陰。相互溝通,陰陽相合。
2、不可用百會穴上領(lǐng)。既三點連線,不要用百會代替大椎。否則,可能出偏。雖然表面上功夫進展更速,卻離邪法不遠了。當然,若老師高明,能夠護理,也無不可。很多門派常講“頂頭懸”,對其認識,多為懸百會。這里可能有更好的法門,我不知道。對于讀我的書,幫助理解和修煉者,還是不用百會為好。時機發(fā)動,頂頭自然會懸。
3、不要強迫自己舌頭上接,既“搭鵲橋”。船到橋頭自然直,有了渡客,才需要船家。該接的時候,自然就接上了。否則,舌頭就松不下來,而且可能接錯了位置。不要瞎操心,無為而為,會有為你答理一切的。要真誠地崇敬和感謝上蒼,崇敬和感謝如果存在的造物主,他們恩賜我們的,精美的自己能夠管理治理自己。
4、三點連線向上領(lǐng),是上樁過程中的一步。不能一直想象著,這將違背第一條要點。以后只是跳出自己,加一個觀照自己的意念后,就力求去掉意念。這時六祖惠能法師的“心無所住而生其心”,老子李耳的“能嬰兒否”,“來者不追,去者不留”,會幫助你的。
5、“前一后二”。飯前一小時,飯后兩小時;房事前一天,房事后兩天。不能站樁,這是古訓(xùn)。由于一般練功者,不超過數(shù)十分鐘,尚不劇烈?!扒鞍牒笠弧笨梢印?nbsp;
收功:做三次微深呼吸。呼氣時意想將全身的病濁之氣排出體外;吸氣時意想把自然界的精華之氣收進體內(nèi)。然后張開眼睛,稍做散步,或作搖櫓功等基本功。
練功時間、次數(shù)、方向:時間因人而異,可長可短,初學(xué)者一般以20-30分鐘為宜。若連續(xù)百天站樁一、二小時以上,且不行房事,稱為“筑基”。方向朝南。一日早晚醒后睡前各一次為好。
上面談的是上樁下樁的方法,其實并不全面。雖然夠用,但還沒有涉及內(nèi)在的變化過程,沒有涉及入靜守定的心法。“應(yīng)景自然,物我兩忘”八字,確實是根本。但說的說了,聽的聽了,真正的過程,還是不甚了了。愚以為用為“中正,平衡,去對峙,等,忍,時,忘,無”來描述,比較細致?!爸姓⑵胶狻辈幌f了。最重要的是“去對峙”。什么是對峙?對峙是相對加上執(zhí)著。相對的好壞,松緊、大小、左右、有無等等,為進入無極態(tài),自然要去掉。尤其要去掉前面的中正與否、平衡與否,因為這些本身都是后天強加的名相。一旦有了比較,心上就懸著計較,實在害人。而執(zhí)著物象,尤其是執(zhí)著于相對,更是要不得的。去不掉,就等。等不了,就忍。忍不住,靠時間。到了一定火候時候,終于忘卻。無天無地,無我無它,無往無來,無始無終。這是我個人的心法,它永遠不涉及我現(xiàn)在到了幾階幾層、進步退步,我就是我。幾階幾層,是相對的東西,不破除,就一定會象毒蛇纏在心口,你喘不過氣來。
太極拳真正是中華數(shù)千年文明的結(jié)晶??上苷嬲w會個中真味的太少。一旦用心去練太極,就會發(fā)現(xiàn)太極不只是一項運動,而是生命的一部份。公園里大部份人練的與其說是太極,不如說是體操。太極拳其實質(zhì)是“活樁”。正確的呼吸是進入真太極的鑰匙。靜樁時能進行正確的呼吸都已很不容易,更何況“活樁”。呼吸涉及肩胛骨、胸椎、肋骨、尾椎的牽連配合,稍一不慎,便會“緊張”。稍一“緊張”,便會“起意”。從表象上看,太極拳的關(guān)鍵在于“呼吸”是不錯的。
常說“道路就在腳下”,我說“悟性就在腳下”。
境界四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入門
我看太極拳,只看到兩層功夫:一個是入門前,一個是入門后。也就是門外漢和門內(nèi)人兩個層次。門外漢,可以是太極拳的熱衷人,心熱手熱,十年不斷,打拳教拳。卻實際落不到實處,只能人言亦言,以訛傳訛。門內(nèi)人,亦可能屢戰(zhàn)屢敗,口不善言,手不攝位。卻能時新日新,不斷進步,假以時日,自成一家。皆因為,入門前需要明師教導(dǎo):查功、喂勁、講理、辯非?!叭腴T之后法自修”,入門之后,心中有了能在黑暗中摸索的北極星,已經(jīng)眾生平等,只有火候差別了。
什么是入門呢?這里涉及到我個人的見解:入門的標準我定義為:“以觀知人,自能分辨”。“以觀知人”指的是不必動手,在一旁站著看(感覺)別人練拳,就能大致知道對方的水平,有何不足,哪里不通?!白阅芊直妗笔侵概c人交手,對方勝你。對方用的是摔交,還是苯力氣,還是手法,還是組合勁,符不符合太極拳理,對方勁路(或意念)如何走的,該不該學(xué)習,自己能不能作到,自己練習符不符合太極拳理,走沒有走偏等等,自己要知道,能分辨。
怎樣、什么時候才入了門了?無極樁是根本,還要回到樁的狀態(tài)上來說。站到“腳站沒了”,就是入門之時。因為正在這個前后,你已經(jīng)能感覺到“意”的存在,可以真正對太極拳“動心”了。體會不到太極拳的妙韻,不動心,不真正熱愛,當然不是太極門中人,更不會入門了。
“腳站沒了”是什么?“腳站沒了”就是在站樁中感覺不到腳。但這里非常緊要微妙,不要特意強調(diào)去體會腳,找腳是肯定能找到的。是在神照之下,無極樁的狀態(tài)里,恍兮惚兮之中,感覺不到腳了。這時不要問有沒有?一問就落入對待,就犯了“執(zhí)”的毛病。實際上,是逐步?jīng)]有的,一般我感覺,站到腳下有一寸厚度時已經(jīng)能體會到用意,已經(jīng)一腳踏入門里。這時你已經(jīng)可以和他談意了。談了意,以后心有靈犀,一通百通,一日千里了。
層次當然可以分得更細,但是愈細愈累。人們追求的是太極拳理本身,而不要拘泥于名相。入門后,大家水平有高低,見解無等差,早晚歸于一處,何必強分呢。
境界五
回山轉(zhuǎn)海不作難,傾情倒意無所惜--分別
太極拳入門難,難在有無分別。太極陰陽,可分可合。分什么?合什么?是個問題。實際上,分和合,就是對著“形神意氣力招勁”去的。正確理解區(qū)別了他們,就能信手拈來,無往不利。
形,形態(tài)、形體,一定的姿勢。形的作用在于造勢,所謂得機得勢全在于形。起手的方位,落腳的踏點,關(guān)系重大。名師傳授,講究腳踏中門,落腳遠近以另外一只腳沒有蹬踏之力為好;手是近不縮寸,遠不逾尺;明師傳授,講究神色專注守一,用意氣感應(yīng)和控制對方,此時,手腳自然地中規(guī)中矩。定式練形。
招,一定的連續(xù)動作,架勢組合,有計劃地圖謀對手。招,是有計劃地進攻或防守,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一去一來,設(shè)計或料知對方變數(shù),誘使或迫使對方入我翁中。平時千錘百煉,用時順勢而出。也含有變化,只是這種變化也是固定的。單操和盤架子練招。
力,是肌肉收縮與舒張產(chǎn)生的,與骨骼支撐有關(guān)。發(fā)力有最佳點,往前后移動一寸距離,就失去了效能。舉重、啞鈴、俯臥撐等體育鍛煉,能練肌肉的,是在練力。
勁,氣的流動,為達到一定的目的,帶動形體動作且有能量的,為勁。如果說招是有圖謀的形體組合,則勁是有圖謀的氣的組合。最常說的八種勁為“棚捋擠按、采列肘靠”。另外還有:開勁、合勁、提勁、沉勁、尺勁、寸勁、分勁、長勁、短勁、發(fā)勁、化勁、冷斷勁、哼哈勁、凌空勁等。練勁主要靠明師的喂手,來傳授氣流向的感覺與火候。名師教的姿勢架子只是外形,并不是勁的根本,這也是學(xué)了一大堆勁,卻用不了的關(guān)鍵。
氣,沿著經(jīng)絡(luò)能流動的是“氣”。氣可以流,也可以不流??梢宰粤?,也可以它流。關(guān)鍵在“意”的運用。練氣一般順應(yīng)一定的經(jīng)絡(luò),逐步用意引導(dǎo)。通周天、倒河車以及藏密的寶瓶氣、少林拳的易筋經(jīng),以及太極拳的搖櫓功、金三角(翻江倒海)等,都是練氣的法門。
意,一般,我們平常所說的意,指的是在后天通過學(xué)習和環(huán)境熏陶造就的認識基礎(chǔ)上自己的主觀想法。而我們追求的意,可稱真意,是能真正含有能量,或者能指導(dǎo)激勵產(chǎn)生能量的意識流。意,只有你在想,它才存在。真意,不論你想不想,它都在運作。我們學(xué)習修煉的目的是:求得后天與先天得溝通,最終達到用后天意指揮先天真意。意為外在,屬于陽,真意為內(nèi)有,歸于陰。相互溝通,陰陽相合,才能用于太極拳。意安家在后腦,練意在腦后。
神,意的凝結(jié)、專注似乎可稱為神。神色、神情、神態(tài),平時信手拈來,但是“神”本身,卻只需意會,難以言傳。意分陰陽,神亦分陰陽。陽神能夠溝通陰神,使用陰神,合于陰神,是太極拳追求的一個頂峰。神安家在眉間天目穴往里,練神需先能使意,從腦后到眉間之間,可以用神。
上述分別,是書面上的。何時分,何時合;分什么,合什么;分多少,合多少;都是問題。七種分別,也是七種層次、七種領(lǐng)悟、七種練習方法、七種教授方法、七種糾誤方法。明師,必須要能夠分別,能夠針對不同狀態(tài)、層次、悟性的弟子進行不同的傳授。同是一個招法,應(yīng)從每一種分別上理解。不同的分別,導(dǎo)致不同的用法。直到在神意層次上能解讀了,才真正掌握了它。對此,而名師,則不一定知道,或完全不知道。
境界六
堪憐雨露生成力,借得乾坤造化機--樁功
根本是“靜極生動”,動是內(nèi)動。
張三豐創(chuàng)造太極拳就是靜極生動,由于張真人幾近天人,他的拳架被常人學(xué)了,效力也是非凡,長期勤行,外動帶內(nèi)動,出功夫也是可以的。我認為:張三豐打的是第一層次的自己的拳。后輩觀之,以為拳架重要,正是舍本逐末。站樁日久,希望內(nèi)動,迫不及待,用意導(dǎo)引,是第二層次,也難能可貴。其他等而下之,不必論了。目前,太極界猶如金字塔,大道至簡,在最上面,學(xué)的人最少;講意講氣講勁講力講招的拾階而下,到了招法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變化多多,多姿多彩,令人目眩,各門各派,勁招法是也。實際上,無招勝有招!你有招,有億萬招,就有億萬招破法,有招等于無招。我無招,隨手應(yīng)招,招招不窮。所以,打架子,是打心情,打感覺。打到心情舒暢,天晴氣朗。打出一種瀟灑、一種隨意,一種意境,一種文化,一種默默然,恍兮惚兮之中,存住真消息,就是行樁了。當然,有了樁功,不等于有了一切,其他練習也不可偏廢。但要一步一步來。我前面講的樁是無極樁,切切不可與意拳的各種樁相混。太極拳之所以好,是因為從無極生來,這就覆蓋了無,無有,有三界。而意拳只能在有界徘徊,這是大差別。另外,我所說的有氣,有功,但不是氣功,請不要把這與氣功混為一談。內(nèi)家拳當然必須講究內(nèi)功,內(nèi)功并不是氣功的全部,氣功的范疇卻不只是這些。多說氣功,容易誤導(dǎo),使太極拳不是太極拳,而是氣功拳了。除了樁功之外,為了在入門后,學(xué)習太極拳三十多種基本勁法(先有后無),還配合近二十種練習法,也很重要。其實,拳架的練習也是接近行樁的。還有“李道子先天拳中“無形無象,全身透空?!蹦前司湓捤枋龅模褐挥芯邆淞酥苌砀叨葏f(xié)調(diào)一致(使敵人找不到“發(fā)落點”);內(nèi)氣充盈不發(fā)則已一發(fā)使人神魂具喪;精神上從容恬淡,應(yīng)敵時從心所欲;內(nèi)中空虛寂然,有不見不聞而能感應(yīng)規(guī)避的能力。這樣才可以稱之為高手?!?。這正是無極樁將給予每個練習者的。我特別喜愛“感覺”、“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根本要從無極樁中求來,高功貴悟,而“悟性就在腳下”,“圣人息之以鍾”是不錯的。
境界七
林間暖酒燒紅葉,石上題詩掃清苔--舞蹈
說打太極拳的在打太極體操,無非是在貶低他。如果說打太極拳的在跳舞蹈,則更招人忿恨。
可是,世界上有著許多“可是”,從“太極體操”能真正打到手舞足蹈的,真正的不多。而真正應(yīng)該追求的恰恰是“太極舞蹈”。理解了太極理念,順應(yīng)場勢、心情、狀態(tài),自然靜中生動出來的舞蹈,多么令人心醉呀!
任意場合、時間,暗自調(diào)節(jié)呼吸,體態(tài),令之輕松和諧舒展,凝神守靜。忽然,有意無意之間,似是而非之中,心意一動,體態(tài)隨之變化,自然變化出來的舞蹈,形神意氣力招勁,無一不合太極。比之太極體操,不蒂天壤之別。
認識是循環(huán)往復(fù)上升的。如果從太極體操上升到太極舞蹈,挨罵是挨得更多了,自己身心愉悅,又有幾人深知我心呢?
境界八
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合拍
合拍,打籃球、踢毽子、唱歌都需合拍,太極拳也講合拍。合拍是遵循一些節(jié)奏,與之同步。打太極拳,從體操到舞蹈,快慢張馳,先后一致,始終如一,是合拍。但還有更為重要的合拍,是在推手散手中,合敵人對手的拍。合住對方是本事,合住對方的節(jié)奏是大本事。舍己從人,能遵從對方的節(jié)奏,才是真正的從人。
對方有什么節(jié)奏?什么節(jié)奏對方無法逃避?大節(jié)奏是呼吸,小節(jié)奏是心跳。合住呼吸不容易,合住心跳更不容易。太極拳,就象對待情人,小心求得溝通,摸索對方得脾氣,暗中迎合,直到對方心跳起來。打就打得心跳!
呼吸的進出,脈搏的消長,就是陰陽。
對方呼出時,用意拉住他的氣不讓回去。也就是在他的出氣將盡之時,全身心合住對方,集中全部能量,等待他吸回的剎那,順著他引狼入室的吸氣,打過去。這時,對方如果高明,是不敢吸氣的,這就是能用意拉住對方氣的原因。
而心跳,如果你能聽出對方的心跳,那么更簡單了。用意順著對方的心跳拉伸對方的心臟,直到心臟真正狂跳起來或者跳不起來,還用打么?
境界九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真?zhèn)?/strong>
“真?zhèn)饕痪湓挘賯魅f卷書”。事實上,萬卷書都是真的,只是許多是無法形諸于文字的。“道可道,非常道也;言可言,非恒言也?!蹦苷f出的,大多已經(jīng)經(jīng)過提煉、概括。而提煉、概括之后,就是現(xiàn)在的模擬、仿真、虛擬現(xiàn)實,似是而非,不是那個了。文字上的東西,大都是強為之名。樹有種種不同,千姿百態(tài),說不盡雄壯、挺拔、飄逸、婆娑,強為之名為“樹”,無非指代。說樹、寫樹、讀樹,說者、作者、聽者,大家都明了的不是那棵真正的樹了。卻是,只有那棵樹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才是什么,或知道自己不是什么。萬卷書都是真的,讀書人卻不是寫書人,理解就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假傳的萬卷書都是真的,真?zhèn)鞯囊簿筒皇且痪湓捔恕?nbsp;
真?zhèn)鱾魇裁??真?zhèn)鞯氖且环N感覺!一種唯恍唯惚的東西。“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老師是找能接受感覺的弟子,為他用感覺印證一下,讓他體會到什么是、如何能是,把一種恍惚的東西傳下去,就是真?zhèn)髁恕N故?,明師將體驗到的認識,意念到身手,主觀到客觀,打給弟子,就是太極拳的真?zhèn)髁恕4蟮?、性、命、佛,人人本來具足。太極拳人人能打,本來具足,只是大多感覺不到。能有所感覺的,就是有緣之人。有緣之人,常常無明師為之認證;明師,常常找不到有緣之人。明白了真?zhèn)?,也就明白了緣分。有了“心有靈犀”,什么事情都好辦了。
沒有老師,要更上層樓,靠“悟”。悟什么?一定要從能傳遞的恍惚感覺入手,從天地之中認證來感覺,是真感覺。天人合一,這是無字真?zhèn)鳌?nbsp;
境界十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聽勁
手聽、肘聽、肩聽、夾脊聽、小腦聽、心意聽。關(guān)鍵在于“舍己從人”。
手聽,訣竅是以手聽手;肘聽是以肘聽肘;肩聽是以肩通肩;夾脊聽是用自己的十字對上對方的十字,隱約同于對方通于對方。小腦主宰動作平衡,探聽對方小腦的變化,就能開始與對手動作的意念互相溝通。心意聽,是用自己兩只耳朵的耳垂下沉來聽,那里是通常人說的意根。這樣的聽又進化了一步,已經(jīng)開始在觀照上做文章,已經(jīng)不是主動的探聽,開始被動接收了。
上述之聽,從主動而形體,到被動而心意,逐步虛無清凈,升華了。都是圍繞“舍己從人”的,是有為之聽,需要舍掉自我,做點工作,依然不自然。
往后一小步,也是最艱辛的一大步,就是融入自然,修煉不聽之聽。這樣的聽,需要的不僅僅是功夫進階,更重要的是道德感化。道理上可以從幾個不二上看:你我不二、物人不二、理事不二。此外還有人籟、地籟、天籟等先賢諸子百家的描述。
與““舍己從人”相對應(yīng)著說,這個階段是“不取不舍”。
心意聽如果算是一水面清凈的深邃潭水,外來的侵擾在水面折射出各種影子,只是不留痕跡而已。但還有個湖際的限制,還存在內(nèi)外的界限,還需要保持自己水面的清凈,總還做些人為功夫。而再進步之后,水面就無限擴大了,就空空當當,漫無邊際,與四野大地蒼穹融合。你也是我,我也是你,我的由來,天地萬物為根,不知其大,不覺其小。這個聽就是無為之聽,通俗地說是人的本來直覺,直達三千大千。
水面之擴大,不是人為之大,人為總有限。心不能認得真,總要些朦朧恍惚糊涂最好。
修煉也簡單,做回一個正常人,坦坦蕩蕩,安安祥祥。
一念來如電閃光劃過,念起而心動,不問由來。念過而心止,不咎既往。
恰恰為: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色穿潭水無痕。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xiàn),事去而心隨空。
境界十一
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層次
太極拳功夫與其他門派一樣,是漸修漸進的。凡學(xué)習,過程都是這樣,只有大智大靈的少數(shù)除外。也因此分了層次。有分十層,什么幾剛幾柔的;有說小成、中成和大成的,最后還有一個“十年不出門的”層次。其實,都是名相,彼此交往,落不到實處。好像說樹,小樹,大樹地說了,別人聽了,依然不能具體。
我的層次論有所不同。根據(jù)分別來講層次,能夠分別什么,也就到了什么層次。太極拳的東西,或招、或法、或步,你從形的角度解釋了,理解了,你就達到了形的層次。從力、從氣、從勁、從意、從神,能用什么來解釋,能用什么來理解,你就掌握了這一層次。
層次的進步,是符合認識方*的,亦既循環(huán)往復(fù)上升的,每一次回到起點,都站在更高處。每一次進步,都是否定之否定。在新的層次上否定原來層次上的,在本層次上是正確的東西,到了下一個層次,就變成了謬誤。
明師授徒,是根據(jù)層次來講的。這個階段說是好的,下一個階段則要破掉,而到再下一個階段卻重新建立。所以,斷章取義地聽明師講授,是容易誤入歧途的,或者因為滿含機鋒而懵懵忡忡的。許多當頭棒喝,是因材施教的。這也是真正太極拳無法普及的原因之一。評價師傅,理解師傅,卻卻不可斷章取義,望文生義。
從有到無,從無到有,反反復(fù)復(fù)。就換了體質(zhì),長了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