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丘山北側(cè),汾河南畔,距省會太原市139公里。介休素有陜晉通衢之稱,是三晉腹地的重要交通樞紐。
介休又因史出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素有“三賢故里”之稱。
介休還是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xiāng)。 在2000多年前,春秋時期晉國的歷史上,聲名最為顯赫的君主就是被奉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重耳的一生并非一帆風(fēng)順,他雖為晉獻公之后,但獻公晚年昏庸無道,聽信讒言對他動了殺心。重耳聞訊后逃出晉國,從此開始了歷時19年的流亡生涯。在流亡途中,重耳飽嘗艱辛,受盡風(fēng)餐露宿、食不果腹之苦。重耳最終能夠重返晉國為君,離不開隨行忠臣的幫助,介子推便是其中之一?!俄n詩外傳》第十卷中的一段文字揭示了介子推的忠義之舉:“晉文公重耳亡過曹,……重耳無糧,餒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庇纱丝磥?,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尚能如此忠心,實屬難能可貴。根據(jù)《史記.晉世家》的記載可知,文公登基后論功行賞,只進行了一半周王室就發(fā)生了內(nèi)亂。忙亂之間,重耳競沒能顧得上封賞介子推。事后,介子推并沒有邀功請賞,而是攜母入綿山隱居。晉文公得知之事后十分內(nèi)疚,于是文公將整個綿山區(qū)域封給介子推,號曰“介山”,並表示這樣做是“以記吾過,且旌善人”。后來在介山一帶設(shè)置了“介休縣”,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1992年改設(shè)為縣級市。
正史里關(guān)于介子推的記載很簡單,但民間傳說就豐富多了。傳說文公還親自來到綿山,尋子推而無果。因思念心切,文公無奈,下令火燒綿山的辦法逼介子推下山。本想把他逼出來,但介子推守志不出,與母相擁,抱樹而死?!鞍坐f護身,羽毛成真”。文公追悔莫及,為了悼念介子推,遂下令將這一天定為禁火日,我國流傳千年之久的“寒食節(jié)”就是由此而來的。唐朝時期寒食節(jié)已經(jīng)成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每年到寒食節(jié)時,家家戶戶都不舉火,只吃寒食。。寒食節(jié)本來是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但發(fā)展到唐代后期,逐漸演變?yōu)橐粋€節(jié)日。而介子推的死難實則成了清明節(jié)的源頭。
以寒食寄托哀思,是為了怕引火再燒了綿山。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原死難日乘龍舟往汨羅江丟粽子一樣,一來是為了紀(jì)念屈原,二來也怕魚類再糟蹋屈原的軀體。這是人民群眾懷念他們所熱愛的歷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時期的兩位賢哲,一南一北,雙星輝映;一水一火,赴義成仁;一江一山,永載史冊。
民間還有反映百姓對名賢介子推良好愿望的傳說。清代山西名士傅山在《介林》一詩中有“晉霸園林迷草木,綿田香火動春秋。仙名賣扇傳東海,身隱承顏宵故丘”。從而道出介子推退隱后云游四方,在東海賣扇的故事。我們且不評論故事的真實,而介子推終于以其忠義而名垂青史,三晉歷代也不斷修建祠廟來追憶這位賢人。西漢劉向《列仙傳》后奉介子推為道教之神,儒家將其祀于文廟,佛家奉他為羅漢,成為儒、道、釋共同推崇的文化名人,介子推還被選入《全球名人辭典》。這些無疑給介休贏得了聲望,使綿山名滿天下!
介休山河秀麗、景色宜人。境內(nèi)綿山如屏聳立,汾水似帶環(huán)繞,名勝古跡星羅棋布。綿山風(fēng)景區(qū)是六大低山旅游風(fēng)景區(qū)之一,以自然景觀“奇、險、秀”,人文景觀“古、巧、絕”著稱,寺廟、道觀大多建于懸崖壁之間,主景抱腹巖巖頂伸出,呈抱腹?fàn)睿磧?nèi)可容萬人,實屬罕見。自隋唐以來,綿山就是參拜、旅游的勝地,史載一九二六年,瑞典國王曾攜家室登山禮佛。
【注】主要參考資料《綿田香火動春秋》
張昕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