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讀書報 1. 楊步偉回憶錄《雜記趙家》,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9年2月版 (書影為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楊步偉,1889年出生于江蘇南京一個望族之家。本書由《一個女人的自傳》(35章)和《雜記趙家》(19章)組成。傳主自稱“不過是一個普通地道的中國女人”,但其所經歷的家庭、國家和世界的重大事變和事件,卻有記錄的必要。透過質樸明白的語言,談笑風生的議論,可見其爽直潑辣的性情,而上世紀前葉文教界的新風氣、北平的老風貌和清華園的舊風情,乃至梁啟超等的人情風致,也通過其惟妙惟肖的筆觸躍然紙上。 2. 蘇雪林回憶錄《蘇雪林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1月版 蘇雪林,當代知名作家。1897年生于浙江瑞安縣縣衙。1999年4月21日去世,享年103歲?!叭甏宕笈骷摇?、武漢大學“珞珈三杰”的稱譽。一生筆耕八十載,著述二千余萬字。作為一代才女,集作家、教授與學者于一身,卻“思很新,行為則舊”,因遵從父母之命,嫁非所愛而抱憾終身。她的一生“都在與生命打苦仗”,更由于當年與魯迅的糾葛而去大陸,終老臺島。自稱“是一個弱者,一個充滿矛盾性的人物”,長長的一輩子似乎總是困頓于人生的矛盾之中。本書系“名人自傳叢書”之一。 3. 毛彥文回憶錄《往事》,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毛彥文,1898年出生于浙江江山一個鄉(xiāng)紳之家。1999年11月10日在臺灣辭世,享年102歲。本書從《我的母親》寫起,順序寫到求學與就業(yè)、逃婚與奇緣、香山慈幼院、海外飄萍、返臺定居、悼亡傷逝等重大人生事件。黃守愚指出傳主是一個“珍惜初戀”,又“為愛所傷”,既愛事業(yè),又曾獲得“幸?!钡钠媾?。 4. 任桐君《一個女教師的自述》,三聯(lián)書店1989年4月初版,1995年8月重印 任桐君,出生于1899年10月10日,江蘇宜興人。少小失去雙親,畢業(yè)于江蘇省立第一女師。其人生理念是,“替孩子找一個好學校,為自己謀一個小學教師位置”,為此“一直堅持工作,不輕易放下教鞭”。她推廣自己的親情至于對學生的慈愛,又將慈愛升華為對教育的敬業(yè)。遺憾的是,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后竟輟業(yè)了。本書四章,從“一個衰敗的大家庭”寫起,到抗戰(zhàn)后回到南京,卻又為與丈夫團聚而不得不離去的“故鄉(xiāng)非我鄉(xiāng)”為止。有當代教育同行發(fā)表讀后感言道,本書寫出了“那個年代,那個社會,那一時的教育。這才是真正的當?shù)闷?人師’、為人師表的老師?。 ?nbsp; 5. 《蔣碧微回憶錄》,學林出版社2002年6月版 (書影為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蔣碧微,1899年出生于江蘇宜興名門望族之家。本書上冊為《我與徐悲鴻》,下冊為《我與張道藩》。以翔實史料,細致筆觸,真實展示了世人長期關注的蔣碧微、徐悲鴻、張道藩三人間的情感糾葛。因其一生的兩段感情都是同居關系,因而有讀者感言道,少女時代的勇敢私奔,盛年時代的長袖善舞,中年時代的悵惘無端,晚年時代的凄清獨處,其人生經歷令人唏噓不已。 6. 董竹君回憶錄《我的一個世紀》,三聯(lián)書店1997年9月版 (書影為2013年版) 董竹君,上海錦江飯店創(chuàng)辦人。13歲時為替家庭還債,被迫淪為青樓賣唱女子,次年被贖出火坑……29歲時因不滿夫權統(tǒng)治以及封建家庭桎梏,毅然拋卻榮華富貴出走,獨立撫養(yǎng)四個女兒,一時有“中國的娜拉”之譽。35歲時在友人資助下創(chuàng)建錦江飯店。新中國成立后,她將該飯店全部資產捐獻,被譽為“紅色資本家”?!拔母铩敝袇s又飽受迫害。她的人生體會是:“從不因被曲解而改變初衷,不因冷落而懷疑信念”,“人生幾十年,酸甜苦辣,什么樣的事情,大大小小都會遇到的,看你怎么去對付它。隨心所欲做不到,隨遇而安不會做不到的”。 7. 《冰心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9月版 冰心,現(xiàn)代知名作家?!拔逅摹边\動后開始寫作,抗戰(zhàn)期間,用筆名“男士”寫作《關于女人》,講述14個女性的故事,引起廣泛關注。她于1979年開始動筆撰寫自傳,但文字比較簡略,且僅寫到執(zhí)燕京大學為止。本書編者錢理群、謝茂松為此從傳主文章中選取材料,重新組織成書,分為“自傳”、“我的故鄉(xiāng)”、“我的童年”、“北京的生活”、“在美留學的三年”、“回國后”、“在大后方”、“北京―東京”、“歸來以后”九個單元,以1949年10月為界,前甚詳而后極略。 8. 《丁玲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9月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于2015年推出《丁玲傳》,可參考閱讀) 丁玲,現(xiàn)代知名作家。其一生富于傳奇色彩。早期追求個性解放,后來走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其文學創(chuàng)作也由最初的單純抒寫個人苦悶逐步轉向描寫廣闊的社會生活。本自傳編述了其曲折人生的坎坷歷程。 9. 《王映霞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版;黃山書社2008年3月版 (書影為黃山書社2008年版) 王映霞本姓金,小名金鎖,1905年生于杭州。1923年考入浙江女子師范學校。1928年在郁達夫苦苦追求下成婚。十二年后離異。江蘇文藝版與黃山版主要依據(jù)的都是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王映霞自傳》1990年10月初版本,黃山版卷首有數(shù)幀王、郁老照片和郁氏手跡,以及胡鍵中序和王映霞前言,卷末附錄王氏《我與陸小曼》、《我與女作家陸晶清》兩文,以及劉心皇《〈王映霞自傳〉讀后》一文,為江蘇文藝版所無,而江蘇文藝版《臺灣之行》、《黃昏獨語不惆悵》兩節(jié)內容,則為黃山版所無。 10. 陳學昭回憶錄《天涯歸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 陳學昭,中國現(xiàn)代知名作家。1906年4月17日出生于浙江海寧縣城鹽官鎮(zhèn)一個教育之家。1991年10月18日在杭州逝世,終年85歲。1924年在《時報》新年增刊上發(fā)表首篇文章《我所希望的新婦女》呼喚“恢復婦女固有的人格”?!短煅臍w客》是其文學回憶錄的首部,還有《浮沉雜憶》(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和《如水年華》(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11. 吳似鴻回憶錄《浪跡文壇藝海間》,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5月版 吳似鴻,中國現(xiàn)代知名作家。1907年3月28日出生于浙江紹興州山(今柯橋鎮(zhèn))。1928年考入上海新華藝術大學進修西洋畫,后又加入“南國社”。她一面演戲,一面學畫,一面在《新女性》上開始發(fā)表作品。1930年1月,經田漢介紹結識著名作家蔣光慈,兩周后便開始同居生活……本書從作者出生“又是一個囡”,寫到自己73歲時獲得政治資格上的“平反”,重又回到文藝界為止,凡九十一題。 12. 謝懷丹《歲月屐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 謝懷丹原名裘東莞,又名謝憶仁、謝芳,筆名“秋娟”。本書副標題為“一個莫斯科中山大學女生的回憶”,從1920年春在濟南萌發(fā)“愛國心”之后投身“五卅”革命風暴寫起,到1949年8月17日福州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為止,凡十三題。 13. 《蕭紅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書影為2012年版) 蕭紅,現(xiàn)代知名作家。1911年6月2日出生于黑龍江呼蘭縣城一個封建地主家庭。逝世于1942年1月22日。她八歲時母親病逝,其父對她冷漠無情,促使她最終走上背叛家庭之路。曾獲得過“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之譽,但卻是“民國四大才女”(石評梅、廬隱、陸小曼或張愛玲)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本書內容涉及其在家庭中的早年生活、求學經歷,結識蕭軍之后走上文學之路,東京和北平的生活、與魯迅的交往、有關文學創(chuàng)作和社會活動經歷等。 14. 楊絳回憶錄《我們仨》,三聯(lián)書店2008年5月版 (書影為2015年版) 楊絳,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知名作家、翻譯家。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江蘇無錫。本書中的“仨”除作者外,還有夫君錢鍾書和女兒錢瑗。在人生的伴侶錢鍾書去世四年后,她決心“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用深情之墨來記錄她所思念的失散親人,記錄他們這個家庭六十三年間的風風雨雨。本書保持了作者一貫的簡凈風格,在溫婉的文字中,蘊藉著深厚的情愫;借助日常生活的枝節(jié)記敘,處處洋溢出濃郁的人情味,以及讀書人之家所特有的書卷氣。本書可與《聽楊絳談往事》(吳學昭著,三聯(lián)書店2008年10月版)參讀。 15. 黃哲淵回憶錄《離亂十年》,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年5月版 黃哲淵,文教界知識女性。本書從“一個不平常的寒假”、“認識了他”開篇,一直寫到“我們的兒女”、“如是我想”,凡十六個單元。全書以飽蘸情感的文筆,記錄了1937年大學畢業(yè)后,自武昌流亡始,顛沛于香港、上海、北平、重慶、青島的流離生活。作者情感細膩,以對戰(zhàn)亂年代“患難知朋友,亂離識愛情”的特殊感觸貫穿全書,其深沉令讀者深受感染。 16. 劉德偉回憶錄《一粒珍珠的故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劉德偉1912年出生于武漢一個清貧儉樸的政府官員家庭,17歲時受洗成為基督教徒,依靠武漢圣公會的貧寒大學生助學金貸款,才完成了1931年開始的在燕京大學的英國文學學業(yè)。書中詳盡地回憶了自己的童、少年時代,以及出國與歸國、在上海從事社會救濟工作和乃后的坎坷人生經歷,文筆流暢樸素,故事真實感人。 17. 范小梵回憶錄《風雨流亡路》,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2月版 范小梵,文教界知識女性。1918年出生,原籍安徽桐城。本書副標題為“一個知識女性的抗戰(zhàn)經歷”。作品自敘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學讀高中期間,與東北流亡學生朱錫侯自由戀愛,私奔成婚。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回到其丈夫的浙江紹興老家,隨后朱錫侯赴法留學,遂兩地分離并失去聯(lián)系長達八年。為躲避戰(zhàn)亂,年僅19歲的范小梵不得不開始萬里流亡,在饑寒交迫中求生計,并堅守著愛情……為了讓她身在海外的丈夫回國之后,“讓他知道我是怎么生活、怎么走過來的”而堅持寫作日記。其夫婦的感情故事,已是不可復制的“戀愛童話”。 18. 高誦芬回憶錄《山居雜憶》,南海出版社1999年5月版 (書影為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 高誦芬,1918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個世代書香之家。自幼在家塾延師授讀。18歲時,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于同邑徐定戡。從此相夫教子,克盡婦道職守。1994年1月,雙雙定居于澳洲,2005年去世。由于作者生活在大半個世紀之前,又居住在相當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中,所以她筆下所寫平常事,對于現(xiàn)代讀者來說,也就顯得不那么尋常了……其中從“抗戰(zhàn)逃難”到“文革抄家”等,無不揚清激濁,曲盡其致,從而成為杭州乃至中國特定時代的教科書。 19. 林海音回憶錄《城南舊影》,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版 林海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一個中國僑民的書香之家,祖籍臺灣苗栗。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1921年隨父母回臺灣;1923年又隨全家遷居北平,并在城南定居。其帶有自傳色彩的成名小說《城南舊事》即取材于此。本書是傅光明、童仁的編輯作品。分為“家世述往”、“城南舊事”、“臺灣歲月”、“作客美國”、“故地重游”和“創(chuàng)作雜述”??膳c傳主女兒夏祖麗所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同讀。 20. 羅蘭自傳“歲月沉沙三部曲”:《薊運河畔-蒼茫云海-風雨歸舟》,海天出版社、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聯(lián)合出版 羅蘭,當代臺灣著名作家。本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于河北寧河縣蘆臺鎮(zhèn)一個書香之家。從1990年9月開始,從回憶自己家世歷程的《薊運河畔》(51題)開篇之作《大宅巡禮》起筆,以《蒼茫云海》(37題)回顧自己29歲時獨自飄零到達臺灣的奮斗心路,以《風雨歸舟》(36題)記述自己回大陸結緣,并尋覓失落故鄉(xiāng)的情懷。本書問世后,榮獲臺灣第21屆文藝獎。 21. 苑茵回憶錄《往事重溫:葉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版 苑茵,當代知名作家,當代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葉君健的遺孀??箲?zhàn)期間,作為東北流亡學生的她,在遷校于重慶北碚的復旦大學經濟系畢業(yè)后,嫁給高大倜儻的年輕教授葉君健。本書的如實記錄不僅展示了一個中國現(xiàn)代女性的個人身世和遭際,也折射一個時代的坎坷腳步,風風雨雨五十六年,其間飽含著眾多的歷史教益和人生啟示。 22. 李茵回憶錄《永州舊事》,東方出版社2005年1月版 李茵,1923年出生于湖南永州,當代知名作家殘雪和學者鄧曉芒的母親。她沒有上過一天學,但靠自學學會了閱讀。70歲起開始用筆墨寫作鄉(xiāng)土生活的回憶性散文。當《永州舊事》結集出版時,她已是82歲。永州的舊城、八廟、年節(jié)、親戚、街坊們,舊民俗、舊人物、舊性情,構成了一幅幅鮮活的上世紀30年代湖南小城的生動風俗畫。鄧曉芒序稱:“我母親……能夠用自己活潑的眼光寫自己直接感受到的東西,并能以自己一生所積淀下來的定力,來如此恰如其分地表達那些微妙的感情。這是母親的幸運?!?nbsp; 23. 柳溪回憶錄《我的人生苦旅》,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4月版 柳溪,當代知名作家,河北獻縣人,1924年5月24日出生于天津。她雖然生于一個書香門第之家,身世卻極為不幸。她降生時,新婚才年余的母親就因胎衣不下而撒手人寰,她從此被家人視作“災星”,飽受侮辱、虐待、凍寒和饑餓,直到一位姓張的教師主動指點她可與同父異母的妹妹同學共讀,因之順利考入河北保定女子師范學校附設初中部,隨后開始嘗試文學創(chuàng)作。本書初版原名《我的人生苦旅》,2004年11月重印時更名為《往事如煙》。 24. 《陳香梅自傳》,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陳香梅,當代知名作家、社會活動家。1925年生于北京,早年畢業(yè)于香港嶺南大學。從既漂亮又個性獨立的名媛,到戰(zhàn)地記者、將軍夫人,人生頗有作為。先后榮獲美國多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出版中英文著作50多部。本書從“憶兒時”、“我是家中最不聽話的孩子”開篇,逐次記敘了家世來歷、師長教誨和個人成長經過,尤其生動地記述了與美國“飛虎將軍”陳納德間不平凡的婚戀故事,及其在美國白人世界里獨自“開創(chuàng)一片天”的悲歡故事。書中內容還涉及到她與美國有關各屆總統(tǒng)和白宮要人的社會交誼,以及美國各個時代的內政外交、社情民風,及其個人為促進中美關系好轉、加快臺海兩岸統(tǒng)一進程中所曾作的努力。 25. 聶華苓回憶錄《三生影像》,三聯(lián)書店2008年6月版 (書影為2012年增訂本) 聶華苓,旅美著名女作家。1925年出生于湖北漢口。當她母親對這位長女自述完20歲嫁到聶家的身世遭遇之后,是短暫沉默之后的一聲嘆息:“唉,想起來,做女人真沒意思?!笨勺髡邊s在“沒意思”中將自己的女性人生過得有了意思乃至意義非凡:“我是一棵樹,根在中國大陸,干在中國臺灣,枝葉在愛荷華”,這是她對自己命運的形象概括,也是印在本書扉頁之上的短語題記。書中三部:“故園”(1925―1949)、“綠島小夜曲”(1949―1964)、“紅樓情事”(1964―1991年),鋪敘了她那曲折生動的人生三部曲。 26. 董冰回憶錄《老家舊事:李準夫人自述》,學林出版社2005年9月版 董冰,1928年3月出生于河南洛陽孟津縣南麻屯鎮(zhèn)董家村邙山嶺上的農家。由父母做主,許配給鄰村一個大家族的長孫,即后來成為中國知名作家的李準。全書凡20章。從貧家女到地主家孫媳婦,再到作家夫人和六個孩子的母親,其一生起伏跌宕,在平凡中寓有不尋常。其細密的紀實文字,足以把讀者帶到舊中國農村的真切世界里。舒乙在序言中說,該書最大價值在于她不動聲色地為中國婦女的命運塑造了一個“苦的典型”,因為“世世代代,多少億,多少輩中國婦女全是董冰式的,只是沒有詳細描述過……” 27. 張瓏回憶錄《水流云在》,上海遠東出版社2007年8月版 張瓏,著名出版家張元濟之孫女,原籍浙江海鹽,1929年出生于上海。1947年畢業(yè)于上海中西女子學校,1951年上海圣約翰大學英文系畢業(yè)后,執(zhí)教于北大西語系,其后人生多故,多歷坎坷。1994年退休。她在書中懷著感恩之心,回憶祖父對她的教誨和祝福,在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時,對當時社會、時政、人際、風俗、建筑、家飾、生活習慣等等,都能夠以個人視角,點點滴滴地寫得細致入微,極具史料價值。 28. 樂黛云回憶錄《四院?沙灘?未名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 樂黛云,現(xiàn)代文學與比較文學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1931年出生于貴陽。本書從她1948年進入北大求學寫起,在六十年風雨歷程中,這位曾在新中國第一個“五四青年節(jié)”被組織委以跑上天安門城樓向劉少奇獻花的青年驕子,竟在政治的翻覆中被劃為“極右派”,先后做過豬倌、伙夫、趕驢人、打磚手,最后終于又得以回返大學從事教學和科研。作品還寫到了馬寅初、季羨林、廢名、王瑤、楊周翰、李賦寧等學人名師等,以及若干令人扼腕嘆息的北大悲劇人物。 29. 於梨華自傳《人在旅途》,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版 於梨華,浙江鎮(zhèn)海大河南村人。1931年出生于上海一個書香之家。少年時代,隨父母遷居福建南平、四川成都等地,抗戰(zhàn)中隨家人流落到桂林和柳州,在流浪中“擁有了一雙銳利的眼睛,能觀察、分析和辨別被世俗裝飾起來的真?zhèn)瘟恕薄_@對于她后來成為作家有著重要作用。1962年攜三個幼小子女及第一個長篇小說稿《夢回青河》回臺灣探親,次年出版后一舉成名。這是其追尋記憶中少年時代寧波家鄉(xiāng)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旨在揭露封建舊式家庭對于女子的迫害,從此在中文文壇創(chuàng)作甚豐。本書系“海外暨港臺作家自傳”叢書之一。 30. 方蕤回憶錄《凡生瑣記:我與先生王蒙》,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書影為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方蕤,本名崔瑞芳,1933年出生于北京,1950年在北京女子二中讀書期間的寒假中,被借調到“三反五反”運動辦公室做文書助理,報到當天即與時年十八歲的作家王蒙結識。本書記錄了作者與王蒙半個多世紀以來伴隨著時代風云的生活細節(jié)。她說,“我們不會忘記最初的相識,它決定了我們的一生,并用這一生證明:人需要愛,沒有愛的人生是沙漠里的人生,是難以忍受的”,“我和王蒙風里來,雨里去,云里飛,地上走,50多年來始終在一起,彼此不曾分開”,并表示自己喜歡這些無聲無息不起眼的“芝麻”和“石子”,因為正是它們構成了“我生命的全部”和“真實的人生”。 小編補充三本: 31. 《巨流河》,齊邦媛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年10月第一版,39.00元 生在東北、求學大后方、大半生在臺灣執(zhí)教生活的翻譯家、作家齊邦媛的回憶錄《巨流河》自2009年夏天在臺灣推出就深獲好評,簡體版在內陸問世后,口碑依舊。作者在書中按照時間順序,從父親齊世英寫起,寫到自己在東北的童年、少年往事,寫到赴武大求學,進而寫到穿過臺灣海峽,在臺灣的大半世紀人生經歷。前半部分像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的縮影,后半部分則有臺灣六十年來藝文簡史的意思。
32. 《亂時候,窮時候》,姜淑梅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10月第一版,32.80元 和幾年前因渾然天成的繪畫作品為讀者所知的梵高奶奶類似,《亂時候,窮時候》的作者姜淑梅也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 這是她出版的第一本書, 值得一提的是她六十歲才學會認字。沒有框架和雕飾、結構的顧慮,自然、 質樸又飽含深情的文字將她大半世紀的滄桑人生閱歷娓娓道來, 是一份生動、引人唏噓的個人史,也是這個國家和民族半世紀來普通人命運顛沛的縮影。 33. 《人間采蜜記:李銀河自傳》,李銀河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32.00元 從學前班一直到當下,李銀河在書中回顧一生經歷,并歷數(shù)自己重要的研究工作(同性戀、虐戀亞文化、酷兒理論等),并談論了自己的私生活。讀這本書,我們恐怕都難免有點兒窺私的心理,書中也確有私可窺,比如作者的虐戀傾向,比如她和王小波的情愛生活,坦誠的程度都令人驚訝。在一個東方的國度里,這樣的坦誠別具意義。 1933年6月27日,胡適在太平洋客輪上為自己的《四十自述》作序時,真誠地檢討說: 此可見胡適對自傳、尤其是女性自傳作品的看重。雖說百不成一,但他主動熱情的游說,身體力行的提倡,也并非全無效果。至少我們接著將要推薦并導讀的中國女性自傳中,有兩部即楊步偉和毛彥文女史的自傳,就出自其獎引和鼓勵。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教授羅久華在為毛彥文《往事》所寫序言中指出: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而每一個人獨有的生活,其實都是一部豐厚的自傳,點點滴滴,莫非豐富;枝微末節(jié),無不生動。因而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生經歷,都是別的人所無法想象得到的。2008年8月,余華在聶華苓自傳《三生影像》首發(fā)式上笑稱,“讀這種特別好、特別棒的人物傳記,會讓小說家們懷疑自己虛構小說意義何在?” 然而,“能文者不知,知者不能文”,長期以來中國民眾教育事業(yè)的不發(fā)達,束縛了自傳尤其是女性自傳的文本積累。據(jù)深圳大學師范學院熊賢君教授所著《中國女子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披露,二十世紀初民間興辦的女子基礎教育學堂,直到1906年才獲得法律意義上的官府章程保護,到1908年北京女子師范學堂成立才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教機構,到1920年才從高小到高校普遍地有了男女同校同學的狀態(tài)。而結撰自傳,首要的是要啟蒙讀書,有識文寫字的能力,還需得有心有閑,并非一舉可以告成的。也正因為如此,凡是中國女性自己寫成并且印行于世的作品,也就彌足珍貴的了。 “男子應奮發(fā),女兒當自強?!碑斀駠窠逃钠占埃沟弥R人口的女性比例,達到了中華民族歷史空前的程度。我堅信,在半個世紀以后的書市和圖書館里,一定會出現(xiàn)比現(xiàn)在的資源要豐厚得多的女性自傳。但在這一愿景尚未及見的時候,我在雁齋藏書中選出可讀性強的數(shù)種回憶錄(包括自傳、自述等),在“三八婦女節(jié)”到來之際推薦給大家,供您選閱。 (作者為中國閱讀學研究會會長、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