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農(nóng)歷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最后一餐。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一家相聚,共進晚餐。一年一度的團圓飯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guān)系更為親密,提醒我們每個人到什么時候也不能忘記對父母的牽掛、對家的感恩。
我們對年夜飯的重視,也就是對傳統(tǒng)的重視?!稜栄拧め屘臁分姓f:“年者,禾熟之名?!泵繗q一熟,故以歲為名,把“年”當作收獲的象征,于是大家聚在一起燒些好東西吃一頓,這種慶祝的活動最后就演變成了年夜飯。
年夜飯文化:團圓、喜慶、祝愿
年夜飯集中體現(xiàn)了三個重要的文化元素:團圓,家人團聚;喜慶,慶祝一年的收獲;祝愿,展望明年做什么,包括大人對小孩的期望。
年夜飯的菜色對應(yīng)著“好意頭”:腐竹意味富足,豆腐意味富貴,生菜即生財,芹菜表示工作勤勞,蔥與蒜是希望孩子聰明。年夜飯里,包含著人們的追求、希望和祝福。
年飯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圍,年飯之意不在飯,而在于那份親人之間的溫馨。年夜飯就是中國人最內(nèi)核的向心力,年夜飯的溫情銘刻在民族的骨頭里,溫暖在一家人的問候中,沸騰在每一個人的血脈中。
年夜飯象征著幸福憧憬,這種幸福來源于父母的叮囑,父母期盼在外打拼的孩子歸家共團圓;也是無數(shù)游子頂著寒風、踏著大雪往家里趕的執(zhí)著與真誠。一家人一起吃頓年飯,酒肴相對,輕言細語,訴說別后離情、生活感悟,是何等愜意之事!
年夜飯風俗:吃的是溫情
走得再遠,千金難換家鄉(xiāng)味道,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吃出家的味道,吃出幸福的味道。
每年的年夜飯是中國人春節(jié)的重頭戲。所以在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年夜飯也叫“合家歡”,俗話說得好: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
吃年夜飯時,家家都要有一道菜——全魚,取年年有余之意。在我國南方,魚是整個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大家并不是真正去吃,只是端上來擺擺樣子,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余。
中國之大,各地風俗不盡相同,南方和北方有著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南方除夕一般吃元宵和年糕,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
年夜飯的傳說
我國早在漢代就有除夕吃團圓飯的習俗。舊時,由于生活水平較低,平時做不到飲食豐厚,只有到了過年時才能改善一下,因此對年夜飯的質(zhì)量和內(nèi)容要求較高,飯菜要盡可能豐盛,一是為了解饞,二是這種充實感也預示著來年的豐衣足食。
關(guān)于年夜飯的來歷,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故事。其中,流傳比較廣泛的,是一個關(guān)于人們齊心協(xié)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頭如獅子身如壯牛的兇惡怪獸,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來闖進村子,見人傷人,見畜傷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驚恐,村村不安。大伙兒只得搬到遠遠的地方去逃避“年”的傷害。時間長了,人們發(fā)現(xiàn)“年”雖兇猛,卻也害怕三樣東西:一是鮮紅的顏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聲響。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備這三樣東西,“年”就一定不敢進村了。
到了冬天,兇惡的“年”快要出山進村侵擾了,村里的人相互約定,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掛上用紅色涂抹的大木板,門口燒著旺旺的火堆,夜里大家都不睡覺,在家里敲敲打打,到處發(fā)出巨大的聲響。夜深了,“年”竄到村口,只見處處紅色,處處光亮,兼之巨響遍傳,十分害怕,趕快掉頭躲進山里,從此不再出來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為驅(qū)逐兇獸獲得的勝利互相祝賀道喜。這是一個多么不易得來的日子!
每到冬天,人們總是忘不了往年防御“年”進村侵襲的日子,家家戶戶照樣掛上紅色木板,點著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也相互道喜,歡慶平安。這樣代代相傳,“過年”的習俗就形成了。為了慶祝過年,過年吃年夜飯的習俗也就流傳下來了。
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還有逐疫、驅(qū)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飯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子,表示全家團聚。
本文由【儒風大家】編撰 轉(zhuǎn)載請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