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五夜,北京寒,晚高峰。要打車到一個兩公里外的地點,考慮到叫車的困難,故選擇了滴滴專車。 十多分鐘后,滴滴專車司機抵達,在我坐上車后,司機第一句話就是: “知道嘛,你們這單把我害慘了。為了送你們這兩公里,我可是繞了四五公里啊,一路堵著堵過來的?!?/p> “謝謝師傅,您這是必須接的派單是么?” “不止是派單,這車就是滴滴公司的車,我們只是作為駕駛員給滴滴打工的?!?/p>
隨著和專車司機的攀談,大體上繪制出了這樣一幅畫面: 滴滴公司全北京有2000-3000輛專車,由公司指派接單;對應(yīng)的出租車全北京有50000輛以上。 快車與專車的訂單分配,滴滴公司把好單子和壞單子都交給自家的司機,前者有錢賺,后者有口碑。 司機師傅為什么不愿意做出租車或快車?出租車司機和快車司機的收入,在有了滴滴之后,也降低到5、6千元,同給滴滴打工收入差不多。
溝通一路,不由得感慨滴滴公司的陽謀: 用2、3千輛專車來保證服務(wù)體驗,足以攪動5-6萬輛出租車的市場,讓用戶打車的時候就想到滴滴。 資源的沖擊,降低了出租車司機的收入,降低了駕駛員的收入預(yù)期(自己開車和給滴滴打車一個樣)從而上降低了自己雇人和運營的成本。 把握了用戶端,也就把握了流量入口,把運力的調(diào)派事實上納入了滴滴的管理中。挑肥揀瘦的事情能夠干的更加不著痕跡。 把握用戶端的同時也在教育用戶,比如專車比出租車貴,高峰時期要加價等行為習慣,從而獲取高的利潤空間。
所謂陽謀,造勢、借勢、用勢,隨勢而動,如洪濤決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