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氣管炎中醫(yī)辨證施治 一、痰濕蘊肺癥狀:咳嗽反復發(fā)作,痰多色白,咯痰釉稠,胸悶脘痞,納差腹脹。舌苔白膩,脈弦滑或濡滑。 證候分析:脾濕生痰,上漬于肺,壅遏肺氣,故咳嗽痰多,咯痰黏稠;牌運不健,痰濕中阻,則胸悶脘痞;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故納差腹脹;舌苔白膩,脈弦滑或儒滑,為痰濕內蘊之征。 痰濕蘊肺治則:健脾燥濕,化痰止咳。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二陳湯以半夏茯苓燥濕化痰;陳皮、甘草理氣和中;三子養(yǎng)親湯以白芥子溫肺利氣、快膈消痰;蘇子降氣行痰,使氣降則痰不逆;萊菔子消食導滯,使氣行則痰行。兩方合用,則燥濕化痰,理氣止咳。臨床應用時,尚可加桔梗、杏仁、枳殼以宣降肺氣;胸悶脘痞者,可加蒼術厚樸健脾燥濕化痰;若寒痰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細辛以溫肺化痰;脾虛證候明顯者,加黨參、白術以健脾益氣;兼有表寒者,加>紫蘇、荊芥、防風解表散寒。癥情平穩(wěn)后可服六君子湯加減以資調理。 民間藥方:蘿卜豬肺止咳湯,蘿卜1個、豬肺1個、杏仁15g。加水共煮1小時,吃肉飲湯。 二、痰熱郁肺癥狀:咳嗽氣急,痰多黏稠色黃,咯痰不爽,口干、便秘。舌苔黃或膩,脈滑數(shù)。 證候分析:邪熱壅肺,灼津成疾,肅降無權,而致咳嗽氣急,痰黏色黃;痰熱郁蒸,故伴有口干便秘等癥;舌苔黃或膩,脈滑數(shù)為痰熱內郁之征。 痰熱郁肺治則:清熱肅肺,化痰止咳。方藥:清金化痰湯。 方中用黃芩、知母、山梔、桑白皮清泄肺熱;茯苓、貝母、瓜蔞、桔梗、陳皮、甘草化痰止咳;麥冬養(yǎng)陰潤肺以寧咳。若痰熱郁蒸,痰黃如膿或有熱腥味,加魚腥草、金蕎麥根、象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熱;胸滿咳逆,痰涌,便秘者,加葶藶子、風化硝瀉肺通腑化痰;痰熱傷津,咳痰不爽,加北沙參>、麥冬、天花粉養(yǎng)陰生津。 三、氣陰兩虛癥狀:咳嗽氣短,氣怯聲低,咳聲低弱,咯痰稀薄或痰少,煩熱口干,咽喉不利,面潮紅。舌淡或舌紅苔剝,脈細數(shù)。 證候分析:肺虛氣失所主,肺氣不足,故見咳嗽氣短,咳聲低弱;氣不化津,故咯痰稀?。环侮幉蛔?,虛火上炎,則見咳嗽少痰、煩熱口干、咽喉不利、面潮紅;舌淡紅或舌紅苔剝,脈細數(shù)為氣陰兩虛之征。 氣陰兩虛治則:補肺益氣,養(yǎng)陰生津。 方藥:生脈散合沙參麥冬湯加減。 太子參15克沙參12克麥冬12克五味子9克百合12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桑白皮12克隨癥加減:咳嗽劇烈者,加川貝9克、杏仁10克、百部10克,以肅肺化痰止咳;午后潮熱,手足心熱者,加地骨皮10克、銀柴胡10克,以清肺降火;食少便搪,少氣乏力者,去麥冬、沙參,加黃芪12克、白術12克、茯苓10克,以益氣健脾。 四、脾腎陽虛癥狀:咳嗽而喘,咯痰稀薄,胸悶氣短,甚至喉中疾嗚,動則心悸,畏寒肢冷足腫,食少腰膝酸軟。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 證候分析: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致脾陽不足,脾陽虛則中焦運化失常,水濕內聚,上漬于肺,阻塞氣道,肺失宣降,腎陽虛壩u見氣失攝納,故見咳嗽、咯痰、氣喘等癥;脾腎陽虛,失于溫煦,運化無權,見畏寒肢冷足腫,食少腰酸;舌淡胖、苔白、脈沉細皆為脾腎陽虛之征。 脾腎陽虛治則:溫腎健脾,納氣平喘。 方藥:腎氣丸合六君子九加減。 熟附子9克肉桂5克熟地12克山茱萸6克淮山藥15克茯苓12克澤瀉10克陳皮6克半夏9克黨參15克白術9克甘草5克隨癥加減:腎陰偏虛,咽干口燥,腰酸溲赤者,去附子、肉掛,加知母9克、黃柏9克、麥冬9克,以滋陰斂肺;虛不納氣,喘促動則尤甚,汗出肢冷者,加人參9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紫石英15克《局方》黑錫丹6克(包煎),以納氣定喘。 老中醫(yī) 王圣尉 編輯
|
|
來自: iippss > 《 感冒咳嗽頭痛頭暈咽炎氣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