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蹦堋爸琳鬟_”,這是圣賢的狀態(tài),做為凡夫的眾生而言,所經(jīng)歷酒色財氣,名聞利養(yǎng)的東西太多,不能做到“至正明達”,也不具備這樣的修養(yǎng)?!拔宄0傩小?,不能進入“誠”的狀態(tài),就是我們犯錯誤的時候了——“非誠非也”。離開了“誠”,五常不再是五常,百行百業(yè)的規(guī)矩也會壞掉。為什么“非誠非也”?因為“邪暗塞也”。一些歪門邪道的念頭,用佛教的話說就是打妄想,胡思亂想,酒色財氣、是是非非的東西在頭腦里盤踞鼓蕩,還有清明之心、至誠之心嗎?所以,“誠則無事矣”。之所以生活中有那么多煩惱,就是因為我們邪的暗的東西把我們心竅給堵塞了。如果我們能去掉蒙蔽我們眼耳鼻舌身意、蒙蔽我們心竅的東西,回歸于“誠”的狀態(tài),就能“誠則無事”,“誠”則天下太平。 古人都仰慕這樣一句話:“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堯舜時代的圣君,坐在那里,動都不用動,但是天下能治理很好。另外,《道德經(jīng)》說:“無為而無不為”,這些都是“誠則無事”的另一種表述。老天就是“誠”,大道就是“誠”,大道是“正心誠意”,沒有污染的。大道運行中,天地萬物各安其位,不會主動去增減損益,不會因蟑螂、老鼠、臭蟲橫行,而收拾掉它們;不會因為獅子老虎殘暴吃牛羊就把獅子老虎收拾掉;不會因為社會上、人世間有很多壞人,就收拾掉他們。大道對萬物一視同仁,都賦與生存的權(quán)利,而讓他們自生自滅,這就叫“誠則無事矣。” 《易經(jīng)》中用孔夫子的話說:“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碧煜隆蟮?、天地人有什么可思慮的,都是殊途同歸。人類社會也是如此,無論社會怎么變化,怎么亂哄哄的,天地一樣照轉(zhuǎn),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我們講課的“站前路”這么繁榮,三十年來造就了多少億萬富翁,這和我們有多少相干?至于歐洲經(jīng)濟,南美叢林,非洲草原甚至太陽系外、銀河系外發(fā)生的事情與我們有什么相干?因為我們的注意力沒有大到覆蓋這么遠的地方。孔夫子又說:“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都不愿說話了——“予欲無言”,就達到了無事的境界。天下本無事,但是,庸人自擾之、自憂之啊。 “誠則無事”,我們怎樣使自己處于“無事道人”的境界上。這個無事,不是指不干事;我們心中不要有那么多的功名利祿,不要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糾纏在我們的心里。見了就做,做了就放下,過去的早就過去了,和我們沒有關(guān)系了;未來還在未來之中,和我們也沒有關(guān)系?,F(xiàn)在廣州一千多萬人,和你有關(guān)系的有多少?廣州這個忙忙碌碌的城市里,該你做的事又有多少?所以我們的心一定要放在無事上。這個無事不是說不做事,該吃飯還吃飯,該睡覺還睡覺,該接待朋友還接待朋友,該處理事情就處理事情。當(dāng)做則做,做完則了,這個也叫無事。千萬別無事生非,把與自己不相干的不該想的事大包大攬,那是自討苦吃。 另外,我們要學(xué)會心閑,心要閑,神閑氣定多好啊。如果心忙了,你這個人就沒用了,是干不了大事的。我看見有的人心里老是慌慌忙忙的,話都不想跟他說,因為他聽不進去你的話,心里在鬧騰。也不敢交事情給他做,因為他心里鬧,能安心做事嗎?所以我們與人打交道,看人有沒有能力,首先看他有沒有靜氣,有沒有定力。如果有靜氣,神閑氣定的,這個人可交,可為。神閑氣定的人才能干大事,如果天天浮躁不安,心里鬧哄哄,這些人千萬別交事情給他,喝杯茶可以,千萬別把他納入自己要干大事的因緣中,那可能會成事不足,壞事有余。所以要有閑靜之氣,要有閑靜的修為和性情。要學(xué)會偷閑,學(xué)會養(yǎng)閑。因為在養(yǎng)閑的過程中,使我們不知不覺處于“誠”的狀態(tài),這里面也是妙不可言。 “至易而行難,果而確,無難焉?!碧煜碌牡朗呛芷匠?、很簡易的,小孩子長大成人難嗎?你看當(dāng)家長的多麻煩,治安不好,食品不安全,幼兒園、小學(xué)到大學(xué)費用又高,吃的教的護送的,這樣關(guān)照那樣關(guān)照,實際上一點也不難,小孩是自己吃,自己消化,自己成長,跟父母沒有多大關(guān)系。我們?nèi)?、企業(yè)和社會同樣如此,關(guān)照多了,是頭上安頭,畫蛇添足。社會有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市場有看不見的手。所以我們要看懂易和難的關(guān)系?!罢\”,說起來哪容易做到,但我們隨時隨地、經(jīng)常都是處于無思無慮,不動心的狀態(tài)而不自知??!早上醒來,剛睜開眼睛,沒什么思慮;剛思考問題時,也會有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處于“誠”的狀態(tài),雜念太多就會思考不下去;所以我們每天都有很多時候都能處于“誠”的狀態(tài)。但是要達到從頭到尾,自始至終打成一片就不容易,的確困難! 理論的東西理解起來好像不難,但運作起來難。用黑格爾的話來說,一個思想觀念在頭腦里跳動下幾秒鐘的事,但在社會上落實可能要好幾百年。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這個觀念在頭腦里閃過很快,但要落實到社會上,幾千年未必能轉(zhuǎn)化過來。中國從封建社會到憲政社會的轉(zhuǎn)型,一百年了都還沒完全成功,還在進行中。把一個老百姓教化成一個君子、賢人,說起來簡單,但是需要時間,需要精力。所以我們要看到易和難的關(guān)系?!爸泻弦弧笔峭蹶柮鞯膶W(xué)說,“知行合一”可以說;但是“知易行難”也可以說;“知難行易”也可以說。因為人的環(huán)境不一樣,因緣不一樣。在某個事上可以說是知行合一的;在某個事上可以說知先行后,知易行難的;在某個事上又可以說是知難行易??傊荒芤坏肚校司唧w而言,具體而論。 “果而確,無難焉”,這里講的是怎樣回歸于“誠”,怎樣“明心見性”,怎樣悟道。這是“知”容易,但“行”很難;明白容易,實踐很難。但是我們“果而確”,就可能實現(xiàn)。果,是果斷、堅定;確,有毅力有持久心。不論是觀念也好,實踐也好,我們都要看準目標,毫不猶豫地走下去。所以說“果而確,無難焉?!庇行┦虏皇遣荒茏觯涂茨闳ゲ蝗プ?,敢不敢去做。我們想成為君子,想成為賢人,成為仁人志士,但這個標準太高了,我們能達到嗎?實際上并不高,就按照志士仁人的標準走下去嘛,今天做一點,明天做一點,敢于對自己的身心性命做一番修整調(diào)校,我相信,在這條路上沒什么困難。 “故曰: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這句話也很有名。顏淵問孔子何謂仁?孔子就回答了這句話。一日,指有那么一天,我做到了“克己復(fù)禮”,那么整個天下都是個太平的世界,都是仁的世界??思簭?fù)禮是基本功,我們每天都應(yīng)該留意自己的舉心動念,是不是能克己?我們每天都活在是非得失、成敗毀譽當(dāng)中,每天都在人事的網(wǎng)絡(luò)中求利益。作為自然生命而言,需要獲取外部資糧才能養(yǎng)命,才能延續(xù)自己生命;作為社會生命,也需要好的名譽,好的待遇,這些必然與外部的環(huán)境有沖突矛盾。我們在關(guān)系的網(wǎng)絡(luò)里,一定要注重克己,克己的目的是復(fù)禮——就是守規(guī)矩,要有游戲規(guī)則。 克己的規(guī)范,就是“仁義禮智信”,以“仁義禮智信”來規(guī)范我們的心性。那么在社會行為上就不能觸動社會游戲規(guī)則,道德不能觸犯,法律更不能觸犯,大家都奉公守法,遵紀守法,那就是“復(fù)禮”了,那就是天下太平。如果每個人都做到奉公守法、克己利他,有奉獻精神,那么我們整個社會就很祥和,整個社會就是仁治的社會,就是“天下歸仁”。“天下歸仁”是幾千年來一個崇高的政治目標,大同社會是“天下歸仁”,天下為公也是“天下歸仁”。自己首先要有一套“仁義禮智信”的城防,一套樂趣,別認為把仁義禮智信當(dāng)成道德規(guī)范來,就約束自己而不高興。仁義值多少錢?仁義能不能發(fā)財,能不能升官?如果這樣來看就錯了。真正能當(dāng)好官,當(dāng)大官的,肯定是守“仁義禮智信”的。真正能發(fā)大財,也肯定是守“仁義禮智信”的。設(shè)想一個百年老店,如果沒有“信”,它能有百年歷史嗎?它不“仁”,能發(fā)展百年嗎?它無“禮”,不守規(guī)矩,能有今天的祥和太平嗎?所以無論當(dāng)官、經(jīng)商還是做普通百姓,都需要有仁義禮智信,做為生活工作的太平之舟,這可是最吉祥之路?。?br/> 《通書》是宋明理學(xué)的總綱,從北宋到清代作為中國主體文化的代表,滋養(yǎng)了知識分子近一千年。整個士大夫階層,乃至佛教道教,都受到了通書的深刻影響?!锻〞分挥兴氖?,但包含很廣,從宇宙論、認識論到儒釋道三教的精髓思想,再到我們修身養(yǎng)性都有涉及。而且《通書》都把修身養(yǎng)性精妙之處都點化出來。上周講了《誠上》、《誠下》兩章,下面還有《誠幾德第三》《圣第四》,都在講“誠”。后來的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繼續(xù)講“誠”,只不過沒有以“誠”作為題目而已。頭兩章是講“體”,“大哉乾元”;“圣,誠而已矣”;“五常之本,百行之源”;都是講“體”,第三章則在“用”上進行展開。 《誠幾德第三》誠,無為;幾,善惡;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謂圣,復(fù)焉執(zhí)焉之謂賢,發(fā)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我們面對自己的精神世界,面對社會上的各種人事關(guān)系,怎樣料理其中的因緣?有三個方面的關(guān)系。第一是“誠”,第二是“幾”,第三是“德”。在這三層關(guān)系,“誠”是我們的精神本體——相當(dāng)于道家的“道”,佛家的“真如”,屬于精神無污染狀態(tài)?!罢\”的作用是什么——是無為。什么叫無為?天地有為嗎?自然有為嗎——無為!它沒有主觀意識要干這樣那樣,就是自然而然,就是《道德經(jīng)》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笔裁词菬o為?簡單舉例,拿身體來說,我們眼耳鼻舌有為嗎?五臟六腑有為嗎?飯菜吃到肚子里,能有為嗎?想胖點想瘦點,聽你的嗎?生命是自行完成消化吸收,把營養(yǎng)分配到眼耳鼻舌身意、五臟六腑之中,不需要我們意識去進行干預(yù)。我們的生命本來就是一種“無為”的狀態(tài)。從社會來看,政府有為嗎?解決全世界的麻煩,歐洲美洲的債務(wù)危機,占領(lǐng)華爾街,能有為嗎?靠看不見的手。誰能有為?如果把地球的生態(tài)鏈當(dāng)作一個整體來看,也是“無為”的。我們的心是自己的,“心”下一分鐘想什么,你知道嗎?下一分鐘說什么你能做主嗎?明天想什么說什么,有什么因緣你能做主嗎?無法做主。這樣才不妨礙生命、不妨礙社會上種種因緣的隨機流動和交往。反過來又證明了精神原本是“無為”的,它沒法處于有為狀態(tài)。如果我們刻意處于有為的狀態(tài),我們的精神就會走上岔道,就會出精神病。要少去料理它,現(xiàn)在的營養(yǎng)學(xué),美容學(xué),總是想給生命加減乘除,但越是干擾生命,生命就越混亂。同樣,越是干擾社會,越欲掌控社會,這個社會就越是危機四伏?!兜赖陆?jīng)》講“無為才能無不為”,這是根本訣竅?!吧挥校瑸槎皇选甭?。但我們的精神,包括最高的權(quán)力機關(guān),怎樣明白這個道理,使我們從狹隘盲目的有為回歸“無為”?這是中國圣賢的最高境界。當(dāng)然“無為”并不是說就不為了,里面是有妙處的。妙在哪里?還得“知幾”(機)。 “幾,善惡”,什么叫善惡?并不是我們都學(xué)慈悲喜舍才叫善。善,對身體來說,不去干擾五臟六腑,如果五臟六腑能健康地為身體服務(wù),這就是善;不能健康地為五臟六腑服務(wù),這就是惡。社會上,“仁義禮智信”是善,不仁不義就是惡,但是善惡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標準,善惡都是向?qū)α⒚孓D(zhuǎn)化的。干善事搞砸了,反而是壞事,無意中干了壞事。有些看起來是壞事,但過了段時間,卻變成好事了。所以先秦時就有“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的說法。這是因為善惡邊界往往是模糊的,所以在是非的辯論中,有人說越辯越明,有人則說越辯越糊涂。關(guān)于“幾”,又分內(nèi)外。外面的“幾”你能把握多少?我們所能接觸的半徑非常有限,能把控的空間就是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念頭一動,精神的內(nèi)容就出來了,社會上的是是非非也就出來了。如果我們關(guān)閉我們的念頭,我們的精神世界就歸于無?!皫住保C)在哪里?如何去把控它?戰(zhàn)機也好,商機也好,危機也好,怎么趨吉避兇?對人對事,要看見里面蘊藏的機兆是什么?它展開的必然性是什么?這個要相當(dāng)?shù)墓Ψ虿拍芸吹玫?。古人說“防微杜漸”,“見機而作”,易經(jīng)說“君子見幾(機)而作,不俟終日”。但是這些“幾(機)”都是外面的。作為心性修養(yǎng),關(guān)注于自己身心性命提升的人,他首先關(guān)心自己的“幾(機)”。自己念頭一動,用佛教的話來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當(dāng)念頭一動時,這個念頭是怎么動的?念頭起來后,就會順著邏輯的軌道,會自然而然吸附若干內(nèi)容在里面。如果引用黑格爾的邏輯學(xué),邏輯純之又純,沒有具體的事項在里面——就是精神自身運行一系列程序,像電腦軟件一樣。但是如果把內(nèi)容附著于它,那么善善惡惡就演繹在里面了。人不象機器、不象電腦,是有欲望,有動機的,我們念頭一展開,就有情緒欲望滲透在里邊,在念頭剛剛萌動時候就已經(jīng)有善惡的成分。有修養(yǎng)的人在念頭剛萌動時就知道覺照,“吾日三省吾身”,他有這個“覺照”的能力,關(guān)注自己念頭的起起落落。我們腦子里要有“交警”站崗,管住念頭,光明的念頭放行通過,陰暗的念頭則攔住,不放行。小時候我老師教我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心進入陰暗、危險的地帶。如果我們的心進入了陰暗的地帶,見到的天和地、見到的人和事全是陰暗的,自己就會進入危險的狀態(tài)?,F(xiàn)在為什么有那么多人生病,監(jiān)獄里也有那么多人,那么多人被雙規(guī),那么多人跳樓,就是因為他們的精神事先進入了危險的狀態(tài)后還不自知。如何去防范,使自己遠離這些麻煩,就得使自己的所思所行不要進入危險地帶,這就要防微杜漸,就要見“幾(機)”?!皫祝茞骸?,盡管只有三個字,展開就不得了。對此,周敦頤先生在后面還會有詳細的推演。 “德,愛曰仁?!痹谏鐣仙畈荒軣o德,無德的人寸步難行。要在人間正道上行走,就應(yīng)該洗滌我們的精神,使我們的精神回歸于“至善”。用《大學(xué)》的話來講,“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敝辽凭褪恰暗隆薄!暗隆焙芎唵危芗兇?,但必須要有愛心才有德。有愛心、慈悲心,這個就是仁。推而廣之,“德”就是“仁義禮智信”在我們精神和行為上的充實。人有三種生命,第一自然生命,就是生老病死;第二社會生命,就是成敗是非,貴賤窮達;第三精神生命,就是我們的喜怒哀樂。作為社會生命,必須恪守社會常道,首先把自己的責(zé)任擔(dān)當(dāng)起來。用儒家的話來講,這個就是君臣父子夫婦之道。如果我們的“仁義禮智信”都充實于心,并釋放在社會之中,這個就叫有德。仁就是愛,“仁者愛人”,仁和愛經(jīng)常是一體的。 什么是義?“宜曰義”,過頭也不行。宜,指合乎時宜,有分寸有規(guī)矩,這么合在一起,才叫義。怎樣使我們所作所為有分寸,不能亂了分寸,如果不講分寸,就離開了“義”。 什么叫禮?“理曰禮”,理就是禮。我們?nèi)伺c人之間要講“禮”,但是過頭了也不行。整個社會如果沒有尊卑男女長幼之別,并因之而建立的和諧的規(guī)矩,社會就會亂套。但這個“禮”必須建立在合理性上,不合理就無禮。懂禮的人一定合理。怎樣使上下左右內(nèi)外處得和諧就是靠合理之禮。不合理之禮就叫非禮。 什么叫智?“通曰智”,智就是通達無礙,一個智者如果連人世間的小事都料理不好,就不配被稱為智者了。中醫(yī)常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哪個地方不通,就要請醫(yī)生打通經(jīng)絡(luò)。“五行”運行無礙就通。在北京、廣州開車,塞車是家常便飯,大家都希望道路要通;官員們則希望政令要通,政令不通,“王命不出京畿”,那這個國家也就差不多了。河道要暢通,泰國、柬埔寨的水災(zāi)就是水道不通。社會上的麻煩是非太多,就是各個方面利益沒有得到疏通。誰來通?有大智慧的當(dāng)政者。當(dāng)老板的要財通四海,這也是需要大智慧的。要各個方面的因緣,輕重緩急,各個方面的關(guān)系都必須關(guān)照到。不僅要從正面,還要從反面;不僅要從內(nèi)部,還要從外部;方方面面,都要圓融無礙才叫通。智慧是沒有障礙的,真正的智者面對精神上的麻煩都是暢通無礙。通源于智,作為在社會上生存的人,我們要通過自己的智慧料理這些危機,使我們的事業(yè),命運暢通無礙。智慧從哪里來?中國古代圣賢留給我們不少開智慧的書。這些書分兩個方面:一個在體上的智慧,指“誠”,是入道之門;另外是“術(shù)”的方面,指具體方法策略。要明白“道”和“術(shù)”的關(guān)系,能把兩者料理好,才能天下無敵。 “守曰信”,目前關(guān)于社會的誠信,人與人之間的誠信,老百姓都十分不滿。朋友之間真正做到了“信”嗎?夫婦之間做到了“信”嗎?上下級之間真正做到了“信”嗎?所以對這個“信”是大文章。信,就是信守承諾。比如說,我十點鐘在這里講課,我一定會在十點前到。我跟周邊的人打交道,絕對恪守誠信。我答應(yīng)的事情,一定守住自己的承諾。很多人不守誠信,弄得朋友之間發(fā)生誤會、矛盾,乃至反目成仇。很多人肝膽照人,意氣相投,豪爽得很,容易出現(xiàn)輕諾?!兜赖陆?jīng)》說“輕諾必寡信”,輕諾的人能夠守住諾言嗎?那就未必。關(guān)于守信,承諾本身就需要智慧,不能超出自己能力的半徑范圍。如何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仁義禮智”我不敢奢求,要我獻愛心給災(zāi)區(qū),捐款一個億,我沒這樣的能力;要我義薄云天,像宋江一樣當(dāng)及時雨,我也沒這個能力;要我“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我也沒這個能力。但是在生活里,我能夠守信,做人的基本立足點就有了。如何有自己的操守?古代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禮儀之邦的基本點就是守信?!叭市胖宜《Y義廉恥”,如果沒有“信”就叫沒廉恥的人?,F(xiàn)在麻煩的是很多人不知廉恥了,不知恥,叫他如何守信?有人今天這樣說,明天那樣說,過幾天,他就忘了,或者干脆不承認有什么信諾——這不是君子,而是小人的作為。所以我一再提倡要重振中國古代“士”精神。這個“士”精神核心就是恪守了“仁義禮智信”。當(dāng)官的有“士”精神,官當(dāng)?shù)煤?;老板有“士”精神,企業(yè)做的好;如果我們沒有這因緣,不能當(dāng)官,也不能發(fā)財,那做個隱士也好。不過如今做隱士也沒條件了,現(xiàn)在土地你就買不起。那么在城里當(dāng)個寒士也行,窮一點而已,但我固守道德。象《菜根譚》所說:“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quán)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這是寒士所為,我們要有這樣的骨氣,守住“仁義禮智信”,特別是“信”這條底線。搞道德教育,就需要講這些,需要“仁義禮智信”作為凈化人心、優(yōu)化人心的基本精神食糧。 |
|
來自: 易水寒暖 > 《馮學(xué)成《再說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