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佛像由于年代久遠,做工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性,受到收藏家的追捧。特別是明清宮廷銅佛造像,一尊價格動輒百萬甚至數(shù)千萬元,占據(jù)了高端市場。 明清兩代,出于民間供奉和安撫、籠絡(luò)西藏的政治需要,朝廷大力扶持藏傳佛教在中原的傳播。藏傳金銅造像迅速發(fā)展,形成了金銅佛像制作的高峰期,尤其是在明代的永樂、宣德時期和清代的康熙、乾隆兩朝。 明代以前的金銅佛像體量都很小,20厘米高者就算了不起了,可是到了明代,佛像都做得很大,二三十厘米高的已不鮮見。 明代鑄造銅佛像非常興盛。明早期的漢傳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較適中,身軀飽滿結(jié)實,線條簡潔流暢,豐腴而不虛,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簡的外衣形成對照,富有整體感。這一時期的佛造像多頭大身長,體態(tài)豐臃,傳世品較多。從造像的風格上來看,更加貼近了生活,世俗化的味道更加濃厚。從造型佩飾上看,菩薩基本上是袒露上身,下著大裙,肩上搭有帔帛等等。服飾貼體而輕柔,衣紋和衣飾的刻畫運用寫實手法,視覺效果非常逼真。 清代銅佛像康熙和乾隆也有明顯區(qū)別,康熙時代佛像面相豐圓適中較為優(yōu)美,五官寫實,雙眼是寫實性的,上眼臉呈弧形,略有上揚的感覺,早起蓮瓣滿布臺座一周,時代愈后,臺座背面蓮瓣越簡略,變成一塊如意云頭開光,佛像顏色偏暖,菩薩像有兩條飄帶從雙肩優(yōu)美的向兩側(cè)甩出,衣飾有刻花。乾隆時代佛像面相飽滿,五官刻化程式化,鼻子較生硬,眼睛不是寫實的,上眼臉向下垂,彎度很大,呈俯視狀。臺座背后蓮瓣省略不做,素瓣蓮座最下像一律制成圓隆行,佛像顏色偏黃,偏冷,飄帶一般比較直,衣飾一般不刻花。 辨別銅佛像主要看以下六點:一看面相和體形,二看手印與坐姿,三看標識與坐騎,四看細部與裝飾,五看材料與質(zhì)地,六看銘文與題記。 一、佛像的面相與體型,是鑒定佛像的關(guān)鍵。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現(xiàn)、整體的風格等等,哪怕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有很大的差異。比如清代康熙、乾隆時期和嘉慶、道光時期的造像,就有著一定的差別。 二、所謂標識和坐騎、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規(guī)的,只要仔細觀察和對照,就可正確地為一件造像定名,分清是佛還是菩薩,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薩。 三、所謂細部與裝飾,可以說是佛像鑒定時非常實用的小竅門。如明代蓮花座與清代蓮花座上的蓮瓣裝飾,明代蓮瓣精細而長,且瓣與瓣中有小型三角裝飾,而清代蓮瓣則顯得粗壯,瓣與瓣間也無裝飾。 四、材料與質(zhì)地,這是鑒定中最為直觀的。銅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銅、黃銅和紅銅。如同樣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特別是乾隆時期,因為國力強盛和皇室對佛像的崇奉,這時造的佛像用材料特別好,所以乾隆時期佛像一上手,就有特別沉的感覺,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輕許多。 五、銘文與題記,是造像本身提供給我們的文字鑒定內(nèi)容。明代有“大明永樂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清代則為“大清乾隆年制”款,這兩個朝代只有這3個款識較多,其他年號一般不刻款。 明清佛像,已成為藏傳佛像的代名詞,精品明清佛像的存世數(shù)量稀少,它依然存在價格洼地,因而現(xiàn)在入手收藏,仍然不失時機。盡管如今佛像市場,造假已經(jīng)不是秘密,但掌握好辨?zhèn)渭记?,投資銅佛像扔不失為一個好的投資方向。 當您讀完本文章時,您可以將以點擊右上角按扭將它轉(zhuǎn)發(fā)出去,因您個人的小小分享,可以讓更多的朋友共同學習!人因夢想而偉大、更因地動而成功、你因?qū)W習而改變!請把您的愛心傳遞下去幫助更多人學習成長,感謝您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