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歌手嗓音條件較好,既可唱高音,也可唱中音聲部,即一人擔兩種角色。從氣息的角度上講,高音與中音的差別不大,從喉頭的開啟大小、共鳴腔的運用上兩者有一定的差異。就高音部來說,和平時說話、朗誦的聲音比較接近,也有一個打開喉頭的問題,注意不能開得太大。不論音階如何變化,都是仿佛從同一地方發(fā)出,噴射點即呼吸支點始終在胸部、腰部、腹部。象一棵大樹,如果根須不扎在泥土深處,并且向四處擴展,樹干就會被風吹倒。歌聲如果失去了呼吸支點,立即會倒下來,根本談不上什么穿透力、根深葉茂。
唱高音聲部者怕的是中低音區(qū)唱得隨意、順利,一到高聲區(qū)不是聲音突然變尖細,就是聲嘶力竭;不是用假聲唱,就是亂喊亂嚎叫。按理說,高聲區(qū)的氣息要比中、低聲區(qū)更加暢通、充足,聲帶縮短、聲門靠攏度更緊密。問題在中、低聲區(qū)已經存在,未真正唱好每一個音,甚至未真正進入歌唱狀態(tài),沒有一套隨心所欲能運用的科學發(fā)聲方法,而是唱到哪里就算哪里,似乎沒有固定不變的發(fā)聲程式。善歌唱人總感到方法很簡單明了,信手拈來可自由發(fā)揮。當初開始受訓后往往頭緒很亂,感嘆歌唱比什么都難。
中、低聲區(qū)用的力點在胸、腰、腹部,不在喉部、口咽部,這種習慣性改變要經過長期艱苦的訓練才能達到。喉部一用力,喉部肌群就處于緊張狀態(tài),聲帶就無法有彈性地工作,我們主張強有力而有節(jié)制的氣息直接沖擊聲帶,促使聲帶作出相應的調整,產生預期的振動。聲帶的振動頻率高低,關系到音階的高低,有的音不準,根本的原因就是聲帶振動頻率忽高忽低,不在規(guī)定的次數上。
中、低聲區(qū)未唱好,另一個原因是歌手的聽覺不準確,要學會聽清自己的聲音是否和樂器所奏出的音高一致,做得十分和諧的功效,其次是符合科學發(fā)聲法嗎?聲音上下有一定距離,三個主要共鳴腔連成一線,產生共振,聲音有強烈的金屬感,有飛翔藍天的感受。如果辦不到這一點去唱高聲區(qū)則是束手無策,即走路常要摔跤的人去參加跑步比賽,十有九要落后的。
能夠識別某人的聲部是高音還是中音的人,說明他有些聲樂知識的。中音聲部的確定,是看他的音質、音色、音域,最好請文藝醫(yī)院專科醫(yī)生檢查一下的他的聲帶寬度、厚度、長度,作為一項重要識別依據。一般未經任何專業(yè)訓練前就能識別聲部,只有聲樂的高手才能做到。上海有一個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剛進音樂學院時唱了一年男高音,后來由老師的老師續(xù)教,得出應該是男中音的結論。
男中音的高音可唱小字二組的A,業(yè)余的男高音一般唱不上這一個音,能輕松唱到G,保持聲音不出現(xiàn)破裂已很不容易。男中音的唱法,喉頭開啟比高音部要大些,聲音略微靠后一些,咽與胸腔的共鳴濃厚一些,在合唱團中擔任低聲部的角色。優(yōu)秀的中音好比交響樂團樂團中的中提琴、大提琴,音色渾厚、醇美。中音聲部有其唱得最出色的幾個音階,顯得特別華麗、金碧輝煌,但不能以此為滿足,要力求增加這樣優(yōu)質音的數量,向上向下擴展一些。高音聲側重點在口咽腔、頭腔,中音聲部則在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胸腔。
那種認為唱中音聲部一般唱不壞嗓子是不科學的,如果用嗓不當,方法未老練,同樣會產生不良的后果。中音聲部的音色與歌手平時說話有一定的差別。為了縮短這一差別,歌手平時說話略帶一些歌唱時的共鳴。選歌問題也得講究一些,有些歌曲是專為中音聲部創(chuàng)作的,有些歌曲高音、中音聲部皆宜。有一位歌手一生中從高音改為中音,又從中音改為高音,有三個循環(huán)。有些合唱團低聲部缺中音聲部,便動員嗓音結實、響亮一點的高音歌手去唱低聲部,這是一種權宜之計。
我們主張同時唱高音與中音聲部,理由是一時難以定論某人的聲部,需好好觀察一段時間。這樣雙聲部的歌手要牢固掌握二個聲部的基本特征,不能在同一首歌中出現(xiàn)兩種風格的唱法,如果是中音,聲音的色彩始終如一,象中提琴、大提琴、圓號、大管等;如果是高音,則象小提琴、小號等。雙聲部由同一人擔當,作為聲樂老師在示范時應該是這樣。
不論是高音還是中音,練氣息的呼與吸、哼鳴、嘆氣、半打哈欠、喊嗓、放松舌頭等都是共同的。中音的口型比較工整、嚴謹一些,管子的感覺比高音強烈一些。中音的音色總是厚實、恢宏、遼闊,好象專門控制著天空的中層;高音的音色總是明亮、高亢、剛毅,控制著天空的高層。以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為例,分別用高音與中音部的風格演唱,按原調A定調,唱中音聲部可降為G調。第一步用標準的普通話帶有激情,朗誦歌詞數遍,讓一遍比一遍接近歌唱。審視一下每一個字都咬準了嗎?第二步,開口前將第一個音的氣息強度、深度定在全曲最高一個音上。好象身臨美麗的大草原放聲高歌。和朗誦時一樣放松,不怕高音唱不上。第三步,一旦起了音唱,不要想到發(fā)聲方法,顧這顧那,而要抓住一總綱,一氣呵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