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入門者,看到一塊石頭,首先便與自己頭腦中的形象進(jìn)行聯(lián)想、比對。像人?像牛?像鳥?像山······一旦與頭腦中的形象對上了號,便如獲至寶。饒有興致地拿給人看,并不厭其煩地介紹:這里像頭,那里像尾······此謂玩石。 繼而,再看自己那像什么又不像什么的石頭,當(dāng)初的興奮漸漸淡去。似乎那曾經(jīng)的寶貝,只是幾塊普通石頭而已。有人興味索然,就此罷手。但更多的人則繼續(xù)前行,進(jìn)而走進(jìn)另一片天地。再看那牛是拱起身子的斗牛,那鳥是飛翔著歌唱著的鳥,那人也不再呆板,似演講,似思考,似行走······此謂賞石。 可以說,更多的人停留在賞石階段,樂此不疲,且多有收獲。這也是賞石群體越來越龐大、賞石市場越來越活躍的緣由所在。然而,隨著賞石隊伍的擴大,賞石高人的不斷涌現(xiàn),加之一些高端人士的加入,賞石也步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一個圓圓的石頭,既不象形,也無圖案。但有人卻看到了處事的哲學(xué);有人看到了世間的輪回;有人則體味了無謂的圓滿······此謂品石。至此,那原本硬邦邦的石頭便有了一番禪意了。玩石、賞石、品石便也進(jìn)入了禪境——禪石! 其實,所謂禪石,至今并無準(zhǔn)確的定義。狹義上講,在大多數(shù)人的心目中,不論是圖案石,或象形石,似乎就是佛、觀音、達(dá)摩等等奇石。廣義上講,雖沒有十分具體的界定,但仍有一些說法似可參照。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華夏奇石》一書中關(guān)于禪石的說法:“所謂禪石,其實就是以禪的哲理來體會石中天理……作為品石的標(biāo)準(zhǔn),主張在品石的過程中,能夠頓悟妙得?!睆闹心軌蚩闯銎媸械摹岸U味”或“禪趣”,是一個“較高的文化層面”的觀賞水平,其欣賞的特征是重視心靈的感受,其欣賞的方法則是以禪的哲理來體會石中的天理。 據(jù)載,愛國人士沈鈞儒,一生酷愛奇石,其中有一塊圖案石,上邊的畫面是山中流出一條小溪,在山溪上游的水盡之處,坐著一位老人,仰面朝天,似看天上的白云。這塊奇石,是用唐代詩人王維的兩句禪詩“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為題。這句詩不僅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還道出了濃厚的禪意禪趣。一般的行人,當(dāng)走到水盡之處時,已經(jīng)無路可走,不是興盡而返,就是掃興而歸。但詩人則不然,“水”是窮盡了,眼看無路可走,但又有新的境界——“坐看云起時”,尚有白云可以觀賞。于是,索性坐下來,觀賞那一團團白云飄然而起。 你看,到了水窮之處,仍然不急不忙,不煩不惱。尋水之興剛盡,觀云之趣又生。這種隨處發(fā)生而悠悠不絕的閑適自在的自然情趣,正是當(dāng)年詩人和當(dāng)今品石者形神狀態(tài)的寫照。此外,這兩句詩還深蘊禪理。因為,在禪家眼里,白云的“無心無意”、“悠悠自在”,正是所謂“不住心”、“無常心”,淡泊閑適、安祥自足等禪意的象征。這兩句詩更有深意者,能使人領(lǐng)悟出“處驚不變”、“絕路逢生”的人生哲理。這兩句詩作為奇石的題,使這塊奇石恰當(dāng)?shù)乇憩F(xiàn)了禪宗的隨緣任運、無念無住的深刻意旨,使這塊奇石的文化意蘊達(dá)到至高境界。 對同一方石頭,做出不同的解讀,十分正常。正所謂“一千個觀眾眼中會出現(xiàn)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塊好石,尤其是“禪石”,往往蘊含著多重內(nèi)容,讓品石者如品茗般在悠閑中慢慢地去領(lǐng)悟。此時的“禪石”,已不在乎石頭奇巧的形狀、色彩和紋理,而是注重石頭能安定心性,溝通心靈,達(dá)到精神上的愉悅和超脫。 這類禪石大都有穩(wěn)重古樸、恬淡沉靜、肅穆幽玄之特點。外形不怪異,卻令人欣賞。這正是“禪石”的魅力與玄妙所在。 當(dāng)然,品石如果不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沒有良好的心性,再好的禪石擺在面前,也很難悟出其中的奇趣與妙境,這又當(dāng)另論了。 由是觀之,玩石,在乎表層的“像”;賞石,在乎形象的“美”;品石,則體味其中的“韻”;而在“韻”中能品出哲理則無疑是“禪”了。因而,說禪石是賞石的至高境界并不過分。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