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0 20:01 | 豆瓣:趙志明 1 大概一千年前,宋朝嘉佑年間,有一個叫傅肱的人寫了一本《蟹經(jīng)》,里面記錄了一個小故事,怪有意思的。說是太湖地區(qū)有一個陸姓漁夫,網(wǎng)到了一只大螃蟹,其大如斗。這是其形,斗現(xiàn)在很難見到,不太形象。按十升為一斗,一升大概一斤半計算,一斗的重量約十斤半,就是說這只螃蟹有十來斤重。反正我吃過的最大螃蟹也沒有超過一斤的,可見其大。 換到現(xiàn)在的人,乍一見到這樣的巨蟹,估計都會嘴里喊著“嚇?biāo)缹殞毩恕?,同時獻(xiàn)上雙膝吧。陸漁夫卻沒有,相反還很生氣,因為巨蟹用螯把漁網(wǎng)都剪破了,修補起來肯定費時糜錢,他就想著把巨蟹煮來吃了。在宋朝那會,已經(jīng)很流行吃蟹了,稱為“洗手蟹”。但是見到巨無霸螃蟹不趕緊膜拜供奉,還敢煮來吃的,可見古代人確實比現(xiàn)代人要勇敢很多,和《老人與海》里的倔強一哥圣地亞哥有得一拼。 這個時候,同伴中有一個老年漁夫趕忙制止他,說:“你千萬不能煮它。我聽說像螃蟹烏龜這類水族,如果形體巨大,遠(yuǎn)遠(yuǎn)超過同類的,肯定是水神的使者,吃了它一定會帶來噩運?!标憹O夫想到自己畢竟靠水吃水,有一大家子人要養(yǎng)活,寧信其有,終究有所顧忌,于是就把巨蟹給放了。 到了這里,最讓我感興趣的一幕出現(xiàn)了。這只巨蟹被釋放到水里,竟然在水面一口氣橫行了一里多路,簡直比水上漂還水上漂,如此炫耀一番,然后才沉下水底。 我小時候喜歡打水漂,精選了扁平趁手的瓦片,如果角度手力都恰到好處,最多也才能在水面蹁躚十余下,十米左右距離而已。如果換成用螃蟹來打水漂,估計直接就“壁咚”了。斗大巨蟹在水面玩漂移一里多路,是多么威風(fēng)霸氣,多么舍我其誰。這種動容,我在看蘇東坡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度余生”時也隱約出現(xiàn)過。無論蘇子以舟橫行江海渡其余生,還是巨蟹在水面橫行數(shù)里炫耀其異,里面似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里先打住。 2 我喜歡吃大閘蟹,直吃到滿手余香,尚口不能停。有一次師妹張葉青的父親來北京,他們家住洪澤湖畔,正逢金秋時節(jié),老人家?guī)韼资锎箝l蟹,一盤一盤地蒸上來供我們這幫饕餮大快朵頤。我估計吃了有二十多只,結(jié)果就是凌晨腿腳抽筋兩次,先是左腿,后是右腿,生生把我變成了“軟殼蟹”。 螃蟹生性好斗,大閘蟹捆扎成粽子還好,一旦解開束縛,勢必爭作一團,你夾住我,我夾住你,死命不放,其性劣烈性至此。若是“軟殼蟹”,自然無法相爭。螃蟹一生大概要經(jīng)過18此蛻殼,蛻殼后的螃蟹簡直是毫無自衛(wèi)能力。不過,只需30多個小時,新殼就可以完全硬化了。小時候,我們在河邊石頭縫里經(jīng)常能找著“軟殼蟹”,可以放在手里把玩一點也不顧及它的大螯。若是“硬殼蟹”,一旦被它大螯夾住,是會夾出血印子的,斷不敢這般托大。 螃蟹蛻殼前后,通常會選擇安靜、隱蔽的所在,直待新殼硬化?!?a rel="nofollow" >龍虎門》里的甄子丹在受傷后,也是在一塊安靜、隱蔽的沼澤地療傷自愈的。這多少應(yīng)和了“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的大丈夫行事準(zhǔn)則。 古代巴比倫的父母們會將孩子送往集訓(xùn)地,在那里這些孩子將接受最為嚴(yán)苛的軍事訓(xùn)練,互不相讓,彼此砥礪,優(yōu)勝劣汰,存活下來的都被培養(yǎng)成勇往直前的勇士,多么像螃蟹那種好斗。至于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終拜將封侯,又多么像螃蟹蛻殼時的隱忍。 高適在《燕歌行》中說:“男兒本自重橫行”,其意雖有多重詮釋,但我還是偏愛“馳騁往來”“勇者無懼”的男兒本色和豪杰氣度。這很像螃蟹。 3 據(jù)說,螃蟹得名源于壯士巴解,從蟲,是為蟹。 我以為這是一種牽強附會,因為中國字的源起,好像就沒有直接跟人名掛上鉤的,這是其一。 在吳方言中,蟹讀為“hai”,作“害人蟲”講,倒有點意思,但也不盡然。我以為“蟹”者,從“懈”而來,巧合的是,在吳方言里“懈”也讀成“hai”,意味松懈、不緊張,聯(lián)想到螃蟹的盔甲在身、張牙舞爪、巴豆小眼、口吐涎沫、橫行無忌,情狀自然是松懈的、不緊張的。這是其二。 基于此,是不是可以這般假設(shè):螃蟹者,螃從旁,為橫行貌,蟹從懈,為松懈狀。橫行無忌,灑然不懼,確實只有螃蟹這種頑物能做到。 此外,螃蟹是介蟲,屬金,其剛在外也。就是說,螃蟹有堅硬的外殼,自然顯得剛猛有余,兼又性子急躁,所以荀子說“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居者,用心躁矣”,有點像猛張飛。 但蛇、鱔、螃蟹這三者鄉(xiāng)間常見,我太熟悉它們了。因為經(jīng)常抓蟹釣鱔,又畏懼蛇類,對它們的洞穴屬性還是很牢記的,免得擺放錯了。螃蟹的洞口為扁平狀,洞口下沿常有米粒狀的泥土顆粒。蛇鱔之穴均為圓形,鱔穴濕潤有水,蛇穴干燥無水。這是最顯著的區(qū)別和標(biāo)志。也許在荀子那會,螃蟹還沒有學(xué)會打洞穴,或者說,時至今日螃蟹依然是將蛇鱔趕出家門然后鵲巢鳩占略加改裝之后居住。 長江中下游鄉(xiāng)間成長起來的男孩子,想必都有這樣的記憶。時逢秋季,潦水盡而寒潭清,夕陽西下,秋風(fēng)蕭索,溝渠半干。折根枝條在手上,看到溝渠底沿蟹洞口橫臥的大螃蟹,就將枝條悄悄遞送去大螯旁邊,勾引它夾住,便再不松口,輕易就將這貨釣上來,裝到預(yù)先準(zhǔn)備好的袋子里。一路走一路釣,能釣幾十只。只可惜這種螃蟹腿上沒毛,味道不好,多半就是汪曾祺老先生所說的“彭蜞”。 而我們常吃的大閘蟹,雙螯處有如墨絨毛團,其余六爪呈金晃色,腿毛稀疏,挺拔有力,簡直像錐子樣,配上曲爪彎鉤,端的非常性感。 4 說起吃大閘蟹,不得不說到魯迅。 魯迅曾說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螃蟹這副尊容,第一個敢于吃它的,確實了不起。然而勇士開風(fēng)氣之先,對于大閘蟹而言,卻是災(zāi)難,說不定哪一天就斷子絕孫了。 在歷代吃蟹者中,我最喜歡畢卓。 畢卓是東晉著名酒鬼,曾說過“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這樣的豪邁之語。寄情山水者多矣,寄情杯中物者多矣,將美酒與蟹螯并列的,畢卓是第一個人,他開創(chuàng)了“左持”這種說法。 也許是魏晉風(fēng)度的誤導(dǎo),我一直覺得他吃的不是蟹螯,喝的也不是酒,別有所寄,另有所托。男兒在世,就當(dāng)橫行于世,著大塊文章,澆心頭大塊壘,最恨的就是不能行。就好像大閘蟹本當(dāng)在湖泊橫行,卻被一束稻草束縛住螯足,以待烹煮。 后來文人雅士述及蟹者,都延續(xù)了畢卓風(fēng)格,現(xiàn)在我們說美酒加咖啡,那時是“美酒加螃蟹”。比如李白說:“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a rel="nofollow" >蘇舜欽說:“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覺人生萬事休?!?a rel="nofollow" >唐伯虎說:“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覺今朝又重九?!?a rel="nofollow" >張問陶說:“墻角聚空螯,秋冬酒興豪。”疏離和狂放雖在,但橫行之蟹,卻越來越讓位于美味之蟹,本自重橫行的男兒,漸漸被饕餮之士取代。 到了李漁和袁枚這兩位美食家這里,螃蟹就只得美味,不及其余了。我們可以想見這兩位大家吃蟹吃得滿嘴流油手舞足蹈之狀。李漁說:“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極致,更無一物可以上之……獨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無論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痹墩f:“蟹宜獨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鹽湯煮熟,自剝自食為妙。蒸者味雖全,而失之太淡?!边@純粹就是吃貨心態(tài)了。 然而說到吃蟹的經(jīng)驗,這兩位的描述還不如唐朝詩人唐彥謙扎實傳神。他在詩里說:“充盤煮熟堆琳瑯,橙膏醬渫調(diào)堪嘗。一斗擘開紅玉滿,雙螯啰出瓊酥香。岸頭沽得泥封酒,細(xì)嚼頻斟弗停手。西風(fēng)張翰苦思鱸,如斯豐味能知否?” 煮熟的螃蟹堆盤,是非常誘人的。將蟹殼擘開而不是剝開,按耐不住之情狀就出來了。我們那里至今還說“擘螃蟹”“擘蟹吃”,初始我還以為是“剝”,但“剝”相較于“擘”,還是顯得太斯文秀氣了。掰下螯爪,雙螯要“啰”(硬咬開螯,可能會崩壞牙齒),六爪要“嚼”,手忙腳亂,一點都不敢浪費美味?!澳喾饩啤睉?yīng)該就是黃酒了,十八年的女兒紅、狀元紅,佐以姜醋,簡直就是居家旅行飯局之必備。 說到這里真是要口水三千丈了,哪里還顧及的上螃蟹縱橫之志呢? 查看原文 ? 版權(quán)屬于作者 商業(yè)轉(zhuǎn)載聯(lián)系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