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觀點:運用經絡學說,指導臨床治療。望、聞、問、切四診,是祖國醫(yī)學在診病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診療手段,它為辨證論治提供客觀依據。但在針灸臨床中,除了四診以外,還離不開經絡學說的指導。由于經絡是內聯(lián)臟腑,外絡肢節(jié),對人體內外表里起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作用,它既可以反映內臟疾病,又可以傳導針刺經穴的治療效應。因此必須熟悉經絡系統(tǒng)的循行分布,脈氣的輸注出入,以及經絡病候的寒熱虛實,加以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辨證,按照理、法、方、穴的原則進行取穴治療。《靈樞·經別》曰: “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這說明經絡的作用關系到人的生理、病理,防治疾病的各個方面。所以父親始終教導我們說: “從《內經》到《傷寒》,以及其后歷代醫(yī)家,一直強調經絡的重要性,并有‘凡要和湯合藥,針灸之法,宜應精思,必通十二經脈‘及’不明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的古訓”。由于經絡學說是針灸臨床治病的理論基礎,因此父親在臨床治療時十分重視經絡學說。
一、經絡臟腑,辨證施治,通常達變。五臟六腑在背部各有背俞穴,在胸腹部各有募穴,兩者均與臟器組織鄰近,都是臟腑經氣輸注聚集的地方,均可用于內臟病變的診察和治療?!端貑枴た日摗吩唬?“治臟者治其俞?!边@就是說治療臟腑疾病,可以用背俞穴和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輸穴進行治療。用背俞穴時也可配合俞募配穴法,例如肺經實證,咳嗽,胸膺脹滿,喘息,肩背痛,可取肺俞,中府,也可配本經合穴尺澤,或腎經合穴陰谷,用瀉法,取子奪母氣,寓實則瀉其子之意。如肺經虛證,咳嗽,少氣不足以息,可取肺俞,中府配本經俞穴太淵,脾經俞穴太白,用補法,取培土生金,虛則補其母之意。又如在臨床上治療遺尿一般采用溫補脾腎,益氣固攝的原則。針灸取穴以關元,三陰交為主穴,配以腎俞,太溪、氣海、足三里、中極等六療效頗佳。但父親在臨床中對遺尿的辨證施治,除了原有常規(guī)取穴治療外,還形成一個新的論點。如治患兒凌某,女,12歲。夜尿7-8年,晚上熟睡后不易叫醒,即使喚醒起來亦呈閉眼昏睡狀態(tài),東摸西摸,糊里糊涂,甚至起床小便后跑錯房間也時有發(fā)生?;純喊l(fā)育正常,舌薄潤,脈細。癥屬腎氣不足,下元不能固攝,更兼心腎不濟,神明統(tǒng)帥乏力。治以調攝心腎為主,兼以益腎固脬。針灸取穴:印堂,百會,合谷(雙),三陰交(雙),足三里(雙)手針夜尿點(雙)(均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二診:針后夜間無尿床,但仍須家長喚醒,時而仍有昏睡狀。針灸:同上加風池(雙),人中點刺。三診:針后癥狀改善,夜間能自己醒來小便。續(xù)治。四診:治療以來,夜間無尿床,醒后神志清醒。癥狀痊愈。父親以為此案遺尿癥與心腎有密切關系,醫(yī)心腎不濟而影響膀胱的司溺作用。祖國醫(yī)學認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藏神”,這就是說在臟腑活動中,心居首要地位,有統(tǒng)帥其它臟腑的功能,祖國醫(yī)學所說的“神明”與“神”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所說的人體高級中樞神經機能活動,而這些功能均由心來主持和體現(xiàn)。所以前人對心的理解除了“心生血”“心主身之血脈”的心臟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外,還包含了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在內,因此人體臟腑氣血在心的這種中樞神經系統(tǒng)活動的影響下,進行統(tǒng)一協(xié)調和生理活動。假如“心”有病變,就會失卻神明統(tǒng)率的作用,其他臟腑的生理功能活動也會受到影響。這與現(xiàn)代醫(yī)學所說正常的排尿活動需要在大腦皮層和皮質下等排尿中樞的控制及膀胱機能完善的前提下,才能完成的機理是不相餑的,所以父親認為小兒遺尿多屬功能性,其一是由于排尿反射尚未建立或功能發(fā)育尚不成熟;另外由于精神,情緒上的緊張或疲勞過度,或睡覺過深不易覺醒等原因造成,這就與神經過極有關。因此在治療上用提神醒腦升陽開竅和益腎固脬相結合,運用了“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治則,促使患兒建立起排尿反射功能并使之發(fā)育成熟。
二、經脈所過,主治所在,循經遠道,配穴法則。由于經脈有內聯(lián)臟腑,外絡肢節(jié)的相互聯(lián)系,使四肢肘膝以下根部和本部所在的五輸穴的針刺效應可遠達于頭面軀干的結部和標部,這就產生了經脈所過,主治所在的循經遠道取穴法則。師傳陰刺法取雙太溪穴,治發(fā)音嘶啞,咽干嗌痛,效果較好,一則因“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二則是“少陰根于涌泉,結于廉泉”。三則“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背俞與舌下兩脈”。這說明太溪穴與咽喉部通過經脈聯(lián)系密切相關。且太溪穴屬腎經俞穴,功能滋水益腎,清熱降火,所能治發(fā)音嘶啞,咽喉疼痛,陰虛咽干之癥。又如治許某,男,67歲。右側脅肋疼痛三月,起于盛怒之下,負重以后,痛引咳嗽疼痛尤其,曾經中西藥物內服外敷,均未見效,以致不能參加勞動。當5、6肋間壓痛明顯。脈弦滑,苔薄黃質紅。癥為暴怒氣逆,操勞負重,肝氣郁結,厥陰之絡失宣,治以疏泄肝膽。取穴:支溝、陽陵泉、行間,均右側,用呼吸,徐疾補瀉法,痛點加拔火罐。針下痛止,呼吸舒暢,咳亦不痛,一次而愈。由于脅肋為肝膽經脈所布,尤以少陽經脈為主,故此例取足少陽膽經合穴和足厥陰肝經滎穴,就是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在”的“循經取穴”治療法則,再取與足少陽相接的手少陽三焦經經穴增強通調脅肋經氣,既可疏泄肝郁氣滯,又可通利氣機而收活血化瘀止痛之效。 三、經脈診法,切摸循按,壓痛檢查,有助診斷。在臨床上運用四診檢查時,必須在經絡部位進行切摸循按,以觀察經絡有無變動。由于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腧穴是脈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因此內臟有病變,往往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穴位上來,它的反應點即是體表穴位的壓痛,酸脹等過敏反應;有摸及皮下硬結,索條狀物等異常感覺;也有出現(xiàn)皮膚色素異?;蜓艹溆痊F(xiàn)象。父親在臨床上很重視體表穴位的壓痛檢查,借以分析內部臟氣的病變情況。五臟六腑處于胸腹中,脈氣發(fā)于足太陽膀胱經,故五臟六腑的俞穴在背腰部?!鹅`樞·背輸篇》說:“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如咳嗽病在肺俞處有壓痛;神官癥在心俞;消化道疾患在胃俞;膽囊病在膽俞;它如月經病及失眠患者在三陰交穴,頸椎病在肩井,肩周炎在肩內陵,天宗,腰腿痛在十七椎下均有壓痛,在這些壓痛點上施以針灸,往往可收到滿意的效果。在某種情況下,經絡診法可為明確診斷疾病提供參考。如葛某,男,75歲。因患前列腺癌手術治療已3年,近2個月來下肢少力,不能獨前,住院治療,擬診為癌癥轉移,曾作X光腰攝片檢查無異常。轉上海作CT檢查。結論:腰椎無異常。近半月來下肢不能動彈,形成截癱,伴胸悶氣急,不思飲食,乃擬再作B超和腰椎攝片復查。其子用推車推到走廊里,巧與家父路遇,他家久慕醫(yī)名,值此良機,急邀診治,經詢問病情,家父明知脊髓受壓,但未明部位,乃用手在病人背部從腰椎向上切摸,捫及高位胸椎呈角形突出,心中已了如指掌,告知家屬:“此為胸椎骨癌轉移,癥屬晚期,已難挽救,應加攝胸片即可確診?!贝稳諗z片報告為第3胸椎骨癌。10天后即呼吸麻痹衰竭死亡。這次巧遇用摸診及時查清病灶,使病員死得暝目,家屬心服口服。若非經驗豐富的老手是難能辦到的。
四、經脈之病,以痛為輸,療效卓著。十二經筋是隨著十二經脈分布的,它循行于體表而不入內臟,故其發(fā)病癥狀偏于筋肉方面。楊上善說:“經筋是陰陽氣之所資,邪入肌腠,襲筋為病,不能轉輸,遂以病居痛處為輸穴”。父親在臨床上對于經筋之病常用“以痛為輸”的方法治療。如網球肘,中醫(yī)屬經筋之病范疇,在檢查病病人肘部時可發(fā)現(xiàn)一局限的壓痛拒按處,就在該點施以較強的合谷刺手法,以泄其邪,配以艾灸溫針拔罐,常能緩解筋急而收到較好的療效。又如腕踝部有硬結腫塊突出,此種腱鞘囊腫,中醫(yī)稱為筋結,亦屬經筋之病。常見父親對大如鴿卵者用揚刺(中間一針,周圍4針,針尖向中間方向)法,對小如黃豆者用齊刺(中間一針,兩側各一針,針尖向中間方向)法,針后加艾溫針,出針后用加壓法,筋結往往立即消失。如治金某,男,25歲。右手中指中節(jié)掌面數(shù)目前因骨縫合,致屈伸有障礙,伴疼痛,現(xiàn)右手中指中節(jié)略腫脹,屈不能伸,中節(jié)內側有黃豆大腫塊,壓痛明顯。舌薄白,脈細數(shù)。此損傷經筋,致氣血瘀滯,絡脈痹阻不通。癥屬筋結,治以祛瘀活血止痛。針灸:右中指中節(jié)內側痛點,上都,中都,針后加艾溫灸各三壯。二診右中指能緩緩伸直,腫痛尚有;五診右中指能伸直,腫痛減退;八診中指黃豆大腫塊已有縮小,壓痛退盡;十二診右手中指中節(jié)腫塊已消失,中指能伸直,恢復正常。
五、針刺得氣,氣至病所,提高療效。針刺得氣與否,是獲得療效的關鍵所在,如能針刺得氣,氣至病所,療效往往更好。針刺得氣感應的傳導方向,一般來說是根據十二經脈的走向放散居多。如手之三陰,從胸走手,針刺得氣,大多向末梢放散,如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功能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針刺時向中指放散,但在配合公孫穴治療胃心胸疾患時可適當調整針刺迎隨方向,留針置氣,待氣至重壓遠端,使針尖向近心端迎而奪之,可使針感傳向肘臂,凡脘痛胸悶病人,當即產生噯氣,立即緩解原有病痛,效如鼓桴。又如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太陽膀胱經合穴委中針感向遠心端放散,可立即緩解腰脊疼痛。如徐某,男,32歲。三天前操勞時不慎腰部扭傷,俯仰轉側均感痛甚,咳嗽引痛,行走時腰部不能伸直,檢十七椎下壓痛明顯,直腿抬高試驗左(±),右(┼┼┼),行動呈歪斜狀。癥屬勞頓傷腰,氣血瘀滯,筋脈不利,氣機不通。根據“病在腰者取之奈”, “腰背委中求”的經旨,令患者取俯臥位,刺雙委中,針感向足底放散,膀胱經氣得以疏通,再取志室,大腸俞,膀胱俞,十七椎下痛點,溫針加拔火罐,以舒筋通絡,祛瘀活血,治療結束后,患者從床上一躍而起,連呼:“腰不痛了,好了?!庇秩缱闳镅?,是足陽明胃經合穴,針刺時酸麻感可傳導到第二足趾,但在針刺治療闌尾類時,足三里針感可向上傳到腹股溝,這對緩解急性闌尾炎的腹痛及消除炎癥,起到良好效果。再從針刺麻醉手術來看,闌尾摘除手術出現(xiàn)經絡傳感現(xiàn)象的患者,手術效果優(yōu)良率比無傳感的要提高30%。 六、十二皮部,分區(qū)治療,效果明顯。《素問·皮部》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薄笆浢}者,皮之部也?!薄捌ふ呙}之部也?!边@就是說皮部是十二經脈在皮膚表面的分部。它是以十二經脈各自分布在體表的有穴部位范圍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并相互吻合布滿人體表面皮膚的十二個分部,形成由手足部經脈的根部和本部呈向心性分布的內外側各三條面狀分布向軀干和頭面部的結部和標部延伸形成的十二個皮膚分區(qū)。這就是腕踝針法的以皮部分區(qū)作為治療方法的理論根據。在臨床上針刺手足部腕踝關節(jié)上方的刺激點,就可以對相應皮部范圍內的急性痛癥,產生良好的治療效果。如治楊某,男,63歲。自訴2個月前挑擔不慎,被扁擔頭擊傷右肩前(相當于肺經中府穴)部位,引起局部疼痛,以致右肩不能自動抬舉,也不能后伸,內收,送經傷科治療,服藥,局封效果不顯,曾攝片示右肩關節(jié)及構成骨無異常。苔薄白,脈滑數(shù)。右臂呈下垂體位,握力正常,被動活動因疼痛有抵抗,肩關節(jié)前壓痛明顯,有索狀物捫及。診為外傷性肩周炎。針刺右腕關節(jié)部3(相當于手太陰肺經經渠穴),2(相當于手厥陰心包經內關穴),4(相當于手陽明大陽經偏歷穴),針尖呈15度角進皮后針體平置,沿皮下向病灶方向刺進2寸許,留針,當即開始被動活動,肩前無疼痛,亦無抵抗,上舉,后伸,內收均便利,囑依照上述三個動作自己活動10分鐘;加針肩前痛點,溫針加拔火罐10分鐘,拿掉火罐后,囑再次依照上法自己活動10分鐘,無異常感覺,出腕踝針。囑再進行自己活動,一切恢復正常?;颊呦残︻侀_,深深致謝而去。間隔二天復診,訴回去后到下午4時又感肩前疼痛,但不影響活動,續(xù)用上法治療后疼痛消失,活動正常。11天后再復診,自述治后已痊愈,無不適,但昨天因用力翻田,右肩又有酸痛感覺,活動無影響。查肩前壓痛不明顯,未捫及索狀物,被動活動無抵抗,再用前法續(xù)治,酸痛再次消失。囑注意保暖,近期內避免劇烈勞動,患者滿意而去。 七、藥物歸經,引經報使,執(zhí)簡馭繁,有條不紊。藥物歸經,是在分經辨證的基礎上,按照經絡學說來歸納藥物性能的一種理論,意思只是說明某種藥物,對某經某臟有特殊作用,但并不是將藥物的功能局限化。張元素編寫分析藥物性能的《珍珠囊》一書:“辨藥性之氣味、陰陽、厚薄、升降、浮沉、補瀉、六氣、二十經及隨癥用藥之法”,受到《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的贊譽,說他“大揚醫(yī)理”。這是因為過去的《本草》只記載某藥治某病,很少從理論上說明它的性能,只有金·元時期的醫(yī)家才結合《內經》觀念,運用經脈、臟腑的理論,以闡述藥物性能,進行分類歸納,這對指導臨床用藥是有幫助的。 祖國醫(yī)學認為經絡內聯(lián)臟腑,外絡肢節(jié),密切了人體內外組織之間的關系,并通過經絡,把經脈和臟腑發(fā)生的病變加以系統(tǒng)歸納,說明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各有主要證候。如“肺手太陰之脈……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這樣的歸納既有利于診斷,也有利于針灸取穴治療,同時對藥物的運用,也可根據十二經脈的證候,加以歸類。凡能治療咳嗽的藥物,如麻黃、杏仁、蘇子、紫菀、麥冬、天冬、人參、桑白皮、葶藶子、桔梗、款冬花、貝母等歸入肺經。在臨床上如遇肺之病咳嗽,屬寒的可用麻黃、杏仁、紫菀等溫肺藥;屬熱的可用黃芩、貝母、桔梗等清肺藥;屬實者可用葶藶子、蘇子、桑白皮等瀉肺藥;屬虛者可用人參、麥冬等養(yǎng)肺藥。李東恒提出“引經報使”藥,對太陽經癥,以羌活為主,里癥用黃柏;陽明經癥,以白芷,升麻為主,里癥用石膏;少陽經癥,以柴胡為主,里癥用青皮;太陰經癥,以白芍為主;少陰經癥,以知母為主;厥陰經癥,以青皮、柴胡為主。 針藥結合,內外同治,千方百計,提高療效,這是楊氏針灸瘋科流派的特色之一。我們在臨床上治療風寒濕痹之癥,除了針灸之外,對頑痹痼疾,往往針藥并用。用藥以祛風定痛除寒蠲痹,舒筋活絡,調養(yǎng)氣血為主。對不同部位病痛,也用引經報使藥,如太陽經部位多用羌活、桂枝;陽明經部位多用白芷、升麻;少陽經部位多用柴胡、青皮。對肩臂疼痛,也注意分經選藥,如痛在前面的屬陽明,選用升麻、白芷、防風、葛根;痛在后面的屬太陽,選用羌活,桂枝、藁本;痛在外側、內側的屬少陽、厥陰,選用川芎、柴胡、青皮;痛在內側前面的屬太陰,選用蒼術、白芍、蔥白;痛在內側后面的屬少陰,選用細辛、獨活。對腰腿疼痛之癥,重用獨活寄生湯,這是寓有宣通太陽,少陰表里二經經氣,可收搜風蠲痛之效。這些與李東恒的分經選藥,也有某些吻合之處??傊幬餁w經,是一種用藥的規(guī)律,我們掌握了藥物歸經,引經報使的方法,不但能根據經絡所表現(xiàn)的癥候,來適當?shù)剡x用藥物,并且能執(zhí)簡馭繁,有條不紊地處理復雜病變。如果不明分經用藥的方法,就會影響治療的效果。
八、用針之要,知調陰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父親60年的針灸臨床和針麻實踐中,他深深地體會到針灸的作用主要是運用不同手法,使針法和灸法刺激俞穴,通過經絡傳導的有機結合從而產生雙向性的調節(jié)作用,達到協(xié)調陰陽平衡的治病目的。在臨床上針刺內關、中脘既能催吐,又能止嘔;針灸關元、三陰交,既治遺尿,又治癃閉,這種調節(jié)作用就是使機體機能狀態(tài)原來是抑制的,針刺使其興奮;原來亢進的,針刺令其平靜。在針麻實踐中,進一步觀察到針刺足三里,三陰交,既能使偏高的血壓下降,又能使偏低的血壓回升;同樣針刺足三里、三陰交,既能使較快的心率減慢,又能使較慢的心率加快,都能恢復正常水平的雙向性調整作用,曾總結成《從針麻闌尾摘除手術看針刺對血壓和心率的調整作用》發(fā)表于《上海針灸雜志》,并轉載于《上海針灸雜志》英文版選編,向國外公開發(fā)行而享譽國際。這種針刺對血壓和心率的雙向性調整作用,就是《內經》所說的“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經旨的體現(xiàn)。人之患病,是由于正邪交爭,陰陽發(fā)生偏勝,好似天平失去平衡,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針刺就是通過經絡調整陰陽氣血的太過與不及,發(fā)揮“扶正祛邪”作用,使不平衡狀態(tài)恢復平衡,從而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保障健康的目的,使天平持平,平則不偏不倚,是謂無病。是故勞逸結合,冷暖協(xié)調,饑飽適度,起居有節(jié),謹避六淫,七情,務使無太過與無不及,則陰陽協(xié)調,可保健康,此乃養(yǎng)生之道,治病之理,宜守勿失。
|
|
來自: p0oouuu > 《?當代名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