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yán)卯: 剛卯、嚴(yán)卯(亦稱'雙卯’)的產(chǎn)生記述見諸《漢書禮儀志》、《漢書王莽傳》、《后漢書輿服志》、《七修類稿·卷四十五》、《輟耕錄.剛卯》等更多文獻。 剛卯、嚴(yán)卯得名于開首銘文:“正月剛卯”、“疾日嚴(yán)卯”。雙卯只是銘不同,其鑒定條件基本完全一致。 剛卯、嚴(yán)卯初時為漢代祭祀衍生靈器,其作用為驅(qū)除疫邪,使用方式為佩玉。雙卯形制,早期唯以正方柱體,中心通圓孔,以穿系赤、青、白、黃四種顏色的絲帶。 嚴(yán)卯得名于開首銘文:“正月剛卯”、“疾日嚴(yán)卯”。王莽新朝時曾一度廢止,東漢時又恢復(fù)使用。
漢代嚴(yán)卯均作小方柱形,上下穿孔貫通,四面有銘,一般每面八個字,共三十二字,也有第一面十字,余面共八字。
嚴(yán)卯銘文為:“疾日嚴(yán)卯,帝令夔化,慎爾周伏,化茲靈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剛癉,莫我敢當(dāng)。” 文字整體意思為乞求神靈保佑,辟除不祥。
早期字體為漢隸,刻寫筆道表現(xiàn)為直銳,推測方式,應(yīng)當(dāng)是用利器反復(fù)刻劃。嚴(yán)卯除玉制的外,還有其他質(zhì)的,如金、銅等。
在明清兩代,嚴(yán)卯亦有仿古、偽古作品,所仿制的除四方柱形體外,還有六棱、八棱體。銘文系用砣子砣成,與漢代作品有差別。
剛卯: 剛卯是佩在身上用作避邪的飾物。依等級用玉、犀、象牙、金或桃木制成,長形四方體,有孔可穿繩,四面皆刻有文字,多為驅(qū)鬼愕疫等辭,首句常作“正月剛卯既央”,因稱剛卯。流行于漢代,自皇帝、諸侯王至士人莫不佩戴。與另一種印“嚴(yán)卯”合稱“雙卯”。王莽曾一度禁止。至魏晉時廢。 漢代剛卯、嚴(yán)卯均作小方柱形,自皇帝、諸侯王至士人莫不佩戴。依等級用玉、犀、象牙、金或桃木制成,長形四方體,中有貫孔,可穿繩,四面皆刻有文字,多為驅(qū)鬼愕疫等辭。通??梢姵叽?,小雙卯為長2.4cm寬1.2cm厚1.2cm可算作標(biāo)準(zhǔn)。大雙卯則長69MM,寬厚分別23MM等。 一般每面8字,32字或34字,也有第一面10字,余面共8字的。另外,漢代剛卯所用字體為殳書。此書體為秦代八書之一,即一種刻在兵器上的特殊文字。其特點近于漢隸。
《漢書.王莽傳》“正月剛卯”顏師古注引服虔曰:“剛卯,以正月卯日作佩之,長三寸,廣一寸,四方,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著革帶佩之?!睍x灼曰:“剛卯長一寸,廣五分,四方。當(dāng)中央從穿作孔,以采絲葺其底,如冠纓頭蕤。刻其上面,作兩行書,文曰:正月剛卯既央,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dāng)。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dāng)。 元方回《五月初三日雨寒痰嗽》詩:“佩符豈有玉剛卯,挑藥久無金錯刀?!眳㈤喢魈兆趦x《輟耕錄.剛卯》。
補充資料:《漢書-王莽傳》:“夫劉之為字,卯,金刀也。正月剛卯,金刀之利不得行?!?br>《後漢書.志第三十.與服下》也有記載,但稱剛卯為?。骸芭咫p印,長寸二分,方六分?!T侯王以下以絝赤絲蕤,滕絝各如其印質(zhì)。……凡六十六字?!?br> 其中與晉灼所說有別的:既央為既決,順爾固伏為慎爾周伏。
大明人士郎瑛在《七修類稿·卷四十五》中有“剛卯”一節(jié),其描述為:“漢有剛卯。正月作而佩之。按《說文》曰。?(音開)改大剛卯以逐精鬼者。據(jù)此,則如宋人立春日戴春勝春幡之事。又按《野客叢書》曰,剛者強也,卯者劉也,正月佩之,尊國姓也,兼而論之,乃欲尊王而辟邪爾。故《王莽傳》曰:正月剛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據(jù)此,是欲滅漢之意。其制,服虔曰,剛卯以正月卯日作。長三寸,廣一寸四分?;蛴糜?、用金,或用桃,著革帶佩之。今有玉在者,其一面曰正月剛卯,晉灼曰,剛卯長一寸,廣五分,四方,當(dāng)中央從穿作孔,以采絲葺其底,如冠纓頭蕤。刻其四面,作兩行書,文曰:正月剛卯既央,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dāng),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役剛癉,莫我敢當(dāng)。 嚴(yán)卯:其一銘曰:疾日嚴(yán)卯,帝令夔化,順爾固仗,化茲靈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役剛癉,莫我敢當(dāng)。
余嘗得一玉嚴(yán)卯,然按大小及文,卻如晉說。但疾日作疫曰,夔化作夔龍,靈殳作靈昌。而字文皆有古法,非今俗書也。意者,服乃漢人,而所說與物不類。何也,思許叔重曰,大剛卯,則知有小者也,是服所言,特為大者,乃前漢之物。其文之異,或當(dāng)時有省文者爾,不然。何後漢《輿服志》所說,卻與予所得者相脗合邪,是音之所注,乃後漢之物。予之所有小者也,嚴(yán)非亦剛之意耶,嗚呼。一物之微,在漢已有不同,注者故各有異,后人不見其物,不會諸說,安知義耶。”
但值得注意的是,明刻本并沒有此篇,疑為清人所增綴。
剛卯形制是由商周的方柱形玉管演化而來,其作用或包括形制更可能由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等時代琮縮小簡化演化而來,因而雙卯是繼承了琮形管“外方內(nèi)圓”的內(nèi)涵特征。 制作雙卯,必須在新歲正月卯日之卯時動刀,時辰一過,即要停止,故曰“正月剛卯”。如果沒有制作完成該則廢之。 “靈殳四方”表明器之形制長體正四方,各面書有銅武器時代刻銅銘記的一種線劃式書體。 “赤青白黃,四色是當(dāng)”意思為四種顏色代表四方,只要佩掛此物,就擋住了所有魑魅魍魎牛鬼蛇神惡魔光怪的侵害。 “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則咒以法令:天帝已讓火神警告夔龍不得作惡、不可食人,違者必焚。 “庶疫剛癉,莫我敢當(dāng)”其咒意為:人寰黎民的疾病,綴剛卯于身,護祐安康。 無論具神還是心理效應(yīng),雙卯“神效”總益處文化傳承,所以自漢代以來,就成為人們喜愛的護身符兼作佩玉的物件。 雙卯字體為古代殳書,減筆假借,非常難認(rèn)。也有的剛卯,用漢隸或小篆,一般認(rèn)為凡字體清朗可讀者,皆后人偽刻。
尤其后世所產(chǎn)生的仿品,與漢代形制及風(fēng)格迥然不同。產(chǎn)生的八面柱體、正圓柱體等,作漢剛卯、嚴(yán)卯則必然屬于贗品。
插圖引用網(wǎng)上資源,非絕對標(biāo)本,博主本人就不認(rèn)同幾個樣品的真?zhèn)?,僅供參考 附漢代極相關(guān)其前后尺度變化,以便從規(guī)格上首先鑒別雙卯的真?zhèn)?/strong>: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時,一尺約23.1cm 漢時,一尺大約21.35至23.75cm間有所變化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約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